摘要:單元教學是落實核心素養(yǎng)的教學變革,單元教學中的“教—學—評”一致性是指單元教學、學習與評價共同指向單元學習目標,其基本內涵包括:單元目標必須對接核心素養(yǎng),單元評價必須匹配單元目標,進階展開的教學活動必須落實單元評價。以此保證核心素養(yǎng)在單元教學中的落實。
關鍵詞:“教—學—評”一致性;單元教學;核心素養(yǎng)
中圖分類號:G424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9094(2024)10-0010-04
“教—學—評”一致性有兩重意蘊,其一是課程意義上的,課程意義上的“教—學—評”一致性是課程標準指引下課程改革路徑上“教材—教學—考試與評價的一致性”;其二是課堂意義上的,課堂意義上的“教—學—評”一致性是從課程標準轉化而來的學習目標指引下“課堂教學變革層面的教學、學習與評價的一致性”[1]。需要注意的是,今天我們在談論“課堂教學變革”時,其語境并非只是“某一課時”的“課堂教學”,而是基于單元的課堂教學。正如鐘啟泉教授在《課堂研究》一書中指出的,單元設計是“撬動課堂轉型的一個支點”,“核心素養(yǎng)—課程標準—單元設計—課時計劃”是課程發(fā)展與教學實踐中“環(huán)環(huán)相扣的鏈條”[2]。我們應該立足于“單元教學”,先要考慮單元教學的“教—學—評”一致性,再來考慮作為單元教學組成部分的每一課時的“教—學—評”一致性。
教材是按照“第一單元”“第二單元”……編排的,“單元”是學習材料的編排方式,指“內容單元”。而“單元教學”所謂的“單元”是指“課程單元”,是課程的最小單位,其主要特征是擁有“單元組織者”,單元內容好像是堆在一起的珍珠,單元組織者是一根紅線,串珠成鏈,把“一堆珍珠”串成“項鏈”,構成“課程單元”。單元組織者通常有三種:大任務、大問題、大觀念。單元組織者的背后就是核心素養(yǎng)。在確立單元組織者之后,可整體設計單元教學,在整體設計單元時,要一致性地回答“去哪里”(單元目標)、“到了嗎”(單元評價)、“怎么去”(單元教學)的問題。課時教學也要回答這三個問題,單元教學是在“單元整體”的站位上回答這些問題的,與課時教學緊密關聯(lián)卻有很大區(qū)別。單元教學中的“教—學—評”一致性的基本內涵,主要是指“單元目標必須對接核心素養(yǎng)”“單元評價必須匹配單元目標”“進階展開的教學活動必須落實單元評價”此三重要義。
一、單元目標必須對接核心素養(yǎng)
單元教學“教—學—評”一致性的第一要義,就是單元教學、單元學習與單元評價共享單元目標,教、學、評三者何以一致?一致于學習目標。倡導單元教學的目的,是落實核心素養(yǎng)。“讓核心素養(yǎng)落地”,“是此次義務教育課程方案與課程標準修訂的工作重點和關鍵抓手”[3]。核心素養(yǎng)如何落地?零散的知識教學不能實現(xiàn),只有把零散知識組織起來,成為杜威所說的完整的“一個經(jīng)驗”[4],核心素養(yǎng)才能落地,而單元教學就承擔了這樣的使命。單元教學要完成“讓核心素養(yǎng)落地”的使命,首先就要將核心素養(yǎng)落到“單元目標”上,與課時目標主要落實知識點目標不同,單元目標必須見“素養(yǎng)”。
比如統(tǒng)編語文教材五年級上冊第一單元,我們把單元目標表達為:
1.通過《白鷺》《落花生》《桂花雨》《珍珠鳥》等文本的解讀,理解敘事寫物表情達意的多種方法。
2.至少能運用敘事寫物表情達意的一種方法,以“我的心愛之物”為題寫一篇短文。
3.通過在班級公眾號開設專欄《我的心愛之物大曬臺》,分享習作,并能對同伴習作進行點評。
我們考察這三條目標,具有比較鮮明的“單元目標”的特征:每一條目標都至少與一個3vNIrKgtZjZsfTAmR4eThA==語文課程核心素養(yǎng)對接。2022年版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凝練了四條語文課程核心素養(yǎng),包括文化自信、語言運用、思維能力、審美創(chuàng)造,單元教學目標要明確指向這些素養(yǎng),并不是一個單元必須把四個素養(yǎng)全部體現(xiàn),而是一條目標必須指向其中的至少一個素養(yǎng)。上述三條目標中,第一條指向“語言運用”“思維能力”,第二條、第三條分別指向“語言運用”“審美創(chuàng)造”。
第一,單元目標的基本特征體現(xiàn)在“對接核心素養(yǎng)”。第二,具有“整合性”特征,每一條目標都不是知識點的羅列,而是知識點的整合與提升。第三,體現(xiàn)關聯(lián)性特征,三個目標,在相互關聯(lián)中形成一個整體,第一條目標瞄準“輸入”,第二條目標瞄準“輸出”,第三條目標立足“分享”與“評價”,完成作為單元組織者的“大任務”。第四,采用“三維表達”,素養(yǎng)目標不是拋棄“三維目標”另搞一套,而是三維目標的綜合與“升級”,在單元目標敘寫時,宜采用“三維表達”。“通過對《白鷺》《落花生》《桂花雨》《珍珠鳥》等文本的解讀”,指向“過程與方法”;“理解敘事寫物表情達意的多種方法”,指向“知識與技能”“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單元目標是單元教學的“定風珠”,要讓單元教學、單元學習與單元評價“有家可回”,達成一致。
二、單元評價必須匹配單元目標
沒有目標,就沒有課程;沒有單元目標,就沒有單元教學。而沒有評價,目標就沒有意義;沒有單元評價,單元目標就沒有意義。因此,在單元目標確定之后,就要設計與之匹配的單元評價。評價設計先于教學設計,是逆向設計的基本要求,在設計單元教學活動前,要先設計單元評價任務。所謂評價,一定是針對目標的評價,沒有目標就無所謂評價;單元評價,就是針對單元目標的評價,單元評價匹配單元目標,單元評價與單元目標相一致,這是單元教學中“教—學—評”一致性的關鍵要義。
所謂單元評價,就是檢測單元目標是否達成的學習任務,也稱“單元評價任務”。與課時評價任務不同,單元評價任務往往是少而大的任務,通常與作為“單元組織者”的“大任務”相一致。單元學習任務輔以評分規(guī)則或評價要點,構成單元評價任務。
單元評價匹配單元目標,主要的意蘊有兩層:一是評價任務與單元目標相匹配,二是評分規(guī)則或評價要點與單元目標相匹配。
一方面,評價任務與單元目標相匹配。在實際的單元教學中,為了設計一個與眾不同的、新奇的“大任務”,教師們挖空心思,絞盡腦汁。但是,如果遠離了學習目標,這項大任務就著不了地,回不了家。本文前述五年級上冊第一單元中,將在班級公眾號《我的心愛之物大曬臺》專欄分享習作并進點評,這樣的任務就與單元的三個目標相匹配。
另一方面,評分規(guī)則或評價要點與目標相匹配。評分規(guī)則或評價要點附著在評價任務之上,體現(xiàn)目標要求,是“單元評價匹配單元目標”的第二層含義,是單元教學“教—學—評”一致性的關鍵體現(xiàn)。“評分規(guī)則”是一整套比較完整的評價標準,是完成評價任務時表現(xiàn)水平的描述,這個“表現(xiàn)水平”(或說“等級”),要從若干方面去評,即“評價指標”“評價要素”“評價維度”,比如“我的心愛之物”短文怎么評?可以從整體要求、情感意義、表達方式三個指標去評,每個指標再進行水平描述,就構成了“我的心愛之物”短文評分規(guī)則(見表1)。
這種評分規(guī)則比較完整、科學,也相對復雜。日常教學中我們采取簡約化的方式,不一定細加描述不同水平的具體表現(xiàn),只是以“評價要點”的方式出現(xiàn)。如關于“我的心愛之物”短文的評價,圍繞三個“評價要點”進行:第一,整體水平如何?第二,是否表達了感人的情感或寫出了某種意義?第三,是否采取了本單元學到的某種表達方式?同樣能起到“評價”的作用。
三、進階展開的教學活動必須落實單元評價
“教—學—評”一致性的第三重要義是教學與評價的整合,在單元教學的過程中落實單元評價任務。單元教學整體上是一個“總—分—總”的結構。以崔允漷教授提出的“單元學歷案”為例,其總體結構就是“總—分—總”方式。第一個“總”,是“單元概覽”,包括單元大任務、單元學習目標、單元知識梳理、單元學習方法等。第二個“總”,主要是單元大任務的完成、單元反思的展開。中間的“分”,則是分課時學歷案。單元學習應該是一個進階的過程,這個“進階”,應該有兩種含義:第一種是相對于第一個“總”而言,第二個“總”是一種進階,即學生經(jīng)歷一個單元的學習之后,“新經(jīng)驗”形成了,這是單元教學的題中之意,是所有單元教學必須獲得的進階。第二種則是過程中體現(xiàn)進階性,比如過程中有10個課時,在課時與課時之間或者幾個課時與幾個課時之間,體現(xiàn)出進階性,這是一種進階。但是這種進階并不適合所有的單元,因為也有的單元,前面的課時之間基本上處于“平行”關系,并不直接“進階”。比如上述統(tǒng)編語文教材五年級上冊第一單元,從《白鷺》一課學習用如畫的意境表情達意,從《落花生》一課學習如何用情理交融的場景表情達意,從《桂花雨》一課學習如何用難忘的情境表情達意,從《珍珠鳥》一課學習如何用微妙的事境表情達意,每一課上學的東西都是“平行”的,到了最后的課時,通過“寫一種事物來表情達意”要實現(xiàn)單元學習的進階。
單元整體的“總—分—總”過程,就是一個單元教學完整過程。單元教學過程必須落實單元評價,單元評價任務如果沒有在教學活動中完成,就變成了自欺欺人的一紙空文。單元教學活動落實單元評價,有兩種方式:第一,單元大任務的直接嵌入,這種直接嵌入的方式普遍用于單元開始的課時或者單元最后的課時,這些課上體現(xiàn)“總”,比如在單元開始呈現(xiàn)、理解單元大任務及評分規(guī)則/評價要點,在單元最后課時完成單元大任務并進行評價;第二,單元大任務分解成子任務,在子任務教學中落實“單元評價”,具體如何落實,關系到“課時教學”的“教—學—評”一致性。
“課時教學”的“教—學—評”一致性,是單元教學“教—學—評”一致性的有機組成部分,是單元教學框架下一節(jié)好課的基本遵循。課時教學的設計思維仍然要貫徹“目標”“評價”“教學”一致的原則,即:評價任務匹配課時目標,教學活動嵌入評價任務,教、學、評共享這一節(jié)課的學習目標。所不同的是,課時學習目標要比單元目標更微觀、更具體,是單元目標的指標化,《落花生》的學習目標就具體化為如下三條:(1)能通過探究,總結出“從物到理”的寫作方法;(2)能運用“從物到理”的寫法,通過寫事物的特點說一個做人的道理;(3)通過品讀,能理解“品花生”場景的情感意義,能為“借物說理”描述一個場景。繼而設計與目標相匹配的評價任務,如匹配第二個目標,把課后“小練筆”的要求設置為“評價任務”,課后“小練筆”的原題是這樣的:
花生會讓我們想到那些默默無聞作貢獻的人。看到下面的事物,你會想到哪些人?選擇其中的一個,試著寫一段話。
竹子 梅花 蜜蜂 路燈
我們在這項任務上設置了“評價要點”:對比顯現(xiàn)特點(即通過對比寫出事物的特點)、特點寫到品質(從事物的特點寫到某一種品質)、物品寫到人品(從物的品質寫到人的品質,回答“要做怎樣的人”),就構成了“評價任務”,這項評價任務在教學活動中展開,就完成了一節(jié)課的“教—學—評”一致性。上述三個“評價要點”,在教學中并不是直接給予的,而是在學習《落花生》一課的過程中提煉出來的,經(jīng)歷了一個“知識從哪里來”的過程;及至用它來指導寫一段話,其實回答了“知識到哪里去”的問題,知識經(jīng)過這樣的“來龍去脈”,成為學生新的學習經(jīng)驗。
一節(jié)一節(jié)在單元教學視域下的課相連接,就構成了單元教學,完成了單元任務,實現(xiàn)了單元教學的“教—學—評”一致性,達成了單元教學目標,核心素養(yǎng)落地——這就是單元教學遵循“教—學—評”一致性的全部意蘊。
參考文獻:
[1]崔允漷.教-學-評一致性:深化課程教學改革之關鍵[J].中國基礎教育,2024(1):18-22.
[2]鐘啟泉.課堂研究[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16:113.
[3]崔允漷,王濤,雷浩.義務教育課程方案(2022年版)解讀[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22:72.
[4]楊九俊.一個經(jīng)驗:培育核心素養(yǎng)的路徑選擇[J].教育發(fā)展研究,2022,42(24):17-21.
責任編輯:石萍
*本文系國家社會科學基金2023年度教育學一般課題“素養(yǎng)導向的教學評一體化實證研究”(BHA230143)的階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簡介:張菊榮,國家義務教育教學改革實驗區(qū)(吳江)辦公室主任,高級教師,蘇州市特級校長,蘇州市學科帶頭人,主要研究方向為學校課程發(fā)展、小學語文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