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教科研能力是教師必不可少的專業(yè)能力,也是學校優(yōu)質發(fā)展的核心驅動力。作為教科研重要的組成部分,課題研究在當下教學中發(fā)揮著重要作用,對教學內容選取、教學方法推廣、教學理念更新、教學組織優(yōu)化等都有不同程度的指導意義。文章結合課題研究,提出課題引領視角下的學科教學策略,并進一步闡述課題引領之于地理學科教學的意義。
【關鍵詞】高中地理;課題引領;核心概念;主題單元教學;教學策略
【中圖分類號】G633.55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5-6009(2024)35-0068-03
【作者簡介】程韶光,江蘇省宜興市教師發(fā)展中心(江蘇宜興,214206)地理學科研訓員,高級教師。
一、問題的提出
《普通高中地理課程標準(2017年版2020年修訂)》(以下簡稱“新課標”)自頒布以來,深刻影響著高中地理教學。近年來,我們在對本區(qū)高中學校地理學科調研中發(fā)現(xiàn),地理學科教學存在諸多共性的問題,如重知識輕邏輯、學科核心概念凸顯不夠、聚焦于“怎么教”卻忽視“教什么”等。以最后一個問題為例,新課標指出,要確定“教什么”,首先要研究的是地理學科的核心概念有哪些、內涵是什么。這就要求廣大地理教師重視以學科大概念為核心,使課程內容結構化,以主題為引領,進而精選教學內容。我們以江蘇省中小學教學研究立項課題“指向地理核心概念的主題單元課堂教學研究”(以下簡稱“本課題”)引領學科教學,助力我市地理學科教師團隊發(fā)展。
本課題于2019年立項,2023年順利結題,2024年榮獲江蘇省中小學教學研究第十三期課題成果獎特等獎。在研究過程中,課題組的專業(yè)化水平得到了明顯提升。此外,課題組在研究過程中形成了系列成果,如“主題單元教學模式”操作范式、“主題單元教學模式”課堂評價表等,已在本區(qū)地理課堂教學中推廣。
二、課題研究引領地理教學的策略
課題研究與教學脫節(jié),是當下課題研究過程中最容易出現(xiàn)的問題。本文以本課題為例,分析課題研究與地理課堂教學有效結合的策略。
1.基于地理學科內涵的理解,梳理核心概念
“核心概念”指學生在忘記其非本質信息或周圍信息之后,仍然能理解并應用的概念性知識,是能理解和掌握數(shù)量相對較少的、終身受益的、關于學科本身的核心知識。地理核心概念對廣泛的具體事物和現(xiàn)象具有強大的解釋力,具有很高的抽象性與概括性,是組織整合地理學科諸多一般概念、原理和理論的少數(shù)關鍵概念,是地理學科知識結構體系的節(jié)點。
高中地理核心概念的構建應以新課標為基礎,用嚴密的邏輯和清晰的脈絡將高中地理知識體系呈現(xiàn)給學生,從而實現(xiàn)高效的課堂教學。課題組整理的高中地理核心概念包括“人地關系”“可持續(xù)發(fā)展”“區(qū)域”“空間”“地理環(huán)境”“地理過程”“地理信息技術”“全球化”。教師按照這些核心概念,結合主題單元,進行新教材的結構性建構和“情境+任務”教學設計。
2.基于學生核心素養(yǎng)的發(fā)展,明確教學方式
其一,進行主題的確定。根據(jù)新課程、新教材的單元設計要求、某一章節(jié)的知識結構,結合教師的研究方向和學情,確定相應的主題并進行學案設計。傳統(tǒng)的課堂教學已不能滿足一個單元、多本書、跨學科的主題單元教學要求。主題單元教學首先要設計教材階段目標,再設計模塊目標,最后設計課時目標,完成主題單元的系列化設計。
其二,進行主題單元教學過程設計。主題單元教學需要根據(jù)學科核心概念,結合主題單元重點、目標任務、教學內容等,在深入研讀章節(jié)文本的基礎上,進行全盤考慮和整體設計。首先是總體感知,即在一個主題單元內容教學前,教師進行整體單元導讀。以單元核心概念為切入點,在教師的引導和啟發(fā)下,通過瀏覽小標題、自主閱讀、自讀互議等形式多樣的學習活動,對該主題單元的內容有一個大致了解。其次是分塊學習,即在總體感知、板塊設計的基礎上,教師根據(jù)教材特點指導學生按課次學習,也可根據(jù)學生的學習需要和學習基礎,依據(jù)主題單元特點,對學習內容進行重組,結合課外學習資源來開展教學。再次是整體感悟,即學生在分步學完本主題單元的內容后,回顧交流本主題單元中的概念和知識、地理核心素養(yǎng)、關鍵知識和能力,總結“主題單元學習計劃”的落實情況,養(yǎng)成查漏補缺的習慣。最后是綜合運用,即學生將核心概念和知識串聯(lián),建構自己的知識體系,由淺入深、由知識積累到能力形成,以此完成主題單元教學。
3.基于課題研究過程的管理,強化行動執(zhí)行
其一,組建研究團隊,規(guī)范課題管理。課題組依托本市高中地理新課程學科基地,選擇骨干教師成立課題研究核心小組,制定課題研究條例,保證課題研究工作規(guī)范化、制度化、科學化。
其二,組織文獻研修,提高研究素養(yǎng)。為提高課題組成員的理論水平,保證課題研究質量,在學校教科室的積極引導下,把加強理論學習作為課題實施的必要前提。課題組采用了集體學習和分散研討相結合的方法,定期進行相關文章的推薦引讀和沙龍研討。教師通過學習與核心概念相關的理論,提高研究素養(yǎng),用理論支撐為課題研究奠定基礎。
其三,立足課堂陣地,開展行動研究。課堂是課題研究的主陣地,在理論研究的基礎上,按照課題實施方案,課題組制訂了詳盡周密的工作計劃,扎實開展教與學的校本實踐。課題組在高一年級推出了以單元教學模式為主題的“磨課”活動。一次活動就是一次思想的交流,課題組在交流中受益,同時促進了教師教學水平的提升。每一次活動結束,課題組都要進行總結,提出問題與困惑,調整研究策略與方法,進一步增強研究的針對性,使研究更扎實、深入,更加貼合校本實際。
其四,參與觀摩學習,構建交流平臺。在宜興市高中地理新課程學科基地、宜興市教師發(fā)展中心和相關學校的大力支持下,課題組成員積極“走出去”,參與了多所名校的公開教學活動,進行現(xiàn)場觀摩并交流經(jīng)驗,相互學習共促發(fā)展。同時,我們主動邀請相關領域的專家來宜興交流,通過“同課異構”等形式進行理念交鋒和思維碰撞,產生了1+1>2的效果。通過一系列的觀摩、學習、交流,課題組教師獲益匪淺,同時也使研究更為深入。
三、課題研究之于地理教學的意義及成果應用
開展本課題研究之前,主題單元教學在本區(qū)域還處于萌芽狀態(tài),多用于高三一輪復習,主要是知識點的整合而不是指向地理核心概念。本課題啟動之后,通過觀摩和研討,多所學?;谡n題研究內容,確立了與本課題相關的子課題研究,每學年部分地理課堂教學活動也圍繞課題開展,形成了一定的規(guī)模和影響力。
1.構建“主題單元教學模式”的操作范式,在本區(qū)推廣應用
課題組構建的操作范式,指向地理核心概念的主題單元教學,通過構建層級概念體系,更有效地梳理地理概念體系,進而指導教與學活動;同時通過創(chuàng)設“主題+情境”,串聯(lián)不同教學情境,對課時內容進行整合,以實現(xiàn)學科融合。在課題研究過程中,我們嘗試以區(qū)域輻射和公開展示等方式來推廣經(jīng)驗成果:以講座報告的形式輻射課題研究成果;以公開教學的形式展示課題研究成果;以媒體宣傳的形式推廣課題研究成果。
2.制訂高中地理“主題單元教學模式”課堂評價表,形成主題單元教學課堂樣態(tài)
基于新課程與新教材,我們設計的課堂教學評價表遵循以學定教、先學后教、多學少教的理念,分“學生表現(xiàn)”“教師表現(xiàn)”和“自主評價”三個模塊。利用市內好課堂教學大比武、青年教師基本功競賽、各校的對外公開課、每學期的調研課等平臺交流展示,將課題研究與課堂教學更有效地聯(lián)系到一起,充分體現(xiàn)“課題進課堂”的理念。
3.形成科研與教研深度融合的工作機制,提升教師專業(yè)素養(yǎng)
本課題的研究以具體的課堂教學為對象,根植教育教學的沃土,關注教育教學的微觀世界,具有很強的實踐特質和問題意識。用具體真實的課堂教學行為,對課題研究的思想、理念和操作進行實踐性論證,進一步從行動上對預設的目標與內容進行完善和充實。依托課題研究,課題組一批年輕教師在專業(yè)發(fā)展上獲得了長足進步。
在新課標、新教材、新高考給地理教學帶來全面挑戰(zhàn)的背景下,一線地理教師更要重視課題研究,并在此引領下,做好課題研究與學科教學的互促共進,完成時代賦予的使命。
【參考文獻】
[1]侯建成,侯春陽.課題引領:普通高中教師學科專業(yè)發(fā)展的實踐探索[J].現(xiàn)代中小學教育,2023,39(1):75-78.
[2]李輝,繆羽.新高考背景下自然地理學科融合微課題教學探究[J].地理教育,2024(增刊1):19-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