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以問導學;深度學習;教學設計
【中圖分類號】G633 【文獻標志碼】B 【文章編號】1005-6009(2024)35-0080-02
【作者簡介】王志勇,江蘇省包場高級中學(江蘇海門,226100)教師,正高級教師。
“以問導學”課堂用“問題”整合相關學習內容,引導學生建立與“問題”相關的知識結構,運用邏輯思維分析和解決問題,表達自己的觀點。
一、設計以問導學問題
問題是以問導學的核心和難點,所有的教學活動都圍繞問題展開。以問導學問題的設計主要有以下三個步驟。
1.解讀課標,確定教學與評價要求
課堂教學設計中的問題要基于課程標準、圍繞課程標準、實現課程標準。因此,解讀課程標準是設計問題的核心環(huán)節(jié),也是精準設計問題的前提條件。該環(huán)節(jié)包括標準詞條解讀、核心素養(yǎng)解讀、評價要求解讀三個部分。
2.研究教材,形成應知必備知識體系
教材是課程專家依據課程標準而編寫的教學資料,其中包含了學生應知應會的必備知識。研究教材時,教師一方面要梳理學生應該掌握的必備知識,另一方面要將這些必備知識按邏輯關系梳理成知識結構體系。
3.確定學習任務目標,編寫基本問題,形成以問導學問題
教學基本問題是指能夠促進對某一特定主題單元的內容理解,同時又能激發(fā)知識間的聯系和遷移的問題,包含學習核心內容必需的知識或原理。教學基本問題能激發(fā)學生對學科核心思想的思考和探究,建立與已學知識和經驗的有意義的聯系。教師可以從關鍵概念、目的和意義、策略和戰(zhàn)術、關聯情境四個方面來編寫基本問題。
二、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
問題情境質量直接影響問題探究的進程和質量,也影響學生學科素養(yǎng)的形成。創(chuàng)設真實性問題情境可按以下四步進行。
1.確定問題情境目標
問題情境為解決問題服務,能夠促進學生完成學習任務,指向素養(yǎng)培養(yǎng)以及學生的遷移運用能力的形成。教師應圍繞行為條件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因為行為條件是學生形成必備知識、關鍵能力、學科素養(yǎng)和核心價值的基礎。
2.尋找問題情境
問題情境的創(chuàng)設要依據情境目標,一般可根據課程標準中行為條件的指向去尋找。以地理學科為例,問題情境的來源可以是日常生活中的生動事件、新聞事件、科普文獻、網絡視頻、地理實驗等。
3.打磨問題情境
從各種渠道獲得的問題情境一般不能直接用于課堂教學中,教師需要對其進行打磨,在保證真實性的基礎上,使問題情境清晰、難度適中,并將學習內容嵌入問題情境中,做到對準目標、符合學情,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其按時完成探究任務。
4.組織問題情境簇
在教學中,教師可設計一個圍繞主題的問題情境簇,使每一個子情境對應不同的基本問題,以適合探究不同基本問題的需要,使之貫穿整個課堂,整節(jié)課的教學都圍繞這個情境展開。
三、完成探究任務
以問導學是在面向真實性情境、富有挑戰(zhàn)性的學習任務引領下的一種探究式學習。如何實現問題指向目標?探究活動是關鍵。
1.分解問題任務,形成探究問題鏈
根據課程標準和教材設計的以問導學問題是一個真實但模糊的問題,對學生來說有一定的困難。教師需要引導學生探究問題鏈,將解決問題的過程程序化、規(guī)范化、條理化,使問題解決過程有序進行。
2.明確評價標準,提高元認知水平
解決問題既是一個認知過程,也是一個元認知的過程。為保證探究活動有序、順利完成,教師要提供明確的表現性評價量規(guī)及終結性評價標準來推動學生探究活動的正常開展,以達成預期的探究活動效果。
3.及時提供腳手架,保障探究性活動順利進行
學生在探究問題的過程中遇到困難時,教師應及時提供腳手架,保證探究活動順利進行。比如,生成問題鏈、確定探究步驟時,教師做到引而不答,激勵學生去思考、探究;問題探究遇到困難時,教師可通過問題引導,幫助學生理解問題;小組合作遇到矛盾時,教師要及時介入,使合作學習順利開展。
四、反思探究過程
反思是發(fā)展核心素養(yǎng)的前提條件,是使能力走向素養(yǎng)的關鍵步驟。在探究學習任務結束后,教師應帶領學生對探究過程進行回顧、反思。一是反思、總結問題解決過程中使用到的知識、原理,加深對新學習的具體知識、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的理解,將新學習到的知識、概念、原理同化、順應到原有的知識結構體系中,并形成新的知識結構體系。二是回顧、反思問題解決過程中的學習策略和思維策略,形成問題解決圖式。總結反思將新知識、新技能、新策略與原有的理解聯系起來,實現知識的遷移,有助于學生將這些具體策略應用到新任務中,強化其情感體驗。
以問導學課堂教學模式通過對探究過程的總結、反思,幫助學生形成問題解決圖式,將新習得的知識、原理同化、順應到原有的知識結構體系中,實現知識、原理的靈活遷移。以問導學中,問題是綱,知識是目,綱舉目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