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義務教育英語課程標準(2022年版)》提出要注重“教—學—評”一體化設計,堅持以評促學、以評促教,將評價貫穿英語課程教與學的全過程(教育部,2022)。這體現(xiàn)了我國教育評價改革的重要方向,即從傳統(tǒng)的結果導向評價轉向注重學習過程和發(fā)展的形成性評價。作為一種重要的形成性評價方法,檔案袋評價能夠記錄學生在寫作過程中的成長軌跡,促進教師反饋與學生自我反思的有效結合?,F(xiàn)有相關研究多集中在檔案袋評價在不同學段的應用研究,但在缺乏科學、統(tǒng)一的評價標準的指導下,檔案袋評價在英語寫作教學與評價中的公平與效能可能受到影響。鑒于《中國英語能力等級量表》(China’s Standards of English Language Ability,以下簡稱“CSE”)能為英語學習提供系統(tǒng)的標準參考,筆者認為,如果將CSE與檔案袋評價相結合,有助于構建更為客觀、全面的英語寫作評價體系。本研究嘗試融合CSE與Delett et al.(2001)提出的檔案袋評價框架,旨在構建一套初中英語寫作教學中基于CSE標準的形成性評價檔案袋體系,以提升教師評價的規(guī)范性與有效性,激發(fā)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形成性評價是一種持續(xù)性的評價過程,能夠動態(tài)跟蹤、監(jiān)測和反饋學習活動,幫助教師、學生及其同伴根據(jù)反饋信息持續(xù)性改善教學與學習(Black et al.,2003;Black & Wiliam,2009)。與終結性評價相比,形成性評價更加關注學生的成長和進步,注重提供及時的反饋和指導,以便學生調整和改進學習方法。在運用形成性評價的寫作教學實踐中,教師可以通過評析學生的寫作成果、寫作過程、寫作態(tài)度與策略,及靈活運用不同的評價方法和策略,如學生自評、學生互評、教師評價、檔案袋評價、學習契約等,為學生提供個性化反饋并優(yōu)化教學設計和教學活動 (羅少茜, 2004)。形成性評價還強調學生參與評價的過程,旨在激發(fā)學生的學習主動性,提高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幫助教師及時且系統(tǒng)地了解學生的學習狀況并作出合理的教學決定,優(yōu)化教學內容和方法(郭茜、楊志強,2003)。
形成性評價中的檔案袋評價是指有目的地收集學生作品的合集,它可展現(xiàn)學生的努力、進步與成就,且必須包含有學生參與的評價內容與標準的選擇、判斷優(yōu)劣的準則以及學生自我反思的證據(jù)(Paulson et al.,1991)。在檔案袋評價中,教師扮演指導者和促進者的角色,鼓勵學生開展自我評價(Bahous,2008),使學生在教師指導之下具備自我反思的能力,以便他們能夠監(jiān)督、回顧和提高自己的學業(yè)表現(xiàn)(Lam,2020)。檔案袋評價能生動、動態(tài)并連續(xù)地展現(xiàn)學生的學習與成長過程,教師能通過分析學生的學習情況和代表性作品對學生的發(fā)展進行評估(孟娟娟、夏惠賢,2011)。目前,檔案袋評價在我國中小學英語寫作教學中的應用研究已有一定基礎,如姜晶(2013)介紹了電子檔案袋的建立及在初中英語寫作教學中的應用方法與效能。徐建玲和陳玥(2020)闡述了寫作檔案袋在初中英語寫作教學中的運用流程。張明(2023)將檔案袋評價運用于高中英語應用文寫作教學,并證明了其對學生寫作能力提升的積極影響。然而,教師在實施檔案袋評價時面臨著評價內容片面、評價形式單一、評價方式忽視質性評價、評價結果的分析和處理不到位等問題(柏靈,2007)。因此,我們需要進一步構建一種科學、客觀且系統(tǒng)的評價體系,以確保教師在實施過程中能夠依據(jù)一致的標準進行有效反饋。
CSE是覆蓋我國全學段英語學習、教學與測評的完整理論體系和全國統(tǒng)一的英語能力標準,能為我國的英語課程大綱、英語教學、英語考試提供一套適合我國國情的能力參照標準(劉建達、韓寶成,2018)。CSE將中國英語學習者和使用者的英語語言能力從低到高分為九個等級,分屬基礎、提高、熟練三個階段,每個階段對應的學習者和使用者分別被歸為初級、中級和高級水平。其能力描述框架涉及語言理解能力、語言表達能力、語用能力、語言知識、翻譯能力和語言使用策略等方面,具體細化為能力總表、分項能力表與自我評價量表。
書面表達能力量表是CSE分項能力表的重要組成部分,它由能力總表、自我評價量表、分項能力表、書面表達策略量表組成。其中,能力總表從整體上描述英語學習者和使用者應該具備的寫作能力;自我評價量表可用于學習者和使用者對自身英語寫作能力水平的判斷或診斷;分項能力表描述了在各類文本寫作中學習者和使用者在書面描述、書面敘述、書面說明、書面論述、書面指示和書面互動等語言活動中應具備的能力;書面表達策略量表包括規(guī)劃(構思)、執(zhí)行(撰寫)和評估/補救(修改)三個方面(教育部、國家語言文字工作委員會,2018)。 CSE書面表達能力量表清晰描述了不同學段英語學習者在寫作方面應具備的能力,它將抽象的寫作能力通過具體的描述語細化為可觀察、易感知的寫作行為,從而為各學段英語寫作教學與測評提供了一整套科學、系統(tǒng)的評價指標體系(潘鳴威、吳雪峰,2019)。目前,已有不少研究將CSE與形成性評價相結合,證實在統(tǒng)一的語言能力參考標準下,形成性評價對初中與高中學生的英語寫作能力有積極推進作用(趙友智,2021;孫嘉鎂,2022;趙興紅,2023)。
然而,目前將CSE應用于檔案袋評價的研究較為少見,亟須開展更多系統(tǒng)性的研究,以深入了解CSE在該領域的具體應用和實施效果。本研究將CSE的語言評價體系與Delett et al.(2001)設計的檔案袋評價框架相結合,為初中英語寫作檔案袋評價提供明確的參考標準??蚣馨ㄒ韵颅h(huán)節(jié):規(guī)劃評價意圖(set the assessment purpose)、確定教學目標(identify instructional objectives)、匹配教學目標與任務(match classroom tasks to objectives)、建立評價標準(establish criteria)、確定檔案袋組織結構(determine organization)、監(jiān)控檔案袋過程(monitor the portfolio progress)與評估檔案袋過程(evaluate the portfolio process)。具體結構如圖1所示。
潘鳴威和吳雪峰(2019)指出,將CSE 書面表達能力量表應用于形成性評價包含三個基本步驟:首先,充分研讀 CSE書面表達能力量表,熟悉所教學段及相鄰學段的描述語;其次,將學生所在學段及其現(xiàn)有英語寫作水平與 CSE 書面表達能力量表中的相應等級大致匹配,遴選相關描述語;最后,根據(jù)形成性評價任務的具體目的、課程標準、教學大綱等,適當改編或加工描述語。在檔案袋評價過程中使用的寫作任務、同伴互評表與教師評價表等教學與評價工具均需依據(jù)經過篩選與加工后的描述語進行設計與調整。為解決檔案袋評價中內容片面、形式單一、評價結果處理不到位的問題,本研究提出一種基于CSE的檔案袋評價框架。該框架旨在為教師提供明確的操作流程和標準化的評價指標,從而增強評價過程的可操作性、客觀性和一致性。同時,本研究還將通過案例分析,展示該評價框架的實際應用效果,幫助教師更好地理解和實施檔案袋評價。具體操作環(huán)節(jié)與內容如表1所示。
本案例采用的教學材料選自外研版《英語》八年級上冊Module 7 A famous story中有關Alice in Wonderland的內容和九年級上冊Module 7 Great books中有關The Adventures of Tom Sawyer的內容。二者均屬于“人與社會”主題范疇中的“文學、藝術與體育”主題群?;诖?,寫作課堂任務分為三個環(huán)節(jié),分別為教師基于The Adventures of Tom Sawyer的閱讀材料教授八年級學生概要寫作的寫作框架與方法,學生將知識遷移至Alice in Wonderland的主題下練習概要寫作,學生在教師引導下進行同伴作文互評并根據(jù)教師反饋與個人計劃完善寫作。過程中涉及的學生作品、同伴與教師反饋、學生自我反思等內容均被收集到個人檔案袋中。根據(jù)上述檔案袋評價框架,筆者接下來具體介紹執(zhí)行該寫作任務的檔案袋評價步驟。
此次寫作教學的評估意圖是檢驗學生的概要寫作在內容、語言與連貫性方面的表現(xiàn),考查的寫作能力主要涉及CSE中有關書面表達能力總表、書面表達策略量表與分項能力表中銜接知識運用能力量表的內容。CSE 三級大致對應我國初中畢業(yè)生英語水平(潘鳴威、吳雪峰,2019),而本次寫作訓練期望學生的寫作技能達到CSE四級水平。因此,教師參閱CSE相關量表,根據(jù)學生現(xiàn)有寫作水平和預期寫作水平選擇合適的等級描述語,并根據(jù)具體學情對相關描述語進行改編(見表2)。這些描述語是制定寫作教學與評價工具的參考依據(jù),能使教師在進行概要寫作評價時有明確的依據(jù)。
(1)選取教學目標
本案例的教學目標包括以下三點。第一,學生能夠理解并運用The Adventures of Tom Sawyer的概要寫作結構。第二,學生能夠根據(jù)所學結構為Alice in Wonderland撰寫清晰且有邏輯的概要寫作。第三,學生能夠運用基于CSE的同伴互評表,對同伴作品進行有效評價,并提供建設性反饋。
(2)設計教學任務
在明確教學目標后,教師需設計與之相匹配的寫作任務。在第一環(huán)節(jié),教師以教材語篇“A Book Review of The Adventure of Tom Sawyer”為材料,引導學生通過閱讀文章補全概要寫作框架中關于作者、角色、地點、時間、主線劇情等要素的信息。在了解故事主要內容的基礎上掌握概要寫作的功能句型(見圖2),并通過寫作范文向學生說明如何整合故事要素生成梗概。在第二環(huán)節(jié),教師引導學生回顧Alice in Wonderland的主要劇情,學生需要梳理故事要素并按照提示進行概要寫作(見圖3)。
(3)設計評價標準
在寫作任務完成后的第三個環(huán)節(jié),教師需參考CSE為作文設計評價標準,并利用基于CSE設計的同伴互評表引導學生從內容、語言與連貫性三個維度評價同伴的作文初稿(見圖4)。值得注意的是,選擇同伴互評而非學生自評的原因在于,在教師指導下的同伴互評能使學生準確理解評價的內容和意義,從而避免學生高估或低估自我能力(潘鳴威、吳雪峰,2019)。
(4)進行寫作評價
課后,教師參考同伴互評表,對學生的作文初稿給予個性化反饋。這一反饋不僅包括對作文內容、結構和語言使用的具體評價,還會指出學生在寫作中表現(xiàn)出的優(yōu)點和需要改進的地方。教師通過這種方式,幫助學生明確自己的寫作強項與不足之處,并引導學生結合同伴和教師的評價進行自我反思和總結。學生需根據(jù)的意見撰寫修正稿(見圖5)。
基于上述分析,筆者認為寫作檔案袋應包括以下四個關鍵組成部分:(1)學生作品:檔案袋包含學生進行Alice in Wonderland概要寫作的初稿和修正稿,展示學生在寫作過程中的發(fā)展和變化。(2)同伴評價:記錄同伴對自己作品的反饋,提供多元視角,幫助作者從不同角度審視自己的寫作,促進相互學習與提高。(3)教師反饋:教師針對學生作品提供個性化的評價,從內容、語言、連貫性等維度指出作品的優(yōu)點和不足,給予具體的改進建議,以指導學生在后續(xù)寫作中有所提升。(4)自我反思:學生需對自己的寫作過程進行反思與總結,形式可以是書面的,也可以是與教師或同伴的面對面交流,旨在反映學生的思考和感悟,明確在寫作中學到的知識和未來的改進方向,并將反思成果以修正稿的形式呈現(xiàn)。
在檔案袋儲存方面,教師需確定檔案袋的儲存方式,相關資料可視具體情況采用電子檔案袋或紙質檔案袋的形式。在規(guī)劃系統(tǒng)化的資料收集過程方面,教師可根據(jù)教學計劃和時間表,制訂檔案袋收集不同資料的具體時間節(jié)點和頻率。
在寫作過程中,教師可以通過多種方式監(jiān)控檔案袋的進展,以確保學生的學習效果。首先,教師應定期檢查學生檔案袋中的作文,確保學生能夠及時更新修正稿并為學生提供新的反饋。其次,通過班級活動或小組討論,教師可以深入了解學生在寫作任務中的理解程度和進展。這種互動不僅有助于教師把握學生的學習動態(tài),也能促進學生同伴間的交流與合作。最后,教師可觀察學生在同伴評價過程中的參與積極性和反饋質量,以評估學生對他人作品的理解和評價能力。
在課程結束時,對檔案袋的評估過程應全面而系統(tǒng)。首先,進行效果評估,分析學生在寫作能力、同伴評價能力和自我反思能力方面的提升,從而判斷檔案袋的整體效果。其次,開展質量評估,重點評估檔案袋中學生作文的質量,以及教師反饋的有效性是否在修正稿中得以體現(xiàn),確保這些反饋能夠有效促進學生寫作能力的提升。最后,教師應與學生共同討論檔案袋的使用效果,收集學生的意見和感受,再由教師提出改進建議幫助學生制訂未來的寫作目標。
本研究通過融合CSE與Delett et al.(2001)提出的檔案袋評價框架,為初中英語寫作教學構建了一套系統(tǒng)的形成性評價檔案袋體系。依靠CSE提供的科學且統(tǒng)一的評價標準,該寫作檔案袋評價方法有利于提高學生寫作能力評價的有效性和規(guī)范性,為教師的寫作教學提供依據(jù),促進學生自我診斷和改進,從而推動學生參與寫作學習與實踐積極性,最終整體提升寫作能力。筆者建議未來的研究可以進一步探討如何利用CSE優(yōu)化在初中英語閱讀、聽說教學等方面的檔案袋評價體系,并關注如何將信息技術與檔案袋評價相結合,提升評價的便捷性和互動性,確保檔案袋評價的良好效果,在更好地適應不同學生的多樣化且個體化需求的同時,進一步推動初中英語教學與測評方式的創(chuàng)新與發(fā)展。
Bahous, R. 2008. The self-assessed portfolio: A case study [J]. Assessment and Evaluation in Higher Education, 33(4): 381—393.
Black, P., Harrison, C., Lee, C., Marshall, B. & Wiliam, D. 2003. The nature and value of formative assessment for learning [J]. Improving Schools, 6(3): 7—22.
Black, P. & Wiliam, D. 2009. Developing the theory of formative assessment [J]. Educational Assessment, Evaluation and Accountability, (21): 5—31.
Delett, J. S., Barnhardt, S. & Kevorkian, J. A. 2001. A framework for portfolio assessment in the foreign language classroom [J]. Foreign Language Annals, 34(6): 559—568.
Lam, R. 2020. Writing portfolio assessment in practice: individual, institutional, and systemic issues [J]. Pedagogies: An International Journal, 15(3): 169—182.
Paulson, F. L., Paulson, P. R. & Meyer, C. A. 1991. What makes a portfolio a portfolio? [J]. Educational Leadership, 48(5): 60—63.
柏靈. 2007. 檔案袋評價方法實施中的問題及建議[J]. 教育導刊, (3): 27—29.
郭茜, 楊志強. 2003. 試論形成性評價及其對大學英語教學與測試的啟示[J]. 清華大學教育研究, (5): 103—108.
姜晶. 2013. 電子檔案袋在初中英語寫作教學中的運用[J]. 中小學電教, (Z1): 31—34.
教育部. 2022. 義務教育英語課程標準(2022年版)[S]. 北京: 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
教育部, 國家語言文字工作委員會. 2018. 中國英語能力等級量表[M].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劉建達, 韓寶成. 2018. 面向運用的中國英語能力等級量表建設的理論基礎[J]. 現(xiàn)代外語, (1): 78—90+146.
羅少茜. 2004. 英語課堂教學形成性評價研究[M]. 北京: 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
孟娟娟, 夏惠賢. 2011. 檔案袋評價:關注學生學習與成長的評價[J]. 外國中小學教育, (2): 20—24.
潘鳴威, 吳雪峰. 2019. 中國英語能力等級量表在中小學英語形成性評價中的應用——以寫作能力為例[J]. 外語界, (1): 89—96.
孫嘉鎂. 2022. 形成性評價反饋循環(huán)模式在初中英語寫作教學中的應用研究[D]. 哈爾濱: 哈爾濱師范大學.
徐建玲, 陳玥. 2020. 寫作檔案袋在初中英語寫作教學中的運用[J]. 中小學英語教學與研究, (11): 68—71.
張明. 2023. 基于寫作檔案袋的高中英語應用文寫作教學實踐[J]. 中小學英語教學與研究, (4): 51—55.
趙興紅. 2023. 中國英語能力等級量表在高中英語寫作形成性評價中的有效性研究[D]. 哈爾濱: 哈爾濱師范大學.
趙友智. 2021. 中國英語能力等級量表在高中英語寫作教學形成性評價中的應用研究[D]. 哈爾濱: 哈爾濱師范大學.
張筠苓 佛山市順德區(qū)拔萃實驗學校英語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