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出版學與學科建設閱讀推薦·2024

      2025-02-19 00:00:00
      出版科學 2025年1期
      關鍵詞:出版學

      編者按 《出版科學》連續(xù)6年先后推出《閱讀中的青年學者 :2019 年編輯出版學閱讀書單》(2020年第1期)、《閱讀者的力量:2020年編輯出版學青年學者閱讀書單》(2021年第1期)、《出版學青年學者閱讀推薦·2021》(2022年第1期)、《出版學與學科建設閱讀推薦·2022》(2023年第1期)、《出版學與學科建設閱讀推薦·2023》(2024年第1期)、《出版學與學科建設閱讀推薦·2024》(2025年第1期),以促進出版學學科建設、增進學術交流。該活動共計100余人次參加,共推薦120余本學科建設關聯密切的中外理論專著,其中不乏經典之作?;顒硬粌H成為本刊每年最受關注的學術交流活動之一,且系近年各高校出版專業(yè)教師推薦學生閱讀的參考書單,較好地豐富和拓展了出版學科廣大師生的閱讀視野,增進了學科交流。本次閱讀推薦仍集中于出版學與學科建設主題,來自20所高校的中青年學者、出版機構代表共推薦21本論著,推薦閱讀的專著涉及當代出版學人理論力作、版權的起源、信息網絡簡史、當代社會科學重要基礎理論、知識生產/進化、書籍史、傳播及傳播史等主題,至誠推薦,精彩紛呈!

      書名:《問學出版》

      著者:方卿

      出版社:武漢大學出版社

      出版時間:2023年11月

      閱讀人:王一鳴講師、碩士生導師(華中科技大學新聞與信息傳播學院)

      出版“有學無學”?這個老生常談的話題隨著近年來出版學科專業(yè)共建的持續(xù)推進似乎又一次被擺上臺面,各路專家學者在各種場合通過各種形式為出版學的學科地位、學術合法性進行了“辯護”,但系統(tǒng)性、全局性論述這一話題的理論成果,曠日持久、不辭辛勞為這一件事情奔走的領軍學者并不多見,本書及本書的作者方卿教授是其中之一。《問學出版》匯集了作者30年間致力于出版學研究的30多篇專題文章,內容涵蓋出版學和出版業(yè)的方方面面,早期的文章主要關注圖書營銷、發(fā)行代理制、產業(yè)鏈等出版產業(yè)微觀或局部問題,中后期更多涉及發(fā)展戰(zhàn)略、科技出版、出版服務、學科建設等產業(yè)宏觀或理論問題,某種程度上可視為出版學知識體系建設的一個縮影,可作為出版學術共同體樹立學科自信、錨定戰(zhàn)略方向的一張“知識地圖”。學科發(fā)展有其共通的規(guī)律,與出版學高度相關但歷史更長的新聞學也曾飽受“無學之論”,一批領軍型學者若干年前由此提出了“保衛(wèi)新聞學”的口號,一定程度上維護了新聞學的學科地位、促進了新聞學科發(fā)展。出版學同樣需要這樣的“保衛(wèi)者”和“辯護者”,本書及本書作者對此做出了有益嘗試。學科發(fā)展有其自身的規(guī)律,兩千多年前,孟夫子尚且因其學說不行于世而抱怨:“予豈好辯哉?予不得已也!”時移世易,如今孔孟之說早已融入中國人的血脈。風物長宜放眼量,從“不得不辯”到“不辯自明”,是出版學發(fā)展的必經之路;書山有路勤為徑,從“紙上得來”到“絕知躬行”,出版的“學問工夫”尚需讀者諸君共同努力。

      書名:《出版經濟學:學理分析與現實觀照》

      著者:吳赟

      出版社:上海交通大學出版社

      出版時間:2022年7月

      閱讀人:朱丹紅教授(華僑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

      出版業(yè)是文化強國建設的主力軍,推動出版業(yè)高質量發(fā)展是實現文化強國目標的戰(zhàn)略支點。出版物作為一種文化產品,兼具文化屬性和經濟屬性。在出版經濟的發(fā)展和運行規(guī)律上,既要考慮出版物產品運作的市場規(guī)律,更要考慮出版物產品的意識形態(tài)特性,努力實現社會效益與經濟效益相統(tǒng)一。

      吳赟教授的著作《出版經濟學:學理分析與現實觀照》,從人文主義視角的學理溯源出發(fā),探討出版物產品的文化屬性;同時,觀照技術和經驗主義視角的出版經濟發(fā)展現狀,以出版產品作為研究的邏輯起點,依循出版?zhèn)髅疆a品—出版?zhèn)鞑C構—出版市場(供給與需求)—出版產業(yè)(壟斷與競爭)的研究主線展開。著作既關注出版產品、出版機構,又關注出版市場、出版產業(yè),還關注出版管理制度,從微觀、產業(yè)和宏觀的視角,關注出版經濟的發(fā)展。

      該書全面分析考察了出版產業(yè)的發(fā)展,充分關注出版業(yè)特殊的內在規(guī)律,在反映我國出版體制改革中出現的新現象、新事物的同時,也關注了國際出版業(yè)的新動態(tài)、新變化。該書立足于整個出版產業(yè)的高度審視、解析出版經濟問題,以“大出版”的視野考察出版經濟現象,不僅注重基礎理論層面的學理研究,而且緊密結合出版產業(yè)實踐進行實證分析,具有值得認可的學術貢獻與應用價值,是一部新環(huán)境下出版經濟學的研究力作。該書對于傳播學、出版學、經濟學理論體系的完善和發(fā)展具有理論學術價值,對于出版?zhèn)髅綐I(yè)的健康、穩(wěn)定運行也具有現實參考價值。

      書名:《民國出版史》

      著者:吳永貴

      出版社:福建人民出版社

      出版時間:2011年6月

      閱讀人:曾建輝教授、博士生導師(廣西師范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

      這是一本體系完備的斷代出版史學著作,描摹了民國時期出版業(yè)態(tài)豐富而繁雜的混融狀貌。它是武漢大學吳永貴教授數十年辛勤耕耘于近代出版史領域的代表性成果,曾獲得第九屆湖北省社會科學優(yōu)秀成果著作類一等獎。

      《民國出版史》將歷時性的史實梳理和共時性的專題論述結合,零星的出版史料在時間的統(tǒng)領之下各就其位,通過序列化的編排,整體性地勾畫出縱向脈絡,也將人、事、機構、制度、產品、文化環(huán)境、業(yè)務流程等出版業(yè)相關的內容專章集納,展現歷史的復雜性與豐裕性。全書注重史實還原,在對史料資源進行把握與分析的基礎上,對各種出版文化現象從不同視角作出了實事求是的解釋。宏觀遠景式的變遷實錄統(tǒng)率著微觀近景式的個案觀察,結構緊湊且要言不煩、提要鉤玄又眉目清晰,立體地串聯起“塊莖式”文獻材料,形成史料、史識、史論聯接延續(xù)的復合知識網絡,該書不啻于一本民國出版的知識地圖和研究指南,是常讀常新的案頭經典。

      書名:《版權的起源》

      著者:[美]馬克·羅斯

      譯者:楊明

      出版社:商務印書館

      出版時間:2018年1月(2023年9月重?。?/p>

      閱讀人:孫曉翠副教授、碩士生導師(山東大學出版學院、山東大學數字出版研究中心)

      《版權的起源》這本書由商務印書館于2018年1月出版、2023年9月重印,與《莎士比亞與書》《圖書館的故事》《書籍的秩序》等其他5本書一并列入商務印書館的《書史譯叢》。其著者馬克·羅斯為哈佛大學英國文學博士,不僅任教于耶魯大學等知名高校,還擔任多家大學出版社的學術顧問;譯者楊明任教于北京大學法學院。

      “呈現在我們面前的美國學者馬克·羅斯所著的這部《版權的起源》,為我們展現了一部美麗而浪漫的版權文學史,同時也是一部生動而有趣的版權制度起源史。”正如譯者楊明所述,《版權的起源》圍繞版權及其制度的演變對作者、文學財產權等核心概念與公會“仲裁”、法院“訴訟”等社會行為,展開了精彩的歷時性描述。這本書的重點在于闡釋近代私法意義上的版權制度與版權市場機制之間的互構演變,其中又糅合著作者、出版商和政府等多元主體的博弈演變。

      當前,出版產業(yè)如何在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yè)變革中守正創(chuàng)新、行穩(wěn)致遠,版權的重要地位不言而喻。版權作為出版產業(yè)價值鏈的核心,是出版產業(yè)最有價值的核心資產;可以說,出版產業(yè)本質上屬于版權產業(yè)。從這個意義上來看,《版權的起源》對于出版各界人士了解和研究出版史及其相關理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書名:《智人之上:從石器時代到AI時代的信息網絡簡史》

      著者:[以]尤瓦爾·赫拉利

      譯者:林俊宏

      出版社:中信出版集團

      出版時間:2024年9月

      閱讀人:周蔚華教授(中國人民大學新聞學院)

      《智人之上:從石器時代到AI時代的信息網絡簡史》是尤瓦爾·赫拉利的最新力作,2024年9月中文版由中信出版集團翻譯出版。

      著名歷史學家、哲學家、暢銷書作家尤瓦爾·赫拉利在《智人之上:從石器時代到AI時代的信息網絡簡史》一書中跨越歷史學、人類學、生態(tài)學、基因學、計算機科學等多學科領域,打破學科界限,多維度探討人類與信息網絡的發(fā)展,為讀者呈現出全面且深刻的人類社會演變畫卷。該書以信息網絡為主線貫穿人類歷史,從遠古的口口相傳故事,到文字書寫,再到如今的人工智能,梳理信息網絡的發(fā)展脈絡,讓讀者清晰地看到信息在人類社會發(fā)展中的關鍵作用。該書還聚焦當下人工智能等前沿科技,探討其對人類社會結構、政治制度、倫理道德等方面的深遠影響,如分析人工智能可能導致的經濟不平衡、社會偏見放大等問題,引發(fā)讀者對科技與人類未來的深入思考。該書最后對未來人類可能面臨的種種困境與挑戰(zhàn)做出大膽預測,如人類與人工智能的權力關系變化、信息網絡對民主制度的沖擊等,為人們理解和應對未來提供了重要參考。該書提出了“天真信息觀”等一系列獨特觀點,對我們研究信息網絡傳播的歷史、現實以及未來走向具有很多啟迪。

      該書不僅對我們了解人類信息發(fā)展史以及人工智能在信息傳播中的作用及倫理具有獨特的參考價值,他的寫作風格對于出版人如何將晦澀的學術問題變成一般讀者樂于接受的大眾暢銷書也具有直接借鑒意義。

      書名:《動物化的后現代:從御宅族透析消費社會》

      著者:[日]東浩紀

      譯者:褚炫初

      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

      出版時間:2024年9月

      閱讀人:于文副教授(華東師范大學傳播學院(出版學院))

      2024年終于等來了這本書的簡體中文版。東浩紀的《動物化的后現代:從御宅族看日本社會》(日文版原書名)首次出版時間是2001年,是一部對二次元文化研究影響深遠、具有開創(chuàng)性意義的理論著作。這本書超越了御宅族文化本身的表象,深刻剖析了后現代社會中宏大敘事的消解、文化生產的符號化,以及數據庫消費模式的興起,為理解網絡時代的知識生產與文化消費提供了啟示,對網絡文學、網絡動漫、網劇短視頻等數字出版現象的研究具有理論意義。

      東浩紀提出的“數據庫消費”模型揭示了數字化時代知識生產的核心機制。在這一模式下,消費者不再以完整的敘事為消費中心,而是通過提取碎片化的文化元素進行再創(chuàng)造。這一理論不僅適用于御宅族的文化實踐,也能夠解釋網絡文學、網絡動漫等數字出版領域的創(chuàng)作和傳播模式。例如,網絡小說讀者往往偏好某些情節(jié)模板或角色類型,而動漫迷對“萌要素”或特定設定的興趣驅動了同人創(chuàng)作和二次元文化的繁榮。這種消費行為本質上是一種數據庫式的文化參與,為數字出版的生產機制提供了新的理論框架。此外,書中關于“動物化”的探討揭示了數字時代文化消費背后的心理機制。東浩紀認為,在“動物化”時代,消費者更加追求即時滿足與個性化體驗,而非深層意義的追索。這一觀點對理解短劇、短視頻等網絡內容的快節(jié)奏消費具有理論價值。

      書名:《與社會學同游:人文主義視角》

      著者:[美]彼得·伯格

      譯者:何道寬

      出版社:北京大學出版社

      出版時間:2008年6月

      閱讀人:劉蒙之教授(深圳大學傳播學院)

      彼得·伯格的《與社會學同游:人文主義視角》自1963年首次出版以來,便以其獨特的人文主義視角和深刻的社會學洞察力,成為社會學領域的一部經典之作。該書論述的側重點并非社會學內的各種知識框架,而是對社會學的學科性質進行了深刻反思,對社會學的研究方法和理論框架提出了批判性見解。

      在該書中,伯格開創(chuàng)性的治學洞見體現在:第一,學術研究的人文關懷意識。他在書中明確指出,社會學不應僅僅被視為一種科學實踐,而應更多地關注人的生存境遇和人文關懷。他認為社會學首先關心的是人的生存境遇,強調社會學的人文主義視角,這一觀點對于整個人文社會學科的學術定位具有普遍性意義。其次,伯格提倡社會學應與其他學科如人類學、心理學、歷史學等進行對話和融合,這種跨學科的視角有助于學者從不同角度理解和解釋社會現象。他認為社會學不應局限于某一種理論框架,而應保持理論的多樣性和開放性,探索和采納多種理論視角,以更全面地理解社會現象。第三,學術研究要有批判意識,伯格對社會現實的批判性分析啟示人文社科領域的學者應該持續(xù)對社會結構和制度進行批判性思考,挑戰(zhàn)現有的建制結構,促動社會發(fā)展進步。最后,伯格主張方法論創(chuàng)新是學術創(chuàng)新的驅動力,鼓勵社會學家在方法論上進行創(chuàng)新,嘗試定性和定量研究方法的結合。照此看來,放眼當下出現的大數據、人工智能以及新興的數字人文研究方法,學者們恐怕不得不放棄“文化抵抗”,不斷學習新的研究方法。

      書名:《我們從未現代過:對稱性人類學論集》

      著者:[法]布魯諾·拉圖爾

      譯者:劉鵬,安涅思

      出版社:蘇州大學出版社

      出版時間:2010年9月

      閱讀人:崔波教授(浙江傳媒學院出版學院)

      《我們從未現代過:對稱性人類學論集》由法國科學哲學家和科學社會學家布魯諾·拉圖爾所著,該書挑戰(zhàn)了現代社會對于自然與文化、主體與客體的傳統(tǒng)區(qū)分。在科技飛速進步和社會快速發(fā)展的今天,簡單的二元對立思維已難以解釋像河流污染、冷凍胚胎這樣的復雜“雜合體”現象。這些實體既不是純粹的自然產物,也不是完全的文化創(chuàng)造,而是兩者交織的結果,揭示了傳統(tǒng)分類方法的局限。

      拉圖爾認為,“現代”世界并未按其宣稱的方式運作,因為人們一直在實踐中制造那些無法簡單歸類于自然或文化的實體。他質疑現代性的核心假設,指出這種假設建立在一個錯誤的主客二分框架之上,該框架割裂了時間,并阻礙了我們對現實的理解。針對這一問題,拉圖爾提出了不同于后現代主義的“非現代”立場,主張一種對稱的人類學方法來打破自然與歷史、前現代與現代之間的隔閡。

      通過對擬客體的研究,拉圖爾試圖重構所謂的“現代制度”,即“現代性憲法”。這種方法不僅改變了我們看待科學的方式,也重塑了人文與社會科學間的關系,提供了一個全新的精神圖景。他的工作模糊了科學、人文與社會科學之間的界限,推進了人們對三者的理解,為解決當代社會面臨的復雜問題提供了寶貴的理論資源。

      《我們從未現代過》是一部具有深遠影響的作品,鼓勵讀者重新思考現代性帶來的觀念變化。它不僅是科學技術與社會研究領域的重要讀物,也為出版學科提供了深刻洞見,深化了我們對出版物如何反映并塑造社會現實的理解,同時,為跨學科研究提供了新的視角和啟示。

      書名:《如何構建社會科學理論》

      著者:[美]帕梅拉·舒梅科,[美]小詹姆士·坦卡德,[美]多米尼克·拉索薩

      譯者:喬飛

      出版社: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

      出版時間:2021年1月

      閱讀人:徐雷副教授(武漢大學信息管理學院)

      接觸到這本書緣于2024年開展了一項關于出版基礎理論研究的智庫任務,在電商平臺搜索購得。這是一本中譯本,200多頁很薄,易讀,很適合初學者。從序言可知該書實際外語原版出版于1972年,大概在2001年做了部分更新,十足是部老書了。本書作者是美國雪城大學公共傳播學院知名的傳播學者帕梅拉·舒梅科等,中譯本的封面特別注明了是“美國傳播學博士資格考試指定用書”,應算是經典之作了。在內容上,該書給出了理論的內涵與關鍵特征,如理論的邏輯一致性、可驗證性和預測力等,區(qū)分了理論與模型的差異。全書比較友好的地方在于書中提供了一些簡化版的理論建構實例,展示了如何將抽象概念轉化為實際的研究框架,并給出了創(chuàng)造性思維的技巧,以及理論構建與評估的具體步驟與經驗。比如書中提到要讓潛意識干點事兒、善用比喻與類比等,但凡有經驗的研究人員讀到都會不自覺地會心一笑。

      書名:《回憶空間:文化記憶的形式和變遷》著者:[德]阿萊達·阿斯曼

      譯者:潘璐

      出版社:北京大學出版社

      出版時間:2016年3月

      閱讀人:肖超副教授、碩士生導師(陜西師范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

      《回憶空間:文化記憶的形式和變遷》是德國康斯坦茨大學英美文學系榮休教授阿萊達·阿斯曼的著作。阿萊達·阿斯曼和丈夫揚·阿斯曼的著作是德國記憶理論的代表作。揚·阿斯曼是國際知名埃及學專家,他在《文化記憶:早期高級文化中的文字、回憶和政治身份》一書中提出了“文化記憶”理論,并對“熱”回憶和“冷”回憶兩種文化記憶類型作了系統(tǒng)闡述。

      在揚·阿斯曼文化記憶理論基礎上,阿萊達·阿斯曼系統(tǒng)分析了回憶的兩種模式—功能記憶與存儲記憶。她建議把歷史和記憶定位成回憶的兩種模式。功能記憶是“有人棲居的記憶”,它最重要的特點是群體關聯性、有選擇性、價值聯系和面向未來。而存儲記憶是“無人棲居的記憶”,它脫離了特別的載體,把過去、現在和將來徹底分開。功能記憶是有選擇性的,它每次只能更新回憶內容中的小部分。

      功能記憶和存儲記憶都不是自動生成的,而是需要圖書館、檔案館、大學等文化機構的支持。出版社在開發(fā)和利用文化知識方面有著重要地位。出版活動不僅可以作為一種使功能記憶合法化的手段,也可以使存儲記憶活化、更新利用。

      目前,記憶理論在出版學科中運用較少。或許,記憶理論有助于我們更好地理解出版現象,并在出版人口述史、古籍出版等出版研究中得以運用。

      書名:《職業(yè)系統(tǒng):論專業(yè)技能的勞動分工》

      著者:[美]安德魯·阿伯特

      譯者:李榮山

      出版社:商務印書館

      出版時間:2016年

      閱讀人:曾元祥副教授、博士生導師(四川大學出版學院)

      智媒技術的發(fā)展應用、出版融合的加速推進,深刻重塑了出版行業(yè)生態(tài)與專業(yè)教育范式,對此,業(yè)界、學界多從宏觀層面、行業(yè)視角反思進路,但于出版人才培養(yǎng)實踐而言,專業(yè)教育仍無所適從、學生求學仍迷茫無措。如何確立出版人才培養(yǎng)組織化的知識邊界、制度化的職業(yè)標準、公共化的文化要求?一種微觀層面、職業(yè)視角的探索或許值得嘗試,而這本被譽為“西方職業(yè)社會學的巔峰之作”的《職業(yè)系統(tǒng):論專業(yè)技能的勞動分工》或可提供思路。

      這是美國社會學家、芝加哥大學教授安德魯·阿伯特的代表作,作者于20世紀80年代,在對職業(yè)社會學的功能學派、結構學派、壟斷學派與文化學派論進行批判的基礎上,融合系統(tǒng)論和生態(tài)性研究提出了職業(yè)系統(tǒng)理論,將其定義為處于同一工作領域的各個職業(yè)構成的相互依賴的系統(tǒng)。其中,職業(yè)工作是職業(yè)系統(tǒng)最基本的要素,職業(yè)主義的本質就在于對工作的合法性控制和專業(yè)知識的制度化過程。對職業(yè)合法性的爭奪,作者提出了職業(yè)“管轄權”的概念,即不同職業(yè)在特定知識與技能領域的主導能力,每個職業(yè)在職業(yè)系統(tǒng)中都對某些工作擁有著排外的職業(yè)管轄權。在阿伯特看來,不同職業(yè)的發(fā)展正是在其對于“管轄權”邊界的不斷劃定和確定的過程中進行的,管轄權要求在國家、公眾和工作場所三個領域中得到認可,由此形成了公共、法律、職場三類管轄權。

      阿伯特是基于美國醫(yī)學與法律兩大專業(yè)性極強的職業(yè)領域展開考察而提出職業(yè)系統(tǒng)、職業(yè)管轄權、職業(yè)邊界等概念的,其提到的職業(yè)管轄權變化的知識化、組織化、制度化等動力因素,對出版職業(yè)邊界日益擴大下的出版專業(yè)教育,具有積極啟發(fā)。

      書名:《知識的進化》

      著者:[英] 西蒙·溫切斯特

      譯者 :孫亞南

      出版社: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

      出版時間:2024年12月

      閱讀人:王鵬濤教授(南京大學信息管理學院)

      西蒙·溫切斯特的《知識的進化》一書,為我們展開了一幅壯麗的知識進化畫卷,該書不僅是對人類知識獲取、保存和傳遞歷史的詳盡考察,更是AI時代對媒介演變與知識價值的深刻思考。該書回顧了從古至今的知識發(fā)展歷程,作者不僅追溯了知識概念的演變,還深入探討了教育的過程,揭示了知識在個體成長中的關鍵作用,此外,還描繪了為存儲知識而發(fā)明的各類工具,如百科全書、圖書館和博物館等。

      在書中,溫切斯特將出版活動置于知識生產和傳播的大框架中進行觀照,指出每次技術革新都對知識形態(tài)和傳播方式產生了深遠影響,也重塑了人類的認知結構和學習能力。從美索不達米亞的泥板文書,到古騰堡活字印刷革命,再到當今隨手可及的數媒產品,出版業(yè)始終扮演著連接知識創(chuàng)造者與受眾的角色。這一視角可以幫助我們重新審視當代出版業(yè)面臨的挑戰(zhàn)與機遇,特別是在AI日益普及的今天,出版的本質到底為何,我們將走向何處,該書給了極佳的啟示。

      《知識的進化》是一座連接過去與未來的橋梁,為專業(yè)人士和普通讀者提供了深刻啟示。它不僅是知識演變的歷史記錄,也是探索出版本質的重要參考,值得每位致力于出版研究的讀者細細品讀。

      書名:《制造知識:作為媒介的書籍與出版》

      著者:姜華

      出版社:商務印書館

      出版時間:2024年1月

      閱讀人:程海燕副教授(上海理工大學出版學院)

      《制造知識:作為媒介的書籍與出版》是一部從理論視野和實踐視野兩個角度深入探討知識生產和傳播的學術著作。

      在理論視野上,本書系統(tǒng)地分析了知識從個體到社會的轉化過程,以及書籍和出版作為媒介在這一過程中的關鍵作用。作者通過對知識社會化過程的深刻洞察,揭示了知識不僅是被創(chuàng)造出來的,更是在一系列復雜的社會互動中被“制造”出來的。在實踐視野上,書中通過豐富的歷史和現代案例,如蘇格蘭啟蒙運動、莎劇興起、托爾金神話、喬伊斯與《尤利西斯》、魯迅與青年、金庸傳奇等典型的文化現象,從“制造知識”切入,以形象建構、媒介轉向、文化資本、關系網絡等具體的學術視角,討論這些現象何以發(fā)生,是什么力量將不同類型的“知識”推向社會,完成“私人化知識”向“社會化知識”的轉變,最終在文化領域產生應有的社會影響。這些案例極具代表性,使得抽象的理論得以具體化,讓讀者能夠直觀地感受到知識制造的動態(tài)過程。

      書中的核心觀點是,社會性知識不是自然“創(chuàng)作”出來的,而是經過一系列復雜的社會化過程“制造”出來的。這一過程涉及書籍和出版作為媒介的特質,它們勾連了社會的不同層面,使得知識的生產與傳播成為可能。推薦《制造知識》的可讀之處在于,它不僅提供了一個全新的視角來審視知識的力量和價值,還為我們打開了一扇窗,讓我們得以窺見知識如何在社會中被塑造和傳播。這本書對于從事知識生產、傳播以及出版學科的學子來說,不僅能夠拓寬我們的視野,還能激發(fā)我們對知識傳播更深層次的思考。

      書名:《以書會友:十八世紀的書籍社交》

      著者:[英]阿比蓋爾·威廉姆斯

      譯者:何芊

      出版社:北京大學出版社

      出版時間:2021年11月

      閱讀人:陳瑩教授(吉林師范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

      《以書會友:十八世紀的書籍社交》入選《華盛頓郵報》50本“受歡迎的非虛構圖書”,是一本優(yōu)秀的、有深度的書籍史和閱讀史著作。

      本書主要聚焦在18世紀的英國,由于印刷業(yè)蓬勃發(fā)展,中產階級的閱讀活動日漸興盛,書籍成為自我提升、家庭娛樂和鄰里社交的重要工具。威廉姆斯調動了大量的史料,運用講故事的方式,為我們展現出家庭與公共生活交往中書籍承擔的重要功能,以及與閱讀活動相關的社會景觀。書中對于閱讀與演說、朗讀與交際、詩文、戲劇、小說等內容的講述,不斷地明確了閱讀不僅關乎獨處和避世,更是構成社會交往的重要基礎?!蔼殬窐贰辈蝗纭氨姌窐贰?,這本書很好地詮釋了閱讀所具有的社交屬性。

      當下,閱讀的社交功能和社會化閱讀是出版學研究的熱點問題。18世紀的閱讀世界的確是一片不同尋常的領域,但在某些方面,它也許并沒有我們想象得那么遙不可及。本書對于開闊閱讀研究的視野、拓展研究思路具有十分重要的價值,對于全面理解書籍史和閱讀史具有重要啟發(fā)意義。

      書名:The Untold Story of Books

      著者:[英]邁克爾·卡斯爾曼

      出版社:Unnamed Press

      出版時間:2024年7月

      閱讀人:徐志武副教授(華南師范大學教育信息技術學院)

      The Untold Story of Books(《書籍的不為人知的故事》)是一部由邁克爾·卡斯爾曼撰寫的深入探討書籍歷史的著作。它不僅記錄了書籍的物理形態(tài)和傳播方式的演變,還通過豐富的細節(jié)和故事,揭示了書籍如何成為我們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書中對出版業(yè)的三個時代進行了詳盡劃分,每個時代都由印刷技術的演變來驅動和定義。第一個時代從古騰堡發(fā)明印刷機開始,彼時書籍的大規(guī)模生產成為可能。但早期的書籍制作成本高昂,每本書如同稀世珍寶,價格令人咋舌。再加上,人口的低識字率,限制了書籍銷量。第二個時代始于19世紀末工業(yè)化印刷技術的引入,書籍的生產效率大幅提升、成本急劇下降。出版業(yè)逐漸轉變?yōu)橐猿霭嫔虨楹诵牡漠a業(yè)模式。第三個時代則是21世紀的數字出版時代,這一時代的特點是自出版的回歸和出版權力從出版社向數字出版商轉移。大量新作品如潮水般涌入市場,書籍的平均銷售量大幅下降,作者的收入也隨之受到嚴重影響,出版業(yè)的競爭變得更加激烈和復雜。

      總的來說,該書不僅是對書籍歷史的一次深刻挖掘,更重要的是,揭示了出版業(yè)背后的經濟和社會動力,為讀者提供了全新和獨到的視角來理解書籍和出版的世界。

      書名:《法國大革命的文化起源》

      著者:[法]羅杰·夏蒂埃

      譯者:洪慶明

      出版社:譯林出版社

      出版時間:2015年6月

      閱讀人:歐陽敏副教授(武漢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

      法國史學界的主流觀點認為,啟蒙作家及其書籍是制造法國大革命的主因。夏蒂埃在該書中對此觀點進行了質疑和批判,他認為在某種意義上,恰恰是革命“制造”了上述書籍,因為大革命回溯性地賦予某些書籍以先驅性和綱領性的意義,將這些書籍構建為它的起源。

      夏蒂埃之所以持有上述觀點,原因主要如下。

      其一,讀者是能動的,他們能對書籍作出多樣的解釋。譬如《百科全書》購買者的主體是僧侶、軍功貴族、穿袍貴族等傳統(tǒng)的社會精英,這些人對《百科全書》中的啟蒙內容主要采取抵抗式或批判式的閱讀姿態(tài)。

      其二,啟蒙書籍的傳播范圍和讀者群體有限。啟蒙書籍在舊制度末期的傳播受到諸多限制,在官方的鎮(zhèn)壓行動中,那些批判色彩強烈的啟蒙書籍往往和淫穢書籍歸在一起進行處置;而出版社為了牟利,通常也會將啟蒙書籍包裝成淫穢書籍的樣子進行銷售,導致有讀者誤入。

      其三,對君主離心離德不一定是書籍作用的結果,它可能立基于日常行為實踐。譬如,在大革命發(fā)生之前的幾十年里,“皇家(à la royale)”一詞被各類商販使用,“皇家牛肉”“皇家蛋糕”“皇家擦鞋師傅”“皇家火腿”等隨處可見。頻繁的使用讓皇家的屬性和象征喪失了神圣性,人們對于君主的崇拜心態(tài)逐漸斷裂,啟蒙書籍開始變得可以理解和接受。

      書名:《中國報刊閱讀史(1815—1949)》

      (全三卷)

      著者:蔣建國,許高勇

      出版社:復旦大學出版社

      出版時間:2024年9月

      閱讀人:張巖教授(遼寧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

      《中國報刊閱讀史(1815—1949)》(全三卷)是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重大項目、“十四五”國家重點出版物出版規(guī)劃項目的重要成果。作為國內第一部全面、系統(tǒng)研究近現代報刊閱讀史的著作,該書深度挖掘近代以來中國報刊閱讀的發(fā)展與變遷歷程,從第一份中文近代報刊的閱讀研究起始,以報刊發(fā)展為脈絡,以讀者閱讀為核心,構建了一幅報刊讀者與社會變遷交織的多元歷史畫卷。

      該書以“人”為核心,通過廣泛搜集史料“尋找”歷史上真實的讀者,將讀者的“在場”作為檢驗報刊傳播效果的核心元素。三卷本以時間為軸,系統(tǒng)考察了晚清時期、北洋政府時期、南京國民政府時期與報刊閱讀活動相關的各種社會因素。通過對讀者的身份、職業(yè)、閱讀方式、閱讀類型、閱讀網絡、思想觀點、社會影響進行多方位探討,凸顯讀者在報刊與社會變革之間的橋梁與紐帶作用,以及讀者閱讀的思想文化價值。

      在史料應用上,該書廣泛采用報刊、日記、書信、回憶錄、年譜、文集等多類型史料,尤其注重稿本、抄本珍稀史料的運用,以讀者留下的“零碎”文本為基本線索,呈現不同時空中的閱讀個案。以對史料文本的聚合、連接與穿插,透視閱讀活動的歷史語境和社會情境,實現史料時間之維、社會之維和媒介之維的貫通。在“閱讀之網”的搭建中,重描作為時代鏡像的近代新聞出版事業(yè)發(fā)展脈絡與社會意義。

      書名:《傳播力》

      著者:[美]曼紐爾·卡斯特

      譯者:湯景泰,星辰

      出版社: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出版時間:2018年10月

      閱讀人:劉銀娣教授、碩士生導師(華南理工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

      《傳播力》一書系當代著名的社會學家和都市研究權威學者曼紐爾·卡斯特21世紀出版的一本力作。盡管曼紐爾·卡斯特并不是傳統(tǒng)意義上的傳播學者,然而其將傳播活動置于整個社會系統(tǒng)中去考察,1990年代出版的信息時代三部曲:《網絡社會的興起》《認同的力量》《千年的終結》,對網絡社會的研究已具有許多前瞻性的解釋。

      本書延續(xù)了卡斯特的宏大敘事線索,著重關注政治、經濟、文化領域的權力關系如何通過傳播來維系以及建構。在本書中,卡斯特將權力定義為“社會行動者將其意志和價值強加于他人的能力”,核心論點是“作為社會各類機構的基石,權力關系很大程度上通過傳播過程在人們的心靈中得以建構”。而在全新的網絡社會中,媒體技術使經濟、社會和政治生活中的新型網絡關系模式以及相互聯系的新方式成為可能??ㄋ固剡€把一個變化的傳播環(huán)境與政治如何運作聯系了起來,寫作目的是“發(fā)現傳播網絡在權力制造中的作用,尤其對于政治權力而言”,該書還通過大量案例證明新的傳播網絡的出現也使國際關系中大國之間產生了更多的焦慮和不確定性,引發(fā)了一系列試圖控制全球傳播的嘗試。

      盡管卡斯特對政治行為體如何在網絡社會中建構敘事以實現國際關系目標的研究還比較有限,但是其理論使人們意識到權力和國際關系正在被不斷變化的媒體生態(tài)重構。如何用好傳播力,是身處社會網絡的所有人都應該深刻思考的問題,更是每一個“文化強國”的實施者和建設者需要具備的基本能力和素養(yǎng)。

      書名:《傳播的歷史:從石器時代的符號到社交媒體(第七版)》

      著者:[加]保羅·海爾,[加]彼得·厄克特

      譯者:董璐,何道寬,陳繼靜,等

      出版社:北京大學出版社

      出版時間:2023年11月

      閱讀人:王鵬飛教授(河南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出版學院)

      《傳播的歷史》是一本行銷多年的經典教材,推薦的這一本是第七版,北京大學出版社2023年11月出版。推薦這本書的原因有二。

      一是本書的編寫模式較為獨特。本書定位是一本教科書,但更是一本媒介大家的論文集萃。正如編者所言,“有關媒介在歷史中扮演的角色,涉及的話題實在太過廣泛;我們甚至相信,由任何一位作者獨立編寫的教科書都難以做到面面俱到。從一開始,克勞利和海爾就覺得最好的方式是出版一本由優(yōu)秀成果組成的文集,文章作者的研究興趣或直接相關,或互為補充”。所以在這本書中,我們會看到哈羅德·英尼斯、詹姆斯·凱瑞、瓦爾特·翁、劉易斯·芒福德等諸多傳播名家,也會看到諸如撰寫《中國印刷術的發(fā)明及其西傳》的托馬斯·卡特等其他學科聞人。這種編寫方式雖不具備統(tǒng)一的教科書風格,卻帶來了不同文風互相碰撞的別樣意味。

      二是本書的內容視野頗為宏闊??v向而言,本書從史前文明的口語時代和文字的起源開始,依次敘及西方的讀寫傳統(tǒng)、印刷革命、電流創(chuàng)造的連線世界、圖像與聲音、無線電時代、電視時代、數字時代的新媒介與舊媒介,其中本版專門增加了社交媒介的論述。橫向而言,本書的內容涉及諸多學科。編者也說,“傳播史,有時也被稱為媒介史,盡管是傳播學和文化研究的核心領域,但也與建筑學、考古學、人類學、歷史學、新聞學、文學批評、政治學和社會學等眾多學科相互關聯,并從這些學科中汲取靈感”。

      本書的編寫初衷,是為了“促使學生在更廣闊的人類歷史背景下,思考傳播媒介的使用及其后果對人類行為發(fā)展與社會經驗積累的影響”,這一點對于思考當下融媒時代的出版學意義,不無啟發(fā)之處。編者同時對本書不無“西方文化中心主義的色彩”警惕與修正,也恰好可以作為我們在接受西方學說的同時如何建構中國特色學科體系的一個對讀。

      書名:《中國新聞傳播概念史:從新名詞到關鍵詞》

      著者:鄧紹根

      出版社:中國國際廣播出版社

      出版時間:2024年6月

      閱讀人:吳赟教授(浙江大學傳媒與國際文化學院、浙江大學傳媒與文化產業(yè)研究中心)

      概念的發(fā)生、流動、接受、異化是人文社會科學研究的重要基礎,概念史研究作為一個跨學科的研究路徑,在不同學科領域均有廣闊的天地。習近平總書記在2016年哲學社會科學工作座談會上首次提出加快建構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的要求,并將“善于提煉標識性概念”作為重要著力點。出版學知識體系的建構,關涉諸多因素,其中提煉出版學領域具有標識性的核心學科概念具有不可或缺的重要意義。

      《中國新聞傳播概念史:從新名詞到關鍵詞》的作者為中國人民大學新聞學院鄧紹根教授。鄧紹根教授長期深耕于新聞傳播史學術領域,曾出版《美國在華早期新聞傳播史:1827—1872》《中國新聞學的篳路藍縷:北京大學新聞學研究會》等力作。史學大師陳寅恪先生曾說:“解釋一字,即是作一部文化史?!薄吨袊侣剛鞑ジ拍钍罚簭男旅~到關鍵詞》對我國新聞傳播學關鍵概念的源流、演變及其背后的社會圖景進行深入考證分析,并由核心概念出發(fā),對新聞學、新聞心理學、馬克思主義新聞觀在中國興起、發(fā)展的歷史予以系統(tǒng)考察,這一系統(tǒng)化的研究工作有助于中國新聞傳播學學科體系、學術體系、話語體系的完善和發(fā)展。令人印象深刻的是,鄧紹根教授在書中“向讀者袒露自己開展中國新聞傳播概念史研究的心路歷程”時分享的一則心得:哲學社會科學工作者要踏實、求真,小處著手、大處著眼。踏實,首先是扎實,其次是翔實,再次是平實。求真,要有批判性思維,要論之有據、言之成理。從小處著手、大處著眼,是指要不斷發(fā)掘新材料、研究新問題。這一經驗之談值得出版學同仁體悟,因為,出版學知識體系的建構、完善同樣需要小處著手、大處著眼。

      書名:《做書的故事》

      著者:李昕

      出版社:人民出版社

      出版時間:2018年4月

      閱讀人:杜朝暉教授(湖北大學文學院)

      李昕,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前總編輯,其職業(yè)生涯跨越不同地域與歷史時期,由此積累了豐富的出版實踐經驗并提煉出獨到而深刻的出版理念。他是一位優(yōu)秀的編輯,更是一位有著深厚人文情懷和學者風范的出版人?!蹲鰰墓适隆肥抢铌俊白鰰毕盗兄髦唬涗浟怂?0年職業(yè)生涯中與學界、文化界名人交往的故事。該書以平實的筆觸、深刻的觀察、真誠的探討,全方位展現了李昕作為編者、評論者、記錄者的卓越才能。

      作為編者,李昕具備扎實的專業(yè)知識、敏銳的問題意識、卓越的溝通協(xié)調能力,他努力熟悉創(chuàng)作者的領域及其作品,充分理解作者的個人風格,能夠最大化作者與作品的價值。作為評論者,李昕敢于直面爭議,如評述楊振寧時強調其對基礎科學研究的貢獻,評述吳敬璉時重點關注其在中國經濟改革中所做的工作等,體現了他對歷史和科學精神的尊重。作為時代的親歷者和記錄者,李昕以強烈的歷史責任感,真實記錄大時代變遷中的人、事、物。這些紀實性文字為出版史、當代文學史、兩岸文化交流史等領域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個人視角的口述史料,也使得這部著作超越了一般意義的職業(yè)回憶錄而具有不可忽視的文獻學價值。當然,該書也為從業(yè)者和編輯出版學師生提供了寶貴范例和學習標桿。

      猜你喜歡
      出版學
      出版學研究的史學視角
      出版科學(2023年5期)2023-12-15 00:17:15
      從學科評估指標看出版學學科建設
      出版科學(2021年2期)2021-05-28 13:46:29
      新時代出版學升級的時代之需、學理之問、行業(yè)之要
      出版科學(2021年1期)2021-03-15 05:56:46
      “出版學學科建設高端論壇”綜述
      出版科學(2020年5期)2020-11-09 03:35:06
      堅守與開放:從近十年出版研究熱點看出版學科方向及其未來發(fā)展
      出版科學(2020年5期)2020-11-09 03:35:06
      關于出版學學科性質的思考
      出版科學(2020年3期)2020-07-04 03:20:26
      深化文學出版與傳播的理論研究
      出版參考(2020年4期)2020-06-11 00:47:10
      加強出版學科建設應提上議事日程
      出版科學(2020年1期)2020-04-07 17:48:17
      高度重視出版學的基本理論研究
      出版參考(2019年9期)2019-10-11 03:10:47
      數據科學視域下的出版學研究方法
      出版科學(2017年6期)2017-12-09 09:15:59
      五大连池市| 中阳县| 廊坊市| 阿鲁科尔沁旗| 林西县| 乐至县| 平潭县| 高碑店市| 绥德县| 玛纳斯县| 蓬安县| 云林县| 太保市| 济宁市| 全南县| 平湖市| 休宁县| 隆安县| 贵南县| 陈巴尔虎旗| 汉源县| 呼伦贝尔市| 永修县| 拜泉县| 灵丘县| 丹凤县| 潮安县| 高陵县| 松滋市| 台前县| 朝阳市| 和静县| 德江县| 施甸县| 监利县| 石城县| 奎屯市| 龙海市| 石渠县| 通化市| 高要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