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教育理念不斷革新的當下,傳統(tǒng)單一學科的教學模式逐漸難以滿足學生多元化發(fā)展需求,而跨學科教學能打破學科壁壘,讓知識相互交融,成為培養(yǎng)學生綜合素養(yǎng)的關鍵路徑。初中物理作為一門基礎學科,與生活和其他領域聯(lián)系緊密,開展跨學科教學意義重大。“析冷熱之理 悟健康之道”這一公開課課例,便在這樣的背景下應運而生。它以蘇科版物理教材為依托,深入挖掘物理與健康領域的關聯(lián),在目標設定、內容設計、教學方法等多方面大膽創(chuàng)新,完美詮釋了“少教多學 共生課堂”的教學理念,為初中物理跨學科教學提供了極具參考價值的實踐范例,值得我們深入剖析與學習。
一、導向明確,緊密貼合核心素養(yǎng)
自主構建導向。課例教學目標緊密圍繞物理學科核心素養(yǎng),在“少教多學”理念指引下,學生在各活動中擁有充分的自主探索空間。例如,在了解健康與溫度關系時,學生通過課前調查、小組匯報等方式自主獲取知識,加強保護健康的意識,主動構建科學態(tài)度與責任素養(yǎng)。這一過程不僅讓學生認識到物理知識與生活、健康的緊密聯(lián)系,還激發(fā)了他們對生活現象背后物理原理的關注和思考,培養(yǎng)了學生自主學習和探究的能力。
能力培養(yǎng)導向。在模擬搶救高溫中暑患者的活動中,學生不僅掌握了利用物態(tài)變化知識使人體降溫的方法,構建了物理觀念,還在分析和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培養(yǎng)了科學思維。同時,通過實際操作,學生增強了科學探究能力,提升了動手實踐和團隊協(xié)作的能力。這一活動促進了學生在知識運用與能力提升上的共生發(fā)展,使他們在實踐中深化對物理知識的理解,并學會將理論知識應用于實際問題的解決。
思政融合導向。通過對氣凝膠氈隔熱性能的探究,以及相關視頻的學習,學生感受到了新材料對生活和科技的深遠影響,激發(fā)了學習興趣和愛國情懷。這一環(huán)節(jié)將學科教學與思政教育有機結合,使學生在學習物理知識的同時,增強民族自豪感和對科學技術的向往,實現了知識學習與價值觀培養(yǎng)的雙重目標。
二、設計巧妙,突出學科與生活的聯(lián)系
跨學科融合自然。教師以溫度為紐帶,將物理學與健康領域有機融合,從體溫對健康的影響,到環(huán)境對健康的影響,引導學生運用物理知識處理與健康相關的問題,跨學科融合自然。例如,在搶救高溫中暑和失溫患者環(huán)節(jié),把物態(tài)變化、熱傳遞等物理知識與醫(yī)學急救知識相結合,讓學生認識到物理知識在維護生命健康方面的重要作用,真正實現跨學科運用知識分析和解決問題,符合新課標的跨學科實踐要求。
緊密聯(lián)系生活實際。教學內容源于生活又服務于生活,從測量體溫到討論高溫工作者中暑、志愿軍戰(zhàn)士失溫等生活和歷史場景,再到比較生活中常見的棉花和泡沫的隔熱性能,最后延伸到恒溫科技住宅,每一個環(huán)節(jié)都緊密圍繞生活中與溫度有關的現象展開,讓學生深刻體會到“生活處處有物理”,激發(fā)學生對物理學科的親切感和學習熱情,培養(yǎng)學生運用物理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三、教法多樣,注重學生主體地位
小組合作學習。教學中教師多次采用小組匯報、小組討論和小組實驗等形式,充分發(fā)揮合作學習的優(yōu)勢。在小組匯報中,學生自主收集資料、整理信息并展示成果,鍛煉了自主學習和表達能力;學生通過小組討論進行思維碰撞,共同探討問題的解決方案,培養(yǎng)了合作探究和批判性思維能力;實驗中,各組學生分工明確,共同完成實驗設計、操作和數據分析,增強了動手操作能力和團隊協(xié)作意識。
問題引導啟發(fā)。教師通過巧妙設置問題引導學生思考,例如,引導學生思考高溫和低溫對人體健康的影響,以及在設計實驗時引導學生思考控制變量和實驗現象的反映方式等。這些問題能夠激發(fā)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促使學生主動思考、積極探索。
多媒體輔助教學。教師通過多媒體播放《高溫下的工作者》《長津湖》《失溫》等視頻,展示體溫數據圖象、實驗數據圖象等,以及合理運用數據處理軟件等,將抽象的知識直觀化,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識,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參與度。
四、實驗嚴謹,培養(yǎng)學生科學探究能力
實驗設計合理。在比較棉花和泡沫保溫性能的實驗中,教師引導學生合理運用控制變量法,控制熱水的質量、材料厚度等物理量保持相同;通過觀察相同時間內水溫的變化來比較材料的保溫性能,巧妙運用轉換法將材料保溫性能這一不易直接測量的物理量轉化為可測量的溫度變化。實驗設計科學合理,符合學生的認知水平和探究能力。
探究過程完整。從提出“哪種材料隔熱性更好”,到設計實驗方案、進行實驗操作、記錄數據、分析數據,再到討論影響實驗結果的因素,最后得出結論,整個探究過程完整有序。在整個實驗過程中,學生需自主設計、主動操作、分析數據和得出結論,能在實驗中發(fā)現問題并解決問題,科學探究能力得以提升。
拓寬視野有法。在完成實驗的基礎上,教師引入納米氣凝膠氈等新型隔熱材料,拓寬了學生的視野,激發(fā)學生對新材料、新技術的興趣和探索欲望,引導學生關注科技發(fā)展前沿,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思維和對科學技術的熱愛。
五、學科育人,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
培養(yǎng)健康意識。通過對溫度與健康關系的探討,學生了解體溫變化、環(huán)境溫度對健康的影響,以及如何運用物理知識維護健康,提高健康意識和自我保護能力,體現了學科教學對學生生命健康的關懷。
激發(fā)愛國情懷。在教學中融入新材料的應用,如介紹納米氣凝膠在航天中的重要作用,能讓學生感受到我國科技的飛速發(fā)展和強大實力,激發(fā)學生的愛國情懷和民族自豪感,同時引導學生樹立為科技進步而努力學習的志向,將學科知識學習與德育有機結合,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
拓展課后實踐。課后實踐作業(yè),讓學生將課堂所學知識進一步延伸到實際生活中,培養(yǎng)學生的社會實踐能力和獨立思考能力,同時引導學生關注科技發(fā)展對生活和健康的影響,培養(yǎng)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和對未來生活的關注意識。
此課例實現了物理學科核心素養(yǎng)與健康領域知識的有效融合。教師不僅注重對學生科學思維、探究能力及實踐能力的培養(yǎng),還通過思政元素的有機融入,強化了學科育人的功能,體現了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其教學設計與實施充分契合新課標對跨學科實踐的要求,為初中物理跨學科教學提供了可借鑒的范式。未來,此類跨學科教學實踐應進一步推廣,以促進學生綜合素養(yǎng)的全面提升,并為教育教學改革的深化提供實踐支撐。
王曉琳,高級教師,江蘇省南京東南實驗學校物理教師。第十屆“南京市學科教學帶頭人”,第九屆“南京市優(yōu)秀青年教師”,江寧區(qū)優(yōu)秀教育工作者、教育先進個人。曾獲南京市初中物理優(yōu)質課評比一等獎、南京市初中物理實驗教學技能比賽一等獎、南京市初中物理青年教師基本功大賽一等獎、全國NOC教研團隊大賽一等獎等。應邀錄制“江蘇省名師空中課堂”“金陵微課”共十余節(ji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