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 木
看了《讀書》第六期,有一點意見,寫出來供參考:
(一)秦牧的文章《定期公布暢銷書目》有一些很好的意見。但美、日等國列入暢銷書的,多是創(chuàng)作小說,其他有價值的學術(shù)著作,尤其屬于冷門的,很難成為暢銷書。在我國目前紙張供應很緊的情況下,如能從暢銷書中騰出一些來印刷這類學術(shù)著作,很有必要。今后出版社似應在調(diào)動著作界的積極性,多出科學研究著作方面,起更好的作用。學術(shù)著作即使印數(shù)不多,銷路不廣,甚至賠錢滯銷,只要真有價值,也應該盡量印刷出版,以促進各學科的普遍繁榮。這當然不是一朝一夕所能做到的,但同時它對轉(zhuǎn)移學術(shù)界的風氣,提倡艱苦細致的專門研究,也很有好處。
(二)王蕓生對容閎和他的著作《西學東漸記》作了介紹。容閎是我國最早的留美學生,也是一位有名的改良主義者。他的《西學東漸記》是一本有參考價值的書,解放后,曾有人多次建議將它重印或重譯出版。出版社顧慮重重,考慮到容閎入了美國籍,又是一位改良主義者,不敢采納讀者的建議。現(xiàn)在出版社應從清規(guī)戒律中解放出來,重新考慮。我想,近代史工作者對此會表示歡迎的。
(三)王蕓生的文章中有一些史實錯誤,例如作者說軍機大臣文祥死于1870年天津教案發(fā)生以前,比曾國藩死得更早。其實文祥死于1876年,而曾死于1872年,比文祥早四年。總理衙門大臣毛昶熙,作者寫成了毛旭西。作者說1875年清政府“派容閎和陳蘭彬同為駐美公使”,仿佛容的地位在陳之上,其實容為副使,陳為正使,恰好顛倒了。作者說,戊戌政變后,“黨人被捕殺,容去上海,托跡租界,組織強學會分會,被選為會長”。其實上海強學分會成立于1895年,是繼北京強學會后成立的一個分會,它是康有為在張之洞支持下組織起來的。北京強學會成立后只幾個月,會務發(fā)展很快,頑固派見其影響日益擴大,奏請查封,西太后強迫光緒帝下令解散,上海強學分會隨之停止活動。王文時間上有錯誤,上海強學分會在戊戌政變前兩年已被迫解散了,而且更不是容閎組織的。這些以及其他一些錯誤,只要編者認真查對史實,或者請有關的研究者過目,是很容易改正的。希望編者今后多走群眾路線,這個刊物一定能越辦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