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定久
假期回家,鄰居家的幾個十幾歲的小孩正在做作業(yè)。他們忽然為了解釋好一個詞爭論起來。我給他們解釋了一下后,忽然想起我假期前剛買來的一本《現代漢語小詞典》,信手拿來,查到那個詞,以證明我并非望文生義。他們一見到這本詞典,一雙雙小眼睛變成了小核桃,無不驚奇地叫道:“原來還有這樣的書,我要有一本多好?。 ?/p>
照我看,在我國有一些窮鄉(xiāng)僻壤,如果把偶爾從頭上響起的飛機聲和屋里有線廣播的喇叭聲也抹去的話,離現代化還遠得很。由此想到圖書發(fā)行工作,的確要把農村這個市場重視起來。
農村里能成材的潛在人才大有人在,而我們的傳遞現代文明知識的信使——書,卻沒有充分供應他們。農村中小學畢業(yè)的、中學畢業(yè)的、高中畢業(yè)的大批青年,自從告別了校門,往往就等于告別了知識——起碼目前是這樣。我國的教育事業(yè)還比較落后,大批的人才需要自學成材,而農村的青年又占了全國青年的絕大多數。若不去挖掘他們之中的人才,即使在城市實現了現代化,而農村還是古老的農村,那也是畸形的現代化,何況“四化”之中至少有一化是農村的呢?
我國人口這么多,按現在的書刊印數來看,本來是遠遠滿足不了需要的——如果市場都開辟了的話,而現在有的書卻在積壓。農民有八億,為什么不去開辟農村的市場?現在,農村買一本書只好跑幾十里路到縣城書店去買。若在每個公社設專業(yè)售書點,恐怕人力、物力不許,再是亦不必。是否可十天或一個月往每個公社送一次書——幾乎每個公社都通公路了吧。每個公社都有廣播網,通過廣播一通知——這種廣告是不必付錢的,那么需求者紛紛而來。據說我國共有兩千多個縣,若每個縣有十個公社,共兩萬多個公社,若在每個數萬人的公社一種書只賣五本,就是十萬冊。那些書刊何愁賣不出去呢?
我們的社會主義制度,如果再加上做生意手段(當然不是象資本家那樣唯利是圖),則“四化”幸甚!中華民族的文化事業(yè)幸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