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觀懋
早先聽說日本文壇設立了一種“芥川獎”,一直就很想讀讀芥川的作品,最近終于如愿以償了,買到了一本樓適夷譯的《芥川龍之介小說十一篇》。這本書,除了裝幀精美使人愛不釋手以外,書名的與眾不同頗引起我的思索?!靶≌f十一篇”,為什么不是“小說選”呢?
我被譯者猜中了:“有些讀者是喜歡先看看前言后記,然后再讀正文的?!蔽乙粴庾x完了《后記》,算是明白了一點這“十一篇”的用意。
譯者在后記中寫道:“我對這位作家的作品讀過一些,但不全面,平素亦更無深入的研究?!边@很可能是譯者的謙辭。但我已深深地感到這位老作家可貴的務實精神。沒有全讀過,又無深入的研究,當然就談不上選,這大概就是不用“小說選”,而用“十一篇”的緣故吧。
書名雖是小事,但有實事求是之心,無嘩眾取寵之意,這卻是作風問題。我們不是常常在一些評論和介紹文字的鼓動下,專程去看一部電影,而結果大失所望嗎?讀了前言后記以后,抱著濃厚的興趣去讀正文,而發(fā)覺浪費了時間的事也是有的。批一篇作品,則必置于死地而后快;捧一本書,便大量堆砌諛辭和溢美之辭,這種文風并沒有泯滅。
“小說十一篇”而不寫成“小說選”,多少會給我們一點啟發(fā)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