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依民
鄭朝宗先生不僅是著名的學者,同時還是一位散文高手。只可惜由于世事乖違,鄭先生數十載壯年歲月竟不得不輟筆封硯,被迫緘默。幸好這幾年世道終于變了,鄭先生又能夠盡興揮翰,而且那支歷盡劫難的筆愈加老到,愈加勁健而飛動了。最近,廈門大學出版社又選輯鄭先生一九八二年以來的散文佳作,結為《海濱感舊集》出版。
《海濱感舊集》大略分為五輯:或記存歿人物,或為序跋書評,或談學問,發(fā)議論,紀游歷。這五輯之間當然不是截然分開涇渭分明的,人物、山川、典籍共來筆端,記敘、議論、抒情融為一體,名實分合倒是尚在其次。作為一個老者的心跡,這些都可以看作“感舊”,而貫穿其中的根本共同點,就是真知、真情。
這種真知、真情,在記人物的篇章里,尤為突出。知人明而品題準確公允,待人誠則感情真摯深厚,這就是鄭朝宗先生記人物妙入化境的原因。記得鄭先生曾經在一首五律中以“千古一儒商”品題陳嘉庚,誠為不可移易的定評。這種人倫鑒識的功夫,若非出自真知,發(fā)自真情,是決不可能修成的。在這部散文集里,無論是記王亞南故校長這樣的名人,還是廈大中文系老前輩余謇先生這樣不聞不達的一介儒生;無論是記常被人誤解的吳宓先生,還是頗有爭議的林紓老人;無論是記蒙受冤屈的彭柏山、李拓之先生,還是漂泊海峽對岸的王夢鷗先生……都不為流俗世議所礙,不以顯達親疏論人,而是根據親身體察,實實在在地說出自己的感情和評價。如此,則態(tài)度之持平,勾勒之明快,自然是毫不為奇了。最值得提出來的,是有關錢鐘書先生的幾篇文章。鄭先生對錢先生學術思想的深刻理解和他們之間的深厚友誼,在學界是廣為人知的。讀了這幾篇文章,就會明白,這一切的基礎在于他們共有的——也是中國一切優(yōu)秀知識分子共有的——守身如玉的高亮風骨,九死不悔的愛國熱情和孜孜
《懷清錄——一個平凡人的一生》則是真情的代表作。這篇文章是為悼念鄭先生的夫人而作的,文章只是平靜地敘說,他說他記錄的是“一個平凡人的一生,不會載入史冊,更不會成為小說的題材”,沒有任何渲染,沒有什么刻意安排,甚至好像沒有專門抒情的章節(jié)。所寫的是普通的經歷,家常的生活,而五十年相濡以沫的情誼,日夜縈繞的刻骨銘心的哀思,便盡在其中了。這種平靜的語調,樸摯的文筆,正是感情至深的明證。至文無文飾,至情亦無文飾。讀完這篇文章,一位善處逆境、溫良恭儉、慈愛祥和的女性的形象,將長留在讀者的心頭,而從她的平凡中,又能使我們悟出中國普通婦女作為“中國的脊梁”的偉大之處,淑世迪人,動容化情。讀這樣的文章,無論是做人的情懷還是著文的境界,都足以令讀者受益無窮,這才是上乘的抒情散文。
這本集子雖為老人之感舊,卻情意綿長,充滿英氣和活力,文筆平易而空靈飛動,信手揮灑卻神韻俱出。老人的感舊是深沉的,生命的英氣是永恒的,猶如大海之濱的沙灘和潮汐,亙古,而又常新。
(《海濱感舊集》,鄭朝宗著,廈門大學出版社一九八八年十二月第一版,6.9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