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松梅
(山東省中醫(yī)護士學校,泰安271000)
阿弗他性潰瘍即復發(fā)性口瘡,是以反復發(fā)作的口腔粘膜潰爛、疼痛為特征的口腔疾病,發(fā)生部位可在唇、舌、頰及上腭處,淡黃色或灰白色,中醫(yī)又名口疳、口瘍等。近年來筆者采用針刺和放血的方法治療本病20例,均取得滿意效果,現(xiàn)報道如下。
1 臨床資料20例患者中,男9例,女11例;年齡最小16歲,最大40歲,平均29歲;病程最短5個月,最長12年。潰瘍數(shù)單一到多個不等,全身癥狀伴食少腹脹、神疲乏力7例,伴口干咽燥、腰膝酸軟8例,伴煩躁易怒、便秘溲赤5例。所有病例按中醫(yī)辨證分為脾氣虛損、心腎陰虛、心肝火旺3型。
2 治療方法2.1 取穴 主穴:承漿、勞宮(本穴以3、4掌骨間壓痛明顯處為準)。配穴:脾氣虛損配足三里、氣海;心腎陰虛配涌泉、太溪;心肝火旺配太沖、少府。
2.2 操作 承漿穴點刺放血,以三棱針點刺穴位后,雙手拇、食、中三指擠出血1~2ml;勞宮以1寸毫針向手背方向直刺5~8分,以針下滿實,不澀不滯為度,留針30~45分鐘,針下松滑進出針,左右同刺。配穴虛證用徐疾補法,實證用徐疾瀉法,留針15~30分鐘,期間行針2~3次。每日或隔日治療1次,3次為一療程。一般治療1~2個療程。3 療效觀察3.1 療效標準 治愈:潰瘍面完全消失,粘膜恢復正常,2月內(nèi)不復發(fā)。好轉(zhuǎn):潰瘍面完全消失,粘膜恢復正常,但不能防止復發(fā),發(fā)病間隔期延長。無效:針刺前后潰瘍無明顯變化。
3.2 治療結(jié)果 2療程內(nèi)治愈12例,好轉(zhuǎn)8例。有效率100%。
4 典型病例劉×,男,34歲,教師。1995年10月13日初診。主訴:反復發(fā)作口腔潰瘍半年,每次2~5個不等。局部灼熱疼痛,妨礙飲食。服清熱解毒藥效不顯,故來求診。查:舌尖及右頰粘膜上各有黃豆大小潰瘍1個,邊緣紅。舌質(zhì)紅,苔黃膩,脈弦數(shù)。證屬心肝火旺型。以三棱針點刺承漿,擠出紫黑色血液約2ml,針刺勞宮、太沖穴,均用徐疾瀉法,留針30分鐘。次日復診,僅舌尖處微痛,潰瘍基本愈合,又針刺勞宮1次而愈。
5 體會取手厥陰心包經(jīng)之滎穴勞宮以清熱瀉火,又取局部之承漿穴點刺放血,亦起到泄熱祛邪作用,兩者合取,收效神速。病程長、易復發(fā)的關(guān)鍵在于病機復雜,與臟腑虛實有關(guān),因此根據(jù)辨證選穴,諸穴相配,標本同治,可以取得良好效果。
(收稿日期:1999-06-20,趙昕發(fā)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