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滬生
所謂“一段奇文”,其實只是近日見于媒體上的一幅法制新聞攝影的文字說明。它出自某法院,又是一篇人們司空見慣的“自我表揚”之作,其全文如下———“日前,由公安、工商等部門聯(lián)合查獲一起銷售偽造‘雙橋牌可裝90噸劣質味精包裝袋18萬只的刑事案件。為保護企業(yè)的注冊商標權,打擊制假、售假的犯罪活動,××市××區(qū)法院在受理此案中,承辦法官深入被害企業(yè)了解案情并提供法律服務”。(注:兩處“××”系我姑隱其名)
似此“正面宣傳”,似此“鼓勁”之作,何以稱之為“奇文”呢?原因之一,在其遣詞造句的虛夸浮躁。一家區(qū)級法院的普通法官到企業(yè)調查案情,怎么說也不過是“基層”對“基層”,從社會學的“階層”理論角度看,它們之間幾乎不存在自上而下的縱向距離。何況,調查案情屬法官衣食俸祿所系的本職工作,理所當然,何須用“深入”一詞溢美?原因之二,是新聞事實的含混朦朧。譬如,公安、工商等部門是不是一并查獲了90噸劣質味精?如果是,為何表述為“可裝”而不表述為“裝有”?又為什么“可裝”90噸“劣質味精”而不是“可裝”90噸“優(yōu)質味精”?顯然,這都是些純屬推斷的“新聞數(shù)據(jù)”或“新聞事實”,意在強調案情嚴重、戰(zhàn)果輝煌,進而渲染這家法院對此案的“高度重視”。此類“客里空”文字實是法制宣傳之大忌。
當然,如今“自我表揚”之風盛行,這些不過是小疵而已。真正令人擔憂的,是這段奇文與法治原則背離甚遠。我國《刑事訴訟法》第十二條明確規(guī)定,“未經人民法院依法判決,對任何人都不得確定有罪”。這一規(guī)定最深刻地體現(xiàn)了在罪與非罪的裁斷上人民法院的絕對權威,而這個權威的本質與核心,就是司法公正。然而,上述奇文卻告訴我們,此案尚在審理,判決尚未作出,被告罪與非罪尚未確定。這家法院的天平就已向涉案的某一方傾斜,即所謂“保護企業(yè)的注冊商標權,打擊制假、售假活動”,并且還“深入”到“受害企業(yè)”中去“提供法律服務”。這就不光在實際上陷入了“未審先判”的誤區(qū),也使法院變成了律師事務所一類專事為涉案或涉訟某一方提供“法律服務”的社會中介機構。與此同時,通過審判活動監(jiān)督制約公安偵查工作和檢察公訴工作的職責也不復存在,法官似乎成了穿法袍的公安干警和檢察官。這種角色、功能和觀念的錯位,既是對人民法院作為國家審判機關的憲法地位的自我貶損,也有悖于我國法律所構建的刑事訴訟體制及程序,與人民法院“居中裁判”的地位和“司法公正”的目標相違背。
不能不說這種“自我表揚”,恰恰成了存在于審判機關中的某種“紊亂綜合癥”的“自我曝光”。它會潛移默化地誤導社會大眾的法治觀念,難道不應該引起我們的高度警覺和深刻反思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