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友智
長期以來,老師找學生談話,習慣于將學生請到辦公室,讓學生肅立在面前,教師則坐在椅子上,然后開始進行談話,形式多少讓人聯想到法庭的審判:法官坐在庭上,而犯罪嫌疑人站在前面。
為什么要這樣?筆者了解了一下,學生在這種狀態(tài)下跟老師談話,常常會感到一絲膽怯,這可能就是問題的答案,老師需要讓學生感到膽怯或者感到威嚴,需要時時提醒學生:我是你的老師,潛臺詞是你必須聽我的。
真的必須這樣嗎?筆者認為未必。約翰·洛克在《教育漫話》中寫道:教師不可把自己當成驚嚇鳥兒的稻草人,使學生見了自己的面就害怕。馬斯洛在人的需要理論中,也把自尊和受人尊敬作為人生存的一種基本需要。
設身處地的想象一下,當一個學生戰(zhàn)戰(zhàn)兢兢地推開教師辦公室的門,來到教師面前時,他就已經感到了一絲害怕,尤其是那些所謂的后進生,而站著跟老師談話,更會讓他加重這種感受。他可能會很重視跟老師的這次談話,因為害怕:他也可能根本沒有思考你跟他談的事,也是因為害怕。更重要的是,他本性中的自尊和受人尊敬的需求無法得到滿足,他在一種被動的位置上聽你的談話,他表面上會聽從你,而實際上,內心的自尊會跳出來,對老師的談話表示不以為然,產生明顯的抵觸心理。
面對面地坐著談話,談話雙方都會較為放松,大家容易把精力集中在談話的內容上。學生,尤其是備受冷落的后進生們會感到老師的平易和藹,會把你當朋友,朋友的話還是應該聽的吧。放下一點架子,你會換來一顆心。
據報載,從現在起,北京東城區(qū)的老師們的日常行為規(guī)范中多了一條:和學生談話時要先請他們坐下。這是令人高興的舉動,是尊重學生的表現,是教育的進步,也是社會文明的進步。我也希望這不只是一個形式上的改變,更重要的是,要從思想上親近你的學生,尊重你的學生。
老師,如果你辦公室的桌子前還沒有一把椅子,那就去找一把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