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信華
面塑是一種街頭民間工藝,起源較早。近年來,被廚師廣為運用。面塑作品對點綴和美化菜肴,烘托宴席的氣氛有著很好的效果。它和食雕、冰雕、黃油雕、瓊脂雕一樣,都是藝術性、欣賞性很強的一種工藝。
面塑按其使用功能分為兩 類:一類是專用于收藏的面塑,另一類是可以食用的面塑。用于收藏的面塑通常用精面粉、糯米粉、鹽、防腐劑及香油等制成;而用于食用的面塑則用澄粉、生粉等制成。本文介紹的《舞獅》就是用于收藏的面塑。
此面塑和面的配方為:精面粉1 500 g,糯米粉1 000 g,精鹽200 g,防腐劑(苯甲酸鈉)100 g,香油200 g,蜂蜜50 g,沸水1 200 g。
面團的制作方法:將面粉、糯米粉、精鹽放在盆中和勻,再徐徐倒入沸水,并用筷子攪拌;然后將面團反復揉搓,直至達到“三光”效果(即面光、手光、盆光);用刀將面團切成1 cm厚的薄片,上籠用火蒸約40分鐘取出,迅速將防腐劑、香油、蜂蜜與面片揉制均勻成面團,放入塑料袋中,用毛巾包好,放置48小時至面團全面餳后,即可用廣告色(按需要)進行分色調(diào)成各色面團。
首先,設計出《舞獅》的效果圖,然后按圖中舞獅人身高26 cm,獅子體長28 cm,頭高20 cm這一特點(另一個獅子頭可適當抬高一點),并依其各自造型形態(tài)分別用粗鐵絲及細鐵絲各制成不同的骨架,并注意其重心所在位置,分別固定在木板上,放在可轉動的轉盤上。
先用無色的面團搟成薄片,將獅子及舞獅人的頭、身體、腳等部分包扎起來,制成干坯體;再用有色的面團搟成薄片分別制成衣服、褲子、頭巾,有褶處壓出褶紋來,再按比例,用手在人的臉部捏出五官來。同樣在兩個獅子干坯體上,用金黃色的面團在頭部塑出獅子的臉、嘴、鼻、耳、眼及頭上螺紋旋形獅子卷毛。頭部塑好后再塑獅子的身體部分。同時將小片面團壓成片,用剪刀剪成獅毛狀,從獅子的腳部起一片一片地往上貼。四腳貼好,再用大片往身體上貼,由下往上注意身體背上中間的分界線,然后安裝上獅尾。
另外,用細鐵絲制成兩個繡球,分別裝在舞獅人手中,再用一圓球體,做一個大紅球,給獅子攀登時戲玩。
用廣告色分別將獅子的眼(黑、白)、牙(白)、嘴(紅)涂上顏色,用紅綢帶扎成兩個飄帶系在兩個獅子的頭頂即成。
在制作過程中,需要在轉盤上不斷地轉動面塑作品主體,以便從不同的角度去觀察、審視、加以修改,使作品更加完美。
面塑的制作工具很簡單,用一根方形的竹筷就可以了。竹筷方形的一頭用刀削扁,圓形的一頭削尖,用砂紙打磨一下,即可使用。
最后談談如何提高自己的面塑制作技巧。首先多學習一些有關實用美術的知識,畫一些素描和寫生練習,以及人和動物的各種骨骼與肌肉結構圖,并了解人體與動物的各種形體動態(tài)。如:人體的高度通常為7個到7.5人頭長,即所謂的“立七坐五蹲三”或“立七坐五盤三半”。在制作面塑時還要注意重心、重心線和支撐面。通過這些基礎練習,提高自己觀察形像和實施造型的能力。
總之,只有具備了一定的美術基礎知識,才能塑造出新穎的具有生動感染力的作品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