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露棠
沿黃峪山谷往里走,經(jīng)圣水坪,過小水庫,再往里走,有幾間房舍。順著靠西邊的窄胡同往上走,有兩間完全用石頭壘筑起來的小石屋,就是徐光耀先生晚年搞創(chuàng)作的地方。
說它小,可真小。兩間屋子連起來長不過九米,寬不過四米,高不過三米,連上院子還不足百平米,真像柳宗元所說的“可以籠而有之”。
然而,就是在這兩間低矮、陰暗、潮濕的小石屋里,年愈古稀的老作家徐光耀先生完成了他晚年跨時代的宏篇巨著——《昨夜西風(fēng)凋碧樹》,給我們留下了寶貴的精神財富,為研究中國當代文化史及文學(xué)史留下了極為珍貴的歷史資料。
1996年,徐老從河北省文聯(lián)主席的高位上退下來,告別了公務(wù),擺脫了案牘,功也成,名也就,本應(yīng)在家頤養(yǎng)天年,享受含飴弄孫的天倫之樂,可他卻被反右派是“陽謀”這件公案糾纏得徹夜難眠。一天,他和幾個朋友騎車去郊外散心,無意中,走進黃峪山谷,聞蟲鳴鳥叫,看綠樹婆娑,越走,樹越多,草越密。荊棘叢中,不時閃現(xiàn)出女媧的補天石,三皇姑遇險的脫身溝等諸多文化遺存,偶爾,也有一兩間被遺棄的小石屋,讓人在寂寞中增添了許多愜意和遐想。此時,不知誰喊了一聲,好個清雅的地方,要是在這兒安度晚年,豈不快活終生!徐老為之一動,是啊!此處距市區(qū)不遠,卻因山路崎嶇,來人寥寥。要是在這兒住下來,真可謂“結(jié)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無人干擾,清靜自在,是梳理思路,謀篇布局,連綴成書的好地方?!皢柧文軤?,心遠地自偏”。于是找到主人,只用了一千元錢就買下這兩間遺棄在亂草叢中的小石屋。稍事修茸,小小的院落就變成了一個玲瓏剔透的“小花籃”。
你看,綠色的柵欄,蘭色的籬笆上爬滿了山葡萄,密密匝匝,濃郁中閃現(xiàn)著白色的小花,滴里嘟嚕垂掛著一串串綠色的、紫色的山葡萄;院當中的野薄荷散發(fā)著清涼的香氣;靠近籬笆的幾叢白茅挺著毛尾巴似的潔白花絮在微風(fēng)中搖曳,充溢著山野之風(fēng)。這些都是徐老從山溝里移栽過來的。你再看,甬路旁的大麗花點頭微笑,美人蕉舞動著長長的葉子向人招手,窗前的毛竹爭著上竄,早已超過了房頂。這些都是徐老從家里帶來的竹鞭、塊根繁衍出來的。院里還有棵半死不活的老杏樹,枝枯葉落,可在徐老的澆灌下又煥發(fā)了生機,二三月間綻放出團團云霞,招來蜜蜂嗡嗡,麥熟時節(jié),黃黃的杏子掛滿枝頭,迎來喜鵲喳喳。緊挨籬笆有棵石榴樹,樹身歪斜、皮脫根裂、疙疙瘩瘩,少說也有五十年了,可嫩綠的枝條上紅紅的花朵,裂著嘴的石榴一直伸到徐老的窗前,像是在偷看徐老寫作。
徐老的小石屋沿山勢走向而建,坐北朝南,后墻貼在山坡上,沒有后窗戶,采光通過全靠前面的窗戶和門子,而以前山區(qū)蓋房,窗戶小、門子窄,所以屋里陰暗潮濕。為了防止蚊蠅侵襲,徐老的窗戶上釘了又細又密的窗紗,門上掛了厚厚的門簾。這樣,屋子里越發(fā)黑暗,進門后需定一下神才能看清屋里的情景。你看,新吊的天花板是白的,新抹的墻壁是白的,整個房間像雪洞一般,稱得上是“白壁無瑕”。窄窄的窗子下放著從家里拉來的一張舊桌子,一把舊椅子。桌上擺放著徐老的文稿。正面墻上掛著徐老手書的杜甫詩句“江山如有待,花柳更無私”。瘦骨嶙峋、剛勁挺拔,真是字如其人。周圍是幾個用磚石搭成的小臺,放著些書報和生活用品??繅τ邪雅f帆布折疊椅,寫作累了,徐老就靠在上邊休息,最奢侈的用品是臺舊電扇。里屋臨窗是條土炕,炕上放著徐老的被褥,還放著不少書報雜志,是徐老的臥室兼資料室。為使小屋干燥,也為了驅(qū)趕蝎子、蚰蜒,徐老每次入住前都要點火燒炕。
院子里還有間更小的石屋,只有兩、三平米,是徐老的廚房,爐灶水桶,鍋碗瓢盆全在里邊。墻上還掛著一個背筐,一把鐮刀。沒有門板,只扎了個柵欄。徐老回城時,鍋碗瓢盆還得搬到屋里。窗前有個地窖,冬暖夏涼,本是以前主人在冬天存放蘿卜、山藥的地方,現(xiàn)在成了徐老的冰箱,從市里帶來的瓜果蔬菜全部都放在里邊。院子里還有口主人不要的小缸,蓋上塊石板,周圍放置幾個馬扎,就成了徐老吃飯的餐桌和會客的茶幾。
院子太小了,連個廁所都容不下,無論白天黑夜,徐老方便時必須穿過高低不平的胡同到大路上公用廁所。
就是在這樣極端簡陋的生活環(huán)境之中,徐老進行著艱苦卓絕的藝術(shù)創(chuàng)作。
每周一,早晨五點,徐老騎上他那輛破舊的自行車,帶上一周的干糧、蔬菜,上行三十里,到大李莊后,再推車在石縫中穿行四、五里,到黃峪的小石屋已是氣喘噓噓、大汗淋漓。稍事休息,擔起水桶到半里之外的轆轤井打水,洗菜澆花;然后再推車下行二里多,爬上四五百米的山坡,伏貼在石頭上,伸直胳膊,舀滿兩小塑料桶泉水回家做飯。
徐老不會做飯炒菜,頓頓飯都在湊合。不是煮掛面、沖奶粉,就是把米呀、豆呀倒在一起煮粥吃。主食是從市里帶來的饅頭、餅干,菜就是火腿、醬菜、黃瓜,天天如此。
創(chuàng)作是極其艱苦的。早晨五點,徐老從土炕上起身,踏上那雙半舊的旅游鞋,下身是條洗得發(fā)白的藍褲子,上身是件印著旅游紀念的短袖汗衫,頭上戴著頂用麥秸編成的白色草帽,肩上背著筐子,手里拿著鐮刀,邊爬山邊構(gòu)思,遇到喜歡的花草、樹根、石頭就背回來。七點,草草吃飯,然后,伏案疾書,直到十二點,吃點東西午休。午后三點,起床練功,然后下山提水,收拾花草,洗衣刷鞋,晚飯后不是和老農(nóng)聊天,就是到市里來的幾個熟人家走走。九點鐘,沖涼洗澡,上炕睡覺。很少開燈,因為蚊子、小咬防不勝防,咬一口奇癢鉆心。偶爾亮了燈,不是徐老突發(fā)靈感在本子上急速記錄,就是在打蚊子。
沒有空調(diào),沒有彩電,甚至連臺收音機都沒有,七十多歲的老人睡在土炕地,在蚊蠅的喧囂中寫文章,是一般人不愿做,也做不出來的。
有一次徐老從市里回來,挑了一擔水就覺得心臟不好,只好坐在石頭上休息。不少人勸他保重身體,找個人打水做飯,可他以不是每天都在這里為借口拒絕了。有人請他一起吃飯,他說又不是一天、兩天,不能總欠人家的情。有人從山下給他代買鮮牛奶,他也以還是沖奶粉方便謝絕了。他一心撲在寫作上,從不給別人添麻煩。實在想孫女了,到周五才帶上桶泉水回家。我們國家有哪位74歲高齡的作家像徐老這樣自討苦吃,過著苦行僧式的生活搞創(chuàng)作?
陸陸續(xù)續(xù),一年之多。低營養(yǎng)攝人,高腦力付出,劃時代的作品誕生了,產(chǎn)生歷史悲劇的原因總結(jié)出來了:“凡敢提意見的、講真話的,一律頭朝下了;說假話之風(fēng)隨著‘大躍進的興起,漫天飛舞,橫掃了一切?!薄案呱械赖聹S喪,精神長城不存……靈魂大幅度扭曲,信仰危機大面積擴散,還怎么擋得住霉變和腐敗?!”“千古教訓(xùn),核心只在‘說假話之一端啊!”這是徐老提醒我們誠信才是立國之本。徐老還在后記中反復(fù)告誡我們“對個人迷信,對封建主義,再也不能掉以輕心了,必須時刻嚴肅地警惕它,揭露它,掃除它!既要不厭其煩,又須有股子纏磨勁頭,一直纏磨到偉大“五四”運動所提目標的徹底實現(xiàn)為止?!薄皩崿F(xiàn)社會主義民主,依法治國,是最為緊迫的任務(wù)。封建主義掃清之日,才是中華民族大放光芒之時!”這是徐老回顧個人經(jīng)歷后的感受、認識,也是徐老研究中國歷史的升華和總結(jié)。
這個感受和總結(jié)來之不易。這位以他的《小兵張嘎》折服整個一個時代人心的老人,在22年準監(jiān)獄式生活中磨煉、觀察、體會后,又經(jīng)過20多年冷靜的,全面的,歷史的分析研究才得出來的。是血和淚的升華,是正確與錯誤白刃格斗的結(jié)果。是在實踐中一步步探求摸索出來的。徐老的大作完成了,可他的身體卻垮了。毫不夸張的說這部書是以徐老犧牲健康、耗損生命為代價的。但他無怨無悔。正如杜詩中說的,美好山河是靠無私的花柳裝扮成的,我們的國家是靠民眾無私的奉獻才長盛不衰的。小石屋記錄下他的整個創(chuàng)作過程,記錄下他任勞任怨、兢兢業(yè)業(yè)、探真求實的敬業(yè)精神,也記錄下他的人品、道德高尚情操。
就在《昨夜西風(fēng)凋碧樹》成書不久,徐老住院了。由于長期超負荷勞動、體力透支太大,心臟極度衰弱,醫(yī)生只好給他裝上心臟起搏器。并告之,半年后方可爬山、挑水、搞創(chuàng)作。然而出院時間不長,徐老又住院了,且是進進出出,一年間連續(xù)五次。真的,徐老付出的太多了,他太累了,他太需要長時間保養(yǎng),休息,可他多么想念那在蚊叮蟲咬中搞過創(chuàng)作的地方呀!然而,幾年來只去過兩次,而且每次都是來去匆匆,看看就走。
現(xiàn)在,路修好了,旅游的人多了,可徐老的小院人去屋空。徐老回城了,小院荒蕪了,花木凋零,雜草叢生。游人只好隔著籬笆向小石屋行注目禮,不少孩子瞪著好奇的眼睛越過籬笆爬在窗子看寫嘎子的爺爺?shù)奈堇锸鞘裁礃幼印?/p>
日復(fù)一日,年復(fù)一年,風(fēng)吹日曬,人踏雨淋,籬笆也倒了,可那兩棵老樹卻青春煥發(fā),蓊蓊郁郁,年年花開,歲歲結(jié)果,而徐老親手種下的那片毛竹也越串越多,越發(fā)青翠挺拔。
最近在一個學(xué)生的張羅下,雜草拔了,籬笆又豎起來了。
小石屋期待著徐老回去。
院中的花草期待著徐老回去。
眾多的學(xué)生、讀者,期待著徐老早日回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