忘不了那片土地
這是一片干涸而貧瘠的土地,梁峁裸露,土瘦地薄,十年九旱,水資匱乏,不但五谷因此而難得豐登,就連人畜飲水也異常困難。農人們雖然終日里勞作不停,但換來的卻是難以養(yǎng)家糊口的微薄收入。然而,這又是一片雄偉壯闊的土地,群山連綿,溝壑縱橫,視野茫茫,構成了一幅氣勢恢弘的高原壯麗圖畫,給人以無限遐想。
我就降生在這片土地上。
據(jù)考古史料記載,這里原來并不是這個樣子。早在一億五千萬年前的侏羅紀時代,這里曾經是一片汪洋大海。那個時候,整個中亞細亞地面,被一片寧靜蔚藍的海水所覆蓋,這海的名字叫準噶爾大海。如今的新疆、青海、西藏、寧夏和甘肅、內蒙、陜西的一部分,那時正是這片浩瀚大海的海底。后來,地殼凸起,海水退去,藏在蔚藍色海水下面的海底顯露了出來。于是這海底棗塔里木盆地和準噶爾盆地沉淀和淤積下厚厚的黃泥,被強勁的西北風刮的紛紛揚揚,灑滿了包括這里在內的北中國地面。之后,草木慢慢地生長起來,動物和人類開始活動,成為游牧區(qū)。再后來,由于戰(zhàn)爭泛濫和人為的破壞,植被越來越稀疏,加上長期雨水沖刷,逐漸變成眼下這個衣衫襤褸的模樣。
現(xiàn)在,從地理學的角度講,這片土地是陜北黃土高原的腹心地帶,是鄂爾多斯臺地向南延伸的一部分。古老的秀延河和大理河分別從南北兩邊流過,多少給這片干涸貧瘠的土地帶來了一些靈氣。
我出生的那個村子叫高家峁,位于橫山、子洲、子長、靖邊四縣交界一帶,是陜北地區(qū)千萬個村莊中一個極不起眼的小山村。它小的可憐,當年十多戶人家,六、七十口人就散落在一道梁峁和一條溝壑里;現(xiàn)在可沒有那么多人,只剩下不足十戶,約二、三十口人。正因為如此,在官方的地圖上是找不到它的位置的。
其實,這里并不是我的祖籍。我的祖籍在大理河北岸的橫山縣高鎮(zhèn)鎮(zhèn)張山村,距我們現(xiàn)在這個村子大約有上百華里。民國二十八年,即1939年春,為躲避國民黨軍隊和地方武裝抓壯丁,我的爺爺舉家南遷,來到安定山一帶謀生。那時,我的父親25歲,母親15歲,他們才剛剛結婚一年。一家人幾經飄泊,最后終于選準了一個深山崾崄,置辦了些許家產,簡單地挖了兩孔窯洞,就定居下來。并按照自家的姓氏和地形特征,取名為祁家塢。如果再往前推算,我們的老家在榆林一帶。聽母親講,那時我們祖上,家道衰落,生活難以為繼,我的爺爺?shù)臓敔斨缓靡杂懗詾樯?jù)說在一年隆冬的一天,他連凍帶餓死于荒野,尸體被餓狼吃掉。我的爺爺?shù)哪棠讨缓脦е?歲的兒子,也就是我的老爺爺,改嫁流落到橫山縣高鎮(zhèn)鎮(zhèn)張山村一張姓人家。據(jù)推算,那時候大約是公元1870年前后,應該是清朝同治年間的事。
我的父親早年參加陜北紅軍,曾隨劉志丹將軍東渡黃河征戰(zhàn)。之后,又加入了地方游擊隊。胡宗南進犯延安時,父親所在的游擊隊改編為教導旅,開赴延安南線阻擊胡匪,掩護黨中央、毛主席撤離延安,轉戰(zhàn)陜北。1947年春,在延安金盆灣戰(zhàn)斗中,身負重傷,退伍回家,一邊養(yǎng)傷,一邊勞作。1955年春,父親和母親離開祁家塢,離開我的爺爺、奶奶和我的大伯、大媽,在距東南七、八華里的高家峁村,出25石糧食,買了10多坰土地、兩孔窯洞,棲身下來。
父母一生養(yǎng)育了七個兒女,四男三女。在兄弟四人中,我排行老二,但在姊妹七人中我卻排行老四了。據(jù)母親講,我出生時,倒也順利,但驚慌的是她腹內我的胎盤卻遲遲不能順利產出。僻遠山鄉(xiāng)缺醫(yī)少藥,眾人只顧用土辦法保護母親的性命,卻把我扔在炕角一邊忘得一干二凈。經過一整天的忙乎,母親最終安然無恙,這時他們才記起我這個多余的、不吉利的小生命。但我因受涼受餓已奄奄一息了。母親后來說,如果再耽擱一個時辰,我可就性命難保了。
我出生的那年月,正趕上“大躍進”、“人民公社”化,滿村子人上的是集體灶,吃得是份飯。加上弄虛作假、瞎折騰,農業(yè)生產實際上不去,人們勉強才能糊口。不久,“三年困難時期”接踵而至,群眾的生產和生活到了崩潰的邊緣。從我記事起,就沒有好飯吃,一直與野菜、糠汁為伴??嚯y,對我來說是那樣地刻骨銘心!
寫到這里,我不得不再次說說我敬愛的父親和母親。我的父親祁俊堂,為人忠厚、善良、正直,性格倔強,從小受苦受難,吃盡了人間苦頭。爺爺祁生治、奶奶楊氏,共生育了七個子女,三男四女,父親在兄弟當中排行老二。爺爺是陰陽先生,一生閑手懶做,一副學士打扮,整日在外游蕩,是一個不顧家的男人。多虧奶奶過光景仔細,才勉強撐起這個破敗不堪的家庭。民國十七、八年,陜北大旱,莊稼顆粒無收,奶奶一狠心,就將年幼的我的大姑、二姑賣到山西臨縣當了童養(yǎng)媳,她們受盡了百般虐待和折磨,不幾年就夭折了。這在父親幼小的心靈里埋下了仇恨的種子。他和我的大伯手足情深,相依為命,到處沿門乞討,維持著一家人的生活。后來稍大一些,就給有錢人家拉了長工。三九寒天,主人一家暖窯熱炕,有吃有喝,而他卻天不亮就起床干活了,馱水、放羊、砍柴,刺骨的北風吹打著衣衫襤褸的他。臉凍僵了,手腳凍腫了,肚子餓得咕咕叫,但他不能歇息,忍饑受寒,蜷縮著身子,咬緊牙關掙扎著。晚上,從山里回來,掌柜一家正在忙乎著吃晚飯,而他卻不敢回家。他要等到他們吃完飯,掌柜喚他時,才能夠回到窯里,匆匆盛了主人剩下的飯菜,蹲在門圪嶗里大口大口地扒了起來。就這還時不時地遭到主人的侮辱和打罵。這些也許是他后來幾次投身革命的原因。
我的母親高蘭,聰慧賢淑,心直口快,是操持家務的一把好手。她5歲喪父,靠我的外婆含辛茹苦養(yǎng)大成人。14歲就嫁給了我的父親。為了撐起我們這個破敗的家,她累死累活,省吃儉用,飽受苦難的煎熬。從我記事起,她經常有病,每次瀕臨死亡,但每次又奇跡般地挺了過來。她拖著有病的身軀,一年四季閑不下來,白天干活,晚上還要做針線。如豆的煤油燈下,她老人家穿針引線的情景至今仍歷歷在目……
這片土地曾引發(fā)了我無限奇想。當我呀呀學語,蹣跚著并不穩(wěn)重的腳步,第一次邁出家門檻的時候,我立刻被這有天有地、有山有水的大干世界所吸引。我常常站在鹼畔上,或爬上高高的山坡,去欣賞這大千世界。鳥兒撲閃著翅膀在天空自由自在地飛翔,而我卻為什么飛不起來呢?要是人長了翅膀,像鳥兒一樣自由自在地飛翔那該多好!遠處,天地相接,山尖頂著藍天,仿佛人站在山巔伸手就能觸到!天到底有多高?難道真的像村里張大爺說的那樣有一桿子高嗎?山的那邊是什么?是不是天之盡頭?如果不是,它與我們這里一樣嗎?就這樣,我呆若木雞,苦苦地思量著。
記憶中,奇想的日子非常短暫。接著就到了上學的年齡。應當說,父親和母親是我的啟蒙老師。這段時間,每天晚上,父親在如豆的油燈下,瞇合著眼,一遍一遍地教我背誦《百家姓》、《三字經》:“趙錢孫李、周吳鄭王、馮陳褚衛(wèi)、蔣沈韓楊……祁毛禹狄、米貝明臧……”;“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昔孟母,擇鄰處,子不學,斷機杼……”,那如泣如訴的腔調,聲聲叩擊著我的心扉,令我終生難忘!當我背著書包走向五華里外的高新莊小學的時候,母親說的第一句話就是“要好好地念書,為娘爭一口氣”。我理解母親的心思,她老人家所說的“爭氣”,意思是讓我在校多識幾個照門字,最起碼將來家中來往書信和記工分、算帳,就再也不用請別人了。
我默記著“爭一口氣”的囑咐和教導,終于走向了學校,開始了我長達13年的讀書生活。
這里順便談談我們的姓氏。祁,雖在百家姓中屬小姓,但還是黃帝賜的25個姓氏中的一個。這是我后來在一本書中得知的。關于祁字,《辭?!分杏腥N解釋:其一是大的意思。其二是山名、地名。即祁山,今甘肅禮縣東,相傳三國時蜀漢諸葛亮六出祁山攻魏(而實際為兩次)。祁連山,甘肅省西部和青海省東北部邊境山地的總稱,西北東南走向,由幾條平行的山脈組成,山谷相間,寬200至300公里,綿延1000公里,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最高為疏勒南山的團結峰,海拔5877米;祁連,古語為“天”,意即“天山”。另外,在中國,以祁字命名的縣就有5個,諸如安徽的祁門縣,湖南的祁東縣、祁陽縣,青海的祁連縣和山西的祁縣等。其三是姓氏。據(jù)《姓氏考略》記載:祁姓的來源較為復雜,其中大多是上古帝王或官員的后代。相傳黃帝有子25人,其中一人名祁豹,他的后代便有人以他的名字為姓。唐堯時,由于其部落名稱被稱為陶唐氏或伊祁氏、伊耆氏,后來,唐堯子孫中的一支也以伊祁相稱,或單稱祁,并進一步演變?yōu)槠钚铡V链呵飼r的晉國,晉獻公四世孫名奚,官至大夫,被封在祁(今山西祁縣),世稱祁奚,他的子孫后來也以封邑的名稱為姓。祁姓來源中的上述三支,在古今祁姓中較有影響,其分布范圍也較為廣泛,現(xiàn)在山西太原、江西崇仁、云南河口、四川合江等地祁姓較多。歷史上,祁姓以今山西太原、陜西扶風為郡望。故秦以后,祁姓子孫推認太原為祁姓最早誕生地,遂以太原為宗祠堂號。在歷史上,祁姓家族中出眾的人不很多。其中最著名的:一是祁奚,春秋時晉國大夫,字黃羊,也稱祁黃羊,任中軍尉。晉悼公三年(公元前576年)告老,初舉其仇解狐以代,將立而卒;后又舉己子午以代。留下了“外舉不避仇、內舉不避親”的歷史美名。二是宋時濰州知府祁偉。傳說其母死后葬于城南,祁偉在墓旁建一小屋,哭泣守護,并吃素食達6年之久,后有白兔馴繞其母墳之側,世人皆為驚異?;实勐労?,下詔書賜糧食布匹,以彰其孝。三是明末的祁彪佳,浙江山陰(今紹興)人,字弘吉,天啟進士,崇禎時為御史,巡撫蘇松,南明弘光時,任右僉都御史,巡撫江南,后在清軍破南京、杭州時投水而死。
按照祁姓“家譜”,我們這一輩中間這個字為“盤”字。也許是爺爺和父親飽受了窮苦的滋味,給我的大哥起名為祁盤金,而給我起名為祁盤銀了。他們希望金銀財寶永留我家。但我沒有遵從爺爺和父親的旨意。一是我認為他們給我起的名字老太龍鐘,太俗氣了;二是我仰慕大江。所以在小學四年級的時候,我便取了早已背叛祖訓的我的堂兄祁玉明中間的一個字,連了江字,便更名為我現(xiàn)在的這個名字了。
上小學,印象中是在混日子。因為,那時正值“文革”初、中期,村上對教育不重視,學校對教學抓得不緊;更重要的是農村人眼見短小,滿腦子“粗放經營”思想,既想讓孩子上學多識幾個字,將來有所作為,又想圖眼前,讓孩子幫助家里干農活、過光景。所以,課外時間,我不是拾糞、砍柴、割草、挖野菜,就是放牛、放羊或幫助大人送糞、犁地、鋤草和收割莊稼。寨山、前湫灘、廟灣、蒲草灣、柏林山溝、四坰地峁、門對面壕……村子里的山山峁峁、溝溝岔岔到處留下了我的足跡。澗峪岔、李家岔、槐樹岔、石灣、青陽岔等周圍的幾個小鎮(zhèn)子,當時在我看來是世界上最繁華、最熱鬧的地方,也是我最向往的地方。所以,隔三差五我就到澗峪岔和石灣趕集。那車水馬龍、川流不息的人流,常常惹得我眼花繚亂,興奮至極。至于一百華里外的瓦窯堡縣城,是可望而不可及的。幾十年后,當我三次走出國門,遠渡重洋,徘徊在意大利羅馬古城墻下、漫步在法國巴黎香榭里舍大街、駐足美國紐約聯(lián)合國總部、倘佯在澳大利亞悉尼歌劇院內的時候,我都不由地想起了故鄉(xiāng)那山山峁峁和那久違了的熟悉的山名和地名,狂烈的心一次又一次地顫栗。
那年月,最使人困惑的是吃飯問題。好象老天爺也有意和善良的人們作對,農人們忙忙碌碌、辛辛苦苦地勞作一年,卻就是打不來多少糧食。于是,苦菜、糠汁便成了家常便飯,有的竟然吃起了樹葉。面對這種狀況,不少人家舉家外遷,通過各種關系到延安以南的洛川、富縣、黃龍等地落戶,還有的到渭北的蒲城、關中的戶縣甚至河南一帶謀生。剩下的便與饑餓和苦難抗爭著。在我的印象中,像人口多的李忠有、牛世富、馬寶清、劉玉德、白占秀和我的三爸,還有五保戶高應柱、曹八金等,永遠是貧困戶、救濟戶,其中不少人以討吃為生。我至今還清楚地記得李忠有討吃時的情景。他瘦高個兒,衣衫襤褸,拖著一根長棍,不管走在誰家門口,總是瞇縫著眼睛,大哥、大嫂或干大、干媽地叫個不停,叫聲中充滿了嘶啞,充滿了哀求??墒牵莻€年月,家家戶戶都窮呀!他的乞求只能得到點點收獲。
那時候,農業(yè)學大寨的氣氛非常濃厚,人們一方面同饑餓進行抗爭,另一方面還要參加大隊組織的“大會戰(zhàn)”。“臘月三十不收工,過罷初一再會戰(zhàn)”便是當時的真實寫照。所謂大會戰(zhàn),一是積肥。就是把牲畜圈里的糞土或場上的壯土,用筐子背到溝里或山上的農田里,每天至少背十余趟,有時一個冬天或一個春天,天天如此。二是劈山填溝造地。那時,僻遠的山鄉(xiāng)沒有推土機之類的現(xiàn)代化機械,劈山填溝造地基本上靠的是笨重的體力勞動,頂好點上一、兩包炸藥。十冬臘月,天寒地凍,人們穿著單薄的衣衫,空著肚子,從早到晚,用老镢吃力地挖凍土,那滋味便可想而知了。如今,當年劈山填溝的一些人早已人土為安了,而用他們血肉之軀造下的良田,也早已被洪水沖的一干二凈。每當想起這些,使人不禁潸然淚下。
這片土地也給我?guī)砹藷o限的歡樂。尤其是一年四季的變化,常常令我心潮澎湃,激動不已!
春天,大地解凍,萬物復蘇,一派生機盎然的景象。農人們忙著送糞、翻地、播種;晴朗的天空,一群大雁,一會兒排成人字,一會兒排成一字,前呼后應,向北飛去;燕子也飛回來了,在屋前繞來繞去;清明前后,山坡上梨花、桃花、杏花開了,紅的、粉的、白的,是那么地艷麗;紛紛細雨中,我們在山坡上挖小蒜、撿地軟,心境是那樣地舒暢。夏日,天氣十分炎熱,農人們往往要歇晌午。而我們猴娃們卻怎么也睡不著,不是上山逮麻雀,就是下溝嬉水,要不就在濃濃的樹蔭下玩“老牛吃草”。秋天,是一個金色的季節(jié),到處是豐收的景象,到處是豐收的喜悅,刨洋芋、割糜谷、掰玉米、摘南瓜、收蕎麥,人們忙得不亦樂乎。這個時候,母親再也不要為沒有吃的而發(fā)愁,信手掰些玉米、刨些洋芋回來,就是一頓美味佳肴。而冬天,盡管呵氣成冰,但農家土窯洞里卻是暖烘烘的。勞累了一年的莊稼人,便會三三兩兩地湊在誰家的土炕上,說古朝、打平伙、玩牌,有的竟扯起了鼾聲,仿佛要把一年的勞累全打發(fā)掉。尤其是遇到下雪天,紛紛揚揚的雪花鋪天蓋地,大地一片銀裝素裹,而我們在雪地里打打鬧鬧,盡情玩耍。有時竟仰起頭,讓雪花盡情地灑落在臉上,那感覺是多么美好、多么幸福呀!
13歲那年,我終于小學畢了業(yè),到十幾華里外的桑塔中學上學。第一次遠離家門,遠離父母,獨自生活,心里真不是個滋味。盡管每周還能回一次家,但我仿佛度日如年,依然十分想家。每逢星期六,我高興極了,不顧饑餓,拼命地往家里跑。村子一山一水、一草一木都是那樣親切!恨不得一下子到達村子,投入親人的懷抱。第二天,也就是星期天下午,我磨磨蹭蹭就是不想返校。當我爬上門對面的山坡、穿過長長的路條、翻過幾個崾崄、村子即將在視線中消失的時候,我就會不由地停下腳步,回過頭來,仔細地端祥著,生怕它在我的視線中消失。這時,淚水便順著臉頰流了下來。這種感覺,這種狀況,直至澗峪岔高中期滿……
1978年春天,20歲的我背著一捆破鋪蓋卷和一只爛木箱子,告別親人,告別家鄉(xiāng),走出大山,前往外地求學。我不知道前面的路還有多長,山外的世界有多大。當我回眸這片土地的時候,又一次哭了。
解讀陜北高原
在黃河以西,毛烏素沙漠以南,橋山以北,寧、隴以東,有一片廣袤而神奇的土地,它就是著名的陜北高原。
陜北高原地處黃土高原腹心地帶。坐在飛機上俯視,莽莽高原群山起伏,溝壑縱橫,連綿不斷,一望無垠,恰似一幅雄渾蒼涼、凝重深邃的壯麗圖畫。置身于陜北高原,行進在千溝萬壑之間,仰首,山尖頂著藍天,遼闊的天空忽然變得支離破碎,局限于山山之間,似有“坐井觀天”之感。低頭,溝壑交織,峰回路轉,仿佛進入了“迷魂陣”,一山放過一山攔,怎么也走不出去。爬上高高的山嶺,舉目眺望,蒼茫的高原天地相接,蔚為壯觀,一座座山峰千姿百態(tài),氣象萬千:似饅頭,整齊地排列在一個巨大的蒸籠內;似雄獅,咆哮著,怒吼著,從天際間奔來;似蒼鷹,展開雙翅,正蓄勢待飛;似犍牛,勇猛強壯,那道道山梁就是它拱起的脊梁;似巨人,手挽著手,肩并著肩,默默地守衛(wèi)著高原;似老者,飽受風雨,歷經滄桑,那道道溝壑就是布滿在老人臉上的皺紋……夜幕下的陜北高原,悠遠寧靜,深不可測。天幕上繁星點點,若明若暗,更襯托出高原的靜謐深邃;連綿的群山像母親一樣,攬著自己的兒女正酣然入睡。倘佯于大山之間,穿行在高原之上,仿佛使人的靈魂得到了凈化,情操得到了陶冶,塵世間的一切煩惱都被拋到了九霄云外。同時也真切地感受到人與磅礴的高原相比,顯得何等地渺小!朋友,當你遇到煩惱、遇到挫折、遇到不順心事的時候,不妨到豪邁的高原上走一走,你定然會豁然開朗,如釋重負!,
陜北高原是一部厚重的長卷史詩,是一幅壯麗的歷史畫卷,令人永遠看不夠,念不完,讀不懂。
形成于第四紀地質時期的陜北高原,距今已有250萬年以上的歷史。早在20萬年前,這里就林木茂盛,草肥水美,開始有人類的足跡,也是人類理想的生存環(huán)境。到上古時期,人文初祖軒轅黃帝及軒轅氏族在這片土地上教民稼穡,繁衍生息,不但統(tǒng)一了華夏諸部,而且還孕育了華夏文明,使這片古老的高原成為中華民族的圣地。特別是進入近代,古老的陜北高原對中華民族又賦予了更為重大的意義,歷史把又一次再造神州的殊榮,給了陜北高原,給了這片軒轅本土。1935年10月,黨中央、毛主席經過兩萬五千里長征來到了陜北,從此,這里便成了中國革命的總后方。在那13個春秋的日日夜夜里,毛澤東和他的戰(zhàn)友們在高原的梁峁溝壑間運籌帷幄,決勝千里,不但打敗了日本帝國主義,拖垮了胡宗南匪軍,而且最終消滅了以蔣介石為首的國民黨反動集團,推翻了蔣家王朝,建立了新中國。而古老的陜北高原也因此在它悠久的歷史篇章中增添了最為輝煌燦爛的一筆,成為中國革命的圣地。對此,國際友人斯諾先生也曾給予了高度贊揚。1948年3月,當一代偉人毛澤東即將離開陜北、跨過黃河、東去太行、依依不舍地回首莽莽陜北大地時,無限深情地說:“陜北是個好地方!”
是啊,陜北是個好地方!一方水土養(yǎng)一方人。古老的陜北高原用她豐腴的乳汁,哺育了一代又一代淳樸善良、豪爽仗義、英勇強悍、勤勞勇敢的英雄兒女。明末的高迎祥、李自成不畏強暴,率先舉起了農民起義的大旗,并迅速席卷華夏,沉重打擊了明王朝的腐朽統(tǒng)治,加速了朱明王朝政權的覆滅。革命戰(zhàn)爭年代,劉志丹、謝子長等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最早在這里傳播革命火種,帶領廣大貧苦農民打土豪、分田地,建立紅色革命根據(jù)地,開展革命斗爭,為中國革命的勝利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他們都是陜北英雄兒女中的杰出代表。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這塊古老的高原還孕育了光輝燦爛的文化。從伏羲氏發(fā)明陰陽太極圖到路遙創(chuàng)作《平凡的世界》,從造型精巧的古建民居到享譽世界的陜北剪紙,無不體現(xiàn)著陜北高原獨特的民族文化。一位著名的作家說得好,中華五千年的文明是由農耕文化和游牧文化兩部分構成的,兩種文化相互交融,互相促進,當農耕文化難已為繼時,游牧文化就越過長城,呼嘯而來,給窒息的農耕文化以沖擊和活力。陜北高原正是這種農耕文化和游牧文化的交匯點。從這個意義上說,陜北高原、陜北高原的文化,對于中華民族、中華文明都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
遼闊的陜北高原特產眾多,資源豐富,為她的兒女們的繁衍生息源源不斷地提供物質財富。這里盛產享譽華夏的小米、蕎面、雜豆、南瓜、薯類、蘋果、紅棗等經濟作物和經濟林果,地下蘊藏著豐富的石油、煤炭、天然氣、石灰石等礦產資源,為當?shù)亟洕陌l(fā)展提供了有力的保障。大自然的鬼斧神工,更賦予了陜北高原壯觀的景象。這里自然景觀與人文景觀有機契合,交相輝映,像點點閃爍的明星,鑲嵌在高原之上,形成了高原獨特的神韻。倘佯在軒轅廟中,你會體會到中華文明的悠久;駐足于壺口之旁,你會感悟到民族精神的永恒;穿行在高原之上,仰觀邊塞雄關、統(tǒng)萬故城,你會體味到歷史的滄桑;游歷于古觀廟宇、石窟造像,你會領略到文化的魅力而產生心靈的共鳴;置身于革命舊址之前,你會接受到精神的洗禮。在這里,你時時刻刻會感受到民族精神、民族文化的延續(xù),這正是這片土地神奇魅力的根本所在!
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作為生活在這片土地上的高原兒女,應感到無尚光榮和自豪!毋庸置疑,目前,陜北高原還不很富裕,生態(tài)環(huán)境還沒有得到完全恢復和改善。但我們不應抱怨她,拋棄她,而應緊緊抓住國家退耕還林、建設秀美山川這一歷史機遇,用我們勤勞的雙手,將高原母親打扮得更加美麗、妖嬈!
打平伙
陜北是一個極富色彩的地方。在這塊古老而神奇的土地上,孕育了樸素的黃土文化,代代相傳,生生不息,不斷調節(jié)著人們枯燥而單調的生產生活。打平伙,是鄉(xiāng)下人的一種生活方式,也可以說是一種黃土文化。
所謂“打平伙”,就是一群人湊在一起,平均出錢,一塊吃飯。這樣既省錢,又享受,還能一起紅火。打平伙的吃食往往不限,諸如炒雞蛋、黃米干飯、豬肉撬板粉、燉羊肉,等等。一般以燉羊肉為主。一份羊肉四、五毛錢左右,當時不出錢,到年底隊里結算分紅時一次扣除。打平伙的時間一般安排在農閑、雨天和晚上開會的時候。尤以晚上開會打平伙最多。那時候,農村實行的是大集體,生產熱火朝天,政治氣氛非常濃厚。隊里三天兩頭就開會。由于白天生產忙,開會往往在晚上進行。村子里共有十大幾戶人家,前溝、后溝,山上、山下,居住非常分散。因此,開會常常選擇在所謂村中心地帶的山上一高姓人家。這戶人家,主人勤快,人又務正,光景稍好一些,有三孔接口石窯,院子寬寬敞敞,家里打掃得干干凈凈,人們都愿意到他家開會。我家住在村子溝底靠東邊的半山坡上,共有三孔破爛不堪的土窯洞。這也是辛勞的父母五十年代出24石糧食,從我姓劉的姑夫手中買來的。三孔窯洞一孔作倉窯,一孔供父母和弟妹們居住,另一孔由我和姐姐、哥哥居住。父親身有殘疾,隊里勉強才給評九分工分;母親也有病,下不了多少地。我們姊妹7人中,大姐已經出嫁,我和三弟、四弟、小妹都在上學,只有大哥和二姐才能幫上父母一把,參加隊里勞動,每人每天只能掙四、五分工分。那年頭,年景不好,一年下來打不了多少糧食,農家的生活普遍困難。而我家的生活就更為艱苦,一年四季以苦菜、糠汁、酸白菜為伴,很少吃到干飯和面條。至于肉類更是“望塵莫及”,只有在打平伙或逢年過節(jié)時才能吃到一點。
隊里晚上開會,有時父母不便參加,就由我和大哥代替參加。晚上吃過飯,夜幕早已降臨。我和大哥提著馬燈,下坡,過河,爬坡,很快就來到了會場高家大院。會議在“馬拉松”式地進行。這當兒,不知有誰又提意要打平伙吃羊肉。于是,早有幾個年輕后生跳進羊圈,拉來一只青山羊,三下五除二就結束了性命。肉往往由一位姓白的和一位姓王的去做。會議繼續(xù)進行著,但大家都眼巴巴地瞅著羊肉鍋,早就沒有心思開會。兩位做羊肉的人,不停地嘗著,引來一些人的一陣陣嗔怒。這時,大伙已耐不住了,不知誰喊了一聲:“能吃了”,于是十多個碗,一下子就涌到了鍋面前。兩位做肉的人,拿著勺子,顫巍巍地給大家分羊肉,生怕分不公平。最后就連羊肉湯也要分得公公平平、干干凈凈,這才松了一口氣??簧稀⒌叵聰D滿了人,大伙狼吞虎咽地吃了起來。由于人人心急,羊肉半生不熟就開始吃了起來,所以任憑怎么嚼也嚼不爛,只好胡亂咽下去。我和大哥也分得一份羊肉,兄弟倆圪蹴在門圪嶗里湊合著吃了半碗,剩下半碗怎么也舍不得吃。我們要端回家中,讓可憐的父母也嘗一嘗、沾沾羊腥味。這時候,已到后半夜了,皎潔的月亮早已升上中天;天空晴朗,星星繁密而閃爍,照得大地如同白晝。我和大哥端著半碗羊肉,披著月光,迷迷瞪瞪,跑下山峁,快步向家中趕去。父母終于被喚醒了。望著我們兄弟倆企盼的目光和眼前那半碗飄香的羊肉,激動地不知說什么好……
眼下,人們的生活普遍富裕了,包括鄉(xiāng)下人的生活也逐步好了起來,打平伙的現(xiàn)象漸漸少了。但現(xiàn)在想起來,打平伙是那么有趣,那么親切!我多么想再親身體驗一下那種生活!
陜北事物記
苦菜吟
甲申年四月的一天,我到鄉(xiāng)下了解春耕生產情況。
初春的陜北高原萬木復蘇,春意盎然,桃花開了,杏花也開了,干枯了一冬的陜北大地披上一層淡淡的綠裝。忽然,眼前山坡上一叢叢嫩綠的野菜映人眼簾:這不是苦菜嗎?我連忙叫司機停下來,快步走上前去,輕輕地撫摸著它稚嫩的葉片,一股親切之感頓時涌上心頭。
苦菜,多年生草本植物,屬菊科。在陜北,每當柳楊吐翠時,無論在田邊、路旁,還是河灘、溝坡,到處都會長出一片片的苦菜??嗖嗣菜破狡剑碥|纖弱,不像牡丹、菊花那么招人喜愛,但令人驚異的是,這看似毫不起眼的小生命,竟有著頑強的生命力。它不挑剔地力肥瘠,也不要人們的關心呵護,只要有一粒種子、一寸土壤,它就能破土而出,茁壯成長。今天才初露頭角,兩三天后就婷婷玉立,過十天半月竟枝繁葉茂。即使剛采過幾天,又很快會吐出新芽。
提起苦菜,我不由地想起那個苦難的時代,想起魂牽夢縈的故鄉(xiāng)。
上世紀六、七十年代,農村實行的是大集體,加之年景往往不好,隊里打不下多少糧食,家家戶戶的門糧難以為繼,群眾的生活極度困難,只能以苦菜、糠汁、樹葉來彌補口糧不足。尤其是苦菜為解決饑餓問題,作出了很大的“貢獻”??梢哉f,是它拯救了人們的生命,養(yǎng)育了陜北人民,更養(yǎng)育了我,每年春夏之交,是農村最為困難的日子。這時候,頭年少得可憐的口糧已經吃完,而夏糧又急忙接濟不上,人們不得不將每日的三餐變?yōu)閮刹?。早上,往往是小米苦菜和飯,而且稀得可憐,竟能映出人影。就這,還得先給山里受苦的人送得吃了之后,剩下的才能分給家庭婦女和孩子們食用。中午,一般是糠窩窩和粘洋芋或苦菜洋芋擦擦、熬苦菜等。下午,山里勞動回來,人們又累又餓,多么盼望能吃上一頓苦菜和面或苦菜稀飯呀!但人口少、光景好的人家還能吃到,而人口多、光景差的人家很難辦到,只好吃點桃、杏之類的野果,填填肚子,就早早地睡了。
我們家人口多,父親身有殘疾,母親多病,加之我們兄弟姊妹年齡尚小,又是長身體的時候,盡管家中沒有多少存糧,但吃飯消耗很大。為了讓我們盡量填飽肚子,敬愛的母親每次做飯時,總是要添上大半鍋水,用母親的話說,就是稀湯薄溢,也要讓娃娃們喝飽。這不,母親才揣上來一大盆飯,我們兄弟四人你一碗、我一碗,三下五除二就吃完了,攛的母親舀都舀不辦。尤其是我可憐的大哥和四弟,勤勞務實,苦活又重,在全家當中飯量最大,三、四碗都吃不飽,常常遭到父母的責罵,只好極不情愿、偷偷地將碗放在一邊。至于母親,則要等到我們兄弟姊妹吃完后,才開始吃飯。運氣好一點,還能將剩下的一點飯菜,摻上開水,將就著喝上一碗,但更多的是空著肚子。每每看到這種凄慘的場面和母親瘦弱的身軀時,我的心情是多么沉重呀!
為了使我們家也能像光景好的人家一樣吃上三頓飯,填飽肚子,下午放學回來或星期天,我和弟妹們提上筐子、背上麻袋,上山下溝,到處挖苦菜。每當看到大片大片翠綠的苦菜時,心情極為振奮,便不顧一切,拼命地挖了起來,生怕別人搶走??嗖送诨貋恚砩?,我們和母親坐在月光下,精心地把菜根掐掉,用清水將泥土洗掉,放進大鍋里燒煮,然后撈出來再用清水浸泡上一宿,將苦汁去掉后切碎,這樣苦菜就能食用了,可以調著吃、拌著吃、蒸著吃……雖然吃起來略帶淡淡的苦味,但在那個年代卻是那樣的香甜、可口。
那時候,家家戶戶都在尋找苦菜,還未等長大就早被人挖掉了,加之連年干旱,苦菜很難長起來,所以特別難尋,能挖上一筐或一包,實屬不易。記憶中,我小時候最頭疼的事就是挖苦菜?;鸺t的太陽炙烤著大地,我提著筐子,漫山遍野到處跑,又累又餓,又曬又渴,眼看太陽快要落山了,還沒有見到苦菜的影子。想到一家人還需要苦菜救命,便急得哭了起來,坐在山峁上久久不敢回家。有時為了逃避父母的責罵,竟搗起鬼來棗在筐底下隨便填充些野草,上面蓋上少許苦菜,將它抖得虛虛的,讓其膨脹起來,看上去像滿滿一筐,實際并沒有多少東西。這個辦法往往奏效,竟然蒙混過關,有時還得到父母的夸獎?,F(xiàn)在想起來是那么可笑,多么愧疚!
苦菜在我國有著悠久的歷史。早在周王朝時期,人們已開始食用苦菜。我國最古老的詩歌總集《詩經》中曾有過“采苦采苦,予所捋荼”的詩句。據(jù)考證,荼就是苦菜。曹植的《籍田說》中寫道“夫凡人之為囿……好苦者植荼”??梢钥闯?,到了魏晉時期,苦菜已得到認可,人們已開始種植苦菜??嗖说臓I養(yǎng)價值極高。明人黃正色的詩句“但得菜根俱可唉,況于苦荬亦奇逢;初嘗不能回甘味,慣醉方知醒酒功”,雖然有些夸張,卻也道出了苦菜不菲的價值。據(jù)有關資料介紹,每百克苦菜中含有蛋白質1.8克、糖類4克、食物纖維5.8克、鈣120毫克、磷52毫克,以及豐富的鋅、銅、鐵、錳,維生素Bl、B2、C,胡蘿卜素、葉酸等。特別是苦菜嫩葉中氨基酸種類齊全,比例適中,長期食用有助于促進人體內抗體的合成,增強機體免疫力,促進大腦機能;苦菜豐富的鐵元素有利于預防貧血;多種無機鹽和微量元素有利于兒童的生長發(fā)育;多種維生素可促進傷口愈合,防止維生素缺乏。苦菜不但營養(yǎng)豐富,而且藥用價值也十分廣泛。《神農本草經》、《本草衍義》和《嘉佑本草》都有苦菜消炎止痛、清火敗毒的記載?,F(xiàn)代醫(yī)學研究發(fā)現(xiàn),苦菜可以用于治療急性細菌痢疾等傳染病,也可用于治療腸炎、咽炎、肺炎、肝炎等炎癥,還可用于治療多種出血癥及高血壓等??梢哉f,苦菜渾身是寶,是上天給予人們的一種恩賜。難怪,當年陜北人民終日以糠汁、苦菜為食,但身體卻是那樣強壯健康!
苦菜雖已有三千多年的歷史,并有著豐富的營養(yǎng)價值,但多年來一直沒有被人們完全認可,難已進人大雅之堂,只是作為一種“救命菜”或“調味劑”,默默地出現(xiàn)在人們的生活中。近年來,全球掀起了“回歸自然”和食用“無污染綠色食品”的風潮,苦菜以其特有的營養(yǎng)價值,身價倍增,堂而皇之地擠身于酒樓、飯店。我想,隨著人們對食品結構的多元化需求、對苦菜價值的不斷認識,苦菜一定會有著更加美好的發(fā)展前景。而對于我這個靠苦菜養(yǎng)育大的人來說,雖然進城工作多年,早已告別了那個“吃糠咽菜”的年代,但與苦菜有著不解的情緣。每當工作余暇之際,我總喜歡帶上妻子到郊外挖些苦菜,不僅為調劑一下單調的飲食,而且更多的則是喚起我對過去那段生活的回味……
山桃
早春二月,乍暖還寒。陜北大地剛剛解凍,萬物尚未完全復蘇。春風輕輕地撫摸著楊柳的梢頭,小草也悄悄地拱破地皮,用嫩綠的觸角,怯怯地打探著春的消息。然而有一種花兒卻競相開放了。它第一個向春天報到,把春的氣息早早地傳遞給人們。此花叫山桃花。
這個時節(jié),當你踏上春寒料峭的陜北高原,穿行在春意萌動的崇山峻嶺之間,漫山遍野盛開的山桃花就會撲人眼簾。春訊如此之早,春意這般盎然,令人心曠神怡?!疤一ㄈ缭疲跛茻煛?。我由衷地被前人的詩句所折服。
遠遠望去,那一片片的山桃花,粉里透白,白里映紅,燦若云霞,宛如織錦,那么艷麗,那么奪目,在褐黃的衰草、蒼黑的灌木的襯托下,使得在一冬蒼涼之后最早盛開的花朵,更加超凡脫俗,冰清玉潔,如同妙手繪就的丹青,蒞臨凡間的仙子,給滿目蕭瑟的高原憑添了許許生機,把行將蘇醒的大地點綴的分外妖嬈。走進花叢,那一簇簇、一團團的桃花,爭奇斗妍,競相吐芳,淡淡清香,撲鼻潤肺,人面桃花,相互映紅,不由地使人精神振奮,激情飛揚。
山桃又名毛桃、花桃,薔薇科,落葉小喬木,是野生鄉(xiāng)土樹種,在陜北高原有著悠久的歷史。千百年來,它以頑強的生命力扎根于這片貧瘠的土地,迎嚴冬,送酷暑,春華秋實,繁衍生息,見證著高原的變遷。
山桃渾身是寶,用途廣泛。果實酸中帶甜,甜中有酸;果肉鮮嫩,入口生津,有潤喉開胃之功效,深受人們喜愛。桃核,可以用來提煉活性炭。桃仁,是常用的,卜藥材,醫(yī)用價值極高?!侗静菥V目》記載,“桃仁性味苦、甘、平,主瘀血、熱病蓄血,止咳逆上氣、消心下堅、破積瘕、通脈”?,F(xiàn)代科研發(fā)現(xiàn),桃仁還具有治療高血壓、慢性盲腸炎以及養(yǎng)顏美容之功效,在醫(yī)藥生物領域被廣泛使用。
山桃質樸無華,適應性強,耐寒、耐旱、耐瘠薄。無論在荒山野嶺,還是在陽畔背洼,只要有一粒種子,它就能生根發(fā)芽,茁壯成長,年復一年,默默地用生命灑播著綠色,結碩果奉獻給人間,把自己深深融人人們的生活之中。正因為如此,古往今來,人們一直歌頌著山桃?!疤依畈谎?,下自成蹊”。我想這也許正是人們對質樸無華、默默奉獻的山桃的一種崇高贊譽!
山桃花開過之后,柳枝綠了,杏花、梨花也漸次開了,整個陜北大地完全融入到涌動的春潮之中。
酸白菜
提起酸白菜,似乎有說不完的話題!是啊,大凡三、四十歲以上的陜北人,有哪一位不知道酸白菜?
苦菜、洋芋、酸白菜,在陜北,是人們普遍食用的三種菜蔬。尤其是在困難年代,它們?yōu)殛儽比嗣竦臏仫柫⑾铝撕柜R功勞。正是它們,解決了人們的饑餓問題,拯救了一代又一代苦難的陜北人民。我簡直不敢想象,在那些歲月,如果沒有苦菜、洋芋和酸白菜,勤勞純樸的陜北人民能不能走到今天?
記得上世紀六、七十年代,陜北地區(qū)旱災頻繁,年景往往不好,饑餓像魔鬼一樣緊緊地纏繞著善良的人們。對此,人們除了收獲一些苦菜、洋芋充饑外,每到秋冬,家家戶戶都要腌上幾缸酸白菜,一般人均一缸,用來彌補口糧不足,甚至當做主糧食用,確保極度饑餓的人們平安逾冬度春。
我家所在的村子,山大溝深,土地條件極差,滿村里沒有多少能種蔬菜的地塊。為了能種上大白菜,人們不得不在窄窄的溝道旁,整修一些地塊,將溝里少得可憐的泉水引來灌溉,美其名曰“菜園子”。逢上好天年,雨水充足,白菜還能生長,產量倒也不錯;遇到干旱年份,連人畜飲水都難以保證,至于“菜園子”的灌溉問題就更無法解決了。所以,秋冬腌菜便成了大問題。于是,人們不得不到三、四十華里以外的鎮(zhèn)上去買。那時,一斤大白菜五分到一毛錢不等,但無奈的人們不顧饑餓和勞累,只好趕著毛驢,往返七、八十華里爭相去“掛菜”、馱菜。
腌菜的過程并不復雜。先將收下和買回的大白菜放人鐵鍋里燒煮,煮到半生不熟時,撈出放進盛滿冷水的大缸里,澇上兩遍,然后再撈出,擰干水分,壓在缸里,壓一層撒一把鹽。壓滿后,上面再壓上一塊大石頭(菜石),菜就算腌好了。這樣腌下的菜,可以長期貯存,保持不壞。
酸白菜的吃法很多。每當食用時撈上一顆,將其切碎,可以和洋芋一塊熬得吃,稱其為“酸白菜熬洋芋”;可以與小米、黑面一起煮在鍋里和得吃,叫做“酸菜和飯”;可以和粉條、豆腐、豬肉一塊燴得吃,美名為“陜北大燴菜”;還可以拌得吃、炒得吃……不管采用哪種辦法食用,都是咸里帶酸,酸中有咸。雖然艱苦,但在那個年代能吃上一碗熬酸白菜,委實不錯。
如今,陜北農民的生活漸漸好起來了,再也不用大量地腌酸白菜了。即使腌制,也只是一小缸,作為日常生活中的“小菜”食用。倒是吃慣了魷魚、海參的城里人,現(xiàn)在卻興起了吃酸白菜,用來調調吃膩了的口味。沒想到,當年不起眼的酸白菜,竟然走進了大雅之堂,成為人們喜歡品嘗的一道地方特色菜。當我坐在飯桌前,再次見到久違了的酸白菜時,不由地想起了那個困難的時代,想起了那段苦難的生活,一種難以言狀的感受不禁涌上心頭……
洋芋情思
在眾多的菜蔬中,我最愛食的是洋芋。對此,朋友們常常取笑我,我卻不以為然。可是他們怎么能知道我與洋芋的情緣呢?
洋芋,學科名為馬鈴薯,又稱土豆、山藥蛋,茄科茄屬,一年生草本植物。其塊莖富含淀粉、蛋白質、礦物鹽,營養(yǎng)豐富,既可當菜,又可作糧食、飼料,還可作為食品和工業(yè)原料,用途極廣。洋芋原產于南美安第斯山區(qū)印第安人部落,由南美傳人歐洲時,曾被作為觀賞花卉,后傳播到世界各地。十六世紀末、十七世紀初的明朝萬歷年間,由歐、美傳教士傳人我國后,得到大面積推廣?,F(xiàn)遍布東北、華北、西北等地,目前我國種植面積達6000萬畝,占全世界的25%;產量居世界第一位,占全世界的19%和亞洲地區(qū)的70%。
我的故鄉(xiāng)位于鄂爾多斯臺地南緣,屬黃土高原丘陵溝壑地帶。這里,土層深厚,土質松軟,結構疏松,日照時間長,晝夜溫差大,與洋芋原產地——南美洲安第斯高山區(qū)氣候接近,十分適宜洋芋的栽培、生長。這里的人們自古就有種植洋芋的傳統(tǒng)習慣,洋芋在農作物種植面積中占有相當大的比例,所產的洋芋個大型好,頂部不凹,臍部不陷,芽眼少而平,淀粉含量高,口感舒適。因此,這里被譽為中國的“洋芋之鄉(xiāng)”。
在故鄉(xiāng),可以說家家戶戶都要種植洋芋,至少要種兩、三坰(一坰為三畝),有的多達四、五坰。遇到豐年,每戶至少要產下一百多袋(每袋50公斤左右),即使欠年,也要產下三、四十袋。年景好時,洋芋可作為蔬菜,調劑人們的飲食,或作為牲畜的上等飼料;遇上災年,洋芋就被當作糧食,抵御饑荒,蒸幾顆洋芋、做一頓洋芋飯,完全可以食飽??梢赃@樣說,洋芋是陜北人民的“命根子”。
記得在困難年代,我家人口多,集體又打不下多少糧食,生活極度困難。幸好隊里還偷偷給每戶分幾畝“自留地”,勤勞的父親和母親就將其大部分種了洋芋,用于接濟口糧。每年入秋時節(jié),洋芋收獲后,一家人望著大包大包的洋芋,高興的合不攏嘴。這時,母親往往將洋芋做成各種各樣的飯食,供我們食用。有時還將洋芋加工成粉條,這樣吃起來更為可口、鮮美。
記憶最深刻的是,洋芋解決了我的饑餓問題,在我生命中留下了美好的印象。在農村上小學的時候,每當放學回家或晚上餓了時,就信手打上一堆柴火,將洋芋放進火堆或爐膛里燒蒸。洋芋燒熟后,顧不得吹盡煙灰,剝盡焦皮,就大口大口地吃了起來。那味道真是鮮美極了,至今想起都是那樣香甜可口。上了初中、高中之后,要在學?!吧显睢?。那時正是長身體的時候,一份飯根本不夠吃,終日饑腸轆轆。每逢周末回家返校時,我們這些窮人家的孩子,總要帶些洋芋、黑面(紅高粱面)到學校。晚上餓了時,便輪流偷偷地開起了“小灶”。先將小的可憐的洋芋洗凈切成小塊,放在鋁鍋里燒煮,再拌些黑面,放上點食鹽,就大口大口地吃了起來,每個人吃得津津有味,頭上冒汗,很快就填飽了肚子。如果要是沒有洋芋,不開“小灶”,幾年的中學生活就很難熬了下來,說不定還會中途輟學回家,永遠以土為伴了。
現(xiàn)在,我早已進城參加了工作,生活漸漸好了起來,再也不要為吃飯擔憂了。但在家一日三餐中,至少有兩餐離不開洋芋。即使出門在外,吃飯時總要吩咐同事點上一道洋芋菜。也許是從小食慣洋芋的緣故,我覺得洋芋要比魷魚海參可口得多、香甜得多!
陜北人離開洋芋是不會做飯的。心靈手巧的陜北婆姨將洋芋加工成各式各樣的可口飯菜,如洋芋擦擦、洋芋沫沫、洋芋餅子、蒸洋芋、燉洋芋、洋芋絲以及洋芋與其它食品配制成的風味菜肴,不斷地調劑著人們的飲食。近年來,科學研究進一步發(fā)現(xiàn),洋芋營養(yǎng)豐富,其營養(yǎng)價值相當于蘋果的3.5倍,維生素為蘋果的10倍,蛋白質比大豆還好,接近于動物蛋白,其內含有鉀、鋅、鐵等人體所需的元素,具有很好的保健作用。由于上述特點,洋芋已成為食品、化工、醫(yī)藥等工業(yè)的重要原料。特別在食品方面,洋芋系列產品已成為宴席上的佳肴和日常生活中的方便食品。前幾年,我有幸去了幾趟國外,在西歐,在美國,在澳大利亞,到處可以見到我們陜北鄉(xiāng)下人沒有做過的炸薯條,吃起來同樣是那樣地香甜可口。世界上最大的洋芋食品生產國和消費國美國,洋芋食品加工率為80%以上,品種多達七、八十種,其中炸洋芋片每年人均消費為9公斤。而我國雖是世界上洋芋第一種植大國,但多以鮮食為主,加工率僅占總產量的10%左右,商品轉化率極低,發(fā)展空間廣闊。我想,憑著洋芋豐富的營養(yǎng)價值、上乘的口感和廣泛的用途,以及隨著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對食品多元化的需求和對洋芋食品的不斷認可,洋芋加工業(yè)定會蓬勃發(fā)展,前景看好,成為西部地區(qū)一個新的經濟增長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