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世紀末期,著名語文教學改革家寧鴻彬經過十幾年的教學改革探索,創(chuàng)立了以培養(yǎng)學生獨立思考,自主學習為特色的語文教育體系,在國內教育界產生了較大影響。其中他倡導的“三不迷信”、“三個歡迎”、“三個允許”影響尤為顯著,被稱為寧氏教學三原則。在21世紀之初的語文課程新體系建設中,如何培養(yǎng)學生做學習的主人,顯得尤為重要。因此,研究、學習、借鑒“寧氏教學三原則”,對于貫徹語文新課標,指導學生做學習的主人,具有重要意義。
一、“寧氏教學三原則”的核心是培養(yǎng)學生做學習的主人
《語文課程標準》提倡在語文教學中要“充分發(fā)揮師生雙方在教學中的主動性和創(chuàng)造性”,“師生平等對話”是語文教學的基礎,“學生是語文學習的主人”①,這些具有時代特色的教育理念對于培養(yǎng)適應時代需要的、具有創(chuàng)新素質的人材有著指導和促進作用。先進教學理念必須與相應的先進教學模式結合,才能產生教學效益。研究發(fā)現(xiàn),寧氏教學三原則雖然是在20世紀末期提出的,但它對于貫徹執(zhí)行《語文課程標準》,具有重大的理論和實踐價值?!皩幨辖虒W三原則”既是一種教育理念,又是具備可操作性的教育模式。作為教育理念,它建構了旨在培養(yǎng)學生自主學習精神和創(chuàng)新素質的語文教育理論體系。這種理論體系不是空洞的理論說教,而是實實在在的,建立在教學改革基礎上的理論體系。在這一教育理念指導下,寧鴻彬創(chuàng)立了獨具特色的“寧氏教學模式”。寧氏教學三原則和“寧氏教學模式”的核心就是培養(yǎng)學生做學習的主人。
當前語文教學狀況實際表明,由于受應試教育和教師自身素質等因素影響,學生普遍存在被動學習的現(xiàn)象,他們不能意識到自己是學習的主人,這就需要教師在提高自身素質的同時,在語文教學中遵循學生身心發(fā)展規(guī)律,營造有利于學生自主學習的情境,培養(yǎng)學生的獨立思考意識,逐漸把學生“推”向學習主人的位置。寧氏教學三原則顯然有助于教師在語文教學中把學生“推”向學習主人位置。下面就寧氏教學三原則對于促進學生做學習主人的問題進行探析。
二、“三不迷信” 旨在培養(yǎng)學生獨立思考的意識和習慣
“三不迷信”指不迷信古人,不迷信名家,不迷信老師。寧鴻彬認為,我國是一個具有五千年歷史的文明古國,先賢們?yōu)槲覀兞粝铝素S富的文化遺產。但是,由于受歷史和階級的局限,他們的作品對我們今天的學生來說,在學習時要批判地繼承、借鑒。同時,社會在發(fā)展,人們看問題的角度也在變化,同學們學習古人的作品,應作辯證的分析。這樣,只有做到不迷信古人,才能汲取精華,棄其糟粕。名家很有學問,是學生學習的榜樣,但他們所說的話,他們的作品,不一定全部正確,有些道理也許當時是正確的,隨著時代的前進,也需要補充和發(fā)展,因此,學習名家的作品,也應采取實事求是的態(tài)度,好就是好,有些地方需要商榷的要進行討論,不能一味迷信。關于不迷信老師,寧鴻彬告訴學生:“我的學問有限,我教你們的課,百分之七八十是正確的,其中還有不正確的,你們別迷信。”他認為,中學生〔特別是初中生〕容易盲目地崇拜名家,迷信老師,這是由于學生的心理特點所決定的。如果學生迷信名家和老師,他們的思維就會受到束縛,不利于培養(yǎng)他們獨立思考的能力,也不利于調動他們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只有堅持倡導“三不迷信”,才能使他們養(yǎng)成獨立思考問題的習慣。
三、“三個歡迎”為學生營造了自主學習的情境
(一)歡迎質疑
行成于思,思生于疑。敢于質疑,是學生獨立思考的標志。寧鴻彬鼓勵學生大膽質疑,對學生提倡“我認為”三個字。他說:“有問題你們敢問就好,如果你們的問題問得我不能夠馬上回答,我需要思考思考再回答,這就更好,因為有質量。你們問得我張口結舌,回答不上來,更好!你們想想,你們是十一二歲的小孩子,初一學生,我是教了三十一年書的特級教師,你要把我問倒了,說明什么呢?這不正說明‘青出于藍而勝于藍,一代勝過一代嗎?這正是我的希望,如果你真的把我問倒了,正是我的光榮和驕傲。”在教學實踐中,寧鴻彬還根據(jù)心理學的“倒攝抑制”規(guī)律,提倡學生有疑問立即提出,不要怕打斷老師教課。有一段時間,他要求學生有問題課后提出,盡量不要在課堂上打斷老師講課。結果,下課后,幾乎沒有學生提出問題。寧鴻彬通過調查得知:在講課過程中,學生確實產生了疑問,但教師有“不要打斷老師講課”的規(guī)定,不敢當堂提出,等到下課,原來的疑問已經忘了。心理學研究證明:不同的反映之間,會產生干擾,造成抑制而導致遺忘。寧鴻彬通過分析認為,學生在學習新知識時,要形成新的反映,這種新反映對舊的反映起到干擾作用,使學生迅速忘記前面所學的知識,這就是“倒攝抑制”。于是,他改變原來的規(guī)定,歡迎學生有疑問隨時提出。他提倡“我認為”,當學生站起來說:“老師,我認為”時,他就會停下教課,讓學生把疑問提出。這樣,寧鴻彬根據(jù)學生的疑問,隨時調整自己的施教方案,以提高教學效果。有一次,寧鴻彬教《七根火柴》,學生提出了這樣兩個問題:“老師,我發(fā)現(xiàn)這篇課文里有兩個病句?!薄澳阏f吧?!睂庿櫛蛲V怪v課,鼓勵學生說。“第一個病句是盧進勇從無名戰(zhàn)士身上拿過一個包,他打開布包,里面是紙包,紙包里是黨證,黨證里面擺著七根火柴。可作者寫:‘那七根火柴并排擺成一小堆”學生繼續(xù)說:“并排不成堆,成堆就不并排了,這叫前后矛盾?!睂庿櫛蚵牶笠粯罚f:“那第二句呢?”學生說:“課文寫:‘他的臉色舒展了?!樕趺茨苁嬲鼓??這叫用詞不當”。他表揚學生說:“你不但善于發(fā)現(xiàn)問題,還敢于提出問題,值得表揚”。接著,他回答學生提出的問題:“我認為,‘七根火柴并排擺成一小堆不是病句。因為七根火柴‘并排是講七根火柴存在的形式,‘擺成一小堆是指七根火柴密集的程度,緊緊靠攏。全句的意思是既平行又緊緊靠攏?!苯又鴮庿櫛蜃隽藗€手勢,然后又舉例子說:“這好比夏天你到市場買黃瓜。買黃瓜老太太把黃瓜下面擺四根,上面擺三根,說:‘兩毛錢一堆七根黃瓜。如果把七根黃瓜一溜擺開不能說是一堆吧?”學生點頭表示接受。寧鴻彬回答第二個問題說:“‘臉色舒展了,你說對了一半,臉色有廣義和狹義之分。狹義的‘臉色就是臉上的顏色,顏色有深淺濃淡的變化,不能舒展,從這個意義上看,你說對了。但‘臉色還有一個義項就是‘表情,說‘舒展是可以的?!弊詈?,寧鴻彬鼓勵他說:“著名作家王愿堅的作品,你提了兩個問題,其中還有對的因素,很不簡單,值得表揚?!蓖ㄟ^這個教例可以看出,寧鴻彬鼓勵學生有問題及時提,營造了學生自主學習的情境,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二)歡迎發(fā)表與教材的不同見解
不唯書,不唯師,培養(yǎng)學生創(chuàng)造性思維能力,是寧鴻彬教學追求的目標。教材是學生學習的憑借。課本里所選的多是文質兼美的文章。對于學生來說,首先是學習,但是,在學習的同時,也應允許學生對課文的某些地方進行質疑,發(fā)表不同意見。這就是讀書不“唯書”,同樣可以培養(yǎng)學書獨立思考的能力。如寧鴻彬教《陳涉世家》這篇課文,當講到“陳勝吳廣乃謀曰:‘今亡亦死,舉大計亦死,等死,死國可乎?”一句時,一位學生舉手發(fā)言:“老師,這話是誰說的?是陳勝一個人說的呢?還是陳勝、吳廣一起說的?”寧鴻彬讓學生進一步把問題講明白。那位學生說:“我認為課文有毛病。在‘陳勝吳廣乃謀曰之后,用了冒號和引號。這樣以來,后面的話顯然是這兩個人同時一起說的,而事實上又不可能兩個人同時說話,所以說這句話有毛病?!彼埓蠹覍@個問題發(fā)表意見。一位學生說:“可能是標點錯誤,應該在‘陳勝吳廣乃謀曰之后只用冒號而不用引號。因為這是陳勝、吳廣兩個人的共同意見,即兩個人商量后得出的共同結論?!边@位學生又說:“我認為這不是司馬遷的過錯,因為文言文最初沒有標點,標點是后人加的。”由此可見,老師允許對課文發(fā)表不同意見,不僅糾正了課文的失誤,而且有利于提高學生學習的興趣,有利于培養(yǎng)他們的創(chuàng)造性思維能力。
(三)歡迎發(fā)表與教師的不同見解
寧鴻彬鼓勵學生超過老師,倡導學生不迷信老師,允許學生提出與老師的不同見解。歡迎學生發(fā)表與老師的不同見解,對于加深學生對問題的理解和認識,是非常重要的。有一次,他教《分馬》,一位學生提出:“我認為《分馬》這個標題不恰當?!崩蠋焼枮槭裁?,他說:“你想??!白大嫂子分的不是馬,是騾子;老初分的也不是馬,是牛;毛驢分的也不是馬,他拉走了兩頭毛驢。明明是牛、馬、騾、驢全有,題目卻叫《分馬》,不恰當。”老師請他為課文重新擬個標題。他說:“分牲口。”老師鼓勵他說:“你擬的標題《分牲口》,不錯,有概括性,把牛馬驢騾都包括進去了。但是,原文的標題也沒有錯。原文是以所分牲口的大多數(shù)——馬,作為代表擬定題目的;你是用牛馬騾驢的總稱——牲口,來擬定標題的。這兩種擬題的標準都可以?!苯又直頁P這位同學說:“《分馬》是著名作家周立波的作品,你敢于向名家挑戰(zhàn),值得表揚?!崩蠋煹脑捯魟偮洌忠晃粚W生站起來說:“老師,你錯了!課文注釋寫著呢,本文的標題是編者加的,他不是向作家周立波挑戰(zhàn),而是向編者挑戰(zhàn)?!边@個學生指出了老師的失誤,老師不僅欣然接受,還表揚那個學生說:“很好!我一時疏忽,說錯了,你馬上給我指出來,非常好!從這一段時間看,你們一不迷信名家,二不迷信編者,三不迷信老師,這是值得稱贊的。你們就這樣努力下去,將來就有可能成為既有獻身精神又有創(chuàng)造才能的新型人才。”②由此可知,“三個歡迎”,密切了師生之間的感情,鼓勵了學生自主學習的積極性,營造了他們自主學習的情境,為他們做學習的主任奠定了基礎。
四、“三個允許”尊重學生學習語文的心理規(guī)律
中學生,特別是初中生,正處于由少年向青年的過渡階段,由于心理發(fā)育滯后于身體發(fā)育,形成了獨特的心理現(xiàn)象,具體表現(xiàn)在:天真直率,敢想敢說;有較強烈的成人感,自尊心強;分析問題有時片面、固執(zhí)己見。寧鴻彬根據(jù)學生的這些特點,認為,要保護學生獨立思考問題的積極性,并使其積極性長期保持,就必須尊重學生人格,維護學生的自尊心。針對學生的心理特點,他提出了“三個允許”。
(一)允許出錯
學生正處于學知識,長身體階段,在分析問題和回答問題時,出現(xiàn)錯誤,乃在情理之中。對學生出現(xiàn)的錯誤,老師不應一味批評、責難,而應積極啟發(fā)引導,并肯定其中正確的因素。寧鴻彬所采取的措施是:點頭、微笑、請坐。對于學生在課堂上提出的“怪問題”,寧鴻彬的看法是:“創(chuàng)造學的研究告訴我們:荒唐和越軌往往是具有創(chuàng)造意識和創(chuàng)造才能的學生的表現(xiàn)。這樣的學生喜歡開動腦筋,樂于獨辟蹊徑,但由于知識和閱歷的局限就不免做出荒唐的事情來?!雹坩槍W生的“荒唐”問題,寧鴻彬采取“正誤不動聲色”,在教學中點撥,引導他人答對,肯定正確答案等處理方式,以維護學生的自尊心,保護學生獨立思考問題的積極性。
有一次,寧鴻彬教《鞠躬盡瘁》,一位學生提出了這樣一個“怪問題”:“焦裕祿不能算個好干部?!睂庿櫛騿枺骸昂我砸姷??”他說:“作為一位好干部,必須講究科學,焦裕祿不講科學?!薄敖乖5撛趺床恢v科學呢?”寧鴻彬問。學生回答說:“他有病不及時看,這就說明他不講究科學。如果他及時看病,就可以延長生命,給黨多做貢獻,從這點看就不像個好干部。”寧鴻彬當時沒有下結論,而是讓同學們談看法。有的贊成,有的反對,有的學生認為,焦裕祿是六十年代的好干部,但他沒有開拓精神,不是八十年代的好干部。寧鴻彬說:“咱們繼續(xù)學習課文,上課結束再來討論這個問題?!痹诮虒W過程中,寧鴻彬有意識結合課文內容,進行疏導、點撥,結果通過三堂課的教學,問題得到圓滿解決。大家一致認為,焦裕祿同志不是不懂科學,他是為了蘭考的三十八萬人民而放棄了對自己疾病及時治療的機會。這是他獻身精神的表現(xiàn)。他是六十年代就有開拓精神的好干部。這里,寧鴻彬針對學生提出的“荒唐問題”,并沒有責怪學生,而是采取在教學中點撥、學生討論相結合的方式進行解決。這樣既保護了學生獨立思考問題的積極性,又糾正了其不正確的認識,可謂一箭雙雕。
(二)允許改正
創(chuàng)造學研究表明,否定,是創(chuàng)造活動的重要環(huán)節(jié)。只有敢于否定傳統(tǒng)觀念,否定自己頭腦中已形成的固有認識,才能提出正確的,有獨創(chuàng)性的見解。在培養(yǎng)學生創(chuàng)造性思維能力過程中,允許他們改變自己已經認識到的錯誤觀點,進而再闡明考慮成熟的新觀點,即給他們以自我否定的機會,是激發(fā)他們創(chuàng)造性思維的重要途徑。
如寧鴻彬教《小桔燈》時,一位學生舉手說:“老師,我認為,課文里‘我問那個小姑娘家里還有什么人,小姑娘說‘現(xiàn)在沒有什么人,我爸爸到外面去了……這個地方是作者的敗筆。因為這里不交待王春林的情況,文章的結尾還是要交待的,在這里交待是順理成章的事。”接著,又有兩位學生談了不同的見解。一位學生說:“王春林是一位地下革命者,有著很高的警惕性,他怎么可能把自己秘密活動的行蹤告訴給一個七八歲的小孩子呢?”另一個學生說:“從全文看,那個小姑娘是聰明過人的,即使她知道自己父親到哪里去了,也不會告訴一個初次見面的陌生人?!边@兩位學生的發(fā)言,啟發(fā)了那個持“敗筆”觀點的學生,他又一次舉手要求發(fā)言,老師滿足了他的要求。他說:“老師,我剛才說的不算數(shù),重新說行不行?”老師表示可以后,那位學生說:“小姑娘不說出王春林的行蹤,不僅不是敗筆,而且是妙筆!小姑娘不說王春林的情況,讀者就只知道這個家庭艱難困苦,而不知道這是什么人的家庭。這就給讀者留下了懸念。直到文章結尾讀者才知道這是個革命者的家庭,更加使讀者對革命前輩肅然起敬?!边@位學生受別人的啟發(fā)后自我否定,加深了對課文的理解,對其智力的開發(fā)也起一定的作用。
(三)允許保留意見
在課堂教學中,有時老師與學生對問題的看法存在分歧,老師在不能說服同學的情況下,是強迫學生接受自己的觀點呢?還是讓學生保留自己的意見呢?寧鴻彬認為,應該允許學生保留自己的意見。因為這不但是為了尊重學生的個性,維護學生的自尊心,而且也是給學生思考問題的時間。一個正確的認識,往往經過多次反復,才能形成。學生的認識也是如此。常言說:壓而不服。“壓”的結果只能導致學生的逆反心理。要想讓學生接受自己的觀點,必須使他口服心服。老師一時說服不了學生,應該說:“你可以保留自己的意見,這個問題以后再討論?!庇幸淮危瑢庿櫛驍M了一個為文章劃分段落的習題。評講時,他說出了標準答案。并說明了理由。這時,一位學生站起來說:“老師,我比您多分了一段,我覺得我那樣分也有道理?!崩蠋熂毿穆犎×怂囊庖?,認為他的分法并不正確,便耐心地給他作了解釋。這位學生仍認為自己劃分的段落有道理。老師說:“你可以保留不同意見,咱們繼續(xù)討論。”以后老師又多次結合分析課文涉及到那個問題,仍然不能說服他。直到半年以后,老師結合一篇課文的結構分析講了這樣一個問題:有的地方從表現(xiàn)形式看來,分段也行,不分也行;但是,若從文章的內在條理看,是絕對不能分段的。這時,那位學生站起來說:“老師,今天我懂了。我那次多分了一段,就是說只從表面形式上看問題,沒有搞清楚文章的內在條理。”這個問題的解決,從教學的角度看,好象時間太長了,但它確實使學生心悅誠服,并使學生理解問題的能力有所提高。這個案例還說明該生半年來一直在思考這個問題,也就是說“允許學生保留意見”能促使學生持久地思考一個問題,這對于培養(yǎng)學生自主學習和創(chuàng)造性思維能力無疑是有益的。
綜上所論,“三不迷信,旨在培養(yǎng)學生的獨立思考意識和習慣,“三個歡迎”為學生營造了自主學習的情境,“三個允許”尊重學生學習語文的心理規(guī)律?!皩幨辖虒W三原則”和寧氏教學模式是旨在培養(yǎng)學生做學習的主人。
五、借鑒“寧氏教學三原則”,指導學生做學習的主人
“寧氏教學三原則”及其指導下的寧氏教學模式由于受時代的局限,不少問題值得商榷,但其教育理念與新課標相一致或近似,尤其在教學過程中如何確立學生的主體地位,逐步樹立他們做學習主人的意識紡面,具有重要的借鑒價值。
(一)創(chuàng)造環(huán)境,逐步形成有力于學生自主學習的氛圍。
新課標要求教師“注重培養(yǎng)自主學習的意識和習慣,為學生創(chuàng)設良好的自主學習情境”,“學生是語文學習的主人”, 要使學生做學習的主人,必須為他們創(chuàng)設有利于自主學習的環(huán)境和氛圍.從哲學的角度看,學生的自學意識是“做學習主人”的內因,班級的自學環(huán)境和自學氛圍是促使學生做學習主人的非常重要的外因。這種外部條件 往往對于樹立學生的自主學習意識至關重要,不可忽視。寧鴻彬倡導的“三個歡迎”,就為學生營造了有利于自主學習的環(huán)境和氛圍。歡迎質疑,諒解個別學生的無知,是全體學生意識到只要敢于提出疑問,就會受到表揚。這樣以來,他們就消除了顧慮,勇于質疑。歡迎發(fā)表與教材、教師不同見解,有利于為學生獨立思考和質疑營造一個“平臺”,進而形成師生平等對話,活躍學生思維的環(huán)境和氛圍。這種環(huán)境和氛圍無疑有助于學生做學習的主人。
(二)鼓勵學生獨立思考問題,逐步培養(yǎng)他們自主學習的習慣。
欲使學生做學習的主人,其前提就是培養(yǎng)學生獨立思考問題的能力。學生具備了這種能力,就會由被動學習轉為自主學習,創(chuàng)造性地學習,進而成為學習的主人。寧鴻彬的“三不迷信”,其宗旨就是培養(yǎng)學生獨立思考的能力。他鼓勵學生挑戰(zhàn)古人、名家和老師,用自己的眼光去審視他們的作品,辨證地分析,自主地汲取。這就是“學習主人”的重要標志。
(三)允許學生理解問題的差異,鼓勵他們求異思維的萌芽。
第一,允許學生理解的差異。寧鴻彬認為,一個問題可能有多種正確答案,為了發(fā)展學生的創(chuàng)造性思維,老師在教學過程中,不能對一個問題只肯定一個正確答案,而應該允許學生在同一個問題上存在著理解的差異,只要基本符合要求,并有獨創(chuàng)性,老師就應該給以肯定和鼓勵。例如《古代英雄的石像》這篇課文,作者在寫到砌成臺子的小石塊說:石像不能夠驕傲,不能自認為尊貴,你可能原來是個普通人,被寫歷史的人一吹就成了英雄,甚至于當初是一個壞蛋,也吹成了英雄。你所代表的這個人物很可能是不存在的,是“吹”出來的,你是個空虛的代表。石像就陷入了沉思,它那個驕傲勁就下去了。作者將這一段寫完,下面就開始寫石像倒塌。最后寫人們把摔成的碎塊鋪成一條路,所有的石塊都很高興。在這篇童話中,石像從沉思到倒塌,中間有個跳躍:石像怎么倒的,作者沒有寫。寧鴻彬在講課時,利用這個跳躍,啟發(fā)學生質疑,鼓勵他們創(chuàng)造性地提出問題。他當堂布置作業(yè)“石像是怎么倒的?”要求學生以課文為依據(jù),展開想象,作一篇口頭作文,敘述石像倒塌的經過。幾分鐘后,學生紛紛發(fā)言:有的學生說,大石像覺悟了,自己跳下來了;有的學生說,石像聽人家說自己是個空虛的代表,在這兒站著沒有勁,夜里跳了下來,摔碎了;有的說,大石像覺悟了小石像早就明白的這個理兒,于是它們上下統(tǒng)一了意見,一塊搖晃,石像就倒塌了;有的說,石像覺悟了,可是,沒有外力倒不了,恰巧這天晚上發(fā)生了地震,于是石像倒了。同學們的口頭作文,依據(jù)相同,觀點相同,石像倒的經過不同,按照傳統(tǒng)的教育觀點,要肯定其中某一種是正確的。然而,寧鴻彬認為,學生的口頭作文都符合文章的中心思想,都以課文為依據(jù),其可能性都存在,因此,他們的口頭作文都是正確的。允許學生有理解的差異,一方面是由于語文課特點決定的,所謂“一百個讀者就有一百個哈姆萊特”,尤其是文學作品教學更是如此。另一方面,尊重學生對課文理解的獨創(chuàng)性,也是調動多數(shù)學生學習主動性和積極性的有效措施,這對于促使多數(shù)學生做學習的主人,全面提高他們的語文素養(yǎng)非常重要。
第二,鼓勵學生求異思維的萌芽。學生在提問或回答問題的時候,只要有一些創(chuàng)造思維的萌芽,教師就應給予鼓勵。寧鴻彬教《古代英雄的石像》時,發(fā)現(xiàn)一個學生躍躍欲試的表情,就請他站起來發(fā)言。他說:“老師,我考慮得極不成熟?!睂庿櫛蛘f:“我愛聽這極不成熟的看法,你說吧!”他說:“‘歷史并不可靠,這句話好象對,又好象不對?!睂庿櫛蚩洫勊f:“你說得很好,為什么好?。磕悴皇且粋€思路:‘好象對,又好象不對,是兩個思路。你能不能進一步談一談?”于是,在老師的啟發(fā)誘導下,這位學生具體說出了自己的看法。后來,大家又對他提出的問題進行了討論。由于老師支持了這位學生求異思維的萌芽,使得討論更深入了。由此可知,允許學生理解問題的差異,鼓勵學生求異思維的萌芽,對于促使全體學生,尤其是少數(shù)基礎差的學生做學習的主人更具實際意義。
(四)通過常規(guī)訓練,營造自主學習的空間
多年來,寧鴻彬在教學實踐中逐步探索了一套以培養(yǎng)學生創(chuàng)造性思維能力、提高記憶能力為目標的,且行之有效的課堂常規(guī)訓練模式。具體而言就是利用課前十分鐘指導學生有計劃、有步驟的能力訓練。其內容包括朗誦訓練、講故事、聽說和聽記訓練等。如朗誦訓練,就是指導學生利用課始十分鐘進行強化閱讀訓練。這些訓練分四個階段循序漸進地進行:第一階段為詩歌朗誦。有一位學生走上講臺,面對全班同學朗誦一首詩歌。詩歌要簡短,以三分鐘朗誦完為宜,要從課外讀物中選取,并且是背誦。第二階段是背誦、介紹一首詩,要求學生在背誦詩歌后,口頭介紹這首詩歌的作者、寫作時代、內容主旨和藝術特色等。第三階段是朗誦文學作品,做到聲情并茂。第四階段是朗誦議論文。這樣由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到進一步培養(yǎng)學生的審美鑒賞能力。這種獨具特色的常規(guī)訓練,不但能促使學生充分利用課外語文資源自主學習語文,而且由于這種訓練的經常性、制度化,為學生營造了自主學習的空間,有利于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
注釋:
①全日制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第15頁,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4.7
②③寧鴻彬等著《寧鴻彬中學語文教學改革探索》第41、42頁,山東教育出版社,1997.9
(張靈均河南師范大學文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