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文采的文章最容易在高考中脫穎而出已是一個不爭的事實,但是,如何達到真正意義上的“有文采”要求,從而在備考中找準切入點進行復習訓練卻還沒有個系統(tǒng)的說法,在這一點上,我認為“有文采”的文章有四個講究,弄懂這四個講究,作文訓練才能做到有的放矢。
講究一:情為文前,意在筆先。何謂文采?據(jù)《現(xiàn)代漢語詞典》的解釋為“華麗的色彩”。這個解釋很不讓人滿意。它與“濃妝艷抹的女人最美”這一論斷犯的錯誤一樣,強調(diào)外在而忽略實質(zhì),我們知道,美人之美,美在外貌為最下,美在氣質(zhì)次之,美在精神為最上,此所謂“粗服亂頭,不掩國色”(周濟《介存齋論詞雜著》)。同樣,文章之美,美在詞句為最下,美在篇章氣勢次之,美在內(nèi)涵境界為最上,此所謂“神秀”,此所謂“談語皆有味,淺語皆有致”(王國維《人間詞話卷上》)。因此講究“文采”,首要內(nèi)涵,首要感情。
一篇文章,如果沒有作者情感的參與,那么,它的文字必然是蒼白的,使人讀來味同嚼蠟。沒有感情的文字,無論怎樣的雕琢,只能是“繁彩寡情,味之必厭”(劉勰《文心雕龍》),因此達到“有文采”的前提是:情為文前,意在筆先。尼采曰:一切文學余愛以血書者。因為血書所以真切,屈原、陶潛、杜甫、蘇軾之所以偉大,就在于他們能“感自己之感,言自己之言”(王國維《文學小言》)。而高考作文更是檢驗考生真思維,真性情的試金石,情感缺席,思維放假的文章只能在考場的“廝殺”中敗下陣來,回天乏術(shù)。因此“情為文前,意在筆先”是討論“有文采”的首要前提,無此前提,“文采”之說就將落入“堆砌辭藻,故弄文雅”的危險境地。有此前提,講究文采才能是有根之木,有水之源,文采之花也才能常開不敗,愈鮮愈妍。
但是,“文學是語言的藝術(shù)”(高爾基),光有情感而不懂表達,也于事無補,正如屈原所說“紛吾既有此內(nèi)美兮,又重之以修能”。內(nèi)美只有與修能結(jié)合,才能趨向完美,同樣情感只有通過外化的文采,才能達到真正的文質(zhì)兼美。然而,內(nèi)美(情感)并非是一朝一夕所能具備,修能(文采)卻是考前集中訓練即能擁有,況且,“再沒有什么比語言更能影響我們的思維了”(《傅雷家書》)。因此,鍛造思維,醞釀感情,或許能從改造我們的用語做起,那么改造我們的語言又是從何做起呢?
講究二:詞宜生動,句要靈活
改造語言,先從用詞入手,一篇文章有沒有文采,能不能給人以美的享受,首先表現(xiàn)在用詞上。詞語簡潔精練,形象鮮明,聲音優(yōu)美,富有情趣,能使整篇文章熠熠生輝,甚至即使整篇文章用語不是很優(yōu)美,但某些關(guān)鍵詞語用得生動傳神,也能為文章增加不少亮色,獲得好評,相反,詞語干癟,索然無味,段和篇也就無文采可言。那么,作文中用什么樣的詞語才能達到這樣的效果呢?概括的說就是:形象;新鮮;豐富。
所謂“形象”是指語言具有畫面感,能生動地“浮雕般”把作者所要傳達的感情或道理呈現(xiàn)在讀者的眼前,例如:“聯(lián)合國期限將到,美國人加緊備戰(zhàn)”就不如“聯(lián)合國期限將到,美國人扣緊板機”更為生動形象,不但更能使人感到美國對伊拉克動武的迫在眉睫,而且仿佛能夠看到美國大兵咄咄逼人的面孔。
所謂“新鮮”,是指“陳言之務去”,用自己的語言,用最富創(chuàng)造力的語言來表情達意,而不是因循守舊,人云亦云,隨波逐流。這也是考生思維個性的體現(xiàn)。
所謂“豐富”,傅雷在給他兒子的家書中的這段話很能說明問題:
“……在你的日常會話中,就得潤飾一下,選擇比較多樣化的形容詞、名詞及句法,……,使你的表達方式更多姿多彩,更能表現(xiàn)出感情、感覺、感受及思想的各種層次,就如在演奏音樂一般。要是你不在乎好好選擇字眼,長此以往,思想就會變得混沌、單調(diào)、呆滯、沒有色彩,沒有生命?!?/p>
和詞匯一樣,如果能夠注意句式的變化,注意整句和散句、長句和短句的靈活搭配,語言就會變化多姿,產(chǎn)生一特殊的美。為什么要“句式靈活”?因為我們的思想博大豐富,我們的思維靈活變通,我們的情感富于變化,怎能用一種固定不變的僵死句式來表達呢?所以,句式的靈活,表現(xiàn)了思維的靈活,表現(xiàn)了駕馭語言的能力。
講究三:文從字順,言以辭遠
講究詞句,是為了把話寫通,使文章文從字順,這是對作文的最起碼、最基本的要求,講究修辭,則是為了把話寫美。一篇文章造成語言上的差距的原因很多,而能否善于運用各種修辭手法,是一個最重要的因素,《荷塘月色》中的這一段文字很能說明善于運用修辭手法所能收到的效果:
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彌望的是田田的葉子。葉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層層的葉子中間,零星地點綴著些白花,有裊娜地開著的,有羞澀地打著朵兒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剛出浴的美人。微風過處,送來縷縷清香,仿佛遠處高樓上渺茫的歌聲似的。這時候葉子與花也有一絲的顫動,像閃電般,霎時傳過荷塘的那邊去了。
在這不到160字的一小段文字里,修辭手法的運用就達四種:排比中包含著生動的比喻、擬人外又有不露斧鑿的通感。難怪讀來唇齒留香,回味無窮。
可見,運用修辭手法來美化語言,是使文章有文采的一種重要手段。高考考試大綱要求的八種修辭手法的考查體現(xiàn)得最集中的也就在作文,因此,運用文采“潤色”作文可結(jié)合著這八種修辭的復習進行,重點不在于修辭內(nèi)涵意義上的理解而在于實際作文中的運用,因為大凡優(yōu)秀的高考作文,總是十分恰當?shù)剡\用了或多或少的修辭手法。
講究四:意不淺露,語莫窮盡
有文采的第三個外化特征就是“文句有意蘊”?!耙馓N”指的是“內(nèi)在的意義”或“含義”。而所謂的“文句有意蘊”,就是文句含蓄,即“意在言外”,“句中有余味、篇中有余意”,“言有盡而意無窮”?!坝幸馓N”,就是要求作者不將事物和感情說透道盡,對“意蘊”和道理,不作淋漓盡致的發(fā)掘,讓讀者依據(jù)語境去推斷、去想象。
畫家作畫,講究有蘊藉含蓄,追求有包孕的片刻;我們寫文章,也應該借鑒這種“畫格”,講求文句含蓄,有意蘊。費爾巴哈曾經(jīng)指出:“聰明的寫作方法是先把讀者看做有頭腦的人。不要把一切都說出,而是聽憑讀者自己去想象事物的關(guān)系、條件和界限……”這段話道出了使文句有意蘊的秘訣:作者在行文時,要給讀者留下思索和想象的余地。如果文章把什么話都說盡,或者把話說得太浮露,無言外之意,弦外之音,就不能使讀者“睹一事于句中,反三隅于字外”,就剝奪了讀者作“不盡之遠想”的權(quán)利。因此,“文句有意蘊”是富于哲理和文化底蘊的表現(xiàn)。
“初唐四杰”之一的駱賓王曾經(jīng)寫過一篇《代李敬業(yè)傳檄天下文》,該文氣勢雄壯,詞鋒犀利,音韻鏗鏘,文質(zhì)兼美,很有感染力和號召力。相傳武則天讀到斥責其篡位奪權(quán)的段落竟然哈哈大笑起來,對左右說:這個駱賓王,要是在文中只說我壞,而不說我是如何如何壞,那就更可怕了。武則天在看這篇檄文時,為什么會哈哈大笑?究其原因,無非是在笑駱賓王把話說得太明白、太浮露,沒有給讀者留下想象的余地。看來這個武則天也懂得作文之道。這個傳說,正好從反面告訴我們:文句要有意蘊,有“包孕的片刻”;否則,人們讀后,只會感到味同嚼蠟。
有文采的上述四個特征,其實是一個有機整體,體現(xiàn)的是內(nèi)容與形式,思維與語言的最佳契合,它們共同構(gòu)成的必然是這樣一篇靈動而不失穩(wěn)重,支架挺拔又有血有肉的優(yōu)秀文章。文采訓練如能從這些角度入手,相信收到的效果定然不同凡響。
(鄭文權(quán)福建廈門集美樂安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