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軼
摘要:本文根據建構主義理論和新一輪英語教學改革的標準,根據自己的實際課堂教學方式,提倡在英語教學中要以學生為主、積極引導學生主動參與學習、注重情境化的創(chuàng)設、加強師生之間、生生之間的協作學習、培養(yǎng)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并做好教學評價。
關鍵詞:建構主義;英語;課堂教學
[中圖分類號]H31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2831(2006)10-0008-4
1.引言
傳統教學中,較多體現的是客觀主義理論下的教學觀,這種教學觀認為學習是一種吸收式的單向學習,它忽視學生個人的主觀能動性及個人心理特征,忽視學生個體經驗對學習的影響。在英語教學中,受傳統客觀主義教學觀的影響,教師往往忽視將學生作為學習的主體,學生學習缺乏語言交流的環(huán)境、語言學習和語言運用相脫節(jié),以致“啞巴英語”成為長期困擾英語教學的一個難題。新一輪英語課程改革的重點就是要改變英語課程過分重語法和詞匯知識的講解與傳授、忽視對學生實際語言運用能力培養(yǎng)的傾向,強調課程從學生的學習興趣、生活經驗和認知水平出發(fā),倡導體驗、實踐、參與、合作與交流的學習方式和任務型的教學途徑,發(fā)展學生的綜合語言運用能力,使語言學習的過程成為學生形成積極的情感體驗、主動思維、大膽實踐、提高文化意識和形成自主學習能力的過程。
2.建構主義理論
建構主義(constructivism)也可譯為結構主義。作為一種新的認知理論,建構主義的興起是近20年來的事情,在談到建構主義起源時,瑞士著名心理學家皮亞杰因其創(chuàng)立的關于兒童認知發(fā)展理論,被看作是當代建構主義的最早提出者。其后,心理學家維果斯基等人使之得到進一步的豐富和完善,為其實際運用與教學創(chuàng)造了條件。建構主義的內容很豐富,但其核心可用一句話概括:以學生為中心。它強調學生對知識的主動探索、主動發(fā)現和對所學知識在原有經驗基礎上的意義生成。建構主義認為,客觀世界是現實存在的,而學習者在以往的學習、生活和實踐活動中已逐步形成了自己對客觀事物的看法,并具備了可利用已有經驗推究未知知識的能力,即每個人對于現實世界的理解是賦予了個人特質的。因而學習不單是知識由教師向學生的傳遞,更是學習者通過新經驗與原有知識經驗的相互作用從而豐富、充實和改造原有的知識經驗,在他人協助下,形成自己的信息加工過程,建構自己的意義學習。
3. 建構主義指導下的英語課堂教學原則
根據建構主義觀點,認為在具體教學中應充分應用建構主義教學理念,以學生為中心,教師成為教學過程的組織者、指導者、意義建構的幫助者和促進者。充分利用多媒體的輔助手段,并與其它教學方式相結合,激活英語課堂教學,以求最佳教學效果。
3.1 搭腳手架——引導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學習
根據建構主義的觀點,學生學習的有效性首先體現在能否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我們要充分利用現代化教學手段,在多媒體課堂教學中,聲音、圖像、文字并用,把抽象的文字所塑造的形象及理論轉換成聲文并茂的、可欣賞的畫面,使語言與畫面、視覺和聽覺融為一體。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比如 :在上高教社出版的《中專英語》“大象”一課時,課文講述了大象的相貌特征及生活方式,為了把這一課上得生動有趣,筆者收集了許多有關大象的影像資料,配合課文的文字解說一起播放,讓學生更直觀地了解大象的生活習性。另外,在課堂教學中,筆者還引入競爭機制,開展各種活動。競爭激發(fā)了學生的熱情與參與意識,化被動為主動,有助于教學工作的開展并培養(yǎng)學生團體合作精神和競爭意識。多媒體教學與競爭機制的有機結合,給課堂注入了活力。以筆者所教的重慶大學出版社出版的《高職高專英語(第三版)第1冊》Unit 7“Describing People”為例,本單元的speaking部分要求學生掌握描述人的外貌特征及相關信息的多種表達方式。在設計這一課的教學時,筆者運用多媒體課件,設計了三輪競賽穿插于教學各環(huán)節(jié),創(chuàng)設問題,層層引入,開展教學。speaking部分引入了兩位人物,一位是來自巴西的Ronaldo——這位世界一流的足球明星,一位是來自美國的著名的演員與歌手Lauryn Hill。筆者在上課前的warming up環(huán)節(jié)設計了第一輪競賽(guessing game):聽聲音,猜人物。在網上下載了有關人物的聲音,讓學生辨別,并在電腦屏幕上顯示要介紹的人物的照片,讓學生用英語描述其外貌特征,引起學生的興趣,激活了課堂。在學生掌握了用英語描述人體外貌的句型之后,穿插第二輪競賽(video watching):觀看錄像,回答問題。這一環(huán)節(jié),要用多媒體播放配有英文解說的兩位人物的資料,在擴大學生知識面的同時,訓練了學生的聽說能力。尤其是在播放Ronaldo在世界杯中的精彩進球片段和Lauryn Hill在演唱會達到高潮的片段時,學生立刻情緒高漲,全神貫注地看、認真地聽。在觀看完后設計了兩道問題:
Video 1: Ronaldo
Question: Can you tell us something about Ronaldo?
Video 2: Lauryn Hill
Question: Can you tell us something about Lauryn Hill?
讓學生搶答。
對學生的回答給予不同程度的贊揚,鼓勵他們在聽時盡可能多地攝取有關信息。在學生對兩位人物有了更多的了解后,進入第三輪競賽(discussion and designing)。筆者設置了兩道擴展性問題:
(1)Why can they succeed ?
(2)What do you think is the most important for making a success?
由學生分組討論,每小組派代表發(fā)表見解,并讓學生為自己制定一個實現目標的可行性計劃,要求用英語擬寫并解釋。這堂課,不僅讓學生構建了相關的英語知識體系,還再一次地激發(fā)了學生好學上進的學習狀態(tài),對英語教學起到了促進作用。
3.2 協作學習——保持師生之間,學生與學生之間的互動
有效的教學應使教師與學生、學生與學生之間保持有效互動的過程。教師與學生之間應是雙向交流而不是單向的。在這一過程中,教師應起主導作用,參與協商、鼓勵和監(jiān)控學生的討論和練習等,并為學生的主動建構提供一定的學習材料、設計出相應的問題情境、啟發(fā)學生的思維、給學生提供必要的線索、發(fā)展學生判斷、交流、反思和評價的能力、促進學生知識的建構,并通過示范、講解,尤其是提煉和概括,幫助學生進行有意義的學習。在整個教學活動中,教師既要調動學生個體學習的積極性,又要督促小組組員間的合作。學生與學生之間應建立互相支持、互相幫助的學習群體,在這樣的群體中大家互相交流信息、觀點,暢所欲言。在這過程中學生學習中存在的問題、不同的意見得以解決,最后達成共識。合作學習也培養(yǎng)了學生合作能力,團體意識。在學習《高職高專英語》的Unit 4的reading部分的文章“Meals in Britain”中,課前,筆者給學生出了三個問題:
⑴ What do the British have for breakfast nowadays?
⑵ What do the British have for their afternoon tea?
⑶ What does the author think about the eating in Britain?
讓學生課前準備,在準備的過程中,學生之間就進行了第一輪的交流與合作,對文章的大意有了初步的把握。在具體學習的過程中,引導學生把課文中出現的食物分別按早中晚餐食物來歸類,并自己設計建立一個歸類表格,這樣就幫助學生為本文理清了一個線索,在學習過程中學生的思路會很清晰。在學完本課后,給學生布置了一道題 :“Please compare British meals with Chinese meals.”。讓學生圍繞上述問題進行討論,并設計自己的每日食譜。學生們主動積極地查找有關單詞,此項活動迅速地提高了學生的詞匯量。課后,筆者讓學生開展了一場英語辯論賽,題目為:Which national food is the more nourishing?學生們表現出極大的熱情,材料收集全由學生自己動手。同學們從飲食與健康方面來比較兩國食物,甚至談到了兩國飲食文化,辯論會不僅使學生的英語口語表達能力提高了,更促進了學生的交流與合作。
英語教學活動形式多樣。在教學中,筆者注重為學生的互動學習創(chuàng)設環(huán)境,根據不同的教學環(huán)節(jié)設計不同的互動活動。合作學習、師生互動是學生解決問題、共同提高的有效途徑。學生在小組合作中進行學習,學習就變得更加愉快,從而激發(fā)了學習的興趣,提高了學習的效率。
3.3 獨立探索——培養(yǎng)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
建構主義強調學習是學習者主觀能動的結果,是學習者自己主動建構的。只有學習者清晰地意識到自己的學習目標,并達到所希望的效果時,學習才可能是成功的。為此,筆者給學生設立一定的任務。比如,做好課前準備工作、預習課文、收集有關課文內容的資料,讓學生課后查字典了解一些生詞的意思及用法等,培養(yǎng)學生知道用什么工具學習,通過什么途徑去收集有價值的資料的能力,為學生的獨立學習和自我建構打好基礎。在為中專生上高教版的《中專英語》中“The Future of the Cities”一課時,筆者在課前讓學生先構想一下未來世界城市的情形,你理想中的城市應是怎樣的?把自己的設計用英語表達出來,形成一篇英語作文,充分發(fā)揮了學生的想象能力。又如,在上“The Water Cycle”這一課時,讓學生根據課文中對水循環(huán)過程的描述,自己畫出水循環(huán)示意圖,并加以英文注釋。在熟悉課文后,看著流程圖把水循環(huán)的形成用自己的語言表達出來,這樣不僅使文章的脈絡很清晰,學生容易把握,而且培養(yǎng)了學生對事物用英語表達的概括能力。這類有意義的任務活動貼近學生的生活、學習經歷和社會實際,能引起學生的共鳴。教師要鼓勵學生放開手腳,廣開思路,鼓勵他們用自己的語言把想法和認識通過問題形式表達出來。教師要有目的、有意識地讓學生對所學知識的內涵和外延進行探討和爭辯,達到培養(yǎng)學生分析問題和創(chuàng)造性解決問題的能力。
3.4 進入情境——注重教學情境化的創(chuàng)設
建構主義學習強調創(chuàng)設真實情景,把創(chuàng)設情景看作是“意義建構”的必要前提,并作為教學設計的最重要內容之一。在英語課堂中,以創(chuàng)設學習情景方式展開教學,創(chuàng)設與主題相關的、盡可能真實的情境,這樣可以較好地體現對學生認知活動的組織和對學生思維活動的激發(fā)與引導。通過積極的情景去“同化”與“順應”,達到對新知識的意義建構。英語學科的知識可以說是內容豐富、涉獵百家。教師在教學中應有意識地啟發(fā)學生進一步延伸課堂知識,注重文化背景知識的介紹、擴充和各學科之間的滲透,使語言知識和文化背景知識、學科知識相結合,在提高學生語言能力的同時擴大其知識面。比如,中專教材中有一篇是介紹美國感恩節(jié)的課文“Thanksgiving Day”,除了向學生介紹感恩節(jié)的相關信息之外,筆者還上網查資料,通過圖片展示的方式,引入了美國乃至西方的其它節(jié)日的介紹,與中國的傳統節(jié)日做比較,讓學生對這些國家的節(jié)日有直觀的印象,增進了學生對這些國家風土人情、文化習俗的了解。中專教材中還有兩篇興趣閱讀是關于小說和童話故事的,一篇節(jié)選自英國諷刺小說家歐·亨利的“A Busy Stockbroker”,另一篇則來自于安徒生的童話故事“The Ugly Duckling”。筆者在教這兩篇文章的同時,還提供了作家生平、寫作風格、經典著作等材料供學生賞析。
在《高職高專英語》課本里,有一個單元的“Build Your Own Sentences”這一部分的要求是讓學生掌握病人去看醫(yī)生時相互之間的對話句型。在學生掌握基本句型后,以課堂為診所,讓學生分別扮演病人和醫(yī)生角色。學生的表演雖然談不上非常精彩但很投入。學生們都爭著表演,學習的氣氛很熱烈。這樣,既使學生學到語言知識,提高了聽說的能力,又使學生提高了參加交際活動的膽量和能力,更重要的是提高了學生對英語學習的興趣和積極性。雖然沒有英語交際的真實環(huán)境,但師生之間、學生與學生之間盡量運用所學的英語用作交際用語,努力創(chuàng)造一種語言環(huán)境。另外,筆者還補充了《新東方英語》,《新概念英語》,《二十一世紀報》等作為輔助閱讀教學材料。
3.5 效果評價——關注學習者對自己和他人學習的反思,做好教學評價
學習者在主動建構自己的知識經驗,形成自己的見解的過程中,要不斷地對自己知識的理解進行診斷、反思,對別人的觀點做出評價、深化認識、促進意義建構的完成。為此,教師在教學中應重視培養(yǎng)學生的反思習慣,引導學生逐步養(yǎng)成反思的意識和習慣。
評價是課堂教學的重要手段,對學習效果的評價包括教師對學生的評價、學生對老師的評價、學生之間的互評、學生的自我評價。在學習過程中每一次成功與進步的評價對學生獲得學科積極體驗具有促進作用。通過評價使學生有反思的機會,看到自己的成績和不足。新一輪英語課程標準明確指出:評價是英語課程的重要組成部分??茖W的評價體系是實現課程目標的重要保障。通過評價,使學生在英語課程的學習過程中不斷體驗進步與成功、認識自我、建立自信,促進學生綜合語言運用能力的全面發(fā)展 ;使教師獲取英語教學的反饋信息,對自己的教學行為進行反思和適當的調整,促進教師不斷提高教育教學水平 ;課堂教學中教師的肯定性評語對學生的進步、成績的提高起到很好的激勵作用。學生對老師的評價可以促進老師教學水平的提高 ;學生間的互評有助于相互間的交流 ;學生的自我表現評價有助于學生的自我表現反思。教師在評價中應力求準確、到位,注意方法、技巧,灌輸平等、互相尊重的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