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從《紅樓夢》中香菱問林黛玉學寫詩的故事引發(fā)思考,探討了中學語文教學過程中,教師如何引導學生進行語文學習的問題。
【關(guān)鍵詞】語文學習 語文教學 教學方法 中學語文
古有“頭懸梁”、“錐刺股”等勤學典故,《紅樓夢》有香菱苦志學詩的故事。如果用審視的目光來看,在中學語文教學中,我們同樣需要林黛玉這樣的老師,香菱這樣的學生。故事中,有這樣一些問題值得我們關(guān)注。
一、興趣——學習的催化劑
孔子言:“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興趣是最好的老師。雖說香菱是一個從官宦小姐淪為奴婢的悲劇人物,但她聰穎靈秀,癡迷詩藝:當薛蟠外出經(jīng)商,應寶釵之邀,有機會接觸大觀園內(nèi)眾多才情橫溢的少女們時,她的內(nèi)心便萌發(fā)了強烈的精神追求,想拜黛玉學詩,被寶釵稱之為“瘋子”、“詩魔”。
二、方法——取勝的鑰匙
古人云:“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首先,黛玉導之以法。當黛玉問香菱都看過些什么人的詩時,香菱說:“我只愛陸放翁的‘重簾不卷留香久,古硯微凹聚墨多,說的真切有趣?!庇谑撬笙懔舛嘧x別人作品“作底子”,所謂“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吟詩也會吟”;同時,還要取法乎上,盡可能閱讀高雅精美的閱讀材料,而不能沉溺在淺近通俗的“文化快餐”之中,“一入了這個格局,是再學不出來的”。其次,香菱學法得當。她抓住語言文字反復揣摩、玩味,挖掘詩詞的魅力所在。像香菱揣摩王維的《使至塞上》中“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一樣,先合上書想像詩中情景,再另找別的字來替換看可否有更佳的煉字。還要像香菱揣摩王維的五言律詩《輞川閑居贈裴秀才迪》中“渡頭余落日,墟里上孤煙”一樣,聯(lián)系自身生活閱歷積累,更真切地體會詩句的妙處,從而達到創(chuàng)造性閱讀的境界。
三、歷練——成功的根本
我們說香菱“為詩銷得人憔悴”一點也不過分。一開始,茶飯無心,坐臥不安,寶釵笑她:“你本來呆頭呆腦的,再添上這個,越發(fā)弄成個呆子了?!钡饶弥约簩懙脑娮岟煊襁^目,黛玉讓她放膽寫,她連房也不入,只在池邊樹下,或坐在山石上出神,或蹲在地下扣土,寶釵笑她是瘋了、成詩魔了。至五更后,方才朦朧睡去。終至精血成聚,日間做不出,忽于夢中得了八句。香菱苦志學詩一事,正應了“世上無難事,只怕有心人”這句話。最后把自己的作品交上后,贏得了眾人的褒獎:“新巧而有意趣”。
香菱苦志學詩雖是一個小說情節(jié),但對于我們的中學語文教學,啟示還是很多的。它可以說是一個成功的教學案例,故應值得我們仔細地反思:
1.建立和諧民主的師生關(guān)系,營造靈活飛動的語文課堂
首先,課堂教學要民主,語文教師就要樹立正確的學生觀和教師觀。若說孔子與學生的《侍座》,溫文爾雅、循循善誘的話,那么黛玉同樣也是一位可親可敬的師長。課程標準提出學生是語文學習的主人,強調(diào)語文教學應在師生平等對話的過程中進行。教學過程中的師生關(guān)系是平等的對話關(guān)系,是互學、互動、合作、平等的關(guān)系。教師要把學生從傳統(tǒng)教學的被動狀態(tài)中解放出來,使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積極主動的建構(gòu)者、參與者,成為成功的、愉快的探索者和合作者。同時,語文教師要努力轉(zhuǎn)變自身角色,教師要由“課堂主宰”轉(zhuǎn)變?yōu)槊裰髡n堂中“平等中的首席”。教師不再是知識的代言人,課堂的權(quán)威,而是學生探究活動的引導者和促進者。香菱好問,黛玉自然也誨人不倦了。當香菱把黛玉選的詩讀完去見老師時,黛玉笑道“正要討論,方能長進?!庇谑菐熗蕉司颓写杵饋怼H缓笤賻е蠋煵贾玫淖鳂I(yè),聆聽教誨,反復幾次,終于學詩有成了。課堂教學要民主,教學過程就要更加靈活飛動。以往那種以問題為起點,以結(jié)論為終點,即“問題——解答——結(jié)論”的封閉式過程,只能使課堂死氣沉沉。構(gòu)建“問題——探究——解答——結(jié)論——問題——探究”的開放式過程,把備課時那種預設(shè)的設(shè)想,變成隨機的、靈動的過程。既要重視“導”的設(shè)計,更要重視學生“學”的體驗,創(chuàng)設(shè)一種民主而和諧的思維氛圍。
2.引導閱讀經(jīng)典是學生素養(yǎng)提高的根基
教師要引導學生閱讀經(jīng)典作品,這是學生素養(yǎng)提高的根基。各種文化風氣以及一定的社會生活環(huán)境養(yǎng)育了人的精神生命。社會鍛煉著人的靈魂,也復制著人的觀念形態(tài)。如今的社會,世俗化的各種思潮大行其道,文學也從神圣的殿堂內(nèi)走出,漸漸地走向媚俗。各種休閑文化、包裝文化、快餐文化全方位地向你涌來。面對這紛繁眩目的現(xiàn)象,經(jīng)歷單一、思想單純、生活單調(diào)的中學生很容易迷失自我,沉湎于所謂的小資情調(diào)的幻想之中,在不知不覺中,就容易失去青少年應有的純真和熱情,甚至誤入歧途。黛玉教香菱讀詩歌經(jīng)典的做法就很值得借鑒。黛玉道:“斷不可看這樣的詩。你們因不知詩,所以見了這淺近的就愛;一入了這個格局,再學不出來的。你只真心聽我說,你若真心要學,我這里有《王摩詰全集》,你且把他的五言律一百首細心揣摩熟透了,然后再讀老杜的一二百首七言律,次再李青蓮的七言絕句讀一二百首;肚子里先有了這三個人做了底子,然后再把陶淵明、應、劉、謝、阮、庾、鮑等人的一看,你又是這樣一個極聰明伶俐的人,不用一年功夫,不愁不是詩翁了。”“你只看有紅圈的,都是我選的,有一首,念一首;不明白的,問你姑娘;或者遇見我,我講與你就是了?!?。培根在《論求知》中說的好“有的知識只須淺嘗,有的知識只要粗知。只有少數(shù)專門知識需要深入鉆研,仔細揣摩。所以,有的書只要讀其中一部分,有的書只須知其中梗概即可,而對于少數(shù)好書,則要精讀,細讀,反復地讀?!崩蠋熞龑W生閱讀的就是這樣一些傳誦不衰、有恒久生命力的經(jīng)典作品。同時,也應該對閱讀中的一些不良傾向予以糾正和積極引導。
★作者簡介:陳法強,教育碩士,山東省萊蕪市第四中學高級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