爭議:只針對企業(yè)員工不公平
在一些企業(yè),職工的收入構成非常復雜,其中福利費五花八門,名目繁多,曾經有人在網上公布了100多種福利費的名稱。不少企業(yè)鉆制度空子,福利補貼往往比基本工資高出幾倍。按照現階段各單位財務管理現狀,只要不走工資賬,車貼、通訊費等可以照發(fā)且不扣稅,不少單位都是讓員工拿各種發(fā)票報銷充公已經是公開的秘密。因此各項補貼計征個稅最大的難點在于:區(qū)分實際補貼與實際公務成本之間的界限,很多時候這種界限是模糊不清的,也就給企業(yè)留下了操作空間。
如果說交通、“飯補”等需要交納個稅是針對石油、電力等壟斷部門的高福利,只需有重點、有選擇地對這些行業(yè)開展不合理的福利費用清查即可,不僅針對性強,而且立竿見影,民意的基礎也很豐厚。
這次通知所言的:企業(yè)職工提供的交通、住房、通訊待遇,已經實行貨幣化改革的,按月按標準發(fā)放或支付的住房補貼、交通補貼或者車改補貼、通訊補貼,應當納入職工工資總額,不再納入職工福利費管理;企業(yè)給職工發(fā)放的節(jié)日補助、未統一供餐而按月發(fā)放的午餐費補貼,應當納入工資總額管理。這個規(guī)定,只針對企業(yè),對于真正享受高房補、高飯補、高交通補助的行政機關卻只字來提。也就是說,并沒有觸動這部分人員自身的利益,其歧視性和不公平性顯而易見。
專家解析:羅宏斌,經濟學教授,著名財政稅務研究專家
職工福利,其最本意的理解應該是作為工資收入的一種補充,是單位對職工勞動補償的輔助形式。此次財政部將企業(yè)各項補貼作為企業(yè)職工工資總額的一部分,明確納入個稅征收范圍,客觀地說應該是具有積極意義的。因為當前不少企業(yè)出于少繳企業(yè)所得稅以及讓員工少繳個人所得稅的原因,職工工資上漲幅度不大,而福利補貼卻比基本工資高出好幾倍,使得福利補貼儼然成了一種名正言順的隱形稅外高收入。這次政策調整,雖對福利補貼不多的職工也會有些影響,但更具備進一步抑制高收入、高福利企業(yè)員工薪水的積極意義,使其“見光現形”,堵住稅收漏洞。
把企業(yè)福利、補貼納入到工資總額管理中來,還能解決一些現實中的矛盾。比如每次統計局公布工資增長幅度時,都會遭到絕大部分人的質疑,主要原因,就是某些行業(yè)的工資及工資外收入過高,而絕大多數人并沒有達到真實的增長水平。只有把企業(yè)的各種補貼、福利,都納入到統計中來,才會真正體現出工資的差距,體現出人的勞動價值的差距,才能促進分配制度改革。
這次下發(fā)《通知》,其初衷之一就是要規(guī)范目前存在的福利發(fā)放或支付不合理的行為。當前,備受人們關注的就是一些壟斷行業(yè)的高福利職工待遇,這種現象在石油石化、電力等壟斷企業(yè)最為多見?,F在,《通知》規(guī)定,國家出資的電信、電力、交通、熱力、供水、燃氣等企業(yè),將本企業(yè)產品和服務作為職工福利的,應當按商業(yè)化原則實行公平交易,不得直接供職工及其親屬免費或者低價使用。因此,《通知》的執(zhí)行,不僅能夠剎住某些企業(yè)以職工福利為名濫發(fā)錢物的歪風,也可以有效制止通過發(fā)放職工福利進行“避稅”的現象,可以更好地體現納稅公平,也有利于職工福利的公開透明。
這個規(guī)定是關于“企業(yè)”加強職工福利費財務管理的,國家機關不是企業(yè),當然不是這個規(guī)定所能涵蓋的,國家機關公務員工資制度本身也在不斷地探索與完善。今年9月份的時候國務院會議決定2010年起事業(yè)單位開始實行績效工資,這其實就是國家針對事業(yè)單位的工資收入分配改革的一項重要舉措。
我國個稅基本上發(fā)揮了良好的調節(jié)收入差距的作用,特別是近年來對個稅實施的多項改革,幾次提高起征點,適應了我國收入差距拉大的調節(jié)需要,也是當前形勢下促進社會公平的必須。之所以人們還會覺得高收入人群收入照樣過高,一方面是人們出于對個稅的新期待,另一方面也與我國的個稅征稅方式有關。我國個稅由以前的按照收入分類征收到如今要研究實施的綜合與分類相結合的個稅制度,其實是向綜合個稅制度的一種過渡。因為個稅的改革是一個漸進的過程,不能要求它一步到位,穩(wěn)步推進才能有效將沖突、問題降到最低。
更好地發(fā)揮個稅的杠桿作用,除了繼續(xù)完善個稅的分類與綜合相結合的制度,同樣重要的還有逐步實現居民收入的透明化,讓更多的隱形收入公開化,減少稅源流失,也就是一定程度上的促進公平。這是一個系統的工程,需要各個方面的綜合著力。
回首即將過去的2009年,有關個人所得稅的探討與爭論一直不絕于耳,“月餅稅”、“交通通訊補貼稅”、“‘雙薪制計稅方法停止”等等,有關個稅的消息每每付出,都頻頻陷入被“質疑”的怪圈,有時甚至是正常的“嚴格依法征稅”也會引來懷疑與擔心的聲音。
納稅,是公民的基本義務。必須指出的是,我國目前的稅收征管工作還沒有讓廣大納稅人充分感受到稅法對公民的尊重。我國的稅收征管部門,理應更多地關注提升稅收征管環(huán)節(jié)的管理水平,這樣來自公眾的“質疑”之聲可能會少些。
當前中國經濟,表面來看是過于依賴出口和投資而導致的產能過剩,產能過剩的直接結果就是經濟結構的失衡。如果從深層來看,內需乏振、結構失衡的關鍵并非經濟體本身,而是因為資源配置的失衡和財富分配的問題,導致居民購買力與經濟增速本身出現了嚴重的背離。只有老百姓富起來,結構失衡才能徹底解決,內需乏振的局面才能從根本上解決。在這種情況下,應該想辦法增加民眾的收入空間,來提高民眾的購買力,而不是通過增加居民稅收的方式,減少居民的可支配收入。
稅收發(fā)揮著聚集國家財政收入、公平收入分配的重要功能。事實上,無論是對個稅起征點究竟多少才合理的爭論也好,還是對職工交通通訊補貼等是否應該納入工資總額征稅的探討也罷,所反映出來的問題之一就是,在我國目前貧富收入差距仍然相對較大的狀況下,個稅政策的制定更應該發(fā)揮“削峰平谷”的作用,體現“取之于民,用之于民”的本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