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秀云 張國忠
[摘要]本文首先分析了高校精品課程建設工程對提高教學質量所產生的重要推動作用,而后闡釋了精品課程在建設過程中存在的主要問題,在此基礎上就高校精品課程建設提出了幾點建議。
[關鍵詞]高校精品課程精品課程建設工程教學質量
[中圖分類號]G642.3[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5—5843(2009)06—0114—02
[作者簡介]李秀云,張國忠,吉林師范大學文學院(吉林四平136000)
精品課程建設工程,是近幾年來國家教育部為提高高校本科教學質量,發(fā)揮優(yōu)秀課程的示范作用、引領作用而進行的一項教學改革建設工程。這一工作極大地改善了許多基礎課程的教學條件,提升了這些課程的教學質量和水平,在培養(yǎng)創(chuàng)新性人才方面起到了積極的促進作用。與此同時,也存在一些發(fā)展中的的問題,需要我們認真審視和反思。
一、精品課程建設工程的重要意義
(一)強化了高校教學的中心地位
高校,無論是教學型大學,還是科研型大學,只要是學校就要以培養(yǎng)學生為己任,而培養(yǎng)學生的最重要的渠道無疑是教學。但是,教授不給本科生上課一度成為高校比較普遍的現象。有關數據表明,在教育部所屬的高校中,有1/3的教授和l/5的副教授沒有承擔相應的本科生教學任務,其中幾所高校競有70%的教授、副教授不承擔本科生教學任務。在高校教師評職晉級的考核標準中,原則上包括教學和科研兩個方面,但在實際操作過程中,因教學效果的好壞沒有統一標準,多靠主觀判斷,而科研成果卻是實實在在的業(yè)績。在這樣的考核標準引導下,教授尤其是名教授更愿意把精力投入到科研當中,以致出現了所謂“一流教授搞科研,二、三流教授搞教學”的說法。強化精品課程建設,很多高校將“是否是精品課程”作為教師評職晉級的一個砝碼,尤其是對精品課程建設的資金投入激發(fā)了教師對課程建設的熱情,將那些陷在科研課題里面、忽視課堂教學的骨干教師拔出來走上本科課堂的講臺,大師、名師直接面對學生與學生交流,傳道解惑,使學生受益匪淺。這樣,在精品課程建設工程的推動下,教學逐漸回歸到學校工作的中心地位。
(二)改善了一批課程的教學條件
由于對精品課程建設高度重視,各省教育部門及各高校都加大了投資力度,添置或更新教學設備,使一大批課程的教學條件得到改善,為教學質量的提升創(chuàng)造了有利條件。
(三)培養(yǎng)了一批名師
精品課程建設不是單個人的工作,一門課程需要有一個教學團隊,精品課程建設包括優(yōu)秀師資隊伍的建設,不但每門課程都要有一個學科帶頭人,而且更注重后續(xù)師資力量的培養(yǎng)。這樣,隨著精品課程建設的不斷深入,也造就了一個教學名師梯隊,為實現優(yōu)質課程教學的接力奠定了重要的基礎。
(四)推出了一批高質量的教材
在高校教學中,教材是授課之本。但多年來,由于教學評價體系的凝固和缺漏,導致許多課程的教材內容陳舊、落后,不能滿足課程體系的更新以及新的教學計劃、課程設置的要求。一般說來,一門課程有多個版本教材,如果質量有保證,且各具特色,應該說是好事。但實際情況,越是數量大的教材越是低水平重復,高校教材質量滑坡已是不爭的事實。主要表現在基礎課、兩課教材上,如馬克思主義哲學、政治經濟學、中國革命史、法理學、物理等各不下百余種之多,工科的高等數學教材就有400多種,其中屬于內容、體系創(chuàng)新的教材極少。教材是知識的載體,更是交流的平臺,任何教材都是存在于一定時間、空間、價值觀念、理論范式、文化傳統等因素之中的,它不應一成不變。而教育部啟動的精品課程建設工程中教材建設評價指標的要求,促進了高校教材的建設和更新,支持了一大批帶有個性特點的教材脫穎而出。
(五)帶動了同類課程的建設和發(fā)展
評選出來的各級各類精品課程,通過媒體的介紹和宣傳,對其他院校的同類課程無疑是一個促動和借鑒。
二、精品課程建設工程存在的主要問題
(一)精品不精
精品課是課程中的精品,各級精品課程理應成為課程建設的楷模,能推進其他課程教學改革與建設,促進課程教學質量的提高。一門課程可能是某所學校一個專業(yè)的優(yōu)秀課程,但拿到全省乃至全國,與同類課程相比,它可能僅是一門二流乃至三流的課程。省級精品課程就應該是全省課程尤其應是同類課程中的精品,國家級精品課程就應該是全國同類課程的精品,如此評選出的精品課程才具有龍頭意義,才是真正意義上的精品。但目前在省級、國家級精品課程的評審中發(fā)現,一些學校申報的精品課程并不盡如人意,或者說精品課程并非精品,課程本身并不具備引領同類課程發(fā)展的楷模作用。所以,這樣的所謂精品課程有名無實,意義不大。
(二)精品課程難以發(fā)揮示范作用
國家對精品課程建設的大量投入,決不僅僅是為了提高一校一課的教學質量,而是要通過精品課程建設成果的網上公開傳播,使更多同類課程能夠資源共享,使高校更多學生從中受益,也避免了可能出現的重復建設,從而大規(guī)模提高課程建設的效益。但現在很多所謂精品課程,實際上只是作個樣子,把教學內容變成電子版上網,教案和課件中帶有個性化的東西出于種種顧慮反而抹去了,我們在共享資源上看到的都是一些大眾化的“骨骼”,而不是個性化的“血肉”,根本起不到示范作用。另外,傳播技術及設備的限制成為精品課程發(fā)揮示范作用的一個瓶頸,許多資源由于多方面原因沒有辦法享用,或效果不好。
(三)個人與團隊關系不清
精品課程絕不是靠一個人單打獨斗就能生成的,從課程的發(fā)展及承續(xù)性上講,它必須具有一個教學團隊,而且這個團隊的教師無論是職稱、年齡、學源、學歷等各方面的搭配都應是合理的,具有可持續(xù)發(fā)展的潛力。但在精品課程建設過程中,感覺這種課程建設似乎只是課程帶頭人一個人的事情,這種傾向從組織申報和評審中突出地表現出來。課程組成員各自的建設性工作目標不清、責任感不強、依賴心理較重,尤其是梯隊中的青年教師。其結果是帶頭人任務量過大,有怨言;其他教師覺得與己無關,有委屈,其根源是對國家精品課程建設的精神實質理解不清,落實太機械。
(四)內容既成多年不變
我們在共享資源里可以看到,很多精品課程2003年是這個樣子,5年以后的今天依然如故,內容形式均無變化。從理論上講這是惰性的表現,因為時代在進步,社會在發(fā)展,而我們的課程,還是精品課程,卻一成不變,這使人們對精品課程內容的“先進性”產生懷疑,也導致精品課程示范性的喪失。
三、加強精品課程建設的幾點建議
(一)要以科學發(fā)展觀為指導
精品課程建設要堅持科學發(fā)展觀,以發(fā)展的眼光建設精品課程、欣賞學習精品課程。精品課程不是擺設,不能一勞永逸,應該具有可持續(xù)發(fā)展的潛能,是課程建設的龍頭,具有先進性、科學性,在發(fā)展中彰顯其楷模作用。
(=)要注重實效
建設精品課程的根本目的是要提高課程教學質量。因此,精品課程評審,不能只看評審驗收時特定環(huán)境下的課程表現,不能局限于只看表格的填寫、系列教材和課件的演示,還要在教學實踐中檢驗其教學效果,關鍵是要得到學生的認可,看學生評教的結果。精品課程不是做出來的,而是需要一段時間,甚至幾代教師積淀、凝練的結果,必須具有優(yōu)秀的教學效果,是學生普遍翹首稱贊的課程。
(三)要實事求是
這似乎是一個不需要強調的基本問題。但我們在調研中卻發(fā)現,一些精品課程在申報過程中存在虛假不實的嚴重問題,而我們的評審沒有進入學生的課堂現場,沒有深入到學生中間進行問卷調查,只憑申報單位的申報材料,缺少實地考察環(huán)節(jié),致使一些不夠優(yōu)秀的課程堂而皇之地冠上了精品課程的頭銜。難怪學生會說:“這也是精品課程?沒想到!”
總之,一個新事物在其成長過程中總要經過不斷地修剪、刪除、補充等維護性工作,最終目的是要讓它健康發(fā)展,發(fā)揮其應有的作用。我們堅信,精品課程建設工程經過全國教育工作者,尤其是高校專家學者的共同努力,會成為引領教學質量提高的一面鮮艷的旗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