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 平
摘 要:古漢語中的兩個詞“然”和“后”逐漸融合為一個詞“然后”,沿用至今,其用法發(fā)生了很大變化,使用范圍逐漸擴大。對“然后”在現(xiàn)代漢語里的新用法加以分析,將有利于語言規(guī)范化,增強語言功用。
關鍵詞:“然后” 語用 話語功能
“然后得到抱歉/然后得到眼淚滿臉/然后得到自己總給自己自我欺騙/然后笑也不甜/然后也不能說再見/然后只是一個不知有何意義/話與話中間的連接點”
這是蕭亞軒一首名為《然后》的歌曲中的幾句歌詞,均以“然后”開頭,最后一句可謂一語中的:現(xiàn)在人們?nèi)粘=浑H中使用的“然后”在很多情況下意義都已發(fā)生了虛化,這不能不引起我們的注意。
一、“然后”溯源
“然”和“后”本是獨立的兩個詞,在我們所能檢索到的文獻資料中,兩詞連用最早見于《周易》:
(1)故水火相逮,雷風不相悖,山澤通氣,然后能變化,既成萬物也。
(2)有天地然后有萬物,有萬物然后有男女,有男女然后有夫婦,有夫婦然后有父子,有父子然后有君臣,有君臣然后有上下,有上下然后禮義有所錯。
以上兩例中,“然后”是由兩個獨立的詞構成的一個短語,“然”是指示代詞,指代上一句所說的事情或狀態(tài),“后”表示時間上的在后,兩字中間有語音上的停頓,整個短語的意思就是“這樣,之后(才)……”。
呂叔湘先生在《中國文法要略》中將“然后”歸入“有待而然”之意,他說:“有一類句子所包含的不但是一先一后的兩件事,并且隱隱含有無甲事則無乙事的意思……文言里面,表示這種‘有待而然之意最顯著的是用‘而后和‘然后的句子?!崩?
(3)人恒過,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慮,而后作;征于色,發(fā)于聲,而后喻。(《孟子·告子下》)
也就是說,“然后”前面的小句常常是“然后”所引導的小句的條件,因此,很多帶有“然后”的句子都可以在“然后”后面加上“才”或者“就”,古文中跟“才”相當?shù)氖恰笆肌焙汀澳恕?跟“就”相當?shù)氖恰皠t”。
“然后”之前還常常有“先”等出現(xiàn)與之搭配使用,來描述一先一后發(fā)生的兩件事情,它與現(xiàn)代漢語中的“然后”不同的是,先秦文獻中“先”和“然后”搭配使用時,“然”字“一頓以承上文”,“后”則“由是而繼以他事”。[1]
不管是條件關系還是承接關系,背后都隱含著時間關系,“或是同時,或是先后,但我們不一定注意這個時間關系”。[2]
“然后”凝固為一個詞的過程主要是由“然”的意義虛化造成的,因此,凝結后的“然后”一詞,其詞匯意義便主要由“后”擔負起來,用作連詞,表示一件事情之后接著又發(fā)生另一件事情。
二、現(xiàn)代漢語中“然后”一詞的新用法
我們這里所說的現(xiàn)代漢語,主要指的是現(xiàn)代漢語口語,因為人們在書面語中一般會斟酌用詞,盡力使語句更符合語法規(guī)范;而口語由于受到時間等因素的限制,使用的詞語更容易偏離語法規(guī)范,從而發(fā)生用法和功能上的改變。我們所謂的新用法,有很多是對“然后”一詞的誤用,但是由于長期以來人們已經(jīng)承認和接受了這些用法,因此,我們根據(jù)“約定俗成”的原則對此加以了肯定。這些新的用法和功能是《現(xiàn)代漢語詞典》中所不曾收錄的,概括起來大致有以下幾個方面。
(一)“然后”一詞所連接的語義關系
正如我們在第一部分中所分析的,“然后”一詞在古代漢語中主要有兩種用法,一是表示前事是后事的條件,所連接的兩個小句是條件關系;二是表示兩件事情或兩個動作的前后相繼,所連接的是承接關系。當然,這兩種關系的背后都隱含有時間關系,只不過我們很多時候都沒有注意到這種關系。在現(xiàn)代漢語口語中,這兩種用法都延續(xù)了下來。
1.條件關系
(4)甲:你看我怎么老弄不上去啊,你再給我教一遍。
乙:哎呀你怎么這么笨呢,你這邊兒……這股頭發(fā)得(dei)擰緊了,然后再往上盤。(女生宿舍聊天錄音)
這是一段發(fā)生在女生宿舍里的對話,乙教甲盤頭發(fā)的方法,甲總是“弄不上去”就是因為該“擰緊”的頭發(fā)沒有“擰緊”,是非常明顯的條件關系。
2.承接關系:
(5)主持人:你爸你媽會讓你簽很多名在書上,然后把那書拿去送人嗎?
嘉賓:嗯,會有,都是應朋友之邀啊,或者怎么樣的,會有。(轉寫自《魯豫有約》,以下同)
嘉賓的父母是先讓他在書上簽名,之后把書拿去送人,兩件事情是前后相繼的,因此是承接關系。
3.因果關系
(6)主持人:哦,穿拖鞋然后被警察給罰了。
在這兒“被罰”是因為穿了拖鞋,這句話也可以換上表示因果的關聯(lián)詞語,改成“因為穿拖鞋所以被警察給罰了”同樣成立。也可以從語境中尋找依據(jù),在這句話前面是主持人問嘉賓有沒有被警察罰過,嘉賓回答說:“有過,但不是因為超速,也不是因為別的什么原因?!苯又徒忉尨┩闲痪炝P的事情,因此,“然后”連接的是因果關系。
4.補充關系
(7)嘉賓:那個地方應該要進去的,可是我過了那個剎車點,路書沒做好,我就直接就沖過去了,然后直接就沖到了那個觀眾那一片。
前一小句說沖過了剎車點,“然后”引導的后一小句進一步解釋說沖到了觀眾那一片,是對前一小句的補充說明。
5.并列關系,例如
(8)嘉賓:然后①校長還特地又叫來另外一個學生,那個學生是要學校派到香港去……就是留學的。然后②老師哎呀香港很暖和的,很熱的,你衣服要少穿一點啊,然后③英語要學學好啊什么什么什么,然后④你一定要代表我們學校怎么怎么樣,就跟那個學生說了一個多小時。
第②③④個“然后”所引導的句子都是校長對要去香港留學的那名學生說的話,沒有時間上的先后,也沒有任何邏輯上的語義聯(lián)系,只是嘉賓對校長當時所說內(nèi)容的羅列,所連接的是并列關系。
6.比較關系
(9)嘉賓:因為國外很多比賽都是車迷來看的嘛,然后國內(nèi)很多都是湊熱鬧的,看熱鬧的來看了,他們當然想看事故了。
前一小句講國外的情況,“然后”引導的小句講國內(nèi)的情況,兩者相比,但是并不強調(diào)這種比較。再如:
(10)嘉賓:然后別人那個時候正在上海炒房啊什么的,流行那個,大家都勸我買房子,(然后)我就全用來參加比賽了。
“然后”一詞加了括號是因為嘉賓當時說出了這個詞,但是字幕處理人員并沒有把這個詞顯示在字幕上,說明他也認為這個詞是可有可無的,雖有比較的意味,但不強調(diào)比較本身或者比較的結果。
另外,我們在觀察中還發(fā)現(xiàn)“然后”有時也可以引導表示原因的小句。例如:
(11)嘉賓:因為我這人是屬于挺熱心的嘛,比完賽,人家一定要我們車隊的一個衣服,說等這個你們的T恤說等了好久了,求求你給我件衣服吧,我很喜歡你的,什么什么的,然后我不能把自己的衣服脫了給他,我說那我再去幫你找一件吧。
(二)“然后”的話語功能
“在自然口語中,連詞在使用中意義常常發(fā)生語義弱化,不表達真值語義關系,而被用作組織言談的話語標記”,“弱化連詞的共同點在于,它們不能和語義上相對應的連詞搭配使用”[3],對于“然后”來說,也就是不能和“先”搭配使用。我們把“然后”一詞的話語功能分為以下五點:
1.轉入新話題。即結束當前話題的討論,由“然后”轉入與此話題有關的新的談論話題,例如:
(12)嘉賓:當時我去辦休學的時候……當時出來的時候就是很……很……很凄涼,然后①我跟我爸爸去,最后到校長那里蓋個章才行嘛。然后②校長還特地又叫來另外一個學生,那個學生會是要學校派到香港去……就是留學的。
這段話是嘉賓自述他辦理休學時候的情況,前面總的說自己感覺很凄涼,接著第一個“然后”后面說要和父親到校長那里蓋章,仍然和辦理休學有關,但不再說自己的感覺,而是轉而敘述最后一道程序。
2.回到原話題。即在說話人講話的過程中,當前話題還沒有進行完就被人打斷或者自己插說了別的事情,之后再轉回原話題的功能。例如:
(13)嘉賓:(而且)當時最早的時候,一開始在學校的時候,破校記錄也是這樣,跑八百米。然后①兩圈以后,我就已經(jīng)在跟同學們慶祝了,那是我第一次參加比賽?!缓螈谕瑢W們都拍著我的肩膀說,哥們兒,你太牛了,從來不知道你原來還能跑長跑,可是你還有一圈呢。
(觀眾笑)
嘉賓:因為我們的跑道是學校的是250米的……
主持人:所以你要再跑一圈,然后③再跑一會兒。
嘉賓:嗯,然后④我就對他說你早說啊,然后⑤我就又追上去跑了一圈,那個時候隊伍都已經(jīng)到我前面去了, 我又追上去跑了一圈以后,我不光又贏了,還破了校記錄6秒鐘……
嘉賓在向主持人和觀眾講述自己第一次參加長跑的事情,由于被觀眾的笑聲打斷,自己又解釋少跑一圈的原因,等到解釋完畢再繼續(xù)講述的時候,就用了第④個“然后”轉回到了原來的話題上。
3.延續(xù)當前話題。即在交際過程中,交際一方由于對話題感興趣或其他原因,為了促使當前話題延續(xù)下去常常使用“然后”的這一功能,而且這種情況下也經(jīng)常使用“然后呢?”這種省略形式。例如:
(14)“那我就要一全活兒。你們先把我抓起來,然后嚴刑拷打。上什么刑到時候咱們再商量。最后,我死也不招,把自首書撕得粉碎,你們惱羞成怒,把我綁赴刑場。我是燒死槍斃都要,先燒再槍斃,還要沿途高呼口號,冷笑著——視死如歸?!?/p>
“然后呢?”馮小剛迅速還了個一模一樣的禮。
“然后我就一溜煙走了,揚長而去,開軍事會議去了。屋里都是四星以下的將軍,我一進屋,全站起來立正,臉仰到天上,手按著褲線,一動不動!”
“然后呢?”
“然后我就一個手指一個手指地摘白手套,冷冷地打量他們,特別不耐煩地小聲對他們說:“稍息稍息。”
(王朔《你不是一個俗人》)
4.搶話輪。即在第一個人講話的時候,第二個人想要獲得講話的機會,常常以“然后”開頭。例如:
(15)主持人:寫作是一個很累很孤獨的過程是不是?
嘉賓:還可以,很多人覺得寫作很累是因為他們自己寫得很差,自己都覺得寫著寫著很無聊,那當然累了。
主持人:或者寫得很慢。
嘉賓:嗯,對……
主持人:然后你每個字每個字要摳的話……但是確實是挺累的。
5.維持話輪。即說話人感覺自己的話還沒有說完,為了不被別人打斷而使用的功能。例如:
(16)徐靜蕾:我祝電視機前觀眾新年快樂,年年有余,然后,最重要的是身體健康。
“然后”新出現(xiàn)的這些用法和功能并不是相互對立的,而是互有滲透的,有時可以兼有兩種或兩種以上的用法或功能。
三、正確使用“然后”
我們在上面談到了“然后”的話語功能,可以說它在我們的日常交際過程中也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這種作用是有限的,“然后”的出現(xiàn)頻率并非越高越好。張德祿認為,語篇中同一個項目重復過多,會使聽話者感到枯燥乏味,使其注意力降低,由原來的突出項目逐步轉化為不受注意的項目。
從語言的規(guī)范方面來說,語言文字的規(guī)范狀況,顯示著一個國家或民族的文明發(fā)展程度,正確使用漢語是每一個運用漢語的公民應盡的義務。對于錯誤的用法我們應盡力避免而不是盲目跟隨潮流。
對于個人來說,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語言風格,但是不分場合地過多使用“然后”這種連接詞,尤其是在一些正式場合中,通常會讓人感覺說話者思維不敏捷,準備不充分,或者語言匱乏,表達能力不強等,給人留下不好的印象。
當然,語言是人們約定俗成的符號系統(tǒng),我們不可能強制規(guī)定詞語的意義和用法,而只能倡導?!耙粋€實詞一旦開始語法化就踏上了語義虛化、句法泛化、語用淡化、語音弱化的不歸路”[4],“然后”將來是否會朝著意義更加虛化的方向發(fā)展,這有待于我們更進一步的觀察。
注 釋:
[1]呂叔湘,王海棻.《馬氏文通》讀本[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409.
[2]呂叔湘.呂叔湘文集[C].北京:商務印書館,1990:370.
[3]方梅.自然口語中弱化連詞的話語標記功能[J].中國語文,2005,(5).
[4]劉丹青.語法化的更新、強化與疊加[J].語言研究,2001,(2).
參考文獻:
[1]陸儉明,馬真.現(xiàn)代漢語虛詞散論[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85.
[2]梁敬美.“這-”“那-”的語用與話語功能研究[D].北京: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2002.
[3]劉丹青.話題標記從何而來?——語法化中的共性與個性續(xù)論[A].沈家煊,吳福祥,馬貝加.語法化與語法研究(二)[C].北京:商務印書館,2005.
[4]王偉,周衛(wèi)紅.“然后”一詞在現(xiàn)代漢語口語中使用范圍的擴大及其機制[J].漢語學習,2005,(4).
(盧平 西寧 青海民族大學文學院 810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