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仲義
一 獨立、自由的心靈律令
———讀蔡其矯“波浪”
與大多數(shù)從延安出來的“老三八”不同,蔡其矯在同輩中很另類,他一向我行我素,被稱為詩壇“獨行俠”。他似乎對周遭的環(huán)境“一無所知”:不知屈膝、媚世,少有偽裝、逃避,總以赤子之心面對世勢人生。1958年全民大躍進,他視若無人,寫出離經(jīng)叛道的《霧中漢水》、《川江號子》,幾遭滅頂,同年在報紙公開喊出:“青春萬歲、月亮萬歲、少女萬歲”。1962年舉國沉悶,噤若寒蟬,他不合時宜唱出《波浪》,嚴重觸犯天條。他遵循的是,心靈世界的自由律令。
《波浪》是大陸冰封時期難得的抗寒品種,也是蔡老自己心儀的作品,每每用來做朗誦會壓軸。我曾三次聆聽他的朗誦。最后一次是在他逝世前半年(時值89歲高齡)。大紅唐裝,卷曲飄灑的銀發(fā),像波濤抖動的手勢,濃重的閩南地瓜腔,因激情澎湃反而叫聽眾深受感染。
此詩以波浪作為動力牽引,層層推進;同時也把波浪作為自我意志的寫照,它忠于自我意識、自我感覺,把威權(quán)主義不放在眼里,挑釁專制,反對獨霸,深信人民的力量。
“永無止息地運動”是波浪存在的形態(tài),而這一形態(tài)賦予波浪無窮的活力與生氣。它提挈式的包容波浪的廣闊性格、氣質(zhì),以及波浪的本質(zhì)力量。前四節(jié)主要寫波浪的豐富、熱情、和愛心,我們應該把它看做是詩人神志情懷的寄托。其間波浪對船只撫愛,照耀,陪伴,走遍天涯海角,成為“航海者親密的伙伴”,是由衷的對美好事物的肯定和贊美,情真意切。“那時你的呼吸比玫瑰還要溫柔迷人”,詩人一直把波浪當女性、當情人來寫,顯示了大海溫柔的一面。
后半部分五到七節(jié),則筆鋒一抖,寫出波浪兇猛猙獰的另一側(cè)面“你掀起嚴峻的山峰”,借此質(zhì)問強權(quán)政治:
是因為你厭惡災難嗎?
是因為你憎恨強權(quán)嗎?
我英勇的、自由的心啊
誰敢在你上面建立他的統(tǒng)治?
這樣的“狗膽包天”,在當時簡直不可思議。其實出自天性,詩人對心靈自由無限向往,對壓抑、窒息人性勢力的抗爭,是任何力量都無法桎梏的。因為,無論從天性上說或從現(xiàn)代法理上講,它(他)是“不能忍受強暴的呼喝”,“更不能服從邪道的壓制”。波浪(水的代表),是可以載舟也可以覆舟的,這是一個萬古有效的法則。如果你硬要在人民的頭上建立統(tǒng)治,那么人民將用全力把你打倒。詩人的警告,在當時真是提著自己的腦袋對著鍘刀。
最后一段則表明了詩人處世的鮮明態(tài)度,對百姓大眾、弱小群體親和關愛,對強權(quán)暴力進行阻止。如今這兩句簡單有力的詩句,“對水藻是細語,對巨風是抗爭”,以它巨大的人民性,鐫刻在紫帽山下,圓板村蔡老的墓碑上,成為樸素的箴言,繼續(xù)被瞻仰他擁戴他的人們默默傳誦。
本詩在藝術(shù)手法上也別具一格,全詩中四個“波浪啊”組成回蕩的旋律,最后推向高潮,給人蕩氣回腸的鼓舞。波浪剛?cè)嵯酀慕M合,賦以波浪多姿多彩的豐富內(nèi)涵。
這位海的子民,終生與波浪為伍:猛烈撲打災難和陰影/把暴力撕成碎片/以淺藍的波浪/張起正義的弦琴/永遠用勝利者的眼睛/至高無上的歡樂/沖破一切界限/跳動著萬古自由的心。
獨立、自由不羈的意志,是詩人的試金石。
附
波 浪
蔡其矯
永無止息地運動,
應是大自然有形的呼吸,
一切都因你而生動,
波浪??!
沒有你,天空和大海多么單調(diào),
沒有你,海上的道路就可怕地寂寞;
你是航海者最親密的伙伴,
波浪??!
你撫愛船只,照耀白帆,
飛濺的水花是你露出雪白的牙齒
微笑著,伴隨船上的水手
走遍天涯海角。
今天,我以歡樂的心回憶
當你鏡子般發(fā)著柔光,
讓天空的彩霞舞衣飄動,
那時你的呼吸比玫瑰還要溫柔迷人。
可是,為什么,當風暴來到,
你的心是多么不平靜,
你掀起嚴峻的山峰
卻比暴風還要兇猛?
是因為你厭惡災難嗎?
是因為你憎恨強權(quán)嗎?
我英勇的、自由的心啊
誰敢在你上面建立他的統(tǒng)治?
我也不能忍受強暴的呼喝,
更不能服從邪道的壓制;
我多么羨慕你的性子
波浪??!
對水藻是細語,
對巨風是抗爭,
生活正應像你這樣愛憎分明
波———浪———啊!
蔡其矯,1918年12月12日生于福建省晉江縣園坂村。幼年僑居印尼泗水。1936年在上海參加學生愛國運動。1938年投奔延安。早年詩作結(jié)為《回聲集》、《回聲續(xù)集》、《濤聲集》;中期有《蔡其矯詩選》,后有《蔡其矯詩歌回廊》共8集等。
二 異化,連同“存在性不安”
———讀舒婷“流水線”
拖著疲憊的雙腿,從工廠的流水線撤下來,揉著發(fā)悃的眼皮、滿腦子迷迷糊糊;抬頭,夜空的星星暈頭轉(zhuǎn)向;閉眼,無數(shù)飛舞的焊點火冒金花。星星、焊點、金花,三種意象相互纏繞、疊加,構(gòu)成那個夜晚的某種契機。原先,宇宙中那么生動的星相,此時由于疲憊“移情”,也變得“麻木”了;本來,大自然那么多活潑的小樹,也在流水線的固定“排序”下,變得機械呆板了。女詩人憑著敏銳直覺,從多年生存體驗里,拽住了一個“詩想”。
1972年底,女詩人從插隊的地方調(diào)回城里,先后當了8年工人:翻砂工、漿洗工、擋車工、焊接工。處在生產(chǎn)第一線經(jīng)?!叭嗟埂?,因此對流水線“情有獨鐘”。8年積勞,“忽然”發(fā)作于那個夜晚。
第一段寫四種流水線(時間的、空間的、工作的、自然的),為其后的思緒“提升”做了感性鋪墊。第二段引出流水線運行軌跡———不管是自然的還是人生的———所造成的弊端病態(tài)。詩人身在其中,憑著與對象“一種共同的節(jié)拍”,意識到這種陷阱的可怕、可慮。第三段寫處于這種包圍圈里,詩人終于醒悟,外力無休止的運轉(zhuǎn),勢必荑平人的感性棱角,約束人的自由空間。人在機械的軌道里,自我最容易被剝奪篡改,人的“自在”,早被先天“異在”了,何談還有什么能力“自為”呢?人一旦落入“異在”力量的同化主宰中,主體性喪失殆盡,人的存在還有什么意義呢?
以流水線為標志的工業(yè)化進程,不斷高歌猛進,但初級階段,落后的生產(chǎn)關系和生產(chǎn)力,難免叫人淪為流水線的某種工序。尤其是密集型手工操作,在“馴服工具論”支配下,掩蓋了廣大低層員工的勞動辛酸;遮蔽了活生生的具體個人,嚴重扭曲了人性;嚴密組織的機器和教條模式運轉(zhuǎn),從物質(zhì)到精神,都教人陷入統(tǒng)一的鐵律里。
“異化”問題,在今天看來,不過是常識??墒?7年前,是大大的雷區(qū)!揭示流水線造成的異化,可說是該詩的表層宗旨,但在當年卻有點“石破天驚”。因為當時整個主流社會都不敢承認有任何“異化”。女詩人以親身的切膚之痛說出了它的“真諦”:人以自身的精明與精密,制造了流水線,反過來,精密的流水線奴役了人的靈性:人受惠于工業(yè)文明種種好處,反過來,人自身也被不斷規(guī)則化,這是無法逃避的悖論。
此詩的價值,我以為,在當時的歷史語境下,是前衛(wèi)地把多年來,一個重大的社會問題給率先戳破了:讓長期來,人們因高度組織化、律令化的麻痹神經(jīng),有了些許激動,并引發(fā)相關問題的反思:包括越來越來突出的權(quán)利異化(權(quán)利出租經(jīng)由利潤獲取改變原來性質(zhì))、技術(shù)異化(武裝到牙齒的工具理性把人變?yōu)榱慵?、文明異化(其負面導致一系列非人性戕害),如此等等,這些聯(lián)想的“啟蒙”,就是該詩產(chǎn)出的最大社會效果。
現(xiàn)在,我倒覺得,該詩的沖擊性,還不在異化層面,而是最后一節(jié):“或者由于習慣/或者由于悲哀/對本身已成的定局/再也沒有力量關懷”。這種出自直接體驗的哀嘆,不應該看成是簡單的宿命感傷,而是作者直擊人———作為存在物的本源性思考。
當代存在論心理學家和文化批判家萊思,在研究眾多精神病理后,提出“存在性不安”命題。筆者以為,借用這一說法,完全可以將其引申為人的一種基本生存境遇。人,無時不面臨著“存在性不安”,在終極意義上,是無法擺脫“死亡逼近”的,而在當下的生存鏈條中,同樣難以祛除各種焦慮:比如吞沒焦慮、爆聚焦慮、僵化焦慮、異化焦慮。這些焦慮,使個體僵死而不生動,被動而缺乏自主,以及非人化征候,被異在力量吞沒……等等,我們在該詩的末尾,聞到了濃濃的“存在性不安”的氣味。
如果我們認可“存在性不安”是人類一種基本景況,那么,我們就沒有理由指責《流水線》“悲觀絕望”(80年代清污運動,該詩與《彗星》等被紅頭文件列為毒草)。這對于向來過于樂觀、缺乏悲劇情懷的國人來說,它的出現(xiàn),恰恰是一種久違了的提醒。因為對于人的“關懷”,始終應是第一位的和“終極”性的。
附
流水線
舒 婷
在時間的流水線里
夜晚和夜晚緊緊相挨
我們從工廠的流水線撤下
又以流水線的隊伍回家來
在我們頭頂
星星的流水線拉過天穹
在我們身旁
小樹在流水線上發(fā)呆
星星一定疲倦了
幾千年過去
它們的旅行從不更改
小樹都病了
煙塵和單調(diào)使它們
失去了線條和色彩
一切我都感覺到了
憑著一種共同的節(jié)拍
但是奇怪
我惟獨不能感覺到
我自己的存在
仿佛叢樹與星群
或者由于習慣
或者由于悲哀
對本身已成的定局
再也沒有力量關懷
1980.1-2
舒 婷,原名龔佩瑜,1952年出生,廈門人。1969年下鄉(xiāng)插隊開始寫作。主要著作有詩集《雙桅船》、《會唱歌的鳶尾花》、《始祖鳥》,《舒婷的詩》等,境外出版5個語種9種個人詩譯本。
【責任編輯 朱鷺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