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瑞灼
前不久,被命令退學的74名學生起訴學校一案審結,云南曲靖市某法院判決云南省工業(yè)高級技工學校“繼續(xù)履行與原告間的教育服務合同”。事情源于2007年8月底,上述學校在對新生進行乙肝體檢之后,令74名被檢出乙肝陽性的新生退學。(見《中國青年報》)
實際上,這些學生均屬于乙肝表面抗原攜帶者,肝功能正常,日常接觸不會傳染,也不影響正常的學習和生活。然而,校方仍堅決拒絕這些學生入學。顯然,校方的做法屬于典型的“乙肝歧視”。雖然74名學生最終獲得了勝訴,但卻拖了14個月之久,他們受到的傷害和損失的學業(yè)是無法彌補的。如何避免類似事件的發(fā)生,減少社會對乙肝患者的歧視,是我們要考慮的重要問題。
其實,同樣的問題在其他高校也曾發(fā)生過,卻有截然不同的結果。2004年,廣東水利電力學院對全院3000多名學生進行了一次全面體檢,結果有203人被查出得了“大三陽”。消息傳出,學生家長憂心忡忡,認為學校應勸退這些學生或令其休學。然而,校方最終并沒有讓這203名學生退學。校方認為,學生在入學時都進行了嚴格的體檢,并注射了乙肝疫苗,只要是健康學生,在注射疫苗后都會存在抗體,這樣即便與“大三陽”學生住在一起,也不會被輕易傳染。同時學校對203名“大三陽”患者進行了特別登記,及時跟進。每年體檢結果出來后,學校還對全校學生進行一次衛(wèi)生知識講座,將乙肝傳染、防治、如何預防等知識傳播給學生,以致最終并沒有發(fā)生交叉感染事件。這說明面對乙肝威脅,學校完全有更好的選擇和辦法解決這一問題,讓學生退學或休學不僅是一種不負責的做法,而且會侵害乙肝患者的利益,造成事實上的歧視。
我國是世界第一乙肝大國,約有1.2億人攜帶乙肝病毒,其中慢性乙肝病人3000萬。如何處理保障患者權利與維護公眾健康安全間的關系,已成為長期困擾各行各業(yè)的社會難題。近年來,有關乙肝歧視的事件在各地時有發(fā)生,因此引發(fā)的糾紛、訴訟不時上演,而各地在處理同類問題上結果各異,乙肝患者權利被侵害的事件時有發(fā)生。而一旦侵權事件發(fā)生,乙肝患者很難維護自身權益,也很難及時討還公道。而這一切的根源在于,我國沒有一部專門的法律作為依據,來保護乙肝患者的權利,規(guī)范處理乙肝患者在工作、學習、生活、教育等方面遇到的特殊問題,這顯然與我國乙肝患者群體龐大的現(xiàn)實不符。為此,筆者建議有關部門就乙肝患者的治理和保護問題制定專門的政策規(guī)范,以解決現(xiàn)實中普遍存在的“乙肝歧視”問題,保護乙肝患者的利益。
(作者單位:福建省總工會)
本欄責任編輯鄒韻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