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康》編輯部
這是一個過剩的時代。滯銷的商品被剩下了,在婚姻情感上滯銷的那部分人也被剩下了。
在柏拉圖的《對話錄》中有這么一段假設:原來的人都是兩性人,自從上帝把人一劈為二,所有的這一半都在蒼茫人世上尋找那一半。愛情,就是我們渴求著失去了的那一半自己。
于是,我們窮盡一生的時光去尋覓自己的另一半。這個過程難免孤獨和寂寞,也難免失望和痛苦,也許還會很漫長,甚至特別漫長,但是,我們本是雌雄同體的,自我復原是一種本能。另一半能修復我們身上和心上所有的缺口,兩個孤單的靈魂最終合二為一。
這就是柏拉圖關于愛情的一個浪漫并充滿了神話色彩的著名假設。倘若這個假設成立,可能會出現這么三種結果:有的人找對了那一半,也有的人找錯了那一半,還有的人一直孤單著。
這里,我們要說的是最后一種人。這種人正在以幾何級數增長,他們被稱為這個時代的“情?!?,意為在通往婚姻的競爭中,被剩下了。不管是主動的還是被動的,被“剩下”多少有些尷尬,也最終成為了話題。
這是時代與制度的合謀。在一個工業(yè)化日漸繁榮、城市化急劇變遷的時代里,單身者尤其是女性獲得了經濟、知識以及各項社會權利的大躍進,人與人之間或人與家庭之間的依附關系日漸疏離。這是單身的資格。然而,社會并不徹底的寬容。在以婚姻為本位的社會里,婚姻制度被認為是社會管理中最穩(wěn)定的一種制度,夫妻之間的雙邊壟斷占有被認為是所有關系中最可靠的關系,因此,婚姻被視為所有人最終應然的歸宿。于是,游離于婚姻之外的單身者, 從觀念到制度,多少都受到了歧視。從這個角度看,“情?!辈恢皇窃掝},它還可能成為問題。至少,它對社會的穩(wěn)定并無多少貢獻。
當然,這樣的解讀很煞風景。因為,大多數“情?!钡男睦锿瑫r住著理性和感性。在婚姻的選擇上他們極盡克制,然而,在內心深處,始終無法抑制對“那一半”的向往和憧憬。
我要你知道,在這個世界上總有一個人是等著你的,不管在什么時候,不管在什么地方,反正你知道,總有這么個人——這是張愛玲被奉為經典的一句名言。孤獨守侯的歲月里, 它給予了“剩男剩女”們最溫暖的慰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