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 明 朱修慶
[關鍵詞]歷史教學,中國近代史,陳旭麓
[中圖分類號]G63[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0457—6241(2009)01—0067—03
有一本歷史著作,在不同層次的讀者群中享有盛譽,在作者逝世20年后依舊熱銷不已,被稱為“力透近代社會風云的精湛之作”。這部書,就是陳旭麓先生的《近代中國社會的新陳代謝》。
《近代中國社會的新陳代謝》是陳先生晚年精心編撰的一部哲理性歷史著作,全書共20章30余萬字,以總攬全局的氣度和全新的史學視角,從經(jīng)濟基礎、上層建筑、社會結構、社會生活、社會意識等方方面面展示了近代中國極其復雜的新陳代謝過程。
中國近代史內容占高中歷史教學近三分之一。近年來,高考對中國近代史的關注度也一直很高。但作為中學歷史教師,教授中國近代史的心情是復雜的,不僅僅是因為那屈辱求和的賣國史實、不斷抗爭的反抗悲歌、曲折多舛的民族經(jīng)濟,還有那并不鮮明的歷史線索和階級意識很強的歷史表述。然而,陳旭麓先生的大作,卻讓我眼睛一亮,也對中國近代史的認識來了一次“新陳代謝”。
陳旭麓先生對中國近代史的研究多有突破,而在《近代中國社會的新陳代謝》一書中最大的突破是對近代中國史線索的突破。陳先生曾經(jīng)撰寫《關于中國近代史線索的思考》一文,對中國近代史線索進行積極的反思并體現(xiàn)到“新陳代謝”一書中。傳統(tǒng)的中國近代史研究,往往以階級斗爭為主線,以不同階級的抗爭為線索展開。這樣的表述,常會出現(xiàn)“太重政治而輕其他”“只見國家而沒有社會”的史現(xiàn)象,讓多元化的歷史變成了單一的政治史。以最新的人教版高中歷史教科書為例,涉及中國近代史有4個單元,標題分別是“近代中國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近代中國經(jīng)濟結構的變動與資本主義的曲折發(fā)展”“中國近現(xiàn)代社會生活的變遷”“近代中國的思想解放潮流”,分別從政治、經(jīng)濟、社會生活、思想四個角度講述了近代中國的歷史變遷。即使是這樣,也還是以革命史觀進行解讀,在“近代中國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這一單元里,編者用8課內容闡述了中國近代反侵略、求民主的歷程,而另外的三個單元總共只有6課內容,換言之,關于政治和階級的表述超過了關于經(jīng)濟、社會生活、思想表述的總和。教材是這樣,高考也不例外,以2008年高考江蘇卷為例,考卷涉及中國近代史內容共24分,其中政治方面就占了18分,占所考核近代史內容的75%。《近代中國社會的新陳代謝》則以中國近代化作為全書線索,考察了中國近代社會各個層面的“新陳代謝”:以時間為順序,從政治、經(jīng)濟、思想、軍事、社會生活、教育、科技近代化等角度理清中國近代史的發(fā)展脈絡,讓人感受到全方位、鮮活的近代歷史。這也給我們中學歷史教學帶來了新的思考,我們能不能在近代史線索的探索上有一些新的突破?例如在高考復習上設計這樣的專題:1政治近代化——求民族獨立、求政治民主的歷程;2經(jīng)濟近代化——從自然經(jīng)濟逐漸解體到工業(yè)化的曲折發(fā)展;思想近代化——追求科學、民主、理性;3社會生活近代化——從衣食住行到民俗風情的漸變;4—教育的近代化——從新式學堂到民國的教育變革;5—文學的近代化——帶有啟蒙性質的平民文學和追求文學為人生的盛行。
在該書中,陳先生不斷拓寬歷史研究視野,不僅僅關注中國近代政治結構的變革,還關注物質生活中衣食住行的變化,而且研究了與之相關的人口遷移問題和種種社會心態(tài)的變化。就像一部大制作、大容量、大場面的歷史巨片。這種多方面、多層次的考察研究,使本書主題“近代中國社會的新陳代謝”更加鮮明。法國年鑒派認為,歷史研究要有新認識、新角度、新對象。其中新對象,即長期為傳統(tǒng)史學忽視的領域,如氣候、民俗、人體、心態(tài)、神話、飲食、文學、藝術等。我們不知道陳旭麓先生是不是歷史年鑒派史觀的倡導者,但他確實借鑒了年鑒派的觀點。在著作里,他開拓了歷史關注的視角,讓歷史更加平民化,更加豐富多彩。例如,在講述鴉片戰(zhàn)爭國內背景時,他從以下三個角度分析:“盛世已經(jīng)成為過去”“人口、移民、會黨”“洋貨與洋害”。在“人口、移民、會黨”一節(jié)里,他分析中國在順治年間人口只有6000萬左右,而到道光十四年(1834年)中國人口達到了4億,并進一步論述人口問題引發(fā)的兩大社會問題——移民和會黨,會黨的病態(tài)又反映了中國的病態(tài)?!爱斨袊鐣е粋€秘密會黨的王國走向近代的時候,在西方,資產(chǎn)階級政黨已經(jīng)登上了歷史舞臺”。無獨有偶,在分析《辛丑條約》對中國影響的時候,他用了這樣的三節(jié)內容:“莽莽歐風卷亞雨”“哲學、電影、戲劇、小說”“復雜的社會心態(tài)”??梢?,陳旭麓先生治史視野的開闊,他不僅僅囿于政治、經(jīng)濟或文化,而是關注全社會的整體嬗變。這也給我們近代史教學帶來思考,在高考第二輪復習中可以對某一階段歷史進行全方位學習,并總結相應的歷史特征。例如清朝末年的歷史,我們可以不拘泥教材的限制,設計這樣幾個小專題:政治——清朝統(tǒng)治在變革徘徊中走向崩潰;外交——由閉關鎖國走向被迫對外開放;經(jīng)濟——在自然經(jīng)濟解體中近代經(jīng)濟曲折發(fā)展;文化——“詩界革命”引領愛國華章、京劇由“下里巴人”走向“陽春白雪”;革命斗爭——反帝反封建逐漸成為時代潮流,等等。通過這些小小的專題,可以比較容易引導學生得出這樣的結論:清朝末期是中國半封建半殖民地社會不斷深化、中國人民反抗水平不斷提高、中國政治經(jīng)濟文化思想不斷近代化的時期。
陳先生以“新陳代謝”作書名,體現(xiàn)了他在探索中國近代歷史上的辯證法。書中,他多次提到要“借助辯證思維”,“離開辯證思維和歷史主義是難以解釋其本來意義的”,等等,這說明他治史的過程就是一個自覺運用辯證法的過程。書中關于中國近代史上的愛國與賣國、侵略與進步、革命與改良的分析,都彰顯了辯證法的光輝。例如,他在表述太平天國歷史的時候,用了“天國的悲喜劇”作標題。在論述太平天國悲劇的時候,他說:“這是一場悲壯的斗爭,其悲劇的意義不僅在于他們失敗的結局,更在于他們借助宗教猛烈沖擊傳統(tǒng)卻不能借助宗教擺脫傳統(tǒng)的六道輪回。反封建的人沒有辦法洗凈自己身上的封建東西。”在論述太平天國“喜劇”的時候,他說:“造成了地主分子的出逃和地主經(jīng)濟的萎縮,部分農民因此可以得到一定數(shù)量的土地……太平天國攪亂了整個封建制度,這種攪亂是統(tǒng)治階級永遠無法平復的?!诉@兩點外,太平天國作為一個歷史事件對后來的許多政治力量也發(fā)生著間接的影響?!蔽ㄎ镛q證法認為,所有的事物都有正反兩面,對歷史人物、現(xiàn)象的定位也應該遵循這一原則。而事實上,在我們的中學歷史教學實踐中,談到李鴻章往往和賣國聯(lián)系到一起,談到北洋政府往往和“黑暗統(tǒng)治”畫等號,帝國主義侵略就意味著野蠻性、掠奪性、災難性。其實,陳先生的著作給了我們許多啟發(fā),在今后教學中,談到李鴻章的時候能
否多談談他倡導的洋務運動對推動中國近代化的巨大作用?談到北洋軍閥政府的時候,是否也可以多談談其黑暗統(tǒng)治時期的“另一面”——“民族經(jīng)濟的短暫春天”“近代史上史無前例的思想大解放”“中國文化的跨越式的大發(fā)展”?在教學列強侵華內容的時候,是否也可以讓學生明了其客觀上的進步性——推動中國自然經(jīng)濟逐步解體和經(jīng)濟的加速近代化?
該書給中學歷史教學的另一個啟發(fā),是重視歷史規(guī)律的總結。在陳先生這部書中,處處都有他對歷史經(jīng)驗的總結,他認為,歷史現(xiàn)象都不是孤立的,在每一個歷史事件的背后,都有不以人意志為轉移的“歷史必然性”。他說:“八十年以來,中國人從‘師夷長技以制夷,進而‘中體西用,進而自由平等博愛,進而民主和科學。在這個過程中……其中每一步都伴隨著古今中西新舊之爭?!彼€對恩格斯關于歷史辯證法的論述進行了解釋,他說:“這種‘整體的、不自覺地和不自主地起著作用的力量就是歷史的選擇,它體現(xiàn)了近代社會新陳代謝的必然性?!敝匾暁v史規(guī)律的總結,是“新陳代謝”這部書的精髓所在。在我們教學過程中,同樣要重視“歷史必然性”。例如,袁世凱竊取辛亥革命的果實是否也是一種歷史的必然?這與袁世凱的軍人背景、革命黨的軟弱、帝國主義的支持、大多數(shù)國民的認識傾向、袁世凱的政治策略等密切相關。因此,近代史上的歷史事件,不論是進步的還是反動的,其實都有那一特定階段歷史的必然選擇。
陳先生巨著另一個更為顯著的特點是語言的精彩,他擅長用優(yōu)美、灑脫的文字寫出深刻、凝重的道理。這里僅以該書的標題為例來說明:在論述鴉片戰(zhàn)爭的背景和影響的時候,他分別用了“東西對視,隔霧看花”和“炮口下的震撼”的標題;在論述甲午戰(zhàn)爭的時候,用了“日本沖來了”的標題;在論述辛亥革命的時候,用了“揖美追歐,舊邦新造”。那么,我們在歷史教學中,是否也能對歷史文本的標題進行一些“改造”,等等。讓歷史離本真更近一些,離學生更近一些,離高績效的歷史課堂更近一些。筆者在歷史標題上也曾作過一些不成熟的嘗試,例如,講授“羅斯福新政”時將標題改為“經(jīng)濟危機的冬天和美利堅的春天”,“十年文化大革命”時將標題改為“左傾錯誤的珠穆朗瑪”,“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用這樣的標題“一個玻璃瓶里的兩只殺紅了眼的蟋蟀”,“辛亥革命”用標題“資產(chǎn)階級革命派的亮劍行動”,“新文化運動”的標題改為“對封建正統(tǒng)思想的死刑判決和對西方文化的頂禮膜拜”,等等。
對于一本真正有價值的學術著作,讀者可以從不同角度來吸取營養(yǎng)?!督袊鐣男玛惔x》充滿激情而思辨的論述,勾畫出中國近代社會百年的新陳代謝和急遽變革,對中學近代史教學有很重要的啟迪意義:品讀這本書,有利于我們深刻理解近代中國的滄桑巨變,有利于提高中學歷史教師的學術修養(yǎng),有利于打造高績效、富有生命力的歷史課堂,也有利于我們向莘莘學子展示一部鮮活的、思辨的中國近代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