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永宏
摘 要: 詩詞表達了詩人對歷史事物的認知與感悟。將詩詞引入歷史課堂,能創(chuàng)設良好的教學情境,激發(fā)學生的想象力,拓寬知識視野,提升文化修養(yǎng)與學科素養(yǎng)。
關鍵詞: 歷史教學 詩詞引用 教學情境
現(xiàn)行的高中人教版歷史教材,采用模塊式的編寫方式,專題知識深,抽象結論多,得出過程少、知識銜接性差的結論。事實上,學生進入高中階段,課業(yè)負擔重,沒有時間和能力深入鉆研歷史。社會對歷史學科的偏見,現(xiàn)行考試導向的急功近利,致使學生的歷史學習仍舊停留在死記硬背的老路上。歷史教學一潭死水,課堂毫無生氣,課改在實施過程中舉步維艱。結合多年的教學實踐,我認為將詩詞引入歷史教學可以有效地改變這一現(xiàn)象,讓課堂活起來。
“不學詩,無以言”、“文史不分家”。在浩如煙海的古詩詞里,許多都以歷史為背景,描繪不同時期的社會現(xiàn)實,再現(xiàn)王朝興廢與世事變遷。它從不同角度表達詩人對歷史事物的認知與感悟。以詩入史,彰顯歷史學科的人文素養(yǎng),在一些省市高考試題中大放異彩,且連續(xù)出現(xiàn)。如上海2001年文綜卷第28題“拿起武器鬧革命——一桿大旗滿地紅”,考查的是秋收起義。上海2005年文綜卷第30題,以唐代張繼的“月落烏啼霜滿天,夜半鐘聲到客船”考查相關的橋名與城市[1]。2005年全國文綜卷以林則徐的“茍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趨避之”探討人生價值觀的問題[2]。通過詩詞學習歷史,對新課程下的歷史教學大有裨益。
怎樣將詩詞引用課堂?下面舉一些例子。
在《中國古代的經(jīng)濟結構》一文中,引入唐代李紳的“春種一粒粟,秋收萬顆子”、白居易的“家田輸稅盡,拾此充饑腸”詩句,不僅讓學生領略我國古代農(nóng)業(yè)的發(fā)達,真實地感受到封建賦稅的沉重,而且從地理角度領悟中國黃河流域的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情況,更重要的是學生會因此萌發(fā)愛惜、節(jié)約糧食的意識。范成大說:“晝出耘田夜績麻,村莊兒女各當家?!毙∞r(nóng)經(jīng)濟的男耕女織、自給自足的特點便一目了然。唐代王建道 “夜市千燈照碧云,洛陽風俗不禁街”,寫的是我國古代商業(yè)活動及其場所,商業(yè)發(fā)展沖擊乃至打破小農(nóng)經(jīng)濟的生產(chǎn)和生活模式,由此喚起人們對昔日揚州繁華夜的向往。“今日歌罷歸草市,指點青簾上酒樓”則又映照出農(nóng)村的簡易市場,這恰是現(xiàn)在集市的前身。李白的“爐火照天地,紅星亂紫煙。赧郎明月夜,歌聲動寒川”在《中國古代的手工業(yè)》一課里會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如教學《古代經(jīng)濟重心的南移》一課時,引入元鼎的“但求死看揚州月,不愿生歸駕九龍”。及皮日休的《汴河懷古》:“盡道隋亡為此河,共禹論功不較多”的詩句。元鼎把隋亡的原因歸于煬帝奢靡,濫用民力,開鑿運河,皮日休則認為隋煬帝如果不濫用民力,游覽江南,他的功績就可以與治水的大禹媲美。兩人觀點分歧,后者一分為二,符合歷史唯物主義。
又如學習《新民主主義革命勝利》時,引用毛澤東的“鐘山風雨起蒼黃,百萬雄師過大江。宜將剩勇追窮寇,不可沽名學霸王”。當年項羽沒有用優(yōu)勢兵力消滅劉邦的軍隊,結果反被劉邦消滅。南京雖然解放了,但國民黨仍有殘兵百萬,如得以喘息,勢必卷土重來。以史為鑒,毛澤東諄諄告誡:只有堅持革命到底,才能爭取革命的全勝。它表明了中國共產(chǎn)黨人對國家、民族高度負責的歷史責任感。學生既回顧了楚漢戰(zhàn)爭的歷史,又為《建國初期的鞏固新政權的斗爭》做了鋪墊。
在中國歷史上涌現(xiàn)出許多名垂千古的英雄人物,他們是中華民族精神的象征,是愛國主義教育的素材。全面發(fā)揮歷史教育的功能,吸收人類優(yōu)秀文明成果,弘揚愛國主義精神,陶冶關愛人類的情操[3]。這是歷史學科的目標之一,也是情感、價值觀的重要體現(xiàn)。 “駕長車,踏破賀蘭山闕”。 愛國英雄岳飛的宏偉志愿,可惜被南宋的奸臣粉碎?!坝艄屡_下清江水,中間多少行人淚?西北望長安,可憐無數(shù)山” 表達了辛棄疾對國事艱危的沉痛追懷,對失去國土的深情懷念?!皵?shù)點梅花亡國淚,二分明月故臣心”以梅花濺淚比喻國仇家恨,用二分明月映照孤忠亮節(jié),表達的是一個士大夫的最后使命,一種至高無上的民族氣節(jié)。在《甲午戰(zhàn)爭》里,以挽聯(lián)“是日漫揮天下淚,有公足壯海軍威”為例,贊揚鄧世昌黃海海戰(zhàn)的壯烈表現(xiàn)。學生在懷念英雄的同時,為其至死不渝的愛國氣節(jié)所折服,愛國情懷自然得以迸發(fā)。在臺灣問題上,可以引用譚嗣同的“世間無物抵春愁,合向蒼冥一哭休。四萬萬人齊下淚,天涯何處是神州”和用余光中的散詩《鄉(xiāng)愁》。加上教師的巧妙設問,學生就會重溫臺灣孤懸海外的歷史,進而理解中華民族強大長久的向心力、凝聚力,統(tǒng)一是中華民族歷史發(fā)展的主流,也是根本利益所在。
劉禹錫的“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昭示著安史之亂前后的盛衰。 “太宗皇帝真長策,賺得英雄盡白頭”正是感嘆科舉制的有利于知識分子的價值取向。這與現(xiàn)行的高考異曲同工?!巴百坎灰姡瑹煵ㄨ妹烀臁睂懙木褪墙煌üぞ叩倪M步?!耙粯蝻w架南北,天塹變通途”恰是新中國建設成就的寫照。
總之,中國是詩的國度,有關歷史的詩詞舉不勝舉。中學歷史新課程的理念就是教會學生善于發(fā)現(xiàn)、研究,提取信息,引導學生把握學習歷史的基本方法[4]。教師如能引入一些精煉優(yōu)美的詩詞進行教學,配以巧妙的設問,就能創(chuàng)設良好的教學情境,活躍課堂氣氛,增強學科人文性。這不但能激發(fā)學生的想象力和興趣,而且會讓學生在緊張的學習中領略歷史的魅力,感受歷史,拓寬知識視野,提升文化修養(yǎng)與學科素養(yǎng)。大膽地利用這一資源,定會讓課堂別開生面,定會讓學生如坐春風。當然,教師在引用詩詞教學的過程中一定要精挑細選,注重思想性,恰當并且把握好度,不能喧賓奪主。
參考文獻:
[1]2001—2006年上海文綜卷
[2]2005年全國文綜卷
[3] [4]普通高中歷史課程標準(實驗)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