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駐美國、日本、加拿大、德國特約記者 陸樂 林雪原 陶勇 青木
“經過與員工代表的廣泛協(xié)商,我們已達成共識,認為確保長期就業(yè)的最好方法是將工作時間和基本工資臨時削減。”根據豐田公司這份聲明,從4月1日起,豐田英國工人的工時和薪金將同時減少10%,為期一年。國際勞工組織總干事胡安·索馬維亞預測:到2009年底,全球金融危機有可能使世界總失業(yè)人口增加到2.1億。現在,這種以強迫員工休假或工時、工資同步削減來替代裁員的“工作機會共享”方式已經在全世界“全面推廣”,而圍繞這一制度的種種爭議,也成了金融危機中政府、企業(yè)、員工最關注的話題。
美國:無薪休假不再是藍領專利
美國是世界上最早爭取8小時工作制的國家。19世紀,美國工人每天都要勞動14至16個小時,有的甚至長達18個小時。1877年,美國爆發(fā)了第一次全國罷工,爭取每天工作8小時。時至今日,美國每周工作時間超過48小時的勞動者已經不足1/5。去年金融危機爆發(fā)以來,美國勞工統(tǒng)計局的數據顯示,由全日制工作狀態(tài)轉變?yōu)槊恐芄ぷ鲿r間不到35個小時的人數上升了72%。
在美國公司,無薪休假一般是藍領工人的待遇,因為他們往往按小時領取工資,帶薪假期很少或者沒有。但是現在,越來越多的公司開始對白領雇員采取降薪、減少帶薪工時、強制無薪休假等措施。這些公司給員工的信中,都會坦言目前公司面臨的財務挑戰(zhàn),希望員工愿意暫時減少收入、保住所有人的飯碗。
有些公司或機構不強迫實行降薪或無薪休假,而是鼓勵員工自愿申請。布蘭迪斯大學有三成以上的教職人員自愿減薪1%,此舉省下10萬美元,可以保住幾名員工的飯碗。降薪的人員對記者說:“現在經濟不好,我們不希望任何一名同事失去工作。”但是,一名在加州洛杉磯某軟件公司工作的工程師對這種方式表示不滿。他對記者說:“公司里本來每個組的任務輕重不一樣,現在要我們干活最累的人主動降薪,去給那些沒有活干的同事發(fā)工資。雖然我們的CEO做表率降薪,但是誰都知道,工資不是他的主要收入?!?/p>
《今日美國報》援引分析人士的話說,降薪、無薪休假等措施對公司來說是比裁員更有效的節(jié)約成本的辦法,畢竟裁員還有裁員補償金、轉崗服務等支出,等到裁員效果體現出來可能要好幾個月之后,而降薪等措施的效果是立竿見影。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商學院的查特曼教授也說,長期來說,沒有被裁的員工對公司更忠誠。而且,當經濟好轉后,公司也無需再同其他企業(yè)爭搶人才。但是,耶魯大學的經濟學教授比利認為,減薪、無薪休假等措施不是長久之計,大部分員工們仍然認為他們?yōu)楣咀龀隽瞬皇亲约悍謨鹊臓奚?,時間長了得不到補償,他們會覺得不滿,甚至寧愿公司裁員。
輿論對企業(yè)“工作機會共享”褒貶不一,對政府部門的類似措施則基本不贊同。去年12月19日,加州州長施瓦辛格發(fā)布政令,從2009年2月到2010年6月,20萬名州政府普通雇員每月必須強制無薪休假兩天。施瓦辛格聲稱,這一強制無薪休假的方案將在未來17個月內為加州政府節(jié)省13億美元。但《洛杉磯時報》質疑說,因休假導致的損失和其他人員的加班費可能會抵消掉省下的經費。對于加州老百姓來說,政府機構停工也給生活帶來了許多不便,比如全州180個機動車管理局,平均每天辦理13.6萬份機動車注冊和3.5萬張駕照。停工一日,許多要辦事的老百姓只好另擇日期。州政府休假也給相關產業(yè)帶來負面影響。據美聯社報道,在加州首府薩克拉門托,許多商店和飯店都以州政府雇員為主要客源,但是遇到休假那天,部分商店的營業(yè)額會降低40%至75%。
日本:企業(yè)默許員工停工期間做兼職
在日本,工作分享制始于40年前。當時日本大分縣姬島村為了給更多家庭增加收入,把一人的工作分給兩人做。現在,這項制度幾乎成了一些日本企業(yè)對付經營危機的唯一法寶。根據日本帝國資料庫在今年2月18日到28日面向全國2萬多家企業(yè)做的有關企業(yè)雇傭情況的調查,300多家企業(yè)已經在實行工作分享,計劃引入這一制度的企業(yè)近千家,近半的企業(yè)認為應該推廣這一制度。
由于無薪假期增加導致收入減少,員工紛紛向企業(yè)要求外出兼職。面對這種以前絕對禁止的行為,企業(yè)也不得不放寬要求。3月份日產同比減產五成,設定了數個減薪休息日,最多減薪20%。為了緩解減薪帶來的生活壓力,日產允許員工在這些休息日從事其他職業(yè),但每天工作不得超過8小時,且必須向公司匯報從業(yè)內容。像東芝、富士通、日本航空公司等,也基本上默許了職工在停工休息期間從事副業(yè)。
對于工作分享制,日本輿論看法不一?!度毡窘洕侣劇吩治鋈耸康脑捳f,日本經濟真是到了很險峻的地步,工作分享制盛行,說明失業(yè)人員還將進一步增加,到時候一份工作可能要三四個人干了。但大部分意見認為,工作分享有利于社會穩(wěn)定,也是企業(yè)有責任感的表現,說明企業(yè)和員工有信心共同克服困難。甚至還有人表示,大家工作時間少了,就更多時間去消費了,“先花光定額補助費再說吧”。
日本勞動研究機構勞動總研最近發(fā)表提案稱,如果企業(yè)嚴守勞動規(guī)則、縮短勞動時間,可以增加453萬個就業(yè)機會。如果像歐洲一些國家每周工作38小時,還可以再多出180萬個工作崗位。
法國:每周少工作4小時,創(chuàng)造10.5萬個就業(yè)機會
德國大眾公司已經將工人每周工作時間從上世紀90年代初的36小時縮短為28.8小時,雖然工人的工資減少10%,但保住了大約2萬個就業(yè)崗位。而戴姆勒公司采取的方式則是,數萬名員工1月12日從圣誕假期休假返工時,一周的工作時間縮短為4天。實際上,早在兩個月前,德國的模范企業(yè)們已達成一項共識:把他們旗下2/3的全職員工變成“鐘點工”,并大幅削減臨時工。德國《商報》評價說,在金融危機愈演愈烈的現實下,繼減產、關閉工廠、裁員之后,“短時工作制”成為德國企業(yè)打出的又一張牌。
德國大眾公司發(fā)言人在接受《環(huán)球時報》記者采訪時說,“縮短工時一方面是為了避免裁員,更重要的是為了保住公司的技術人力。這種方法能在公司營運不順利的時期維持競爭力,等到不景氣過去,我們能隨時起飛?!钡聡疄榱私档褪I(yè)率,對減少工時、保留職位的措施大力支持。德國聯邦勞工部長舒爾茨稱這是“職位的保護傘”。聯邦政府還設立高達3億歐元的“鐘點工基金”,能幫助企業(yè)至少保留他們的長期雇員長達一年半。工人在縮短工時之后,其工資損失的2/3可從勞工局獲得補償。奔馳汽車公司的工程師克里斯安對記者說,雖然他的工資現在只相當于過去的80%,不過至少可以保住工作。
德國經濟研究所專家艾迪克教授認為,這種措施很容易被雇主們“鉆空子”,采取一些對勞動者不公平的措施。這樣既違背社會公平,損害勞動者利益,也和實行減少帶薪工作的初衷背道而馳。不過,很多德國勞動市場專家則對這種減少工時的現象持積極態(tài)度,認為“這是對目前經濟發(fā)展現狀的理解”,是“三贏”政策:對企業(yè)來說,增強了企業(yè)的靈活性,也避免再度培訓帶來的企業(yè)培訓損失費;對雇員來說,盡管收入減少,但避免了職位丟失的危險;對政府來說,避免了為失業(yè)人員提供失業(yè)救助的壓力。
事實上,一直追求福利國家模式的歐洲各國有著“工作分享”的傳統(tǒng)。早在1997年,法國由于失業(yè)率居高不下,“工作分享”理論就開始盛行。法國政府從1998年開始推行每周35小時工作制。有資料顯示,實施新工時制的第一年,法國就因壓縮工時創(chuàng)造了10.5萬個就業(yè)機會。法國也是全球縮短工時最積極的國家。1919年4月29日,8小時工作制這項美國人爭取了多年都未到手的勞動者權益在法國被強制實行;1936年6月21日,當時執(zhí)政的法國左翼“人民陣線”政府通過了世界上第一個強制帶薪年假和每周40小時(5天)工作制的法規(guī);1998年,法國議會通過新的工作制法案,規(guī)定實行每周35小時工作制,即每周工作4天半,這也被一些人俗稱為“準4天工作制”。
從這一制度實施開始,法國社會便爭論不休,吵了十多年。薩科齊當選總統(tǒng)后,高調宣布希望終結35小時工作制。但隨著金融危機爆發(fā),法國經濟繼續(xù)低迷,企業(yè)缺乏競爭力,老百姓購買力下滑,財政赤字擴大。窘迫的經濟條件迫使不少法國人主動放棄休假,開始努力干活掙錢。就像法國人說的那樣,“當盤子里沒有吃的東西時,那么多假期對我們又有什么用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