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美華
課新標倡導:習作教學要貼近學生實際,在習作實踐中指導習作。究竟“用什么來教”更有效?教材雖然提供了一些例文,由于這些例文不是出自學生身邊,學生關注的僅是“怎么寫”這一外在的言語模式,很難喚醒和激活學生發(fā)現(xiàn)自我,表達自我的內在欲望。而開發(fā)和利用本班學生習作資源,不僅解決了這一難題,填補了這一空白,而且利于教師找準學生現(xiàn)有習作水平和思維激活點,增強指導效果。
如:指導三年級學生寫“我的自畫像”。
生1:我叫余飛達,今年10歲了,我長著一雙炯炯有神的大眼睛,一張能說會道的嘴巴,高高的鼻梁。(班級中有五人這樣寫)
生2:我叫錢程程,長得很一般,小小的眼睛,鼻子不大也不小,就是嘴巴有點大,兩顆大門牙總是合不攏,有時吃吃那樣零食,有時吃吃這樣零食,可總是瘦瘦的,長不胖。這個先不說,先說我左眼下面的那顆黑痣吧!黑黑的,大大的,人家都說那是一顆掉淚痣,這個讓我非??鄲?。
生3:我最特別的地方就是頭上有兩個頂(旋),別人都說,一頂好,二頂壞,三頂是個大妖怪,可我就不信。
生4:我長著一雙大眼睛,還有兩只耳朵,一張嘴巴。
于是,我把這一資源保存下來,在指導學生相同習作時,我投影出示這四段話,學生一比較便知:生2和生3抓住了自己的外貌特點,給人留下深刻的印象。而生1和五個雷同者顯然是照同一篇例文寫的,生4描寫的是每個孩子都有的,不叫特點。
這一資源的利用,不要教師半句講解,學生便明白哪些是可以肯定的,哪些是需要糾正的。它給學生的啟示不再是單一的寫法訓練,而是融觀察、發(fā)現(xiàn)、表達于一體的習作歷程。
小學生習作需要指導,但指導不是統(tǒng)一形式的簡單告知和硬性規(guī)定。它需要學生自己的思考、頓悟、豁然開朗和主動建構。
比如五年級上冊習作1,要求把老師外貌、性格某方面特點或幫助、教育自己的小事寫具體。究竟怎樣寫具體?我截取了上屆學生習作中一個的片段:
有一次上體育課,我們一起扔沙包,不小心扔到了劉老師,我們向劉老師道歉,劉老師原諒了我們。
由于該生站在第三者角度去敘述,而沒有轉換角色去體驗教師的語言、動作、神情及內心活動,描寫籠統(tǒng)而不具體。于是,我以此為資源進行了指導:“讓我們從各自體驗想一想,沙包扔到了劉老師,她有什么表現(xiàn)?她會怎么說?怎么做?小作者呢?”
“教學內容是在教學過程中創(chuàng)造的?!庇捎趯W生的習作問題是具體的、不確定的、動態(tài)生成的,只有在教學過程中呈現(xiàn)出來,所以教師要做個有心人,及時而敏銳地開發(fā)和利用課程資源,提高小學生的習作潛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