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金爐
課堂上師生雙方扮演著不同的角色,活動各有不同,但存在著相互聯(lián)系、相互促進、相互制約的關系,共同構成一幅幅生動、鮮活、具體的教學活動圖景。其構成教與學之間不同的聯(lián)系方式,就形成不同的教學過程結構;不同的教學過程結構具有不同的教學功能,產生不同的教學效果。
課堂教學的過程結構是建立在一定的教學理論和教學實踐基礎上的,既是教學理論的具體化,又是教學經驗的一種系統(tǒng)概括。創(chuàng)新課堂教學的過程結構,是為了優(yōu)化教學過程而進行的教學程序設計,這是整個教學過程實施的關鍵環(huán)節(jié),是實踐教學目的的直接保證。
一、當今中學歷史課堂教學的授知型結構分析
在我國,課堂教學的一般過程也稱課堂教學結構或教學程序。課堂教學結構具有一定學科性特點,傳統(tǒng)上流行的中學歷史課堂結構吸收了凱洛夫《教育學》的教學論思想,并概括了我國廣大教師的教學實踐經驗。分為五個階段:組織上課——檢查復習——講授新知識——鞏固和小結——布置落實課外作業(yè)。
該教學結構根據知識的學習過程(包括知識的理解、鞏固、應用三階段),將教學過程分解為“組織上課、檢查復習、講授新知識、鞏固和小結、布置落實課外作業(yè)”五個步驟,由教師牢牢控制著教學的實施過程,學生的學習是配合教師的教而進行的。這樣的課堂教學結構我們稱之為“授知型”教學結構。實踐證明,這種結構下的教學不利于新課程教學的實施,不利于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不利于開放性課堂的生成。
二、重構課堂教學過程結構的探索實踐
(一)重構教學過程結構的流程圖
根據建構主義學習理論和教學系統(tǒng)理論的認識,經過實踐探索,我們提出了改變“授知型”教學結構(三段五步教學過程結構),重構課堂教學過程結構的設想。具體教學流程圖示如下:
(二)重構教學過程結構的理論解析
本結構認為,學習有自身的獨立過程,而教本無獨立過程,它只是學習的外部條件,是為學而服務的,離開了學,就沒有教。本結構清楚地解釋了課型的基本結構,把學科知識嵌入活的認識過程之中,使師生在雙邊互動中實現(xiàn)自主學習、探究學習、感悟和創(chuàng)新。其最終目的是讓學生高效地認識、理解和掌握大量新知識,發(fā)展智能,獲得情感、意志的成功體驗,全面提高素質。
1. 創(chuàng)設情境,引起注意和告知目標
該階段用以喚起和引發(fā)學生注意,是讓學生明確學習目標的教學活動。在該階段中,教師要運用恰當的方法去激發(fā)學生的興趣,啟發(fā)學生的思維,使其形成對學習的期望,為學習新知和形成新的智能做好準備。
在該階段,教師可利用與教材史實相關的現(xiàn)實趣事逸聞、媒體報道、鄉(xiāng)土人文、影視圖片知識等,采用有機導入的方法(如以新引舊、知識經驗、巧釋課題、制造懸念、比較發(fā)現(xiàn)等)作為主要手段,引發(fā)學生對現(xiàn)實問題的歷史思考。
例1 在專題11“近代中國資本主義的曲折發(fā)展”教學中,可以從學校圖書館——三弘圖書館的由來引入。三弘圖書館是因蕭山著名的民營企業(yè)——三弘集團資助冠名而建立的。三弘集團的前身是1915年近代民族資本主義發(fā)展下誕生的蕭山紗廠。引入三弘圖書館的由來,就很自然地拉近了現(xiàn)實與歷史的時空距離,從而有效地啟發(fā)學生的思維,激發(fā)學生的聯(lián)想,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2. 提供指導,整合知識結構
該階段旨在幫助學生自主建構知識結構,促進學生獲得選擇性知覺的過程。在教師的指導下,讓學生通過自主學習和整合知識編出自己的知識結構提綱,以利于識記、回憶和保持。
學生對新知識的學習和認知是個選擇性的知覺過程,有一定的信息編碼順序和結構特征?!安徽撐覀冞x教什么學科,務必使學生理解學科的基本知識結構,教師要指導學生分階段去整合內容,就必須要教給學生一個能統(tǒng)帥這些知識的基本知識框架結構”(布魯納語)。
新課程內容以專題的形式呈現(xiàn),更能突現(xiàn)歷史發(fā)展的規(guī)律性和線索性,有利于知識的整合和結構的形成。教師在教學指導中,或利用教材中的專題體系說明,讓學生整理出知識結構;或指導學生用分階段法去整合內容,按時間順序理順專題內容的階段特征,從而建構出知識的框架結構;或指導學生根據歷史知識內在的從屬關系、類別關系、因果關系,去分析得出知識框架結構。
例2 在專題10“古代中國經濟的基本結構與特點”教學中,指導學生從知識的從屬關系入手,分析得出古代中國經濟的“古代農業(yè)、古代手工業(yè)、古代商業(yè)”等內容構成;從知識的類別關系入手,分析得出古代手工業(yè)包含的“紡織業(yè)、冶煉業(yè)、制瓷業(yè)”等內容。
3. 指導學生自主學習,探究新知識
這是知識獲得和形成表征的重要階段,是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根據編制的知識結構自主學習、合作討論、交流互動的重要過程。
教師應根據結構框架提出適當的學習目標,引導學生自己讀書、自己質疑、自己求索,以完成相關的學習任務。這一教學環(huán)節(jié),就教師而言,不論采用何種方法引導學生自主學習,都應予以積極而有效的鼓勵、督促、檢測、評估,并及時反饋學生的學習效益,以及時捕捉學生的創(chuàng)新火花,促進學生的自主學習。學生在這一教學階段的任務,一是要積極完成教師提出的學習任務;二是依據自身特點、知識經驗與特長,創(chuàng)造性地理解和掌握教師提出的教學目標,并能在自學中發(fā)現(xiàn)問題、提出問題,為下階段的進一步探究和解決問題做準備。
4. 提供變式練習,給活動和方法
這是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和技能形成的必經階段,也是教師判斷學生學習效果的有效途徑。
學生知識的獲得是一個積極的內化過程,是一個主動的生成過程。建構主義認為,當信息滲透于有意義的情境之中的時候,當提供對知識的運用機會的時候,當創(chuàng)設隱喻和類比的時候,當給學習提供能夠使其產生與個人相關聯(lián)的問題的機會的時候,學生就能進行理想的學習。根據這一理論,該階段教學過程設計應該為:創(chuàng)設歷史問題情境,提供變式練習(給出活動和方法),化知識為技能。
(1)創(chuàng)設歷史問題情境,提供變式練習
有效整合,多資源利用。課程資源包括教材教參、圖書館、博物館、互聯(lián)網、歷史遺跡等物質資源,還包括教師、學生、家長及社會各界人士等人力資源。教師應根據教學需要,對這些資源進行有效整合、應用,以有效地創(chuàng)設情境。
例3 在專題2“列強侵略與中國人民的抗爭”教學中,教師可利用播放電視劇《亮劍》中的精彩片段,使學生置身于抗日戰(zhàn)爭艱苦卓絕的情景中。再設置相應的思考題,激發(fā)學生對于中國人民英勇抗戰(zhàn)、奮勇殺敵的抗戰(zhàn)歷程的探究。
有效設置,多形式呈現(xiàn)。要有效地創(chuàng)設歷史問題情境,教師必須根據學生認知發(fā)展水平和心理特征,并采用多種有效的呈現(xiàn)方法和手段。
一是借助生動的語言描述歷史問題情境。古往今來的歷史是有血有肉、豐富多彩的,教師在課堂上不能照本宣科,使歷史教學模式化;而應從豐富多彩的史料中選取有用的材料,運用生動形象的語言,加以適當貼切的改編,創(chuàng)設一種使學生如臨其境的鮮活歷史情境,再配以相應的思考題,必能收到顯著的效果。
二是運用教育媒體創(chuàng)設歷史問題情境。教育媒體是指傳遞教學信息的工具,分為現(xiàn)代教育媒體和傳統(tǒng)教育媒體?,F(xiàn)代教育媒體通常有幻燈、投影、多媒體等技術手段,這些媒體技術能創(chuàng)設情境、渲染氣氛,為學生提供了多樣化的學習手段和多種認知途徑,讓學生置身于類似真實的歷史氛圍中,與歷史人物共思維,與歷史事件共進展,從而激發(fā)積極的思維和情感。
如,傳統(tǒng)教育媒體通常有圖片、表格、史料等圖文資料和實物、模型等,它們使歷史知識具有了直觀感性的特征,能從不同的角度刺激學生的視覺、觸覺和觀察力、想象力,把學生帶入一個個鮮活的歷史問題情境中去。
例4 實物演示是一種創(chuàng)設新情境的好方法,較多運用于科技史、社會經濟史模塊教學之中。在講雕版印刷術時,可利用學生手頭使用的橡皮,在橡皮上刻幾個反字,印在紙上,投影在屏幕上就形成正字。這樣,學生對雕版到印刷的過程就會有直觀感性的體驗。
三是運用角色模擬營造歷史問題情境。在教學中,教師可通過讓學生模擬某一古人,并按該古人的歷史角色所要求的行為方式和態(tài)度行事,就能在自己營造的歷史情境中直接體驗歷史。
例5 在專題 13“中國近現(xiàn)代社會生活的變遷”教學中,可讓學生以“我生活在民國初年,要去參加一個婚禮”為題,設想自己應以怎樣的著裝、以怎樣的方式去赴宴。
(2)給活動和方法,知識化為技能
給活動。學生是認識活動的主體,一切思想、方法、觀點和能力的獲得,都必須通過學生的個體活動。因此,教師要充分重視學生的課堂活動,以讓學生獲得科學的歷史思維方法,形成正確的唯物史觀和相應的思維能力。
例6 在專題2“近代資本主義的曲折發(fā)展”的教學中,可讓學生先分組搜集有關著名民族資本家的主要事跡,然后在班上以組為單位進行介紹和討論,談談各自的認識和感悟。
給方法。即在指課堂教學中傳授給學生學習歷史、解決問題的基本方法。包括比較與分類、分析與綜合、抽象與概括等一般方法,還有辯證分析法、階級分析法等特殊方法。
例7 幫助學生形成歷史概念是歷史教學中形成認知結構的中心環(huán)節(jié),因此,教師應通過概念形成的策略指導,使學生掌握學習歷史概念的方法、技巧。策略A.通過歷史現(xiàn)象——分析其各種本質特征——把握其整體和內在的聯(lián)系;策略B.概念的轉移:上層概念—下層概念;策略C.概念體系的形成:相關、相對、并列、從屬等概念。
5. 提供技能應用的新機會,促進遷移
在這一教學階段,重在促使學生進一步鞏固所學的知識和技能,培養(yǎng)應用所學知識和技能來解決新問題的遷移能力,在開放的教育環(huán)境中實踐知識、感悟歷史。
新課程倡導的學習方式是學生能自主學習、合作學習、探究學習;倡導的評價方式是多樣的和靈活的,注重學生在課外生成知識,注重學生的綜合素質考查。因此,教師應積極創(chuàng)造歷史探究的課外情境,指導學生建立學習檔案,撰寫歷史習作,開展歷史調查。使學生在自身的體驗和實踐中,創(chuàng)造性地運用知識和技能,增強歷史感悟,真正達成學會學習、學會生存、學會做人的目標。
例8 在教學完必修2專題4“中國近現(xiàn)代社會生活的變遷”后,讓學生搜集近代以來中國社會交通進步的圖片資料,制作一期歷史海報,從中探討這一進步的社會原因,談一談學習本專題后的收獲與感想。
(三)重構教學過程結構的課例解析
必修3專題5“人民教育事業(yè)的發(fā)展”
1. 創(chuàng)設情境,指引注意和預期
師:我們學校是何時建校的?
生:1954年。
師:對,同學們,回憶學過的知識,可知道1954年在我國政治領域里發(fā)生的幾件大事?
生:1954第一屆人大召開,制定第一部憲法。
師:對,1954年我國制定并實施了第一部憲法,憲法明確規(guī)定了新中國教育的法則,之后1957年又確立了人民教育方針,我國的教育事業(yè)迅速發(fā)展起來了。……我們二中教育事業(yè)的歷史發(fā)展軌跡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建國以來人民教育事業(yè)的發(fā)展歷史。今天我們就結合二中教育發(fā)展……
2. 提供指導,整合知識結構
我們利用學校校史檔案材料,編制了以下一些問題情境,供學生在教師一定的提示下,依據圖示的識讀,編出自己的知識結構提綱。
3. 指導學生自主學習,探究新知識
4. 創(chuàng)設情境,提供變式練習,給活動和方法
根據教學內容的要求,結合學校教育發(fā)展的歷史,創(chuàng)設類似史實的情境,使學生感到身臨其境,提供變式練習,由此啟發(fā)學生思維,使知識轉化為技能。
變式練習舉例:
A. 圖1、2、3二中校舍的變化說明了什么?
B. 圖3與材料4有何聯(lián)系?談談你對教育發(fā)展和社會政治、經濟發(fā)展關系的認識。
C. 結合材料5,通過介紹學校知名校友(科技人才)的事跡,讓學生體會科教興國的內涵。
5. 提供技能應用的情境,促進遷移
創(chuàng)造課外探究歷史情境,使學生在開放的環(huán)境中實踐知識、進一步感悟歷史。
探究:
(1)讓學生通過參觀學校校史陳列室,運用圖示識讀方法,進一步了解20世紀50年代以來教育發(fā)展情況。
(2)讓學生通過對自己家庭或對老年、中年、青年三個年齡段人員的調查訪談,了解20世紀60年代以來人們的受教育經歷及其對教育問題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