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琳琳
新課程教材使用以來,給我們一線教師的最大感受就是具有較強的實用性和靈活性,非常注重與生活和生產實際相結合,突出其用途,淡化其復雜的化學原理。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化學部分知識的內在聯(lián)系和框架,也迫使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必須改變以往直接呈現(xiàn)和灌輸式的教學方法,要積極創(chuàng)設情境,設計教學環(huán)節(jié),增強學生的自主學習、合作學習和自我探索的能力,這也給本身基礎不是很好的文科學生的化學學習帶來了較大的難度。同時,文科學生由于在化學學科上沒有高考壓力,其重視程度也有所下降,這對搞好文科班化學教學、提升文科班化學會考成績提出了更大的挑戰(zhàn)。
在近一學期的文科班化學教學中,我嘗試著分層教學,抓住課堂這根生命線,把握好教學各個環(huán)節(jié)中的“度”,細心分析每個知識點,精心設計課堂中的各個提問,盡可能地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主動參與學習,更好地完成高中化學的會考教學任務。
一、備課考慮好“適度”
一年新課程下來,對備課有了自己更深的體會和感悟。在文科班會考教學中,我覺得備課更應該注意以下幾點。
1.“詳備”教材內容,關注“實用度”和“難易度”
新課程的內容注重實用性,因此要求教師在備課時更要關注知識的實際應用價值,多找些生活中的素材來例證或闡述相應的概念和原理,如果有條件可以組織一些實地考察或動手實踐活動,來強化理解。同時文科班的學生相應的化學知識基礎比較薄弱,知識的遷移和應用能力較差,所以不要急于對知識進行歸類整理,希望學生能夠舉一反三,盡量要求能做到扎扎實實落實每個知識點,并配合相應的實例或口訣等強化記憶,讓其在以后的學習中遇到類似的問題能有意識地去想到這個知識點。
如在介紹甲烷時,我首先展示了前幾屆學生的一個研究性學習的圖片,其內容是從一個湖的淤泥中接出的一個管子連在了“燈泡”上,“燈泡”能夠被點亮。同學們非常興奮,從來沒看過這樣的燈,于是紛紛開始議論“為什么燈泡能夠發(fā)亮?”。我在解釋了背景及原理以后,就水到渠成地提出了甲烷的來源、燃燒反應等相關內容,且讓學生獲得了非常豐富的感官體驗。再如,在介紹甲烷的空間分子結構時,我直接以模型直觀地展示給學生,讓學生自己解釋什么叫正四面體結構,其中的 C、H的位置分別怎么樣,而不急于解釋為什么是這種結構而不是我們平時感覺的平面正方形結構。
2.“專備”學生特點,建立“信任度”和“參與度”
在文科班教學,學生的特點比教材內容更值得教師關注。因為,就算你的課上得再精彩,學生不領情,也是無濟于事的。我一般在備課時會設計三個階段的提問,即學生參與過程。第一階段在剛上課時,或是進行簡單習題講解,或是對上節(jié)課知識的回顧,或是方程式的聽寫。參與的一般是兩類學生,一類是基礎不錯、成績比較好的學生,另一類是基礎比較差的學生,而基礎差的學生一般在上課前我會單獨先叫來進行輔導或提示,基本保證其在課堂提問中不出錯。這樣幾次下來可以增強基礎差的學生在同學面前的信心,同時也提高其課堂的專注度和參與度。第二階段是在課堂中的一些即興提問,被提問的一般是一些中等或中等偏上的學生,觀察他們對課堂知識的接受程度,及時做出調整。第三階段是在上課快結束的時候,叫學生進行知識內容的概括和總結,加深理解。我一般會以組或寢室為單位,輪流制,展開相互間的競爭,以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
這樣,在備課時能充分考慮到不同層次的學生,積極創(chuàng)造機會增加每位學生的參與度,同時幫助其樹立信心以及在同學面前的“威信”,從而提高其學習的興趣。
二、課堂嚴把“三度”
課堂是教學的主陣地,是提高教學質量的關鍵。經驗與教訓告訴我們,學生最大的收益在課堂,而最大的失誤也在課堂。因此,嚴把課堂關,關注講解“角度”、知識“密度”和教學“難度”,才能切實提高會考教學的質量。
1.例題講解注意“角度”
“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一道例題的教學,切入的角度很多,選擇一個恰當?shù)慕嵌仁鞘种匾摹?/p>
例38.4mg銅跟適量的濃HNO3反應,銅全部作用,共收集到22.4mL(標準狀況)氣體,反應消耗濃HNO3的物質的量是()
A.1.0×10-3molB. 1.2×10-3mol
C. 1.6×10-3molD. 2.2×10-3mol
此題是一道各位教師都很熟悉的題,解題方法很多,可是哪個方法才是最簡便并且是學生容易接受的呢?
【角度一】學生首先會想到:Cu+4HNO3(濃)=Cu(NO3)2+2NO2↑+2H2O ,然后通過計算,得出38.4mg銅能產生的NO2氣體體積(標準狀況)為26.88 mL,與題目所給的條件不符,那么為什么會有這樣的情況呢?再想想,原來隨著反應的進行,HNO3的濃度在逐漸降低,還會發(fā)生這樣一個反應:3Cu+8HNO3(?。?=3Cu(NO3)2+2NO↑+4H2O,這
就和我們在平時練習過的Cu與濃硫酸的反應這一類題目相似了。于是我們能夠確定該題中存在Cu與HNO3(濃),Cu與HNO3(稀)這兩個反應。Cu+4HNO3(濃)==Cu(NO3)2+2NO2↑+2H2O ①
3Cu+8HNO3(?。?=3Cu(NO3)2+2NO↑+4H2O②
設進行①反應的HNO3為xmol,進行②反應的HNO3為ymol,根據(jù)題意列方程組
x+y=
x+y=
這樣我們就能得出該題應選D。
【角度二】根據(jù)題意,HNO3在這兩個反應中起酸和氧化劑作用,起酸作用的HNO3和起氧化劑作用的HNO3的總和為:
n(HNO3)總=+2×=2.2×10-3mol。得出同樣的結論。
一分析,一目了然,角度二比角度一簡單得多,但前提是學生必須能理解硝酸在反應過程中兩個作用的表現(xiàn)形式,對于不同層次的學生可能接受的方式會有所不同。因此,角度的選擇并不是一種主觀的定向、定位,而是糅合了老師的獨創(chuàng)性和教材以及學生實際的產物,需要足夠的教學知識和駕馭教學的能力。對解題角度的選擇應力求簡便、可行、新穎,能夠為絕大多數(shù)學生所接受。選擇好角度是突破思維難點,提高學生理解能力的重要環(huán)節(jié)。
2.知識傳授注意“密度”
疏密相間是中國繪畫藝術處理結構的重要理論。化學課堂的結構也有疏與密的辯證關系。它通過教學的一密一疏,賦予學生以一張一弛,使學生在和諧的課堂教學中,實現(xiàn)學習的目標,促進知識、能力的轉化。
據(jù)近期學校進行的“課堂教學問卷”調查結果統(tǒng)計,學生對“課堂教學”第一問“在一般情況下,您聽一節(jié)課(45分鐘)感到大腦持續(xù)興奮,聽課效果最好的時間約有多長?”的回答,依人數(shù)多少分別為30分鐘、35分鐘、25分鐘;對第二問“在一般情況下,您覺得課堂教學效果最好的時段是哪一段?”的回答,按人數(shù)的多少分別是“中間15分鐘”、“開始后15分鐘”。由此可見,課堂45分鐘教學的有效時間應集中在上課開始后30~35分鐘。所以要想提高教學效率,教師就要精心設計課堂結構,充分利用學生的有效注意時間。
如在介紹物質的分散系這節(jié)內容時,對溶液、膠體、濁液三種分散系的認識、本質區(qū)別、分離及鑒別、膠體的簡單制作及應用等知識內容以學生直觀感受和動手實驗的形式安排了15分鐘的教學時間;對電解質的知識概念在區(qū)別不同物質(如NaCl固體、NaCl溶液、酒精、醋酸、BaSO4固體、水中吹入CO2形成的溶液等等)的導電性實驗基礎上附以概念辨析題的訓練,安排了近20分鐘的時間,收到了較好的效果。
3.教學講解控制“難度”
“難度”指知識傳授要達到的難易程度,它不同于通常所說的教學“難點”?!半y點”指教學內容中感悟、理解難度較大的知識點,是一種客觀的靜態(tài)存在;“難度”是就整個教學而言,是對教學客體的動態(tài)把握。化學教學中,難度過低,學生學習無壓力,容易滋生懶惰情緒,不利于知識掌握和能力形成;難度過高,學生不能接受掌握,容易產生畏難情緒,同樣不利于知識的掌握和能力的形成。我很欣賞有的老師提出的“跳摘法”,這種教學法的神韻在于一個“跳”字,學生的能力在一跳一摘中獲得了提高,學生跳起摸高的位置就是我們教學難度的上限。特別是針對本來基礎就比較差的文科班學生,我們一定要以《學科指導意見》和《會考標準》為綱,好好把握教學的節(jié)奏和難度,切不可隨意拔高,致使學生喪失信心。
如在介紹甲烷取代反應時,對一氯、二氯取代產物種類的判斷這一知識內容的傳授就需要教師好好斟酌。因為這個內容牽涉到同分異構和等效氫的問題,若隨意擴大,則勢必搞得學生云里霧里。我在處理時是把該問題改成“了解1-4個碳原子的烷烴一氯代物的判斷”。
三、課后作業(yè)關注“精度”
現(xiàn)在市場上使用的各種教輔資料甚至包括教師自己編的資料中難免都會帶有“老教材”的痕跡,有些問題明顯超綱,給學生自信心造成不小打擊,也給教師教學帶來一定的麻煩。因此,每次布置作業(yè)前,教師最好能先自己認真做一遍,把過難或不要求的刪去,提高作業(yè)的精度。同時,能及時批改和反饋,可以增加面批的次數(shù),多與學生溝通,了解其對作業(yè)的接受程度和解題思路,適當予以指導,提高課后鞏固效率。
再者,針對那些后進的學生,必須再降低要求:如對于那些看到不懂的就“頭大”、干脆不做作業(yè)的學生,采取減少作業(yè)量、額外定期訓練一定量的選擇題、進行當面批改等方式。我整理了一份會考選擇300題的題庫,一般2至3天一張近30題訓練下來,一段時間后,這些同學的信心也漸漸恢復了,有些學生會主動來問我要題目做了。
可見,只要我們教師多花點時間,多花些心思,多想些辦法,多主動溝通,在教學的各個環(huán)節(jié)中靈活地運用“各個度”,就能夠有效地調控文科班的會考教學工作,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圖表、注解、公式等內容請以PDF格式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