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永偉
提升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是當前深化課程改革的關鍵和根本要求,也是減輕學生過重負擔的一項根本措施。教學有效性就是在教學活動中,教師采用各種方式和手段,用最少的時間、最小的精力投入,取得盡可能多的教學效果,實現(xiàn)特定的教學目標而組織實施的活動。
有效的課堂教學是兼顧知識的傳授、情感的交流、智慧的培養(yǎng)和個性塑造的過程。有效的課堂教學是全面地關照學生成長與發(fā)展的樂園,讓學生在這樣一種精神氛圍之中接受文化的洗禮和熏陶。有效的課堂教學重視教學過程的探索性,重視教學中的師生的交往與對話。
有效的課堂不是機械的生產一些整齊劃一的腦袋,他培養(yǎng)的學生是鮮活的,富有創(chuàng)造力的人才。因此,在實施素質教育的形勢下,深入探討提高課堂教學有效性的途徑和方法,是很有必要的。
一、更新教學觀念,優(yōu)化教學過程
由于長期受應試教育的影響,在傳統(tǒng)的教學過程中,教師負責教,學生負責學,教學就是教師對學生單向的“培養(yǎng)”活動,它表現(xiàn)為:
一是以教為中心,學圍繞教轉。教師是知識的占有者和傳授者,對于求知的學生來說,教師就是知識寶庫,是活的教科書,是有學問的人,沒有教師對知識的傳授,學生就無法學到知識。所以教師是課堂的主宰者。
二是以教為基礎,先教后學。學生只能跟著教師學,復制教師講授的內容。先教后學,教了再學,教多少、學多少,怎么教、怎么學,不教不學。教支配、控制學,學無條件地服從于教,教學由共同體變成了單一體,學的獨立性、獨立品格消失了,教也走向了其反面,最終成為遏制學的“力量”。
教師越教,學生越不會學、越不愛學??傊瑐鹘y(tǒng)教學只是教與學兩方面的機械疊加。很顯然這已違背了教學的本質——教學是為了更好地促進人的發(fā)展。
因而,我們應倡導的現(xiàn)代教學理念是:教學是教與學的交往、互動師生雙方相互交流、相互溝通、相互啟發(fā)、相互補充,在這個過程中教師與學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經(jīng)驗和知識,交流彼此的情感體驗與觀念,豐富教學內容,求得新的發(fā)現(xiàn),從而達到共識、共享、共進,實現(xiàn)教學相長和共同發(fā)展。
二、創(chuàng)設民主氛圍,建立和諧、平等的師生關系
師生關系是學校環(huán)境中最普遍、最基本的人際關系。師生關系好,學生愛老師,就會“愛屋及烏”,愛其所教的學科;師生關系好,學生對老師的信任度高,就會產生“親其師,信其道”的效應,教師教給的各種信息就會在學生頭腦里出現(xiàn)一種“易接受”的心理優(yōu)勢;師生關系好,學生的崇拜度高,教師的模范言行、治學精神都給學生以感染。
在教學中教師應尊重學生人格,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和創(chuàng)新精神,平等公正地對待每個學生,同時,教學中教師親切和藹的表情、幽默有趣的話語都會給學生帶來良好的心境和強烈的求知欲,自覺實現(xiàn)教學過程中默契配合的最優(yōu)化。
如:在教學“垂徑定理”一課時,我有意讓學生觀察“我今天帶來了一件什么物品?”在學生發(fā)現(xiàn)老師今天帶了一塊圓形玻璃碎片后,我說:“老師今天早上不小心把家里的一塊小圓鏡打壞了,有誰能幫我去玻璃店再配一塊新的呢?”這一情景無疑讓學生新奇之余,又拉近了師生之間的距離,為本節(jié)課的開展營造了輕松的氛圍。
然后教師再鄭重地告訴學生,要想知道怎樣由一塊玻璃碎片去配一塊一樣的小圓鏡,學了今天的課以后我們就知道了。這樣教學設計為課堂創(chuàng)設了懸念,誘發(fā)了學生個體參與的主動性、積極性和求知欲。這樣在整個教學過程中,師生之間既有信息的傳遞,又有情感的交流,更有思維的撞擊,師生完全處于平等狀態(tài),使課堂成為培養(yǎng)學生創(chuàng)新思維的理想場所。
因此,我們要努力營造民主氛圍、建立和諧平等的師生關系,用愛心感染學生,用真情換取信任,真正使師生關系煥發(fā)出迷人的光彩。讓學生從你的課堂上享受到“熱烈的、沸騰的、多姿多彩的精神的生活?!?/p>
三、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
創(chuàng)新學習,來源于學生的“問題”意識,教師要善“問”,要善于引導學生質疑問難,指導學生解決問題。陶行知先生說:“發(fā)明千千萬,起點是一問?!鄙朴诎l(fā)現(xiàn)問題,提出問題是一切創(chuàng)造活動的基礎。
實踐證明,問題意識會激發(fā)學生強烈的學習愿望,從而注意力高度集中,積極主動地投入學習;問題意識還可以激發(fā)學生勇于探索、創(chuàng)造和追求真理的科學精神。沒有強烈的問題意識,就不可能激發(fā)產生認識的沖動和思維的活躍性,更不可能激發(fā)學生的求異思維和創(chuàng)造思維??梢韵胂?,沒有了問題意識,課堂將會是一潭死水,永遠激不起美麗的漣漪。
我國古代學者早就提出:“前輩謂學貴知疑,小疑則小進,大疑則大進?!?/p>
如在教學“有理數(shù)的分類”一課時:
師:你知道銀行工作人員是怎樣點錢的嗎?
生:他一般是先將錢分類,把相同面值的錢整理在一起,然后分類點清、相加。
師:你在逛超市時看到里面的商品是怎樣擺放的呀?
生:是按商品的類別分類擺放的。
師:我們現(xiàn)在已經(jīng)學習了有理數(shù),能否把有理數(shù)也分類呀?
生:當然可以,我們只要按照不同的類別把它們放在一起就可以了。
此時再來教學“有理數(shù)的分類”,學生就容易理解有理數(shù)分類的必要性和實用性。再如,在講授“軸對稱”一課時,我是這樣提出問題的:“要在河邊修建水泵站,分別向張村、李莊送水,水泵站修在什么地方可使所用的水管最短?”同學們對這一早已期待解決的實際問題產生了極大的興趣,都積極思考,互相商討并嘗試解決。
在此基礎上,我進一步引導學生將這一實際問題抽象成數(shù)學問題,從而順利地引入了新課。通過這樣引入,使學生對數(shù)學有了更深刻的認識。由此可以從學生不斷思考,螺旋式地不斷的由淺入深提出問題的過程里,慢慢地養(yǎng)成獨立思考的能力,培養(yǎng)深入探索的興趣。
四、善待學生 “插嘴”,合理引導學生的求異思維
學生的插嘴是課堂上師生交流的一種常見現(xiàn)象。有的教師認為是“耍小聰明”、“出風頭”,甚至是“目無師長”“破壞課堂紀律,擾亂正常的教學秩序”,往往惱羞成怒,加以斥責、諷刺,有傷學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
卻不知,這可能成為一種重要的學習資源,成為學生探究知識,發(fā)現(xiàn)規(guī)律的新起點。面對千變萬化的課堂情境,教師的職責就要善于發(fā)掘每個孩子的“閃光點”、獨特之處及其背后所蘊藏的潛力和天份,而不是扼殺和毀滅。
我們要打破陳規(guī),允許學生“插嘴”,自覺參與討論,暢所欲言,讓課堂教學多一點民主,少一點“紀律”,多一點活躍,少一點沉悶。教師要保護這種“插嘴”,縮短師生之間的心理距離,使教師、學生在課堂教學中處于和諧的交互活動狀態(tài),以促進學生創(chuàng)造性地學習,促使自主學習能力的形成,使學生真正成為課堂學習的主人。
根據(jù)初中學生的心理和生理特點,課堂上鼓勵他們提問發(fā)言,允許他們交流討論,給他們機會發(fā)表不同的觀點或表達某種見解,教師應有意識地抓住學生的反饋信息,便于在以后的教學中采取不同的教學策略。
相應的,教師的信任和鼓勵,會增進師生間情感的交流,能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發(fā)揮非智力因素對學習的正面影響,整個教學過程會因此而變得親切、自然、愉快、順暢,課堂氣氛活而不亂。
五、進行多元評價,建立有效的課堂評價體系
課堂評價對課堂教學起著導向和質量監(jiān)控的作用。它直接影響著教師在課堂教學中的角色和教學行為,并直接影響著學生的學習方式。由于教學是師生交往、積極互動、共同發(fā)展的過程,因此,課堂評價應從教與學兩方面進行。
1.關注學生在課堂教學中的表現(xiàn),即關注學生是怎么學的。教育的根本目的是為了每一位學生的發(fā)展。關注本身就是最好的教育。它包括學生在課堂師生互動、自主學習、同伴合作中的行為表現(xiàn)參與熱情、情感體驗和探究、思考的過程等。通過了解學生在課堂上如何討論、如何交流、如何合作、如何思考、如何獲得結論及其過程等等學生的行為表現(xiàn),評價課堂教學有效性的高低。
2.關注教師的教學行為。但不是關注教師備課是否充分,過渡是否自然,教學基本功如何,而是關注教師如何促進學生的學習,如教師如何組織并促進學生的討論、教師如何評價和激勵學生的學習、教師如何激發(fā)學生學習的熱情和探究的興趣等,來評價教師課堂行為表現(xiàn)對學生的“學”的價值。即“以學論教”來評價教師。
3.不以課堂容量論有效性高低。一堂課有效性的高低不以教師上了多少內容,講評幾張試卷,講了幾道例題。而是要關注學生學了多少,哪些能力、技能得到了提高,學生是否獲得多方面的滿足和發(fā)展。
總之,要提高數(shù)學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教師應充分信任學生,把學習主動權交給學生,讓學生自主學習,給學生充分的學習時間,放手讓學生自主探究,創(chuàng)設自主學習氣氛,讓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得到充分發(fā)揮。
另外教師更應該幫助他們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過程中,真正理解掌握基本的數(shù)學知識與技能,數(shù)學思想和方法,獲得廣泛的數(shù)學活動經(jīng)驗。
(江蘇省通州市先鋒初級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