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雅彬
后唐天成年間,福建人陳保極進(jìn)士及第,其才華很快傳到了秦王從榮的耳朵里。于是,從榮召他到秦王府做幕僚從事。
秦王天性暴躁,是個急脾氣,喜歡下屬早請示晚匯報。陳保極剛?cè)?,對秦王的脾氣不是很清楚,遇事他大多依著自己的想法去做,很少和同事商量,更少去秦王跟前請示匯報,自認(rèn)為把問題消滅在自己手里是為秦王分憂,但秦王卻視其為芥蒂。
陳保極絲毫沒有覺察,依舊沉默地工作著,但離倒霉的日子卻越來越近。
有一次,陳保極沒有請示便擅自出游宰相門,秦王從榮大怒,用馬菙鞭打體罰他,這還不算完,又剩勇追窮寇,利用“宰相門事件”將其趕了出去,轟到定州做了推官(相當(dāng)于地方中級人民法院院長)。
后來,秦王奪權(quán)兵敗被殺。陳保極否極泰來又出來做官,歷任禮部、倉部員外郎,邁入了高級官員的行列。然而,另一個災(zāi)難又悄然而至。這一次奪去了他的生命。
早年,有一個叫桑維翰的人考取了進(jìn)士。見到桑維翰后,同僚們都沒什么話,可陳保極這時候嘴巴卻快了起來,說:“哎呀,才知道今年有三個半人考取了進(jìn)士!”
實際上,當(dāng)年共有四人考取,其中桑維翰相貌丑怪,臉長個子矮,“保極以維翰短陋,故謂之半人也”。按照古人相術(shù),臉長為貴,桑維翰常常自戀地對著鏡子自夸:“七尺之身,不如一尺之面?!币馑际钦f,自己雖然矮小,但是面有貴相。長得高又有啥用呢。
這本是一種自卑和無奈之下的強詞奪理,誰也不會太當(dāng)真。可陳保極真哪壺不開提哪壺,不說恭維話也就罷了,反倒口出譏諷,自己說完痛快了,可桑維翰卻把仇恨埋在了心底。
一晃十幾年過去,經(jīng)過艱苦打拼,桑維翰坐上了丞相的座位,而陳保極還在部里供職。此時,陳保極的記性閘門突然打開,回想起十幾年前說的風(fēng)涼話,內(nèi)心十分惶恐,于是主動辦理“停薪留職”,請假去南方散心。
可惜,樹欲靜而風(fēng)不止,此時,桑丞相已是官大勢大,不斷有地方官主動賣好,向其匯報陳保極的行蹤,其中有不少添油加醋挑撥的話,桑維翰遂向皇帝石敬瑭告狀,稱陳保極狡猾異常,到南方散心,很可能有所圖謀。
石敬瑭雖然是軍人出身,但耳根子卻很軟,對政權(quán)看得比命還金貴的他聽了這話不免火冒三丈。遂下令逮捕陳保極并派人嚴(yán)加審訊,后將其貶為衛(wèi)尉寺丞(比七品芝麻官略大)。陳保極自此心灰意冷,精神一蹶不振,終于銜憤而死。
縱觀陳保極一生,可以說是經(jīng)歷坎坷,受了不少罪,可似乎又怨不得別人。畢竟是自己管不住自己的嘴巴,讓嘴巴斷送了前程。
編輯/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