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麗鵑
關(guān)鍵詞:向秀 《思舊賦》 真 美 玄
摘 要:向秀的《思舊賦》,千百年來人們傳頌不已。重新解讀《思舊賦》,可以得到更深刻豐富的感悟,從而感受那份懷友傷國的摯性真情,領(lǐng)略知音難覓的至境詩性,獲得大隱于朝的玄思啟迪。
向秀是開一代風氣之先的學術(shù)宗師,他的一賦一論一書,在魏晉玄學中具有突出的代表性。向秀因其與嵇康著名的養(yǎng)生之辯和為《莊子》作注,顯示了突出的哲學成就。向秀也是一個具有思舊情懷的文學家,他雖然只有一首《思舊賦》傳世,但足以讓后人解讀、賞析、傳頌不已了。千百年來,人們對它進行了無盡的解讀,每一次解讀,總會有新的收獲新的感悟?!端寂f賦》就像一壇深藏窖中的陳年老酒,每一次開啟蓋子,都會清香四溢,沁人肺腑。讓我們懷著憑吊先賢的至誠之心,重新解讀《思舊賦》,來感受那份懷友傷國的摯性真情,領(lǐng)略知音難覓的至境詩性,獲得一種大隱于朝的玄思啟迪。
一、悼友傷國,情摯意切
——對《思舊賦》的真情解讀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一切景語皆情語”,古代文論學家對“情”字的經(jīng)典論述,仿佛都是為了注解那首千古一絕的《思舊賦》。向秀的《思舊賦》千百年來為人們傳頌不已,原因就在于它字里行間所蘊含的懷友傷國的摯性真情。痛悼亡友,感傷亡國,兩者緊密聯(lián)系,互為表里,相融相生,相輔相成,情真意切,感人至深。
《思舊賦》全篇籠罩在對故友傷亡的悲傷痛悼之中,感人至深?!拔┕盼粢詰呀褓?,心徘徊以躊躕?!痹谂腔埠蛙P躕之中,現(xiàn)實與往事無不勾起極大的傷感。向秀想起了歷史上李斯被腰斬的冤案,李斯臨刑前無限傷感地對兒子說:“吾欲與若復(fù)牽黃犬,俱出上蔡東門逐狡兔,豈可得乎?”讀之令人心酸,這是飽蘊血淚的憤怒控訴。向秀借用李斯的冤案來為嵇康鳴不平,嵇康“以事見法”,也是司馬氏集團為了排除異己所制造的一起“欲加之罪,何患無辭”的冤案。向秀的隱喻和類比,是對司馬氏集團濫殺無辜的無情控訴?!吧唛L戚戚,死者長已已”,此刻的向秀只能對著“存而弗毀”的“棟宇”,表達自己的憂傷和痛悼之情:“悼嵇生之永辭兮,顧日影而彈琴。”一“悼”字使“顧”“彈”之氣度化為虛空,“永辭”又使無盡哀念和感慨盡現(xiàn)其中。嵇康臨命之際慷慨撫琴的壯舉,顯示了他剛直不阿、寧折不彎的英雄氣度。山濤形容嵇康“叔夜(嵇康)之為人也,巖巖若孤松之獨立。其醉也,巍峨若玉山之將崩。”余秋雨先生說,魏晉是一個無序和黑暗的“后英雄時期”,“出現(xiàn)過一批名副其實的鐵血英雄”,“嵇康堪稱中國文化史上第一等的可愛人物……對于自己反對什么追求什么,嵇康比阮籍更明確、更透徹,因此他的生命樂章也就更清晰、更響亮了”①。嵇康在他生命的最后一息,向世人展示的依然是他那高風亮節(jié)、偉岸不屈的英雄形象。與此同時,我們看見了情摯意切的向秀。在凜冽的寒風中,在黃昏的夕照里,他徘徊在曾經(jīng)與嵇康、呂安一同走過的街巷,是憑吊,是告別,是為如煙的往事劃上圓滿的句號,也是“為了忘卻的記念”,表達他“吟罷低眉無寫處”②的無盡情懷。
悼友傷國,感慨玄想,《思舊賦》因之有了個性化的抒情?!皣@《黍離》之愍周兮,悲《麥秀》于殷墟。”此時此刻,作者的憂傷和痛悼之情充盈胸間,不可抑制。故居情景依然,日落音聲如昔,嵇康死后,他的妻兒已遷居他鄉(xiāng),此處只留下一座空宅。雖然棟宇猶存,而主人已形神俱逝,遠遠望去,猶如荒冢一般凄涼。睹物思人,情何以堪?!“嘆《黍離》”、“悲《麥秀》”,是作者化用的兩個典故?!妒螂x》是《詩經(jīng)》中的名篇。周王室東遷后,周大夫路過故都,看到宗廟宮室生長盡為禾黍,一派荒蕪破敗景象,于是作《黍離》來抒發(fā)亡國之悲?!耙笮妗敝敢笊坦识嫉膹U墟。傳說殷商王室的微子去朝見周天子,路過殷墟,看見昔日繁華的都城,現(xiàn)已淪為田畝,感慨萬千,便吟唱了“麥秀嶄嶄兮禾黍油油,彼狡童兮不我好仇”。周大夫的《黍離》之嘆和微子的《麥秀》之悲,抒發(fā)的都是濃郁的亡國之情,是對過去繁華景象的深深留戀和對今日繁華已逝的深深惋惜。古人抒發(fā)故國破亡之痛的歌詠,向秀用它來傷悼舊友,自有其特殊的用意。因為這時曹魏政權(quán)已經(jīng)旁落到司馬氏手里,魏已名存實亡,向秀在傷悼故友喪亡之時,儼然看到了故國的殘毀。詩曰“人之云亡,邦國殄瘁”③。嵇康是曹魏的中散大夫,性格耿直,嫉惡如仇,又是曹魏宗室的姻親,一直是司馬氏集團的眼中釘肉中刺,最終成了兩大統(tǒng)治政權(quán)斗爭的受害者和犧牲品。因此,向秀的“黍離”之嘆、“麥秀”之悲,就有著更為深刻的現(xiàn)實批判意義和史鑒意義,既包括對亡友之死的痛悼,也暗含對嵇康所屬的曹魏政權(quán)“日薄虞淵”、名存實亡的痛悼。亡友之悲上升到亡國之痛,向秀內(nèi)心的痛悼之情何其深也!
二、生死知音,天上人間
——對《思舊賦》的詩性洞悉
《思舊賦》之美,是一種深刻豐盈而含蓄靈動的詩性之美。
賦中無論敘事和寫景都蘊含著濃郁的詩情,在這濃郁的詩情之中,包含著向秀“知音難覓”的心境。生死知音,天上人間。那至境至美的詩性表達,給讀者一種怦然心動而久久回味的詩性感受。洞悉這種詩性,就洞悉了向秀之情、嵇康之靈。其中,對琴音和笛音的敘寫更是出神入化,美妙絕倫。
“嵇康善鼓琴,以彈《廣陵散》著名?!雹軐︼祦碚f,琴聲凝聚著“乘云氣,御飛龍,而游乎四海之外”(《莊子·逍遙游》)的神仙情結(jié),他不會再顧及人生道路上的挫折、坎坷甚至死亡,“托運遇于領(lǐng)會兮,寄余命于寸陰”,他已將生死置之度外。在人世間的片刻寸陰,他和上天對話與交流,彈奏的是“感天地以致和”(嵇康《琴賦》)的天籟之音——《廣陵散》,使自己純潔的靈魂伴隨著一生所酷愛的音樂,飛升到一個至高無上的境界,在那里得到自由和凈化,得到超脫和輪回。千百年來,在那悠揚的琴聲中永遠回蕩著一個高大不屈的形象,“與天地兮比壽,與日月兮齊光”?!稄V陵散》的琴聲已超越人生困境的詩性境界,創(chuàng)化出一種本然長嘯,空谷傳響的至美境界。
余秋雨先生說:“說起來向秀也是了不得的人物,文章寫得好,精通《莊子》,但他更愿意做一個最忠實的朋友,趕到鐵匠鋪來當下手,安然自若……”“在野樸自然的生態(tài)中,他們絕不放棄親情的慰藉。這種親情彼此心照不宣,濃烈到近乎淡泊?!雹蒿凳侵窳制哔t的核心人物,無論在官場還是朝野,嵇康都有著非常重要的地位和影響。嵇康為人稟性耿直,思想深邃,為朋友敢于仗義執(zhí)言。向秀雖然是經(jīng)同鄉(xiāng)山濤的引薦而認識了嵇康,加入了竹林七賢后,很快就與嵇康成為了最好的朋友。兩人一起于清風明月之下、松間竹林之間,談玄論道,答難養(yǎng)生,吟詩作賦,彈琴鼓箏,長嘯峰巔,低吟溪畔,打鐵灌園,坐臥相伴,何等瀟灑和快意!向秀與嵇康,就是魏晉時期的俞伯牙和鐘子期,是真正意義上的“知音”,是一種靈魂深處的默契和智慧高端的息息相通。他們有著更綿密的思維和更高遠的精神追求,他們的思想將穿越歷史的天空影響到更遙遠的后世。在向秀傳世不多的一賦一論一書中,哪一個都與嵇康有著相當密切的關(guān)系。“賦”為悼嵇康而作,“論”是與嵇康辯而作,“書”曾得嵇康贊賞與嘆服。從這個意義上說,向秀的《思舊賦》,實際上是另一種形式的《廣陵散》。理解了這些,對結(jié)尾處作者戛然而止的“遂援翰而寫心”,也就有了更深層次上的理解。
作為知音,向秀深諳嵇康志向,認為嵇康“志遠而疏”。即志向高遠,性格曠達,放蕩不羈,但疏于人事。作為朋友,向秀深敬嵇康的才氣、骨氣和豪氣。在向秀眼里,嵇康之死可謂從容不迫、視死如歸,頗有英雄氣概。如今,向秀徘徊在嵇康山陽的舊居,睹物思人,觸景生情。舊居仍在,遺跡尚存,可友人的蹤影已無處可尋。再也不能同游宴飲,賦詩彈琴。陰陽兩隔,生死茫茫,知音難覓,孤掌難鳴,向秀感覺到近乎絕望的悲傷。也許是心有靈犀,向秀的悲傷感天動地,他們的靈魂在天上得到了一次交流和溝通,于是向秀的憑吊有了一個詩性的場面,《思舊賦》也就有了一個詩性的展示和收束。就在“日薄虞淵”“寒冰凄然”之時,忽然,遠處傳來了慷慨而嘹亮的笛聲,原來是陌生的鄰人吹起了一首傷感的曲子,在這寒冷的黃昏,更有透入骨髓的凄涼。嵇康與鄰人,一彈琴一吹笛,一個在“臨當就命”之時,一個在傷別悼亡之日。兩者之間本無內(nèi)在的必然的聯(lián)系,但在專程來到故友舊居憑吊、心情沉痛的向秀聽來,故友“臨當就命”時的從容氣度讓他終生難忘,而鄰人此時此刻“發(fā)聲寥亮”的笛音又使他倍感親切,就在這“寥亮”而“慷慨”的笛聲中,他仿佛看到嵇康那曾經(jīng)熟悉的面容和高大的身影。這樣,嵇康和他所酷愛的音樂在“寥亮”的笛聲中又一次仙臨向秀的眼簾?!稄V陵散》于今未絕!它已穿越時空,回響在從山陽到洛陽的山川、河流、田園之上。此處描寫,今昔相生,情景交融,至情至美,詩韻悠長?!吧疥栢彽选钡牡涔?,哀怨憤懣,情辭雋遠,千百年來已經(jīng)成為后世文學著名的審美意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