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貴海
摘要:審美教育是語文教學本身的任務之一。幾乎在每篇課文中,都可找到美育的內容,在教學中憑借這些素材,可喚起學生的美感,培養(yǎng)學生正確的審美觀及學習情趣。本文總結出,在語文教學中可以憑借形象美、教材美等為學生創(chuàng)設情景,讓他們感知美;可以指導學生理解欣賞,讓他們品味美;還可以幫助學生啟迪發(fā)散,讓他們創(chuàng)造美。
關鍵詞:語文;美育;感知美;品味美;創(chuàng)造美
語文教學是內容豐富、美育因素較多的一門學科,它不僅包括了語言、文字內容,而且包括了極為廣泛的自然和社會常識,幾乎在每篇課文中,都可找到美育的內容。
語文教學與美育有密切的聯系。審美教育是語文教學本身的任務之一,語文教學多是思想內容美與表現形式美高度統一的精品,融自然美、社會生活美和藝術美于一體,教學中憑借這些素材,可喚起學生的美感,培養(yǎng)學生正確的審美觀及學習情趣。憑借形象美、教材美等為學生創(chuàng)設情景——感知美,指導學生理解欣賞——品味美,幫助學生啟迪發(fā)散——創(chuàng)造美。
一、感知美
情感是語文教學的靈魂,課堂是語文教學的陣地,又是實施美育的重要途徑,作為一名成熟的語文教師,首先要注意為學生創(chuàng)設一種和諧的教學情境,激發(fā)學生情感,喚起感知美的內驅力。教師可采用巧設懸念、投石激浪、旁敲側擊等靈活多樣的藝術技巧,牽引學生步入美好殿堂,從而使學生身心迅速進入審美狀態(tài),自覺成為審美主體。如:教魯彥的《聽潮》時,可以這樣設置導語:大海遼闊壯美,神秘莫測,有時溫柔靜謐、如詩如畫,有時又狂濤怒吼、洶涌澎湃,當然生活在內地的我們很難真正一睹大海的風采,領略大海的雄壯美麗,今天就讓我們隨著魯彥一同去傾聽大海的聲音吧!
語文教學中引導學生感知美,是為了更好地培養(yǎng)學生的審美想象能力,幫助學生再現美。愛因斯坦說過:“想象力比知識更重要,它是知識進化的源泉。”連綿的青山、遼闊的北方草原、美麗的江南水鄉(xiāng)……一套中學語文教材就是一個具體而微觀的人化自然,就是一個包羅萬象的世界,中學生是從閱讀課文走向自然、走向世界的。教師可以通過朗讀,將學生牽引到這個充滿詩情畫意、充滿真善美的世界,調動學生的審美想象,那么無聲的文字符號,就會變成充滿激情的語言;無形的圖畫,就會變成栩栩如生的景觀。如王勃的《杜少府之任蜀州》,學生可以根據詩文提供的描述在審美主體的意識中構成一個具體的形象:詩人衣袂飄飄,遙望風煙迷茫的大海,為友人送行,依依惜別中,寄托了自己的深情勸勉,表達了自己曠達的胸懷。
二、品味美
語文教材是語文教育內容的具體表現,它所選用的文章一般都是典范的作品,而這些作品都是作家運用文字表情、達意、載道的結果,它的內容涉及了美的各個領域,是中學生感知美的主要載體,而這些美又需在老師的引導下使學生逐步理解和領悟。
文章的建筑美就是文章的結構美,建筑美是藝術和技術高度統一的美,埃及的金字塔、中國的長城以及江南園林中的亭臺樓閣,它們的美是直觀的、可感的,而文章的建筑美卻需要審美主體通過語言文字,撇開情節(jié)場面等,調動自己原本的知識經驗加以理解。如《中國人民尋求救國真理的道路》一文,言辭精當、條分縷析、環(huán)環(huán)緊扣、邏輯嚴密,既有行云流水般的暢達,又有驚濤拍岸的雄渾。
一堂好的語文課,應該注重培養(yǎng)學生的文字鑒賞能力。詩歌的意象、散文的意境、小說的情節(jié)和環(huán)境的蘊含、戲劇的潛臺詞等都需要學生去感受和想象,文學作品中的具體形象滲透著作家的審美理想。如魯迅先生在《藤野先生》這篇散文中為我們展示了一個正直善良、治學嚴謹、沒有民族偏見的藤野先生形象。學生在教師引導下,通過“觀、品、悟”領會到藤野先生的人格魅力,內心就會產生強烈的震顫,掀起情感的波浪,從而獲得深層次的美感。
“情于言,辭欲巧”,眾多的文學作品之所以生動形象、憾人心魄,還得益作品精美的文辭,如《春》的清新明麗、《背影》的含蓄雋永、《我的叔叔于勒》的簡潔明快、《宜興紫砂》的凝煉典雅、《沁圓春·雪》的恢宏飄逸。
三、創(chuàng)造美
培養(yǎng)學生的審美感知力、審美想象力、審美理解力的最終目的是為了讓學生能進行語言美的創(chuàng)造,如教學生讀“上下天光,水天一色”、“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的詩句,可以調動學生的審美想象,口頭描述出詩歌所表現的意境。學生自己動手借助“繪畫”再現美的意境,可以實現學科間的互相滲透與能力遷移。教《蘇州園林》時,可借助于多媒體教學,讓學生根據園林圖示,先通過視覺直觀地感受蘇州園林亭臺軒榭的布局、假山池沼的配合、花草樹木的映襯、近景遠景的層次,然后摸擬導游根據圖象內容進行解說,讓學生根據個體的特有感悟,勾畫描摹蘇州園林如在圖畫中的優(yōu)美景致。最后再和原文進行比較,這樣既活躍了審美想象,又觸發(fā)了創(chuàng)造的原動力。為了提高學生發(fā)散性思維能力,教師要讓學生知道對同一客體由于審美主體的情緒不同,對美的感知也是千差萬別的。
當學生積累了一定的知識經驗、具備了一定的分辨和評價美的能力時,可以把學生的目光從課堂移向社會,到社會生活中去感受自然美,品味生活美,形成正確的審美觀念,進而創(chuàng)造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