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穎宏
摘要《沁園春·長沙》,通過對長沙秋景的描繪和對青年時代革命斗爭生活的回憶,抒寫出革命青年對國家命運的感慨和以天下為已任,蔑視反動統(tǒng)治者,改造舊中國的豪情壯志。這首詞寫于北伐戰(zhàn)爭開始的前一年(1925年),毛澤東從上?;氐胶?在家鄉(xiāng)韶山一帶從事農(nóng)民運動,在韶山等地先后建立了二十多個農(nóng)民協(xié)會,創(chuàng)建了湖南農(nóng)村第一個黨支部——韶山支部;同年8月,自韶山動身,準備南下廣州,參加1926年1月召開的國民黨第二次全國代表大會。10月,毛澤東同志從韶山前往廣州創(chuàng)辦全國農(nóng)民運動講習所,途經(jīng)長沙,重游橘子洲,面對絢麗的秋景,回憶往昔的歲月,寫下了這首氣勢磅礴的詞。
關(guān)鍵詞其實磅礴 情感激越 高昂
中圖分類號:I206文獻標識碼:A
全詞分上下兩片。上片寫景,描繪了美麗壯觀的湘江深秋景色,并即景抒情,提出了蒼茫大地應(yīng)該由誰來主宰的問題。
“獨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頭?!秉c明了時間,地點和特定環(huán)境。“寒秋”,即深秋,秋深已有寒意,“湘江”,源出廣西壯族自治區(qū)興安縣南的海洋山,長817公里,流經(jīng)長沙,向北流入洞庭湖,故言北去?!伴僮又蕖北久懼?在長沙城西湘江中,據(jù)《太平寰宇記》載,“上多橘,故以為名。”杜甫《岳麓山道林二寺行》“桃源人家易制度,橘洲田土仍膏腴”橘子洲頭,指洲的南頭,地處湖南第一師范學校與岳麓山之間。這三句是說,深秋時節(jié),我獨自站在橘子洲頭,湘江水日夜不息地向北奔流。
“看萬山紅遍,層林盡染,漫江碧透,百舸爭流,鷹擊長空,魚翔淺底,萬類霜天競自由。”七句由“看”字統(tǒng)領(lǐng),描繪了獨立橘子洲頭所見到的一幅色彩絢麗的秋景畫圖。其中“看萬山紅遍,層林盡染中“萬”極寫山之多,“遍”極寫紅之廣,“層”準確地表現(xiàn)出樹林的重重迭迭,“染”活畫出岳麓山一帶楓林,仿佛人工染成一樣的壯美景色。岳麓山多楓樹,經(jīng)秋葉紅。山腳有愛晚亭,即取自唐杜牧《山行》“停本坐愛楓林晚,霜葉紅于二月花”之意。“魚翔淺底”,《穆天子傳》:“六師之人翔畋于曠原?!薄白⒃?翔猶游也”。唐柳宗元《小石潭記》:“潭游魚可百許頭,皆若空游無所依?!笨沼?即與翔同一意境。淺底,非言水淺,乃喻水清澈可見底。唐儲光羲《釣魚灣》:“潭清疑水淺,荷動知魚散。”水深則略呈碧色,故上句又言“碧透”。這七句的意思是說,遠望重重迭迭的楓樹林,經(jīng)霜后,一片火紅,近看碧綠清澈的湘江,無數(shù)船只爭相行駛,雄鷹在長空展翅高飛,魚兒在江水中自由自在地游泳,宇宙間的萬物,都在競相向上,蓬勃發(fā)展。在這里,詩人從山上、江中、天空、水底選擇了幾種典型景物進行描寫,既有靜景,又有動景;既有遠景,又有近景,對照鮮明,生機勃勃。最后一句,“萬類霜天競自由”,則從眼前的山、樹、水、船、鷹、魚,一下擴展到世間萬物,并對在寒秋嚴霜下的萬物蓬勃活躍,奮發(fā)自強的情狀,作了富于哲理性的概括,同時也為下面的抒情烘托了背景,準備了氣氛。
“悵寥廓,問蒼茫大地,誰主沉浮?”中,“悵”本意為懊惱,惆悵若有所失。這里指由沉思而產(chǎn)生的感慨,“寥廓”廣闊曠遠的樣子,此指宇宙遼闊。屈原《遠游》“下崢嶸而地兮,上寥廓而無天。”而對這一派勃勃生機的大千世界,怎能不激起思緒萬端,廣闊無垠的大地呀,誰才是主宰你命運的真正主人呢?在此,詩人通過詢問大自然的盛衰榮枯應(yīng)該由誰來主宰的問題,表現(xiàn)出詩人的博大胸懷和革命者的凌云壯志。
下片抒情,通過回憶,形象地概括了早期共產(chǎn)主義戰(zhàn)土雄姿英發(fā)的戰(zhàn)斗風貌和豪邁氣概,藝術(shù)地回答了“誰主沉浮”的問題。
“攜來百侶曾游,憶往昔崢嶸歲月稠?!敝?“百侶、(同學)”,毛澤東于1914至1918年在湖南省第一師范學習,畢業(yè)后,又在該校附小任教員、主事。在學校時,與蔡和森、陳昌、張昆弟、何叔衡、羅學瓚等人過從甚密,常在一起議論時局,探求真理,砥礪學行,又常越野漫行,或暢游湘江。后來,他回憶道:這段時間“我逐漸地團結(jié)了一批學生在我的周圍,形成了一個核心,后來成為對中國的國事和命運產(chǎn)生了廣泛影響的一個學會?!薄八麄儾恍加谧h論身邊瑣事,他們的一言一行,都一寫要有一個目的。”“他們認為時局危急,求知的需要迫切?!薄拔业呐笥押臀抑辉敢庾h論大事——人的天性,人類社會,中國、世界、宇宙。”1918年4月,毛澤東和他的同學們于長沙市 溁灣鎮(zhèn)周家臺子蔡和森家中組成了新民學會。成立會上,選簫子升為總干事,毛澤東和陳書農(nóng)為干事?!皪槑V”特出的,不尋常的,“稠”,多而密的樣子,引申為豐富多彩。杜甫《發(fā)秦洲》:“此邦俯要沖,實恐人事稠?!被貞涍^去,曾經(jīng)和許多同志在這一帶聚會、游覽、度過了許多不平凡的歲月。詩人從上片的獨自舊地重游,很自然地聯(lián)想到過去的戰(zhàn)友,引起對往昔生活的回憶。
“恰同學少年、風華正茂,書生意氣,揮斥方遒。指點江山,激揚文字,糞土當年萬戶侯?!逼呔渲小皳]斥方遒”,謂思想自由奔放、熱情正足,“揮斥”,奔放意?!肚f子、田子方》:“夫至人者,上窺青天,下潛黃泉,揮斥八極,神氣不變。”郭象注:“揮斥猶縱放也”遒,強勁,“激揚文字”,寫出激昂奮發(fā)的文章,激揚,激勵奮發(fā)。《三國志、臧洪傳》:“洪辭氣慷慨,涕泣橫下,聞其言者,雖卒伍廝養(yǎng),莫不激揚。”“萬戶候”,借指反動軍閥。當時,先后盤踞在湖南的反動軍閥有湯薌銘,傅良佐、張敬堯,趙恒惕等。這七句意思是說:那時候,同學們正當青春年少,風彩煥發(fā),才華橫溢,革命熱情奔放,奮發(fā)有為,經(jīng)常在一起評論國家大事,寫出批評惡濁的,表揚善良的文章。把反動統(tǒng)治者視如糞土。
“曾記否,到中流擊水,浪遏飛舟?”三句中,“到中流擊水”作者自注:“擊水:游泳。那時初學,盛夏水漲,幾死者數(shù)。一群人終于堅持,直到隆冬,猶在江中。當時有一篇詩,都忘記了,只記得兩句:‘自信人生二百年,會當水擊三千里?!边@三句是說,還記得嗎?當年我們在江中游泳,激起的波浪,幾乎阻止了飛快前進的船只。
這里雖同上片一樣,是以設(shè)問句結(jié)尾,但實際上是對“主沉浮”的巧妙回答,要像當年中流擊水那樣,勇敢地投身于革命風浪中,急流勇進,擔負起主宰國家命運前途的大任。
這首詞上片著重寫“看”,下片則著重寫“憶”?!霸巍迸c上片暗寫的“重游”相對,并為回憶往事鋪墊。“崢嶸歲月稠”,反映的是“曾游”時的時代特征;“風華正茂”,“書生意氣”描述的是“曾游”時的伴侶的特點,“指點”、“激揚”、“揮斥”,傳達了這群青年人的革命氣勢與革命豪情;“糞土當年萬戶侯”,概括了他們蔑視一切達宮貴人的無畏精神。最后三句,詩人情不自禁地與“百侶”對話,以“曾記否”喝醒。“擊水”,“遏舟”,寫的是往事,卻是歌頌激流勇進,敢于革命的精神,從而完整地繪出了新民學會會員們才華洋溢,意氣奮發(fā)的群象。
全詞先寫景,后敘事,情則融于景中,寓于事中,而兩設(shè)問句,使詞的格調(diào)更趨高昂。對句工穩(wěn),用詞警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