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兩宋之交辭賦的傳承與遞變

      2009-05-13 08:10
      文學評論 2009年2期
      關鍵詞:辭賦高宗文人

      劉 培

      內(nèi)容提要兩宋之際的辭賦發(fā)展既一脈相承又有所變化。靖康之難的時局促使北宋后期辭賦中彌漫的衰颯之氣向深沉、悲愴的方向發(fā)展;北宋后期以來士風的萎靡和南宋初期黨爭的白熱化以及權臣擅權等因素促成了頌美辭賦不合時宜地畸形繁榮;文化格局的調(diào)整促成了南宋山川風物賦的興起;北宋后期以來的文化專制政策在南宋初期得到變本加厲的實行,其結果是辭賦中的愛國熱情無法充分伸張,而是和憂患意識糾纏在一起,表現(xiàn)得壓抑而凝重;北宋后期,文人的精神世界發(fā)生了很大的分裂,濟世救民的入世追求和遁世無悶的人生旨趣漸行漸遠,南宋辭賦更熱衷于表達對安閑生活的向往,由于學力的鄙陋,南宋初期辭賦抒情說理的風格由理趣深邃轉(zhuǎn)向張揚外露、直白膚淺,進一步促進了北宋末期以來辭賦創(chuàng)作水平的下滑態(tài)勢。

      從帝王世系、基本國策、統(tǒng)治集團的核心成員以及政治、學術的發(fā)展等方面來看,南宋政權與北宋并無多大變化,其政治格局、學術文化基本是對北宋后期的延續(xù)。具體到辭賦創(chuàng)作,南宋紹興年間的辭賦也是對北宋后期辭賦的傳承發(fā)展。不過,南宋政權偏安一隅,風雨飄搖,前朝的雍容氣象蕩然無存,時局的巨變使得當時的學術和士風發(fā)生了深刻的變化,并影響到辭賦創(chuàng)作對北宋后期辭賦風尚的傳承以及自身的遞變。

      兩宋之際學術、士風的演變促成了辭賦創(chuàng)作的轉(zhuǎn)變,就目前的文獻來看,南宋初期辭賦留存于世者近300篇,其表現(xiàn)出的對北宋后期的傳承、遞變軌跡相當明顯,我們打算從六個方面討論之。

      一辭賦中悲涼之氣的遞變與深化

      北宋后期由于黨爭的進一步意氣化,文人的參政熱情消退,身履薄冰、畏懼禍端的心理彌漫士林,悲涼之氣也因此逐漸浸淫于文學作品中,慨嘆人生、反思命運成了文壇的主調(diào)。南宋初期的文人大多經(jīng)歷過國破家亡、流離播遷之苦。靖康之難后,北方文人紛紛南逃,這些人是南宋初期賦壇的主力?;兆诔浴柏S亨豫大”為口號,人為地營造盛世的氛圍,借以打壓異論,排斥異黨,其結果,是歌功頌德辭賦大行其道的同時,表現(xiàn)深沉的人生苦難和人生漂泊的辭賦勃然而興。南宋初期文人的政治環(huán)境和北宋后期文人相比不僅沒有絲毫的好轉(zhuǎn),反而更加惡劣。面對國家民族的危局,大臣們本應精誠團結,共赴國難,但那只是我們讀史者的一種奢望,兩宋之交的為人臣者呈現(xiàn)給我們的卻是黨論四起、攻訐不已的混亂局面。在這種情況下,文人們內(nèi)心的悲涼更為深重。南渡以后,生活環(huán)境也隨之惡化,當時“天下州郡沒于胡虜,據(jù)于僭偽,四川自供給軍,淮南、江、湖荒殘盜賊。朝廷所仰,惟浙、閩、廣、江南,……荊榛千里,斗米至數(shù)十千,且不可得。盜賊、官兵以至居民,更互相食,人肉之價,賤于犬豕”。這樣的遭際對于文人們來說無疑是刻骨銘心的。南宋初期賦家承襲了以往文人憂懼宦海沉浮的心理態(tài)勢,加之他們大多有過身似飄萍的背井離鄉(xiāng)體驗,因而,當時的辭賦繼承了北宋后期辭賦慣常表現(xiàn)的對人生的悲涼之感,而且程度更深。

      北宋時期,較早用賦的形式慨嘆身世的是宋祁的《臥廬悲秋賦》、《窮愁賦》、《憫獨賦》,宋祁未登第時生活極其困頓,所以在富貴以后就一再在創(chuàng)作中追憶早年的生活,流露出傷憫和自憐的種種情緒??赡芎蜁r代的悲涼氛圍有關,北宋后期,慨嘆個人身世的賦作逐漸多了起來,像謝逸的《感白發(fā)賦》、晁補之的《述志賦》、張耒的《問雙棠賦》、程俱的《懷居賦》等等,多以一種感傷的情懷來回憶早年的生活,而且多對仕途的偃蹇頗感無奈。晁公遡的《憫獨賦》命意頗類宋祁的《憫獨賦》而更多切膚之痛。靖康元年(1126)年僅十歲的公遡和兄公武等家人隨父晁沖之逃離汴京,流落在江浙一代,翌年,父親病死寧陵,此賦就是以這一流亡過程為線索行文的。賦作追述靖康難中一家人的逃亡生活道:“豹優(yōu)優(yōu)而晌關兮,宇將顛而藩陟。心旺旺而橫騖兮,撰余轡于雎之陽。朝發(fā)軔而南邁兮,慘去故而盡傷。睨帝閽以增遐兮,日沉翳其無光。岑石摧下其重蜾兮,豺狼躊夫中路。夕惴傈而不寐兮,晝徙倚而環(huán)顧。察九土之洪曠兮,予何為此窘步?”夷狄叩關,舉家播遷,以天地之寥廓,卻難以容身,作者的感慨道出了當時流亡者普遍的心理。作者發(fā)出了這樣的浩嘆:“昊蒼何其不仁兮,而畀予以弱質(zhì)。衷坎毒而豈忘兮,懼鞭冢其難必?!边@篇賦以一個少年的眼光和感觸,細致地描寫了那個亂世給普通人帶來的苦難,是當時少見的啼血號天的佳作。此外,李處權的《夢歸賦》描寫夢歸洛陽的情景,通過魂牽夢繞的追憶,把國破家亡的哀痛表現(xiàn)得極其深沉、沉重。

      北宋后期辭賦中有許多表現(xiàn)宦海風波、憂懼仕途浮沉的作品。晁補之的《夢覿賦》、《坐愁賦》、唐庚的《省愆賦》努力排遣對政治斗爭的憂懼;蘇軾的前后《赤壁賦》通過齊物達觀的思想來化解貶謫的悲苦,蔡確《送將歸賦》則詳盡鋪陳貶謫的悲涼失落心態(tài),謝逸的《吊槁杉賦》則表現(xiàn)世道的險惡,人心的叵測。而南宋初期,文人對政治上的失意和貶謫嶺表卻能夠泰然處之,經(jīng)過元祜以來你死我活的黨爭和蔡京、秦檜等權臣的文化專制與文化恐怖,文人們對政治把戲有了更為深入的了解,因此,他們在官言官,在江湖則言江湖,能夠馬上適應自己在官場中扮演的角色,不管面對什么樣的處境,都能找到自己的位置,并以平靜得近乎麻木的心態(tài)來扮演著自己的角色。李綱的《三黜賦》、張九成的《謫居賦》就很好地詮釋了文人心態(tài)的這種變化。張九成的賦雖然把貶謫的心境寫得很絕望,把謫居的地方寫得很可怕,把謫居的生活寫得很孤獨,但是,他對這種種的不快并沒有完全在意,賦中寫到:“夏葛冬裘兮何用美,饑食渴飲兮無求備,神明昌兮窮不諱,道義重兮物偕逝,悠哉游哉,聊以卒歲?!边@并不是故作曠達,而是作者心理的真實反映,也是當時文人貶謫心態(tài)的真實表現(xiàn)。胡寅在紹興二十四年(1154年)謫居新州時著《魯語詳說》,序言這樣寫到:“投畀炎壤,結廬地偏,塵事遼絕,門挹山秀,窗涵水姿,檐竹庭梧,時動涼吹。朝夕飯一盂,蔬一盤,澹然太虛,不知浮云之莽渺小也”,把貶謫生活描寫得極有詩意,可以作為張九成賦的很好注腳。這種心態(tài)固然與對江南的開發(fā)有關,謫居地不再如以前那般荒蠻不開化,但是更主要的原因應該是謫居心態(tài)的變化。

      二辭賦的歌功頌德功能得到進一步加強

      與表現(xiàn)悲涼情緒的辭賦并行不悖的,是歌功頌德辭賦在南宋初期的大行其道。辭賦的這種風尚,也是對北宋末期辭賦頌美風尚的繼承和發(fā)揚。

      徽宗是個相當庸劣的皇帝,無治理國家的才能卻一心想體驗盛世天子的滋味。蔡京秉政時,控制臺諫,打擊異己,曾經(jīng)三次籍定“元祐奸黨碑”,根除一切舊黨勢力,新黨一統(tǒng)天下?!俺鐚廃h禁”的結果,是人皆畏禍,莫敢莊語,諛文盛行,頌聲四起,人為地營造了一個“盛世”的局面。在宣揚“盛世”的同時,徽宗建造宮觀樓閣,綱運天下奇花異石珍禽異獸,在汴京的東北方建筑艮岳。徽宗的大興土木,對諂諛文風的興起,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

      承此余緒,南宋初期辭賦中歌功頌德的傾向仍然相當突出。在國破家亡、山河破碎的情形下還能唱出頌美的調(diào)子,在今天看來有點匪夷所思,究其原因,首先是文化恐怖政策的結果。秦檜獨相期間,沿襲蔡京的打壓黨議的做法,而且更為變本加厲。趙翼曾經(jīng)指出:“秦檜贊成和議,自以為功,惟恐人議己,遂起文字之獄,以傾陷善類。因而附勢干進之徒承望風旨,但有一言一字稍涉忌諱者,無不爭先告訐,于是流毒遍天下?!瓩u又疏禁野史,許人首告,并禁民間結集經(jīng)社”,這樣的嚴酷打擊,勢必形成萬馬齊喑的局面。諂詩諛文和高壓政治是互為表里相輔相成的,滿朝文臣仰望秦檜之鼻息,承風望旨,一有頌事,舉朝紛進,惟恐落后,歌功頌德之聲日隆,斯文掃地盡矣。其次是掩蓋國恥、維護皇家體面、樹立高宗帝王之尊的政治需要。靖康之恥是亙古未有的奇恥大辱,相當于后來明建文年間的朝鮮國王遺德曾這樣評論這段歷史:“中土禍患,至宋徽、欽而極,子息蕃衍,恥辱亦大,前史未有也”。這一點高宗們不是不明白,但是高宗及其大臣們的確沒有重振河山的能力和魄力,無法勵精圖治,就只能依靠歌功頌德來支撐門面了。高宗政權通過科舉賦題的引導和下詔命群臣歌頌當朝重要人物(如秦檜、韋太后)以及頌揚當下體面的事件(如典禮、和戎之議)等手段,推動頌美文風的流行。

      兩宋之際的頌美辭賦主要有這樣幾個方面的內(nèi)容,即都邑賦、描寫園林殿閣樓觀的辭賦、典禮賦、頌美當?shù)勒叩霓o賦和禮神的頌辭等。

      都邑賦或宣揚王朝風物之美、物產(chǎn)之盛,或贊美禮樂之隆興、國力軍力之強大,從而達到歌頌當?shù)勒吖I(yè)的目的。北宋后期,都邑賦的創(chuàng)作出現(xiàn)了一個小小的高潮。比較出色的有李長民的《廣汴賦》、王觀的《揚州賦》、趙鼎臣的《鄴都賦》、王仲蒡的《南都賦》等。這些賦大多通過贊美山川都邑來表現(xiàn)大宋的氣度,粉飾衰世,作一些有氣無力的心理安慰。南渡以后,地方盜賊蜂起,金人又兩次渡江南下,滿目瘡痍,民不聊生,但是,就是在這樣的情形下,贊美都邑的辭賦創(chuàng)作依然是很繁榮的。

      南宋初期的都邑賦是和高宗定行都于臨安府密切聯(lián)系著的。

      紹興八年(1138),高宗定臨安府為行都,以示不忘恢復之意。針對這一事件,高袞奏上《二都賦》,施諤奏上《行都賦》。二賦今已不傳,但從《二都賦》的名稱看當是對班固《兩都賦》的模仿。南宋初期的文人為了挽回一點顏面,喜歡把高宗的避地江南和東漢的光武中興相提并論,因而也稱高宗的立足江南為“中興”,并對此巧作言詞,大加粉墨。高袞等極有可能是學著班固的樣子在頌美高宗的中興大業(yè)。目前可以看到的粉飾這一事件的辭賦是傅共的《南都賦》。從賦,序所云“臣切(竊)觀主上駐蹕吳邦,建立行宮,累載于斯矣”來看,辭賦應作于紹興八年定行都于杭州或稍晚,是針對稱杭州為“行都”、“行在”而發(fā)的。作者把高宗比光武,把杭州比南陽,希望依光武之例,稱杭州為“南都”,賦的結構也是模仿張衡的《南都賦》。賦以兩位虛擬人物的對話來結構全篇,先反駁定都于長安、洛陽,汴京的論調(diào),然后盛贊光武的火德中興,于是就把光武和高宗聯(lián)系在了一起。既然尚火德的光武初定南都,那么,同樣要以火克金(國)的高宗自然也應該有南都,這樣才能成就中興大業(yè)。辭賦從地理形勢和歷史發(fā)展的角度來說明定都于杭州的合理性,為了增強說服力,作者不管不顧地連建康的歷史和地理一并附會到杭州上去,看上去的確很是氣勢凌厲。以此論斷為基礎,辭賦展開了對高宗建國體、祭天地、藉田疇、臨太學、開百衙、朝萬國等一系列的典禮描寫,在此,作者極力突出高宗天授皇權的合法性和莊嚴性:“一聲清蹕,天容穆然,萬靈奔趨,千官肅虔。”而吳人仰慕高宗的情形是“如牛犢從,如嬰兒慕”,“填郛溢郭,如饑待哺。如舜擅行,而民風鶩”,這樣充滿豪情地稱頌高宗的文字,實在不是一般人可以勝任的。接著是以如椽巨筆潑墨如云般縱情描寫杭州的歷史、風物以及天下輻輳、舉世仰慕的景象,其鋪張揚厲的筆法是張衡的《南都賦》所不及的。由此可以看出作者頌美的激情是何其激越。而更為令人瞠目的是作者對南宋疆域的描寫,傅共比司馬相如的《子虛上林賦》更勝一籌,能把南宋逼仄的疆界寫得廣袤無邊,東邊是琉球、日本、百濟、高麗;西邊是四蜀、五溪;南邊是滄溟巨壑,際天無極;北邊的邊界作者忌諱,沒有實,而是含糊其辭地表述為“連接玄冥”。這篇鴻篇巨制,使我們清晰地感受到紹興年間諛文泛濫之一斑。

      北宋后期徽宗的大興土木,掀起了一個創(chuàng)作諂諛詩文的小高潮。南宋初期,百廢待興,宮觀樓閣的建設無法和徽宗時期相比,而且,高宗提倡節(jié)儉,過分地鋪敘建筑之華贍不太恰當,所以,此時描寫殿閣的辭賦多通過表現(xiàn)神圣莊嚴的帝王氣象來達到諛美當?shù)赖哪康?。王廉清的《慈寧殿賦》就是頗具代表性的賦作。這篇賦是紹興十二年(1142)獻上的。慈寧殿是高宗生母韋太后所居之殿。韋后于紹興十一年(1141)由金放歸,這件事在高宗等看來,是宣揚和戎國是、挽回皇家顏面的一個絕好機會。韋后歸后,高宗曾下詔:“乞令臣作為歌詩,勒之金石,奏之郊廟,揚厲偉績,垂之無窮”。詔下以后,諛美此事的頌賦歌詩紛至沓來,此賦可能就是其中之一。賦作開篇的結構和慣常的描寫宮觀殿宇的辭賦一樣,鋪張描寫慈寧殿的過程和形制,但重點放在對高宗崇孝道而天下和洽歸于太平的謳歌。與韋后南歸有關的賦還有曹勛的《迎鑾賦》(十篇)等。

      氣勢恢宏的典禮可以體現(xiàn)王朝的聲勢,也可以使文人對現(xiàn)實的衰敗產(chǎn)生些許空幻的寄托與愿望?;兆谠觊g,劉弁作的《元符南郊大禮賦》即反映了文人們的這種心理。賦中充滿熱情地追述太祖蕩滌海內(nèi)的功業(yè)和列宗的功績,描繪當代的盛世景象多羅列漕泉涌地、祥瑞沓至等套語,顯得虛張聲勢,不得要領。紹興年間的典禮賦我們現(xiàn)在能看到的有王洋的《擬進南郊大禮慶成賦》,曾協(xié)《云莊集》卷三有一篇《獻藉田賦表》,但賦已不傳。王洋的《擬進南郊大禮慶成賦》作于紹興十三年(1143),可能是考慮到天下不靖,此賦基本上是對典禮過程的簡單敘述,沒有劉弁賦的虛聲頌美的習氣,對高宗的贊美,主要集中在他的節(jié)儉上。葛立方的《九效》屬于禮神的辭賦,是一組九篇模仿屈原《九歌》的虛聲頌美頌辭,這樣的作品其目的只有一個,那就是討好當?shù)?。這樣的禮神作品還有葛立方的《云仙》、李石的《巫山凝仙真人詞》等。

      三山川風物賦興起

      北宋后期出現(xiàn)了許多頌美山川風物的賦,通過贊美山川物產(chǎn)以表現(xiàn)大宋的氣度,以暫時忘卻眼前一蹶不振的現(xiàn)實。這類賦較好的有李扁的《武當山賦》、李綱的《武夷山賦》、樓異的《嵩山三十六峰賦》等。也許文人們不想面對這樣的現(xiàn)實:一番鬧哄哄的政治紛爭的結果,是王朝的沒落。

      北宋中期,南方文人已經(jīng)在文壇居于主體地位,但是由于當時的文化中心是在汴京、洛陽一代,在人們的文化觀念當中,江南一帶,依然是

      遠離文化中心的邊緣地帶。南渡以后,文化中心南移,文化版圖發(fā)生了變化,南方出生的文人在紹興間已經(jīng)居于文壇的主導地位,因而,文學中的話語體系勢必隨之改變。描寫南方山川物產(chǎn)的辭賦,尤其是南方文人創(chuàng)作的辭賦,其弘揚當?shù)匚幕?,爭取文化、文學話語權的動機表現(xiàn)得相對明顯。

      王十朋的《會稽風物賦》以典雅流暢的筆觸鋪敘了會稽地區(qū)的歷史沿革和山川風光、物產(chǎn)、風俗以及古今人物,借以表現(xiàn)江浙人文教化的隆盛和資源物產(chǎn)的豐富,可作帝王之資。尤其是對古今人物的鋪敘,集中于他們的政治和文學才干,作者是想指出,會稽非斷發(fā)文身之地,而是人文之奧府,文化發(fā)達,人才之盛甲于天下,借此強調(diào)會稽的文化優(yōu)勢地位。賦的結尾,作者以飽滿的熱情贊美了當今的政治:“今天子披輿墜之圖,思祖宗之績,求治如不及,見賢而太息,文德既修,武事時閱,蓋將舞干戚而服遠夷,復侵疆而旋京闕。余俟其車書仝,南北一,仿吉甫,美周室,賦《崧高》,歌吉日,招魯公,命元結,磨蒼崖,禿巨筆,頌中興,紀洪烈,邁三五,復前牒,亙天地,昭日月。于是窮章亥之所步,考神禹之所別,覽四海九州之風俗,掩《兩京》、《三都》之著述。騰萬丈之光芒,有皇宋一統(tǒng)之賦出,回眠會稽,蓋甄陶中之一物。”這不是摜常的曲終奏雅的故作姿態(tài),而是在借頌美高宗的內(nèi)修文德外治武功來寄予憑依南方以一統(tǒng)天下的期望。王十朋還有四篇贊美會稽山川之美的《雙瀑賦》、《蓬萊閣賦》、《大崿賦》和《剡溪春色賦》。王十朋是溫州樂清人,他的這些辭賦創(chuàng)作,充分體現(xiàn)了南方文人爭取文化話語權的用意。和王十朋的創(chuàng)作相呼應的是王騰的《辨蜀都賦》,此賦羅列成都的發(fā)展歷史和文化的發(fā)達、風俗的醇厚,批評時人對蜀地的種種誤解,作者在賦中把這個意思表達得相當明白:“人物習性,有忠有邪,有智有愚,出于才行,而不由土產(chǎn)。自趙諗狂圖,好事者類指以疵蜀人,蜀之衣冠含笑強顏,無與辯之者,余嘗切齒也。”其實,提高地方的文化地位,不是辭賦中的孤立現(xiàn)象,在一些散文中也可以看到類似的言論,如喻汝勵的《辨蜀》、《捫膝軒記》等。吳做的《浮丘仙賦》是較早描寫黃山風光的賦。黃山之美可能直到南宋初期才引起人們的注意,朱弁《曲洧舊聞》卷八載:“新安郡黃山有三十六峰,與池陽接境,在郡西,嶯岫秀麗可愛,仙翁釋子多隱其中,圖經(jīng)不著其名”。賦中描寫變化多姿的黃山群峰日:“卻立而仰視,則危峰挺石,旅列青冥。或敷若蓮華,或擎若爐薰?;騼叭舳牍冢蚨巳舸F??;虼谷粢斜P,或蹇若抗旌。或植若劍戟,或肩若友朋。或旁附而不倚,或中立而不傾。或頹若下隕,或企若上騰?;虺缏∫詷O壯,或剛耿而孤?lián)巍?,作者大量運用排比句式詳盡描繪黃山群峰的形態(tài),反映了急于向世人介紹黃山的沖動和對黃山的熱愛。可能與仙翁釋子多隱于此相關,此賦的后半部分描寫仙人降臨的情景,更給黃山蒙上一層綺麗夢幻的色彩。

      這種凸顯南方本位文化的觀念也出現(xiàn)在一些描寫南方風物的詠物賦中。何麒的《荔子賦》針對荔枝珍貴而不產(chǎn)于中州,發(fā)表了這樣的議論:“凡瑰琦之所出,必以遠而見珍。故檳榔產(chǎn)于交趾,石榴盛于涂林,橘柚貢于淮海,葡萄得于罽賓”,“勿以類言,此固易知,何物不然?蓋明珠耀于合浦,白玉出于于闐,孔翠毓于炎洲,火齊來于日南。以人言之,亦復奚別?自昔圣賢,燦若星列,是以戎出由余,吳出季札。秭歸之陋,而生屈原;蒼梧之荒,而生士燮,曲江而下,世固不乏。又況東夷之人號為舜,西夷之人號為文,何必中原,乃可勃興?!彼撈鋵嵤窍胫赋?,從物產(chǎn)、人物之盛,邊鄙之地不遜于中原,江南之地,足可以作為恢復中原的依憑之地。又如李石的《梔子賦》頌揚火德:“祝融用威,朱鳥奮翅,火輪曳空,炎炎赫赫,畢哉詫乎!一花纖微東皇刻,一氣浩大天皇織,而乃與較瑞花虛名為六出乎?”作者把梔子花描寫成了南宋中興的象征。

      四辭賦中深沉的憂患意識演變?yōu)樯顡吹膼蹏?/p>

      靖康之難以后,文人們的憂患意識通過愛國精神的高漲表現(xiàn)出來,不管是收復失地的熱切呼號,還是勵精圖治、守以待變的冷靜分析,都流露出真摯的愛國熱情。但是,這種愛國熱情在當時卻不能夠充分得到伸張,而是轉(zhuǎn)逾深沉,變?yōu)樯顡矗浩仁箰蹏鵁崆橄騼?nèi)收斂的因素來之于你死我活的黨爭和高宗、秦檜的投降政策,以及元祐以來養(yǎng)成的避禍茍且的士風。

      首先,靖康以來黨爭的非理性化特點和殘酷性使文人們面對國事心灰意冷,愛國熱忱受到嚴重打擊。由于黨同伐異已經(jīng)變成了當時文人文化性格的特質(zhì),他們對靖康之難的反思不可能冷靜客觀,而是不管不顧地委過于執(zhí)政的新黨,進而歸咎于王安石變法和指導變法的“荊公新學”,視王安石和“新學”為滅亡北宋的罪魁禍首。圍繞著這個核心,斗爭越來越復雜,越來越殘酷,而且,這種攻擊具有深文周納、不擇手段、陰險毒辣的特點,整個士人群體幾乎都參與進來,哪怕是極小的政治舉措都會引發(fā)無休止的爭論和惡毒的攻訐。文人們身不由己地被綁在了黨爭的戰(zhàn)車上,愛國之志在彼此的爭斗中難以施展,愛國熱情遭到無情的摧殘和打壓。其次,高宗一貫執(zhí)行投降避讓政策,對有識之士的排斥打壓,也使愛國之情抑郁難伸,尤其是到秦檜專權以來,和戎國是成了秦檜相黨給政敵定罪的法律依據(jù)。高宗和秦檜們?yōu)榱算∈睾妥h,加強皇權,對涉及恢復的言論一概視為撼搖國是,予以嚴厲打擊。在高壓政治打壓下,整個文士群體深患失語癥和怔忡癥,收復中原成了話語禁區(qū),愛國熱情更是被牢牢禁錮。第三,在黨爭中養(yǎng)成的避禍茍且的士風也從內(nèi)部壓制著愛國熱情的自由抒發(fā)。靖康之難中,士人群體表現(xiàn)得極其麻木,這固然與徽宗曾嚴禁大臣議論邊事有關,但士風的萎靡則是主要原因。對此,南宋中后期的文人常常浩嘆不已,洪邁曾說,國難之時,多有慷慨悲歌、感天地、泣鬼神之事,“國家靖康、建炎之難極矣,不聞有此,何耶?”還說:“予頃修《靖康實錄》,竊痛一時之禍,以堂堂大邦,中外之兵數(shù)十萬,曾不能北向發(fā)一矢、獲一胡,端坐都城,束手就斃!虎旅云屯,不聞有如蜀、燕、晉之憤哭者”,周密也因此而感慨道:“必世而后仁,蓋言天下大亂,人失其性,兇惡不可告詔,三十年后,此輩老死殆盡,后生可教而漸成美俗也”。

      在這種情形下,辭賦創(chuàng)作中對愛國熱情的表達很難盡情發(fā)揮,而是和對朝政的無奈與政治的郁悶雜糅在一起,表現(xiàn)得較為隱晦、深摯、悲涼。

      就目前的文獻資料來看,比較直接推究靖康之禍的賦作是胡寅的《原亂賦》。從賦的開篇“始予納履于重圍兮,期汗漫而遐征”來看,此賦作于靖康年間張邦昌僭立后胡寅南歸途中。賦作對王朝的覆滅作了較為深入的思考,雖然徽宗、欽宗反復申言國之顛覆是為大臣所誤,但胡寅認為徽宗才是禍亂之源,其禍國有好色、用奸佞、大興土木、擅起邊釁、崇奉道教等六端罪過,作者用近一半的篇幅更深一層追究亡國的根源是王安石變法和推行新學,由于作者的道學背景,對亡國的根源不可能做出客觀的分析,但是真摯的愛

      國之情流注于反復詠嘆中,自有一種感動人心的力量。像《原亂賦》這樣全面反思亡國原因的作品在南宋初期的賦作中較為少見。據(jù)張表臣說在金人第一次渡河時他曾作《將歸賦》分析形勢,聲稱金人還會再來,可惜沒有引起有司的注意。劉子翠的《哀馬賦》通過哀嘆戰(zhàn)馬來表達抗金的艱辛,對將帥的無能表示了深深的擔憂。其他如李綱的《吊國殤文》憑吊宣和年間用兵西鄙的死難者,喻汝礪的《卮酒詞》憑吊死于國難的劉耠,感情沉痛,情真意切。

      更多的辭賦通過隱晦的手法寄寓愛國之情。李清照創(chuàng)作于紹興四年(1134)的《打馬賦》通過描寫打馬游戲的宣泄來表達愛國激情,形式上的隱晦曲折與作者內(nèi)心情感的熾烈形成強烈的反差,給讀者留下極深的印象。有些辭賦通過吊古來表達對國事的系念,對國家的熱愛。如王灼的《吊屈原賦》把屈原的忠貞愛國之情和眼下士風的萎靡進行比較,借以表達對國事的憂慮,極富于時代氣息:“懷先生于久遠兮,念叔世之愈薄。小不能死封疆兮,大不能死社稷。習柔媚以圖安兮,睨其君如國人。進靡聞于抗直兮,乃退為之隕身。抑高風之難嗣兮,獨以是鐘于先生。”其他如劉望之的《八陣臺賦》、李燾的《南定樓賦》憑吊不忘恢復的諸葛亮來寄托愛國情懷。范浚的《姑蘇臺賦》反思吳王夫差的失國暗寓對徽宗荒淫誤國的譏刺,陳巖肖的《釣臺賦》和北宋中期張伯玉同題之作抒發(fā)不事王侯高尚其志的著眼點不同,和范仲淹的(《嚴先生祠堂記》所表達的激勵名節(jié)也有區(qū)別,作者對嚴子陵的歌頌放在他建功立業(yè)垂范后世上,從而反映了希望報效國家以期臻于中興的愿望。

      五辭賦由表現(xiàn)高情雅韻轉(zhuǎn)向展示世俗情趣、謳歌世俗生活

      宋代文人有兩個精神世界:廊廟與江湖。北宋中后期,隨著黨爭的加劇,議論煌煌的傳統(tǒng)變而為對高雅的藝術境界的追求,文人逐漸和廊廟疏遠而親近江湖。當然,這種轉(zhuǎn)變是痛苦的,蘇軾等人雖然身在江海之上但是系念廊廟,難以割合淑世情懷,因此以禪的空靜和莊學的齊物達觀來化解內(nèi)心的塊壘,以深邃睿智的思索來梳理廊廟和江湖復雜糾纏的關系?;兆谝院?,朝綱大壞,文人們對政治更加失望,內(nèi)心和政治更加疏遠。南宋初期險惡的政治環(huán)境和文化專制使他們對政治由失望走向徹悟、麻木,濟世救民的崇高感失落了,這兩個世界走向分裂:在廊廟則言濟世,甚至欺世盜名;在江海則談風月,魏闕之思幾乎消磨殆盡。北宋后期文人的那種深沉的憂患意識演變?yōu)閷θ松?、命運的空幻和悲涼慨嘆,那種對忘卻名利、澄澈精妙、高雅雋逸的心靈境界的企求,演變?yōu)閷κ浪子钩I畹捏w會、玩昧和謳歌。兩宋之際的辭賦,真實地記錄了文人心理的這一歷程。

      和蘇軾等人的辭賦相比,兩宋之際的辭賦所描寫的美境缺少哲理的感悟沉思,所發(fā)的議論也比較庸俗。賦家們把眼前所見的一切都寫得很美,生氣流動,景象萬千,他們不需要用哲理去統(tǒng)攝內(nèi)心的種種意緒,放下淑世情懷,他們就可以以一種自由的心境去感受生活所呈現(xiàn)的美景,去體會庸常的生活哲理。他們的議論不再那么高妙,那么富于深邃的理趣。張守的《小黃楊賦》寫了對小黃楊盆景的感受:“受一氣之獨正,紛眾葉之多碧。已幸脫于泥途,靡爭研于花實。安微分而自足,貫四時而不易。置之函丈之間,綽有山林之適。明窗凈幾,陰敷研席。笑昌陽之瑣細,與草芥而匹敵;誚巴苴之凡陋。望秋風而隕踣?!睂懗雠杈皬娜葑栽诘娘L姿,折射出作者安閑從容的心態(tài),在賦的結尾表現(xiàn)作者對宦途避而遠之的心理,議論比較平常;李處權的《樂郊賦》描寫了鄉(xiāng)居生活的美好,景物的描寫空靈流轉(zhuǎn),有清新之氣,而賦的結尾則講了一通適性逍遙的道理。像這樣景物描寫引人入勝而感發(fā)議論極其平庸的賦作在南宋初期比比皆是,比較有特色的如王安中的《竹林泉賦》、宇文虛中的《魚計亭賦》、辛次膺的《飄泉賦》、葛立方的《余慶堂賦》等等,這些賦和當時流行的散體亭臺樓閣的“記”一樣,寫精妙之景,無高妙之思,反映出當時文人的心理不再如他們的前輩那么高雅、脫俗,而是走向了世俗情懷,他們的精神不再棲居于那種寧靜玄妙的遠離世俗的境界,而是走向了實實在在的世俗世界,險惡的仕途迫使他們在心理上疏遠淑世精神,江南的美景則召喚他們面對自然,感受生活,這個時期辭賦的世俗化特色與“江山之助”不無關系。

      南宋初期,庸常生活、庸常情感的許多方面都進入了賦家的視野。

      對家族繁衍興旺的祈求在賦作中不斷得到表現(xiàn)。和北宋中期以來關心國事民瘼的辭賦主調(diào)相比,這樣的情感的確比較低俗。蘇發(fā)的《穴情賦》是關于堪輿風水的。堪輿學在南宋以來大行其道,上到朝廷大臣、下到市井細民,為了子孫昌盛,多熱衷于越山度嶺,探穴尋脈,當時的一些有識之士對此表示了深深的擔憂。蘇發(fā)的這篇賦告訴人們選擇墳地的要領,從一個側面反映出文人們?nèi)諠u庸俗的精神世界。呂頤浩的《五世祖衣冠招魂詞》用近五千字的篇幅來追述家族的發(fā)展、先祖?zhèn)兊牧畹鹿滓约跋M凶媪凶诒S蛹易謇^續(xù)興旺的愿望。周麟之的《檻泉賦》則祈求祖先的在天之靈能保佑家族興旺發(fā)達。

      即使蘇軾等文人反復詠嘆的閑居求志的主題,在南宋初期的文人們手里,也變得格調(diào)庸俗。如在北宋后期流行的擬《歸去來兮辭》,多表達優(yōu)雅閑逸的高曠情懷,南宋初期,擬《歸去來兮辭》的創(chuàng)作依然不少,但是思想格調(diào)卻低多了,如王十朋的《歸去來賦》念念不忘的是隱居的享樂生活,耿耿于懷的是隱居失去的官威和煊赫。馮械的《和淵明歸去來辭》通篇表現(xiàn)的是勸歸佛法的內(nèi)容,且沒有什么深妙的禪趣,類同佛家鄙俚的化道文。對安閑生活的渴望也是北宋后期賦家慣常表現(xiàn)的,他們借此展示澄澈寧靜的雅懷,南宋初期辭賦當中也有這樣的內(nèi)容,如葛立方的《喜閑》、《橫山堂三章》,王十朋的《至樂齋賦》等,表達了對富貴享樂生活的向往,志趣比較庸俗。令人深思的是,南宋初期文人在追求功名富貴方面的奔競熱情是他們的前輩無法比擬的,然而,這些辭賦卻表現(xiàn)出對功名的不屑一顧,走俗狀而鳴高情,遠嗣西晉文人如潘岳等之逸響。錢鐘書先生指出:“雖然,觀文章固未能灼見作者平生為人行事之‘真,卻頗足徵其可為、愿為何如人,與夫其自負為及欲人視己為何如人”。當時文人的這種悖論固然折射出對仕途的畏懼,但是更反映了他們追求享樂而又故作姿態(tài)的庸俗心理,反映了他們的低俗和矯情。

      南宋初期的賦家比較關注身邊的瑣事,他們用世俗的眼光看待、理解這些細碎之事。葛立方的《憶菁山賦》寫的是乙酉之秋即建炎三年(1129)流落到菁山的生活苦況。按照常理,賦作在介紹了戰(zhàn)亂的背景后應該轉(zhuǎn)入報國之情的抒發(fā),然而,作者卻發(fā)出了這樣的感慨:“蒼崖翠嶂,郁乎在望,怨山人之不來,吟夜鶴于空帳,招羽翰之難傳,第神馳而心向”,“千夫(口敢)山,若筐若莒,采擷如云,制騎火而飛麩塵,則蒙頂、鴉山、日注、雙井、殆埒美而并珍,而吾未得淪以娛賓。”當此國難,作者卻對自己流離當中沒有雅友、沒有好

      茶而耿耿于懷,的確堪當司馬炎“全無心肝”之論。李石的《古漁詞》對漁人渡人過河獲利大發(fā)議論,覺得人心不古,認為古代的漁人是隱居的高人,而非射利之人,現(xiàn)在的漁人乃漁利之人。和北宋文人的讜言論政或者妙解天人相比,作者的見識的確鄙俚不堪。其他如張春的《鶴駕詞》寫求仙、胡銓的《及老堂賦》勸人行孝道,等等,見識都相當?shù)拖隆J浪咨詈陀顾椎囊娮R成了當時辭賦一個比較鮮明的特征,這說明文人的精神世界在逐步遠離廊廟世界而走向世俗庸常生活,北宋以來形成的文人的高情雅的正在被世俗情調(diào)所取代。

      六辭賦抒情說理的風格由理趣深邃轉(zhuǎn)向張揚外露、直白膚淺

      北宋中期以來的辭賦追求理趣深邃,文人們崇尚把一己之情升華為具有普遍意義的哲理,個人的情緒被化解,哲理的闡釋趨于深刻、妙悟,具有平淡而深刻、虛靈而雋逸的美感。在南宋初期,辭賦追求理趣的傳統(tǒng)轉(zhuǎn)變?yōu)槭闱榈膹垞P外露、說理的直白膚淺。

      辭賦抒情說理風格的這一變化是與文人心態(tài)的變化分不開的。北宋后期文人面對當時的文化專制,為了保持人格的獨立和心態(tài)的平衡,普遍地退回內(nèi)心,索居苦吟,生活在個人的精神世界里,他們對抗現(xiàn)實的方式就是讀書窮理和閉門索句。靖康之難以后,文人們要安居于陋室吟詠嘯歌已經(jīng)不可能了,他們經(jīng)歷了顛沛流離,體驗了國破家亡,不得不為了生存和立足朝堂而奔波、奔競。他們不再那么高雅、孤傲,他們必須面對現(xiàn)實來考慮一些切身的利害,于是,他們的心態(tài)由封閉走向開放,由內(nèi)斂轉(zhuǎn)向外露。情理相得、妙解天人的思想方式已經(jīng)不能準確地表達他們對社會人生的感受了,于是,文學作品中抒情說理的方式由曲折幽深轉(zhuǎn)變?yōu)橹卑缀蛷垞P。

      從詠物賦的變化我們能清晰地看到這種轉(zhuǎn)變。北宋后期文人喜歡描繪具有高潔品格的形象來寄托人格理想,如松、竹等。兩宋之交,描寫松、竹等的賦作減少而寫梅的辭賦大量涌現(xiàn),與描寫松、竹等寄予高潔人格不同的是,南宋初期詠梅賦或者把梅花作為懷鄉(xiāng)、悲嘆命運的起興之物,如唐庚有《惜梅》,謝逸有《雪后折梅賦》;或者刻意表現(xiàn)梅花旖旎動人的美感,如李綱、張嵲、王銍、釋仲皎的同題《梅花賦》。對梅花在比德方面的韻味挖掘得相當不夠,沒有將梅格與人格結合在一起,和北宋時期的詠物賦相比缺少了含蓄和悠長的韻味,表現(xiàn)比較直白。不是說文人們沒有注意到梅花凌寒傲雪的品格,而是他們不愿意從這個角度深入挖掘意象的韻味,不愿意在深邃的思慮中去玩味意象所昭示的本質(zhì)意義。他們只是要直截了當?shù)乇憩F(xiàn)梅花的美麗,表達對梅花的喜愛,因而更愿意把她作為仙姝佳人的形象來詠嘆。不僅是詠梅的賦作,像王灼的《朝日蓮賦》、張昌言的《瓊花賦》等,大都脫出展示高潔胸懷的路數(shù)而直接描寫物象的美麗。不惟詠物賦,當時的賦作基本上都擺脫了北宋后期那種封閉的、優(yōu)雅的、睿智的胸襟而直接面對眼前的大千世界,明白地道出個人的人生感受。如黨爭的內(nèi)容在北宋后期的辭賦中表現(xiàn)得比較隱晦,但是南宋初期的辭賦則毫不掩飾個人的政治傾向,像虞允文的《誅蚊賦》、洪適的《惡蠅賦》、李石的《辯謗文》等說理都非常直白。

      南宋初期辭賦抒情說理風格的直白外露還與文人們學識修養(yǎng)的變化密切聯(lián)系,辭賦的直白膚淺在一定程度上也是文人們學養(yǎng)的不足造成的。文學作品的含蓄蘊藉和理趣深邃與讀書窮理、貫通眾學密切相關。北宋中期以來辭賦的厚重淵雅、理趣盎然和北宋文人學識修養(yǎng)的提高是同步的,而北宋后期以來成長起來的文人學識修養(yǎng)普遍地不如他們的前輩。南宋初期辭賦之末流,大抵外為新奇怪愕之狀,內(nèi)不免空疏鄙俚之失,粗才枵腹,乏含英咀華之功,強以艱澀之辭文飾。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于科舉這個指揮棒導向的結果。元祜年問,劉摯在《論取士并乞復賢良科疏》中說得很透徹:“(試經(jīng)義)至于蹈襲他人,剽竊舊作,主司猝然亦莫之辨。蓋其無所統(tǒng)紀,無所隱括,非若詩賦有聲律法度,其是非工拙,一披卷而盡得之也。詩賦命題,雜出于六經(jīng)、諸子、歷代史記,故重復者寡,經(jīng)義之題出于所治一經(jīng),一經(jīng)之中可為題者,舉子皆能類集,裒括其類,豫為義說,左右逢之。才十余年,數(shù)榜之間,所在命題,往往相犯”。‘這一點,南宋人看得也相當清楚,葉夢得就指出:“熙寧以前,以詩賦取士,學者無不先遍讀((五經(jīng)》……自改經(jīng)術;人之教學者,往往便以一經(jīng)授之,他經(jīng)縱讀,亦不能精,其教之者亦未必皆讀《五經(jīng)》,故雖經(jīng)書正文,亦率多遺誤”,以經(jīng)義取士的直接后果就是文人過分專研經(jīng)術,而不在泛觀博覽上下功夫。葉適在《習學記言序目》中說:“然及其廢賦而用經(jīng),流弊至今,斷題析字,破碎大道,反甚于賦?!袢罩x,皆遲鈍拙澀,不能為經(jīng)義者然后為之。”他把辭賦的遲鈍拙澀歸咎于經(jīng)義取士的結果,頗有見地。顧炎武對比詩賦與經(jīng)義取士時指出:“今之經(jīng)義策論,其名雖正,而最便于空疏不學之人。唐宋用詩賦,雖日雕蟲小技,而非通知古今之人不能作”,見解可謂一針見血。而且,徽宗時期視詩賦為元祐學術而禁止人們創(chuàng)作,更促使文人學識修養(yǎng)的普遍下降。

      紹興時期,科舉試賦因為讀書不多而不斷鬧出笑話,這反映出當時文人學識修養(yǎng)的低下。據(jù)《鶴林玉露》載:“紹興省試《高祖能用三杰賦》,一卷文甚奇,而第四韻押‘運籌帷帳,考官以《漢書》乃‘帷幄。非‘帳字,不敢取。出院以語周益公(周必大),公曰:‘有司誤,非作賦者誤也,《史記》正是帷帳,《漢書》乃作幄”,可見主考的學識貧乏到了多么可笑的地步。有時也出現(xiàn)試官與舉子一起冬烘的情況:“孔子弟子子琴張,琴審也。子張乃姓顓孫,名師。紹興中,太學試《仁天子尊爵賦》,取上第一人、第二人皆以琴張為子張?!嚬倥c舉人皆不悟,抑何鹵莽至此耶!”更有甚者,紹興八年省試《天子以德為車賦》連高宗都看出來第二名把“顛覆”的典故用錯了,考官和舉子卻都茫然無知,由此可見當時士子學識貧乏之一斑。南宋初期的文人大多是在北宋后期科考重經(jīng)義的環(huán)境下成長起來的,腹笥空乏,其學識修養(yǎng)無法和他們的前輩相比,要把對學力要求很高的辭賦寫得含蓄蘊藉、華贍厚重,當然是不可能的,南宋初期辭賦的蒼白率直當與此有甚為重要的聯(lián)系。比如要求行文典雅的典禮賦、山川都邑賦,當時的文人搜索枯腸努力堆砌,依然文辭鄙俚,不成體統(tǒng),像傅共的《南都賦》在鋪張揚厲時不得不模仿甚至抄襲張衡的《南都賦》和班固的《兩都賦》;王廉清的《慈寧殿賦》雖然被時人目為“如河決泉涌,沛乎莫之能御也,天資辭源之壯,蓋未之見”(許顗《跋王仲信<慈寧殿賦>》),但是文章的前半部分格局基本上是對王延壽《魯靈光殿賦》的模仿,尤其是對宮殿雕飾的描寫,頗涉抄襲嫌疑;王洋的《擬進南郊大禮慶成賦》更是對班固《東都賦》亦步亦趨的摹寫。南宋初期的文人根本談不上北宋文人的化堆垛為煙云的功夫,即使堆砌辭藻也學力不足,因此,辭賦的直白淺陋在所難免。

      綜上所述,兩宋之際的辭賦發(fā)展既一脈相承又有所變化。兩宋之際時局、士風、政壇的變動等對辭賦的走向起著至為關鍵的作用。靖康之難的時局促使北宋后期辭賦中彌漫的衰颯之氣向深沉、悲愴的方向發(fā)展;北宋后期以來士風的萎靡和南宋初期黨爭的白熱化以及權臣擅權等因素促成了頌美辭賦不合時宜地畸形繁榮;文化格局的調(diào)整促成了南宋山川風物賦的興起;北宋后期以來的文化專制政策在南宋初期得到變本加厲的實行,其結果是辭賦中的愛國熱情無法充分伸張,而是和憂患意識糾纏在一起,表現(xiàn)得壓抑而凝重;北宋后期,文人濟世救民的入世追求和遁世無悶的人生旨趣漸行漸遠,由于憂懼宦海風波,南宋初期的文人更關注于世俗生活,更熱衷于在辭賦中表達對世俗安閑生活的熱愛。不過,從文化的角度來看,卻真實地反映了兩宋之際時局、政壇、士風的流變,為我們提供了那個大轉(zhuǎn)折時代各個層面的嬗變史,其生動性和真實性可能是詩詞等其他文體無法比擬的。

      責任編輯李超

      猜你喜歡
      辭賦高宗文人
      辭賦神鷹銀鎧圖序
      測字先生——謝石
      《中國辭賦理論通史》
      辭賦創(chuàng)作理論研究
      歐陽修對朝鮮朝辭賦的影響
      基于電流矢量和開關表格控制的異步電機控制方法
      一字之師
      文人氣
      這世上少了文人會怎樣
      紀昀妙對乾隆
      龙南县| 融水| 久治县| 西畴县| 青铜峡市| 正安县| 洛隆县| 新安县| 宿迁市| 晋州市| 峨山| 岚皋县| 巧家县| 金华市| 台安县| 彭州市| 太湖县| 台东县| 陇川县| 苏尼特右旗| 盐源县| 孝义市| 阜阳市| 沂水县| 屯昌县| 青龙| 高阳县| 隆德县| 莎车县| 偃师市| 禹城市| 策勒县| 泰宁县| 磐安县| 建平县| 清水河县| 汽车| 酒泉市| 濮阳县| 界首市| 正安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