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玉霞
對教師而言,在教學中不僅要培養(yǎng)學生獲取和運用生物學知識的能力,更要不斷提升學生的自學能力,不斷強化他們的觀察能力、實驗能力和思維能力。新課改對現行課程結構進行了重大調整,尤其加強了旨在養(yǎng)成學生科學素養(yǎng)和實用技能方面的課程,使科學、綜合實踐等課程的比重呈上升趨勢。由此可見,培養(yǎng)學生自學能力是課程
改革的一個重點。那么,如何在生物學教學中提升學生的自學能力呢?
一、創(chuàng)新教學方法,提高學生自學技巧
教學僅僅是一時的活動,而學生自學則是持久的能力。對學生來說,如果自學能力提高了,學習效果就會顯著加強。教師不僅要教學生學會,更要教學生會學。根據多年教學實踐,我在每節(jié)課開始前,給學生充足的時間讓他們先自學,即讓他們先把將要講的內容看一遍,然后師生一起討論內容,分析難點。采用這種辦法,在一段時間后,學生普遍感到學習變得輕松多了,都愿意應用這種方法,學生的考試成績也均有所提高。
“授之魚不如授之漁”,教師還要善于提高學生研究性學習的能力。教師可以按照提出問題、明確問題、提出假設、驗證假設的程序指導學生,才符合解決問題的思維過程。通過訓練,學生才會逐漸形成解決問題的思路,養(yǎng)成會思考問題的良好習慣。教師可利用學校周邊豐富的生物資源,引導學生對實物的觀察、思考,老師提問、啟發(fā),讓學生掌握生物知識。植物教材中列舉的各類植物,在學校周圍都可以見到。如教師在講葉的形態(tài)時,上課前讓每個學生各采10片不同形態(tài)的葉子,上課時對照掛圖結合課本的內容,先讓學生介紹自己手中葉片的名稱及形態(tài),教師再稍加點撥,引導學生理解。這種方式有利于增加學生學習興趣,同時學生既動手又動腦,有利于學生的思考與記憶。
二、創(chuàng)新實踐方式,強化學生動手能力
“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庇蓪嵺`獲得的經驗可以極大地促進對理論的深刻理解。因此,在學習過程中需要不斷地創(chuàng)新實踐方式,豐富學生的直接經驗,使學生能夠真正地學以致用。
如生物課講至發(fā)酵知識時,我創(chuàng)新實踐方式,指導有興趣的學生自己動手,在實驗室里釀果酒、腌泡菜、做霉豆腐,讓他們親身體驗一下食物發(fā)酵的過程。學生們都很喜歡這樣的實驗。他們認為,自己動手比上課有趣,還能嘗到自己釀的果酒、做的霉豆腐。有的學生在實驗中問:“老師,我做的米酒怎么一點酒味都沒有?酵母無氧呼吸會生成酒精,所以我一直把盛米酒的盒子封得很嚴?!薄耙驗榻湍冈谟醒鯛顟B(tài)下,數量才能快速增加,你應經
常給米酒通通氣?!蔽以谝慌詭兔Ψ治?,學生恍然大悟。這樣讓學生們做實驗有什么好處呢?實驗是為了讓學生將理論知識應用到生活中,很多時候這種實踐比學理論更難。學生會從實驗中學到很多課堂上忽略的東西。這是提升他們自學能力的一個有效途徑。
教師還可親率生物興趣小組學生到田野或山上,采集各種植物標本。返回后,教師要指導學生將帶回的標本中含很多水分的植物體迅速壓平,制作成扁平的臘葉標本,供課堂教學觀摩之用。此外,教師還可以根據不同季節(jié),指導學生自制捕蟲網在校園里、田野上捕捉蝴蝶、飛蛾等,并制成標本,充實課堂教具。通過這些新穎的實踐活
動,既擴大了學生的視野,又提升了學生的學習技能和動手能力。
三、巧設技術難關,激發(fā)學生智慧潛力
從多年教學實際來看,在生物教學中,如果能視學生為學習的主人,巧設難關,千方百計地把學生的興趣調動起來,引導他們主動地參加到各種學習活動中去,自己去創(chuàng)新方法、去思考并發(fā)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才能讓他們掌握更實用的方法,提高自己的學習能力。
如我校曾組織學生進行過這樣一個生物課活動,舉行蠅唾腺細胞巨人染色體裝片競賽。在活動之前,學生們開始自己練習,但他們卻遇到困難,因為如果按照書上介紹的方法做,則需要30分鐘時間,而競賽卻設下難關,要求在20分鐘內完成操作。如何在限定的時間內完成規(guī)定的操作呢?各參賽小組學生都在商量、討論,而且進行大量的試驗。最終,學生們經過反復實驗,將解離時間定為3分鐘,染色時間定為2分鐘,且大部分小組實驗結果令人滿意。在這個活動過程中,參與的學生自始至終都是處于主體地位,是動手的主角,實驗中出現的難關都是學生通過自己不斷思考、嘗試、摸索而最終完滿解決的。學生在參加生物活動課過程中,總會遇到各種各樣的困難、麻煩,這恰恰是鍛煉他們實踐能力的好機會,可調動學生自學的興趣,還可以激發(fā)學生的智慧潛力。
總之,以上教學措施提升了學生的自學能力,學生在身邊沒有老師的情況下仍然可以自己學習新知識、掌握新技能、解決新問題。而把提升學生自學能力當作教學目標認真落實,則會使學生學習成績大幅度提高,教學質量相應地得以明顯提高,最終必將會實現教育家所主張的“教是為了不教”的教育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