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兆森
新課程改革已進行五年了,在實施過程中,我們既體驗到探索的艱辛,又倍嘗到成功的喜悅?!痘A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和《語文課程標準》的制定給作文教學建造了一個嶄新的平臺,開拓了一片廣闊的視野。在這里,學生得以放飛自己的心靈,在寫作的天空中自由飛翔。結(jié)合課改實踐,筆者從以下方面淺談作文教學的幾點體會和收獲。
一、由厭煩寫作、恐懼寫作到樂于寫作、積極寫作
實施新課改前,作文教學的突出問題就是學生毫無寫作興趣和激情,把寫作作為一種單調(diào)的學習任務,硬著頭皮堆砌、編造、抄襲,形成對寫作恐懼、厭煩的心理。例如,在1998年高考作文中,許多考生為了獲取高分編造父母已故的謊話。在新課改過程中,首先強調(diào)培養(yǎng)寫作興趣,激發(fā)寫作激情,“珍視個人的獨特感受”,使作文教學更趨向于讓學生樂于寫作、積極寫作,變“要我寫”為“我要寫”。為此,教師要善于創(chuàng)設情境,激發(fā)學生的寫作興趣和動機。例如,學校通過組織觀看展覽、出外旅游、社會調(diào)查、集體討論等活動讓學生在實際情境中產(chǎn)生真實體驗,圍繞感興趣的主題,用自己喜歡的方式,全力投入到寫作中,達到非說不可的一種境界。
二、由閉門造車、模式寫作到貼近生活、自由寫作
創(chuàng)設情境只是刺激學生寫作的興奮點,生活才是學生寫作中活力保持不斷的根本源泉。新課改前的傳統(tǒng)作文教學恰恰忽視了這一點,往往由教師擬定題目,實施命題作文,并把時間限定在兩課時內(nèi)。作文題目又嚴重脫離學生生活實際,也非想象作文。學生為完成任務,只能不負責任地按寫作模式填充編造內(nèi)容,閉門造車。無話可說、無事可寫是造成這種尷尬處境的原因。在新課改中,教師使作文教學不再囿于課堂和課本,而是大力拓寬寫作空間,實施“走出去”策略,開放式寫作。指導學生貼近生活,發(fā)現(xiàn)新變化,記下新感受。同時提倡多樣寫作、自由寫作、創(chuàng)新寫作。對學生少加約束,避免動輒就講“欲揚先抑”、“托物言志”、“起承轉(zhuǎn)合”、“鳳頭豬肚豹尾”等所謂的作文技法,以免寫作方法模式化。
三、由漠視個性、忽略思維到抒發(fā)真情、提倡創(chuàng)新
傳統(tǒng)作文教學處處代“圣人”立言,篇篇講微言大義,充塞著偽圣化的情感,功利化的思想和成人化的語言,惟獨喪失了自己。新課改使教師認識到:抒發(fā)真情、寫出個性、具有創(chuàng)新才是寫作的關鍵所在。因此,要讓學生“感情真摯,力求表達自己對自然、社會、人生的獨特感受和真切體驗”,強調(diào)他們不要去寫與自己心靈和個性毫不相干的東西。例如,教師對于同一個作文題目僅僅分析寫作要求,鼓勵學生用掌握的寫作能力表達真情實感和獨特思維,絕不越俎代庖,剝奪學生的思維和情感。寫什么,怎么寫,應當由他們自己作決定。既鍛煉了學生思考問題的方法,又塑造了他們做人的品格。
四、由散漫無序、割裂讀寫到有序訓練、整體推進
在作文教學的縱向上,傳統(tǒng)寫作訓練缺乏計劃性、系統(tǒng)性、很少分門別類按一定順序進行專項訓練。例如,在低年級教學中,這種散漫無序顯著表現(xiàn)在作文要求往往超越學生的承受能力。不是科學地引導學生由淺層次的“寫活”逐步過渡到深層次的“寫作”,而是“拔苗助長”,讓學生按指定要求圖解某些道德規(guī)范和意識形態(tài),導致他們對寫作產(chǎn)生陌生感、距離感。在作文教學的橫面上,傳統(tǒng)教學往往不能很好利用閱讀和寫作的關系,割裂了讀寫。針對上述弊端,筆者依據(jù)新課改的精神加強了寫作教學的目的性、計劃性、系統(tǒng)性。分階段、按步驟進行寫作教學,從“說話”到“寫話”到“習作”到“寫作”有序訓練,循序漸進。對寫作文體、寫作題材、寫作語言、表達方式、文章結(jié)構等進行專項訓練。在處理讀寫關系上,讓學生直接接觸大量語文材料、吸收信息、拓展認識、擴大視野,領悟文章積累材料的方式、表達方法和寫作特點。參照“吸收——應用——再吸收——再應用”的操作方法,讀寫結(jié)合,以讀促寫。同時,“寫、改”并重,整體推進。采取個別評改、集體評改、自評自改、互評互改、改后再寫的方法,讓學生親身體驗評改過程。在此過程中,完善主旨、豐富材料、潤色語言、檢查文字、相互切磋、取長補短,從整體上提高寫作水平。
總之,新課改理念下的作文教學,應當著力于構建一片熱愛寫作的樂土,一片自由飛翔的天空,一個展示自我的園地,一個豐富完美的心靈。這值得教師不斷去探討、實踐和完善。[e]
(山東省臨沂市郯城縣李莊中心小學教研室 276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