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仕芬
一、問題的提出
隨著社會變遷和時代的發(fā)展,尤其是改革開放后外來文化的滲透、影響,我國國民固有的婚姻倫理觀念也發(fā)生了變化。據(jù)統(tǒng)計,我國每年離婚人數(shù)已超過100萬,并且以每年35%~40%的速度遞增。一般地講,一個國家的離婚率越高,離異家庭子女也就越多,其對社會的消極作用也就越大。有調(diào)查發(fā)現(xiàn),54%的犯罪青少年是因父母離異而造成品德不良。父母離婚對未成年子女來說無疑是一場災難,要把這場災難可能給子女造成的心理創(chuàng)傷減輕到最低限度,以至化消極因素為積極因素,必須有針對性地對這些子女采取必要的心理保健和教育措施,而教育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心理學研究表明,分離和喪親是人類整個生命時期最具沖擊性的事件。這種沖擊對于7~12歲的孩子的心理乃至人格健全發(fā)展的消極影響是十分巨大和廣泛的,不僅會影響這些孩子的智力、性格、情緒,而且會導致精神失常和心理變態(tài),帶來的社會負面效應是巨大的。因此,如何解決離異家庭子女的心理問題,是每一個教育工作者面臨的新課題。
二、離異家庭子女的性格、情緒問題的特征及其原因
心理健康障礙通常是由社會生活變故造成的,如工作和學習上不適當?shù)拈L期緊張,社會交往中的人際關(guān)系不協(xié)調(diào),家庭生活中的重大不幸事件等。離異家庭子女的心理健康障礙同樣也是由社會生活變故造成的,其中顯而易見的最根本的因素便是父母離異而導致的家庭破碎,使家庭教育力量的“失?!?最后不可避免地會在子女的心理上造成嚴重的消極影響。由于父母離異,這種特殊的家庭和生活環(huán)境,使得與其他完整家庭相比,離異家庭的子女存在著許多個性上的弱點和不足,或存在著這樣那樣的心理問題。
(一)性格方面
性格是一個人對現(xiàn)實的穩(wěn)定態(tài)度,以及與之相適應的習慣化了的行為方式的心理特征。離異家庭的子女由于在家庭得不到完整的溫馨親情,在學校里常常受到同學的輕視,甚至譏笑和嘲弄,社會的傳統(tǒng)偏見和輿論往往使得他們抬不起頭,他們?yōu)楦改傅碾x異感到羞恥,覺得低人一等,產(chǎn)生了強烈的自卑心理。由于家庭氣氛不融洽,夫妻陷于彼此的感情糾葛之中,無暇顧及子女,影響了子女的學習積極性,在考試中得分較低,形成了心理負擔,進而影響了學習效率,若再受到家長的批評和同學的譏笑,則心理負擔更重。如此惡性循環(huán),自卑心理便會越來越重。
兒童的個性是在生活過程中形成的。成人的態(tài)度和行為直接影響著兒童性格的形成。從父母情感破裂開始,家庭人際關(guān)系失和,父母整日無休止地打鬧,直至離異的整個過程,既是對子女施加各種不良影響,造成嚴重心理創(chuàng)傷的過程,也是使子女形成不良性格特征的過程。有的離異家庭子女因長期抑郁而逐漸形成孤僻、怯懦的性格,成為對他人、對社會都極端冷漠、缺乏信任感的人;有的由于長期生活在爭吵打罵的環(huán)境中,變得情緒暴躁而形成蠻橫、粗野和冷酷的性格;還有的則可能由于父母常遷怒于子女,經(jīng)常無故毆打子女,使子女經(jīng)常在恐懼中度日而逐漸產(chǎn)生厭惡、敵視以致形成雙重人格。這些消極的性格特征,必將作用于子女與同伴的交往活動,最終影響到他們的人際交往、同伴關(guān)系,造成與人交往相處能力下降。心理學研究表明,離異家庭子女相對完整家庭子女性格上更為孤僻、怯懦,他們自我評價較低,消極的自我情緒體驗使他們形成扭曲的自我形象,既不能正確評價自己,也不能正確對待別人,以至不能接受自己。
(二)情緒方面
父母離婚前的反目,已經(jīng)破壞了和諧的家庭氣氛,而婚姻的解體,則更使家庭分崩離析,溫暖的家庭不復存在。這樣,子女必將忍受失去父愛或母愛的痛苦,必將失去已有的安全感和幸福感。這突如其來的打擊,使離異家庭子女驚恐不安,異常憤怒,勢必會嚴重影響他們對待父親和母親的態(tài)度和感情。
父母離異,在子女看來是一件很不光彩的事。他們害怕同學們知道,尤其害怕別人談及此事,對此極其敏感。他們往往誤以為別人小聲談話就是談論自己,甚至懷疑老師不信任自己,同學們看不起自己。這種心理既影響他們正常的學習,又影響同學之間的團結(jié),甚至會引起糾紛。在父母正式離異之前,許多家庭都有一段“不平靜”的日子,父母往往動用武力,偶爾也在子女身上撒氣,從而使子女在心理上受到一定的壓抑,容易轉(zhuǎn)變成攻擊心理,一旦遇上某種場合或某種條件便會通過發(fā)脾氣、吵嘴、打架等發(fā)泄出來。有些離異家庭父母在分手之后,不但彼此仇視,還試圖將這種敵對思想灌輸給孩子,采取粗暴的方式不允許對方來探視孩子,不允許孩子與對方接觸、交流,在夾縫中的子女容易產(chǎn)生心理偏差。有調(diào)查發(fā)現(xiàn),離異家庭中,男孩多具有明顯的情緒不穩(wěn)和倔強,而女孩表現(xiàn)為較多的焦慮。父母離異給孩子帶來的精神創(chuàng)傷是不可低估的,父母離異對子女心理發(fā)育,品德行為都有一定的影響,孩子的心理創(chuàng)傷可導致他們的離軌行為,甚至于少年的違法犯罪也與離異家庭的不良家庭環(huán)境密切相關(guān)。
三、教育對策
作為教育者要關(guān)心離異家庭子女的心理問題,對他們的處境要理解和同情,要主動和他們交朋友,給他們以精神上的慰籍,要幫助他們克服生活上和學習上的各種困難。具體方法有:
(一)建立離異家庭學生檔案
建立離異家庭學生檔案,對他們的學習、生活、心理、行為和家庭情況了解、跟蹤,詳細記錄,并做好保密工作。要選派充滿愛心、有一定心理學基礎(chǔ)、有較強的自我控制與忍耐能力、有較強的領(lǐng)導能力和人格魅力的教師負責心理疏導,學習輔導,關(guān)心其生活,矯正其行為,定期與家長聯(lián)系,掌握離異家庭學生在家庭生活和社會活動中的情況。
(二)正確引導,用愛心撫慰離異家庭子女的心理創(chuàng)傷
了解離異家庭子女是一門藝術(shù),教育者要對學生日常生活的態(tài)度和行為方式、內(nèi)心矛盾、煩惱和思想動態(tài)進行充分的了解,幫助學生分析和解決他們面臨的問題和困難,教會他們積極、真誠地表達自己的情感。如今的學生大多是獨生子女,心理承受能力差,父母一旦離異,馬上有被遺棄感,于是恨父母,恨親戚,恨周圍一切人,更有甚者,對生活、對人生失去信心,厭倦學習。為了及時糾正這種情況,作為教師,要像母親一樣容忍孩子一次次的“舊病復發(fā)”,善于發(fā)現(xiàn)他們的長處,充分肯定其點滴進步,對他們的長處要“小題大做、無限夸張”,永遠不說“你不行”,而是毫不吝嗇地說:“嗨,你真棒?!弊岆x異家庭的學生在充滿鼓勵與期待的沃土中成長,決不能因為一點過失而讓他們在指責聲中自卑地抬不起頭來。讓每個離異家庭的學生都能自豪地說出“我能行”,使他們清楚地認識到自己意識上的偏差,學會寬容他人,走出心理誤區(qū),樹立正確的人生觀。
對單親家庭子女,教育者應該給予正確的理解、真誠地關(guān)愛。教師要把著眼點放在這些學生的閃光點上,公平公正地看待他們,更要發(fā)掘他們的“亮點”,給予更多的關(guān)愛,肯定他們的長處,激發(fā)他們的愛心?!皭邸笔墙逃那疤?教師對離異家庭子女的真誠的“愛”,是轉(zhuǎn)變他們的首選良方。教師應懷著強烈的愛心,給他們以心靈的呵護,幫助他們樹立起人格的尊嚴,讓他們與同學們一樣挺起腰、抬起頭得到平等的愛。
(三)制止其他學生對離異家庭子女不當?shù)呐艛D或諷刺,用友情彌補親情
離異家庭子女所處的環(huán)境,特別是他們所生活的班集體的班風和同學之間的相互關(guān)系對他們來說非常重要。日常生活中,離異家庭子女對一些“愛”、“離婚”、“沒人要的孩子”等字眼是相當敏感的,因此要特別留意與離異家庭子女談話的內(nèi)容,制止其他學生的不當排擠或諷刺,對以“某某人沒有爸爸或媽媽”的話題應立即加以制止。一方面應鼓勵同學間形成友好互助的班氛圍,相互照顧支持,不要諷刺、取笑離異家庭子女;另一方面,動員熱情、有同情心的同學主動與離異家庭子女交往,相互促進。這樣,離異家庭子女就會生活在一個充滿真情友愛的班集體里,感受到充滿陽光的生活,投身于積極向上、團結(jié)友愛的班集體中,淡化親情缺失造成的負面影響,感到自己在不幸之中,又特別幸運。
(四)培養(yǎng)離異家庭子女的自信心,克服自卑心理
由于離異家庭學生在心理上缺乏有力的支持,往往比其他孩子更容易產(chǎn)生自卑,所以對培養(yǎng)離異家庭子女的自信心至關(guān)重要。對于那些缺乏自信的孩子,真誠地贊揚他們?nèi)〉玫拿恳患晒κ种匾L峁﹪L試的機會也意味著為學生提供展示自我的舞臺,使學生感覺到自己的潛能。還要鼓勵離異家庭子女參加集體活動,不僅能有機會為集體貢獻一份自己的力量,而且還能體味到友誼和合作的美妙,沖淡其心中深藏的自卑。
(五)與家長聯(lián)系,形成教育的合力
教師要及時和家長聯(lián)系,了解他們的動向和心理問題,由于很多家長與子女缺乏接觸與溝通、教育方式不當以及家長本身缺乏心理學知識,造成離異家庭子女更多的心理問題,也對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指導家長更好地了解自己的子女,及時給予幫助。教師也要和社區(qū)部門溝通聯(lián)系,了解離異家庭子女在社會上的一些活動、交往等,以便及時發(fā)現(xiàn)問題、解決問題。[e]
(江蘇省江都市油田第二小學 2252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