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琴琴
摘要: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是開展數(shù)學活動的前提,它起到思維的定向、激發(fā)欲望的作用。蘇霍姆林斯基說:“如果教師不想方設法使學生進入情緒高昂和智力振奮的內心狀態(tài),就急于傳授知識,那么這種知識只能使人產生冷漠的態(tài)度,而不動情感的腦力勞動就會帶來疲倦”。
關鍵詞:教學情境創(chuàng)設反思
新課標強調,數(shù)學教學要緊密聯(lián)系學生的生活實際,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的知識出發(fā),創(chuàng)設生動有趣的情境,引導學生從數(shù)學的角度去觀察事物、思考問題、以及發(fā)展學生的思維能力,體驗學習數(shù)學的樂趣,感悟數(shù)學的作用。
下面是三位老師在教授北師大版數(shù)學七年級(上)5.4“我變胖了”的問題情境片段。
A老師:
師:“變”是一種本領,孫悟空之所以本領高強,原因之一就是他能72變。然而孫悟空最終敗在了二郎神的手下,為什么呢?
生:二郎神能識破孫悟空的72變。
師:那二郎神是怎樣識破孫悟空的72變的呢?
生:找他變不了的東西——尾巴。
師:下面我們看這樣一個問題:(課本例題)將一個底面直徑是10厘米,高為36厘米的“瘦長”型圓柱鍛壓成底面直徑為20厘米的”矮胖”形圓柱,高變成了多少?
B老師:
在現(xiàn)代社會里,我們不經意地就會聽到或看到一些“減肥”的廣告??晌覀兘裉觳谎芯咳绾巍皽p肥”,我們今天研究“我變胖了”?,F(xiàn)在拿出你們準備好的橡皮泥,先用這塊橡皮泥捏出一個“瘦長”的圓柱體,然后再讓這個“瘦長”的圓柱“變胖”,變成了一個又矮又胖的圓柱,同桌可以相互幫助隨后思考兩個問題:
(1)在你操作的過程中,圓柱由“瘦”變“胖”的過程中,圓柱的底面直徑變了沒有?圓柱的高度呢?
(2)在這個變化過程中,是否有不變的量?是什么沒變?
生:在我操作的過程中,圓柱的直徑和高度都發(fā)生了變化,而橡皮泥的體積沒變。
師:很好,那么我們現(xiàn)在來看這樣一個問題(出示課本例題)
C老師:
借助多媒體播放“朝三暮四”的動畫(學生們看完后都笑了)
師:有什么值得大家這么高興?
生:是猴子,他們笨死了。4+3和3+4不是一樣嗎?
師:是呀,我們知道加法具有交換律。(接著教師從講臺下拿出了兩瓶礦泉水,容量一樣,一瓶短而寬。一瓶長而窄)同學們看那個瓶子裝的水多?
下面議論紛紛,學生們說什么的都有。
教師拿出兩個相同的量杯,讓—個學生把兩瓶礦泉水分別倒進兩個量杯中,結果全體同學都說一樣多。沒有說對的同學,不好意思地笑了。
師:不要緊張,現(xiàn)在還有機會證明自己,請看:(出示課本例題)
反思:
A老師用學生熟悉的孫悟空72變?yōu)榍榫骋肜},講解的也很清楚,但沒有讓學生經歷體驗,探索和發(fā)現(xiàn)知識的思維過程。學生處于被動接受知識的狀態(tài),教師扼殺了學生的探索意識。
B老師從當今的熱門話題“減肥”入手,引出課題。然后讓學生親自動手操作,在動手操作的過程中,自己體會哪些量發(fā)生了變化,哪些量沒有變化。在老師的教學設計中,學生通過自己操作、觀察、發(fā)現(xiàn)、總結以及和同桌的合作交流過程中體驗到了新知識的形成過程。
C老師的教學設計是借助多媒體用生動形象的故事引入課題,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然后利用動手實踐,讓學生初步感受等積變化,體會新知識的形成過程。然而在實際教學中,有一部分學生因沉迷于動畫所創(chuàng)設的情境中,導致教師已進行到下一個動手操作的關鍵環(huán)節(jié)了,他還在對動畫故事念念不忘。動畫故事有點成了課堂的擺設,沒有起到更好的作用。
由此看來,教師在創(chuàng)設教學情境時,一定要注意:(1)情境創(chuàng)設要從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出發(fā),即從學生所熟悉的實際問題出發(fā),引導學生進行自主探究活動。(2)情境創(chuàng)設要有利于激發(fā)學生自主學習的熱情,但要忌“流連忘返”。教師要從生活中及時提煉數(shù)學問題。充分發(fā)揮情境的作用。(3)努力提高各種情境創(chuàng)設的效度,使學生能更好地進行探究性學習。(4)情境創(chuàng)設要有利于促進學生的合作意識和能力的培養(yǎng),使學生在情境中經歷探索和發(fā)現(xiàn)問題的過程,在現(xiàn)實背景下感受和體驗有關的數(shù)學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