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guān)鍵詞:鏡意象 蒼涼 《傾城之戀》
摘 要:《傾城之戀》為張愛玲小說中唯一一篇結(jié)局完滿的小說,但在這看似圓滿結(jié)局的背后,卻充滿著蒼涼的色彩。而這種蒼涼意味的形成,則歸功于張愛玲對那些頗具悲劇意蘊的典型意象的大量運用,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鏡意象。鏡子變形、冰冷、易碎、相隔、虛空的特性,使得它成了表達男女之間蒼涼情感的很好道具,《傾城之戀》亦因此更具悲劇色彩。
《傾城之戀》為張愛玲小說的代表作。小說講述的是,女主人公白流蘇離婚后寄居娘家,所帶錢財被家人耗盡后,遭到兄嫂的冷眼與謾罵。前夫因肺炎逝去,娘家人更是趁此機會,趕流蘇回去做寡婦。流蘇不從,身心疲憊時,恰巧碰著了只想戀愛不想結(jié)婚的范柳原。然而一個偶然的事件——戰(zhàn)爭的爆發(fā),使得兩人最終還是步入了婚姻的殿堂。這似乎是《傳奇》中唯一結(jié)局完滿的小說。這正如張愛玲自己所言“到處都是傳奇,可不見得有這么圓滿的收場”①。但是,在這個看似圓滿結(jié)局的背后,卻充滿著蒼涼的色彩。
而這種蒼涼意味的形成,則歸功于張愛玲對那些頗具悲劇意蘊的典型意象的大量運用,這正如美國學(xué)者夏志清先生在《中國現(xiàn)代小說史》中所言:“憑張愛玲靈敏的頭腦和對于感覺快感的愛好,她小說里意象的豐富,在中國現(xiàn)代小說家中可以說是首屈一指?!雹凇秲A城之戀》中帶有蒼涼意味的意象隨處可見,如風(fēng)、墻、窗、鏡、月、蚊香、空房、胡琴等。而這些眾多意象中,最具代表性的可謂“鏡”意象。
《傾城之戀》中有兩處經(jīng)典的鏡子描寫:第一處為白流蘇在遭到娘家人冷嘲熱諷之后,在失望悲傷痛苦至極之時,獨自爬到自己屋子里,撲在穿衣鏡前的自我端詳與欣賞:“還好,她還不怎么老。她那一類的嬌小的身軀是最不顯老的一種,永遠是纖瘦的腰,孩子似的萌芽的乳。她的臉,從前是白得像瓷,現(xiàn)在由瓷變?yōu)橛瘛胪该鞯妮p青的玉。下頷起初是圓的,近年來漸漸尖了,越顯得那小小的臉,小得可愛。臉龐原是相當(dāng)?shù)恼?,可是眉心很寬。一雙嬌滴滴,滴滴嬌的清水眼?!睂χR中的自己,流蘇似乎是找到了自信。她發(fā)現(xiàn)自己青春的資本并沒有全部耗盡,一切都還來得及,憑著并不算老的年齡,憑著最不顯老的身材,她還完全可以在愛情的舞臺上角逐一番。于是在失望之極,她反倒看到了希望——用自己殘余的青春作婚姻的賭注。表面上看,她似乎是從鏡中發(fā)現(xiàn)了自我,而實際則恰恰失去了自我?!八挥傻钠^,微微飛了個眼風(fēng),做了個手勢……她忽然笑了——陰陰的,不懷好意的一笑……外面的胡琴繼續(xù)拉下去,可是胡琴訴說的是一些遼遠的忠孝節(jié)義的故事,不與她相干了。”
對鏡后的流蘇,已經(jīng)不再是先前的流蘇,而是“變形”成了另外一個人。那陰陰的一笑,成了真正悲劇的開始。仔細讀來,那“笑”真的讓人想哭:那張古代美人般的臉蛋已經(jīng)變成了陰陰的笑臉。以前忠孝節(jié)義的道德規(guī)范,瞬間也被一照而空。她對愛情婚姻的認識,也發(fā)生了質(zhì)的變化。她不再把愛情看得那么神圣,而是成了一個徹底的“現(xiàn)實主義”者。結(jié)婚只是尋求解決現(xiàn)實經(jīng)濟問題,婚姻只是她謀生的手段。這種靈魂的裂變,流露出滲入筋骨的蒼涼。流蘇是可悲的,離婚寄居娘家本來就夠可憐了,而嫂子們還落井下石說她是“敗柳殘花”。作為一個被家人拋棄的離婚女子,又沒念過幾句書,肩不能挑,手不能提。她解決自己生計的唯一辦法,只能是再次選擇婚姻,而且她意識到,也只有得到異性的愛,才能得到同性的尊重。而這個“愛”到底有多少“真”的成分,她就不在乎了。對鏡思索后,她便只好作出如此無奈而可悲的選擇。
《傾城之戀》中第二處對鏡子的描寫為:“流蘇覺得她滴溜溜轉(zhuǎn)了個圈子,倒在鏡子上,背心緊緊抵著冰冷的鏡子。他的嘴始終沒有離開過她的嘴。他還把她往鏡子上推,他們似乎是跌到鏡子里面,另一個昏昏的世界里去了,涼的涼,燙的燙,野火花直燒上身來?!边@里的鏡子有著多重的含義。就觸覺而言,鏡子給人涼的感覺,這種滲透骨子的涼感,帶有冰冷與蒼涼的意味。盡管流蘇柳原兩個精刮盤算始終不肯冒失的人,終于有了第一次的接吻,但是他們愛得并不徹底。尤其是流蘇,即便這是她曾幻想過無數(shù)次的場面,但真正身臨其境時,她感到的并不是徹底熱烈的愛情,而是覺得自己背心抵著冰冷的鏡子。身上也是涼的涼,燙的燙。“涼”的是各自內(nèi)心的算計,“燙”的是彼此的本能欲望。這一“涼”一“燙”,足見愛得有保留,并沒有真正沉浸在一個純粹愛的世界中。鏡子的這種蒼涼之感,為文章做了很好的鋪墊。果然,就在第二天,柳原就告訴她,一個禮拜后,他就要獨自前往英國。要不是因為后來戰(zhàn)爭的爆發(fā),留給流蘇的,可能就是無奈的獨守空房與對鏡自憐的蒼涼。
就質(zhì)地而言,鏡子具有易碎難長久的特性。正如張愛玲《流言》中所言:“這個世界什么東西都靠不住,一捏便粉碎了。”鏡之易碎,正是情感易碎的象征。正如臺灣學(xué)者水晶先生在《張愛玲的小說藝術(shù)》中所言:“眼鏡、鏡子都是脆薄易碎的東西。還有玻璃,更是不堪一擊,一擊便碎……豈止是鏡子、眼鏡、玻璃或白瓷,易于破碎的,恐怕還有男女之間的婚姻關(guān)系?!边@可謂是中肯而權(quán)威的評述。人與人之間,甚至是恩愛的夫妻之間,他們的關(guān)系有時也非常脆弱,說不定什么時候輕輕一碰,就支離破碎,無法重圓了。天長地久的愛情和婚姻,并不那么容易。流蘇和柳原盡管最后步入了婚姻的殿堂,但他們的愛,也只是夠他們在一起和諧地活個十年八年。之后又會怎樣?也許正如眼前這面鏡子,說不定什么時候就碎了。
鏡子還具有相隔的特性,鏡子的兩端是兩個完全不同的世界。鏡中人與鏡外人始終保持著距離,他們始終是相隔的,不可能真正成為一體。鏡中人為鏡外人的像,它永遠不是真正的、徹底的自我。鏡里鏡外的兩人既是那么真實,又是那么虛幻。鏡中人與鏡外人是相隔的,鏡外兩人的心也未必不是相隔的。流蘇想從柳原那里得到真正的婚姻,或者說是徹底的經(jīng)濟上的安全。因為“沒有婚姻的保障而要長期抓住一個男人,是一件很艱難的,痛苦的事,幾乎是不可能的”。柳原雖然覺得流蘇是他理想中的“真正的中國女人”,但他也只是給她快樂,而不會給她所真正渴望的婚姻,而只是把她當(dāng)情人??梢妰扇说母星槭冀K也是相隔的,他們有著各自的算計和自私:一個為金錢,一個為肉體,根本沒有息息相通的愛情。這恰如鏡子里外,永遠屬于兩個虛實不同的世界。
鏡子還具有虛空的特性。鏡之產(chǎn)生,也許與水有關(guān)。水之特性及其形態(tài)之多變,恰與鏡照之虛空相通,故有“水月鏡花”之說。鏡本身虛空明亮,鏡中之像似真似幻,若有若無,幻而不真,華而不實。如《大智度經(jīng)》卷六云:“復(fù)次如鏡像實空,不生不滅,誑惑凡人眼。”
鏡子虛空的特性,正如《傾城之戀》中這場空無感情的婚姻。盡管流蘇得到了她真正渴望的婚姻,但它并不是他們之間單純感情升華的結(jié)晶,而只是因為偶然的戰(zhàn)爭的外力所促成。所以,鏡中的流蘇,似乎從范柳原那里得到了真實的愛,但又似乎什么也沒有得著。鏡子是虛空的,流蘇的心更是虛空的:“柳原現(xiàn)在從來不跟她鬧著玩了。他把他的俏皮話省下來說給旁的女人聽?!f不盡的蒼涼的故事——不問也罷!”
正因為鏡子的這種變形、冰冷、易碎、相隔、虛空的特性,故使得它成了表達男女之間蒼涼情感的很好道具。而鏡與男女之事相連,則早在漢代就已經(jīng)開始。早在上個世紀(jì)50年代,沈從文在其著作《唐宋銅鏡》中就這么感慨:“西漢初年的社會,已起始用鏡子作為男女間愛情的表記,生前相互贈送,作為紀(jì)念,死后埋入墳里,還有生死不忘的意思?!雹鄞_實早在漢代,銅鏡背面就鑄有大量以表相思之情的銘文。如“長相思,毋相忘”、“見日之光,天下大明,千秋萬世,長毋相忘”、“清銀鉛華以為鏡,絲組為紀(jì)以為信,清光明乎服春,富貴番昌,鏡辟不祥”等。這些銘文可謂是鏡為情感信物的歷史記載。
除了銅鏡背后的相思銘外,古文獻中贈鏡為信物的記載也很多。漢代辛延年《羽林郎》中云:“貽我青銅鏡,結(jié)我紅羅裾?!蹦铣炝甑摹稙檠蛐栔菁胰舜痧A鏡》詩云:“信來贈寶鏡,亭亭似團月。鏡久自逾明,人久情逾歇。取鏡掛空臺,于今莫復(fù)形。不見孤鸞鳥,香魂何處來?!边@些都體現(xiàn)了男子贈送明鏡給女子的習(xí)俗。同樣,鏡子也可作為女子贈送給男子的信物。如喬知之《定情篇》中云:“妾有秦家鏡,寶匣裝珠璣。鑒來年二八,不記易陰暉。妾無光寂寂,委照影依依。今日持為贈,相識莫相違?!背娫~外,在古代小說中,鏡子也常作為男女愛情的信物和象征。這里最早的要數(shù)漢·東方朔《神異經(jīng)》中的記載,其云:“昔有夫婦將別,破鏡人執(zhí)半以為信。其妻與人通,其鏡化鵲,飛至夫前,其夫乃知之。后人因鑄鏡為鵲安背上,自此始也?!保〒?jù)《太平御覽》卷七一七引)這個傳說除了說明鏡具有靈性,能化鵲來遙報妻子之不貞之外,它還表明鏡曾被用作男女定情的信物。另外志怪小說《異苑·山陰徐琦》和唐傳奇《游仙窟》也都寫到戀愛贈鏡,《昆侖奴》中的情人更是用鏡子來約定見面時間。當(dāng)然,最知名的還是樂昌分鏡的故事。
樂昌分鏡即破鏡重圓的故事。故事講的是南朝陳太子舍人徐德言與妻樂昌公主,各執(zhí)半鏡為信物,兩人離散后重又團聚之事。而古代破鏡重圓故事的流行,恰恰說明破鏡之難圓。可見在古典文學(xué)中,鏡子在男女情愛關(guān)系中充當(dāng)了重要的角色。一方面它既是男女信物的代表,另一方面破碎的鏡子即“破鏡”,也常作為怨偶之間感情分裂的代名詞,鏡也就具有了悲涼的色彩。而張愛玲之所以善于運用“鏡”意象,這自然與她對古代鏡文化的深刻認識有關(guān)。而其中最為代表的,即她對《紅樓夢》中“風(fēng)月寶鑒”的徹底解讀。
賈瑞經(jīng)“風(fēng)月寶鑒”一照,結(jié)果一命呼天,撒鏡西去。這樣的結(jié)局不免具有悲涼的色彩,亦如《傾城之戀》中說不盡的蒼涼故事。張愛玲《中國人的宗教》中所言:“中國文學(xué)里彌漫著大的悲哀……《紅樓夢》……主題永遠悲觀。一切對于人生的籠統(tǒng)觀察都指向虛無?!?/p>
可見,張愛玲小說中悲涼氣氛的形成,離不開他對鏡子等帶有蒼涼意味意象的恰當(dāng)運用。而鏡意象的選擇,則與她對歷代鏡文化的深刻解讀密切相關(guān)?!秲A城之戀》中兩次對鏡子的特寫,使得鏡子變形、冰冷、易碎、相隔、虛空的特性,完全融入到這場湊合的婚姻之中?!秲A城之戀》盡管有著“傾城”之喜,更有著“傾城”之悲。就像文中的流蘇,盡管得到了讓人虎視眈眈的柳原,但最后還是來于蒼涼,歸于蒼涼?!秲A城之戀》的愛情基調(diào),恰如流蘇與柳原第一次接吻時背心緊抵著的那面鏡子——永遠是那么冰冷。
(責(zé)任編輯:趙紅玉)
文中《傾城之戀》的引文均轉(zhuǎn)引自張愛玲《傳奇》,湖南文藝出版社,2003年版。
作者簡介:曾甘霖,華中科技大學(xué)博士,研究方向為文學(xué)語言學(xué)。
①張愛玲:《傳奇》,湖南文藝出版社,2003年,第88頁。
②夏志清:《中國現(xiàn)代小說史》,臺灣傳記文學(xué)出版社,1979年,第403頁。
③沈從文:《沈從文全集》第29卷,北岳文藝出版社,2002年版,第4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