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延華
如今,“生成”已成為課堂教學的生命基點。的確,充分地利用生成性資源,不僅能使課堂生機盎然、精彩有趣,而且能更好地激發(fā)學生自主尋疑、解惑的興致,使得教與學的智慧融為一體??刹还茉趺粗匾?都應把握好“度”,要慎為“生成”讓路。
前些日子,我校舉行了“四人一課”教研活動。在年級教師集體備課之后,由一位教師先執(zhí)教《只有一個地球》(人教版第十一冊)一課。課堂上有這樣一個片斷——
大屏幕出示:“地球又是一個半徑只有6300多公里的星球,在群星璀璨的宇宙中,就像一葉扁舟……地球表面的面積是5.1億平方公里,而人類生活的陸地大約只占其中的五分之一。這樣,人類活動的范圍就很小很小了?!?/p>
師:請同學們認真讀這幾句話,從中能體會到什么?
同學們讀后七嘴八舌談自己的感受。教師剛要小結,一男生又站起來說:“老師,我還知道地球的其他知識呢!”
教師馬上請這名學生補充。
“地球大約有46億年的歷史了。地球內部,有核、幔、殼結構。地球外部,有水圈、大氣圈,還有磁層。”在這名學生的帶動下,其他同學也紛紛補充:
“地球,太陽系八大行星之一,按離太陽由近及遠的次序為第三顆?!?/p>
聽了學生的補充,教師不住地點頭。
“地球表面十分之七以上為藍色的海洋所覆蓋,人類居住的地方很少,若人類再不注意保護地球,萬一再過若干年后,沒有人住的地方了,該咋辦呢?”一名學生剛說完,教室里立刻熱鬧起來,大家都在想辦法……
生:那時候人可能會像鳥一樣,生活在空中,自由自在,用不著陸地了!
生:人像魚兒那樣,生活在水中,多快活!
生:那時候科技超發(fā)達,人們去改造月球,到月球上去生活!
同學們的想法可以說千奇百怪,讓人聽了好像進入了夢幻般的境地……近20分鐘的時間,在學生補充地球的相關知識與編造近乎荒誕的幻想中悄悄溜過。很顯然,教師在備課時并沒有想到學生會補充這些知識,會提出這樣的疑問。面對學生的補充、疑問,教師不是引導學生走進文本,品味語言文字,而是聽憑學生補充與幻想,并夸贊學生樂于動腦、想象力豐富。一堂語文課,儼然是一堂內容豐富的活動課。
其實教師出示這幾句話,無非是想讓學生明白地球是渺小的、是脆弱的,借此喚起學生愛護地球、保護地球的意識??蓪W生并沒有走上教師預設的軌道,而是拋開主題大談地球的構造以及近乎無聊的假設與幻想。在這個“不約而至”的生成面前,教師并沒有大膽地喊“?!?沒有用自己的教學智慧引領學生的思維“歸隊”,而是任由學生脫離文本,天馬行空。課堂上可以說是學生“牽”著教師,走到哪兒就到哪兒歇腳。如此生成,著實令人大跌眼鏡!
針對這堂課出現(xiàn)的問題,我們在教研組內進行了研討、分析。之后,另一位教師執(zhí)教了這一段。她是這樣引導的——
師:同學們讀一讀這一段,從中能讀出什么呢?
生:地球是渺小的。
生:地球上的陸地太少了,我們要好好保護我們生存的環(huán)境。
師:是呀,若我們的生存環(huán)境被破壞了,那將會是怎樣的呢?同學們認真地讀讀書,再來回答這個問題。
生:人類將無處存身,因為沒有適合人類居住的第二個星體了。
生:在其他星體上建造移民基地,面臨許多難以實現(xiàn)的困難,再說又有多少人能夠去居住呢?
生:只有一個地球,破壞了它,人類也將不復存在了。
這位教師對這個問題進行了精心預設,在學生回答之后,教師的進一步引導起了關鍵作用,它使學生再一次走進文本,與作者產生共鳴,同時也為生成引路。學生的理解也達到了教師預設的目的,實現(xiàn)了教學目標。
反思:
關注生成性資源是新課程倡導的一個重要的教學理念。有些教師由于沒能真正理解“生成”的內涵,于是課堂上便出現(xiàn)了一味捕捉即興生成而由學生信馬由韁的現(xiàn)象。實踐證明,課堂上真正精彩的生成,都是在教師的預設之下的。從表面上看,生成與預設似乎是對立的,其實它們是統(tǒng)一的、相輔相成的。當然,這里的預設,已非過去那種提前設計好的套住學生思維的框框。今天的預設,它不僅是指教師課前的備課,更是指教師深厚的文化底蘊、人文素養(yǎng),是指教師的一種隨機應變的課堂機智,一種駕馭課堂的能力。有了這樣的預設,課堂上我們才能更好地、有選擇地處理與利用生成性資源,實現(xiàn)生成與預設的有機融合。也只有這樣,課堂上的動態(tài)生成才顯得“美麗”。因此,我們要正確地認識生成與預設的關系,課堂上要慎為“生成”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