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莉
培養(yǎng)學生閱讀淺易文言文的能力,是中學階段文言文教學的根本目的,因此,文言文教學應該是中學語文教師教學中的一個重點,高中文言文教學又要站在更高的臺階上,繼續(xù)提升學生的文言文閱讀能力。高中階段的文言文教學,要讓學生通過閱讀、訓練,積累文言知識,增強文言語感,為將來進一步閱讀古籍,繼承祖國文化遺產(chǎn)打下基礎。
一、明確文言文學習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文言文因年代久遠的關系,學生深感學習不易,且有的認為文言文是古董,與時代潮流相悖,與現(xiàn)代生活關系不大,學而無用。為此,教師的作用之一就是要讓學生明白,學習文言文是非常必要且重要的。
文言文具有很強的社會功能,學習文言文能更好地“知古”。“知古”才能更好地把握現(xiàn)實,科學地預見未來,“以史為鑒,可以知興衰”,學習文言文,才能懂得我們中華民族歷來經(jīng)久不衰的優(yōu)秀傳統(tǒng)和人文精神,才能從“不恥下問”“程門立雪”中知道勤學好問、尊師重教的優(yōu)良作風,才能從“舍生取義”“精忠報國”里明白民
族精髓之所在,才能從“或重于泰山,或輕于鴻毛”上把握價值觀的取向……,
二、培養(yǎng)學生學習文言文的興趣
針對文言文在現(xiàn)實生活中基本沒有用武之地,很多學生底子薄弱,學不好也沒有時間去探究的現(xiàn)狀,要教好文言文就得考慮如何培養(yǎng)學生的興趣,要培養(yǎng)興趣,我認為可以從三個方面著手:
首先,利用文本創(chuàng)設意境,從學生感興趣的問題入手,探討“孔雀東南飛,五里一徘徊”里的劉蘭芝和焦仲卿,發(fā)表對《騰王閣序》中“老當益壯,寧移白首之心”的看法等等,讓學生變“要我學”而成為“我想學”。
其次是改變學習文言文的學習氛圍,為學生提供表現(xiàn)自己的平臺,如探討問題,發(fā)表看法,講故事等等,多注意學生的點滴進步,輔之以鼓勵,讓學生的熱情充分調動起來。
再就是用創(chuàng)造性教學,讓學生從硬灌死記當中解放出來,在樂學活學中,懂得在文言文文本閱讀的基礎上進行多元解讀,學習文本中傳達的有益思想,古為今用。培養(yǎng)學生的問題意識,養(yǎng)成多元化的思維方式。
三、教學求效率,把握好課堂每一分鐘
(一)重視課前預習
學生在初次接觸文言文時,哪怕是一篇多么優(yōu)美的文章,閱讀課文常常只滿足于字面上的理解,而對其中某字或某句的意思,卻含糊不清,說不明白,這就需要教師指導學生結合注釋探究字詞含義,使學生的預習落到實處。遇到注釋中不清楚的問題,指導學生養(yǎng)成勤翻詞典的習慣,對一些注解籠統(tǒng)或似懂非懂的常用語,查清它們的切實含義,進而養(yǎng)成眼明手快,精思審取的習慣。
(二)把握難易程度,提高課堂效率
1、長篇的文章簡短化。篇幅長的文言文,有信息量大的特點,但同時也有占用課時多,容易引起學生厭倦等弱勢,所以要提高效果,就必須長文短教?!岸探獭敝卦凇岸獭弊稚?,“短”又主要表現(xiàn)在選“點”上,教師可對教材進行處理,選擇恰當?shù)摹包c”進行教學,或以一兩個教學重點為目的進行短教;或以一兩個難點為目的進行短教,或以訓練某種閱讀技能為目的,選取課文中最有訓練價值的內容進行短教。
2、難點的文章淺顯化。高中文言文中,常會出現(xiàn)一些生僻的文言文,有時難文要“硬”教,因為難點不容忽視,同時,對難文也必須想出好方法來淺教,如《逍遙游》這篇文章不論在思想上還是在藝術上,都是莊子的代表作,可稱之為難文。它的“淺教”,我認為可用問題法進行處理,設置相應的問題:①莊子認為什么才是真正的逍遙游的境界?②課文是如何說明其他萬物(小至蜩大至鵬鳥;低如凡夫俗子,高如神界仙人)都沒有達到逍遙游的境界的?這樣疏理清了結構,內容的疏理就容易多了。
3、淺顯的文章細致化。淺文,在教學上一般比較容易掌握,大多能在規(guī)定的時間內完成教學任務,這就給教師留下了大量的發(fā)揮空間,教師可以研究如何將淺文教得細一點,實一點,多一點??梢运囆g地細化朗讀的層次,可以充分關注語言訓練,可以深化課文的品讀,也可以根據(jù)課文的特點,有機地進行一些穿插、引進、遷移、收集、補充等,豐富教學內容。
一句話,就是教師要吃透文章,找準切入點,在學生能接受的前提下考慮采用哪種方式效果更好,從而使學生樂意接受文言文知識。
(三)重視課后文言知識的延伸拓展訓練
文言文的學習,如果只局限于課內,則不能達到使學生會閱讀文化古籍的目的。課后的拓展遷移是非常重要且必要的。在給學生進行系統(tǒng)的文言基礎知識的學習之后,可布置學生做配套的、一定量的練習來進行鞏固,也可以布置與課文內容相關的閱讀材料進行延伸訓練,以鍛煉學生的知識運用能力。課后的遷移,可以從以下幾方面進行:
一是相近或相關內容的遷移。比如學生學了《燭之武退秦師》一文后,提供“重耳逃亡”的文言版故事給學生,學習《觸龍說趙太后》一文后,提供《趙威后問齊使》的文言版故事給學生……這些故事往往有很強的吸引力,使學生興致盎然,既鞏固了課內知識,又增加了理解文言文的能力。
二是相反或相近寫法的遷移,比如學習了《鄒忌諷齊王納諫》一文后,提供給學生《邵公諫厲王弭謗》,以生動的故事讓學生看到了不同故事的結局:齊威王納諫得以“戰(zhàn)勝于朝廷”,邵公拒諫而“三年,乃流王於彘”,并進一步加深對課文寫法的印象。
三是相同文體的遷移,比如文言文中常見的“記”“論”“序”“說”等文體,教師在教學中或者把相同體例的文章放在一起學習,或者在學習了課文后提供給學生相同文體的課外文章,都容易引起學生學習的興趣,進而達到從課內到課文知識遷移的目的。
總之,高中文言文教學是一個值得研究的問題,我相信,只要勤于探索,文言教學這片天空一定會亮麗而豐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