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佩蘭
等值線圖(包括等溫線、等壓線、等高線等壓面等)是地理圖像中最常見的一種類型,是地理教學內(nèi)容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測試學生整體掌握地理知識和能力的好題材,在歷年《全國普通高考文科綜合能力測試》卷中經(jīng)常出現(xiàn)并占有重要位置。因此,作為高中地理教師,搞好等值線圖的整合教學非常重要。筆者在長期的教學實踐中,發(fā)現(xiàn)其分布規(guī)律有一個共同的特征,那就是“凸低為高凸高為低”。即“凸低為高”是指等值線向數(shù)值更小的方向彎曲形成高值區(qū),“凸高為低”是指等值線向數(shù)值更大的方向形成低值區(qū)。“凸低為高凸高為低”以口訣的形式巧妙地加以歸納,使學生比較容易地對等值線的分布規(guī)律進行理解和記憶,本人就等值線問題談些“凸低為高凸高為低”的運用方法。
1.運用“凸低為高凸高為低”,突破等溫線的難點
ジ咧械乩碇杏泄仄溫的水平分布的規(guī)律:以北半球為例,7月份大陸上等溫線向北(高緯)凸出,海洋上等溫線向南(低緯)凸出,1月份大陸上等溫線向南(低緯)凸出,海洋上等溫線向南北(高緯)凸出。我們知道,由于海陸熱力性質(zhì)的差異,同緯度地區(qū),夏季海洋氣溫低于大陸,冬季海洋氣溫高于大陸,這點知識通過分析學生基本能掌握,但對等溫線的分布特征(即彎曲和陸、洋、季 節(jié)之間的關(guān)系)卻很難突破,只要巧妙地運用“凸低為高凸高為低”,突破這一難點就比較容易了。如圖:
ト綰聞卸細玫厙處在什么季節(jié),首先根據(jù)氣溫的一般規(guī)律:氣溫由赤道向兩極遞減,可以判斷出該地域在北半球。然后運用“凸高為低凸低為高”判斷季節(jié):大陸上等溫線向北(低值)凸出表明其氣溫高于同緯度的海洋,為夏季,即“凸低為高”;海洋上等溫線向南(高值)凸出表明其氣溫低于同緯度的陸地,為夏季,即“凸高為低”。
2.運用“凸低為高凸高為低”,突破等高線的難點
ピ詬呷地理復習中,等高線知識很多也比較抽象,同線等高、同圖等距、等高線越密坡度越大、等高線越稀坡度越小等知識學生比較容易理解,但是對于等高線的彎曲與山脊、山谷之間的關(guān)系較難理解也容易忘記,巧妙運用“凸低為高凸高為低”,學生理解起來容易的多,老師講解也更輕松。如下例題:
ダ題:暑假,某地理小組在上圖(冀東某地等高線地形圖)所示地區(qū)野外考察。讀圖回答下面兩個小題。
(1)在a、b、c、d四處中,學生們發(fā)現(xiàn)林木最茂密的地方是
A.aB.bC.cD.d
(2)夜晚,學生們宿營最為安全的地點是
A.aB.bC.cD.d
ゴ鳶:(1)C (2)A
ソ馕:冀東地區(qū)人口稠密,經(jīng)濟較發(fā)達,人類對自然環(huán)境的破壞較為嚴重,地形平緩的丘陵一般都開墾為耕地。圖中只有c處地勢陡峭又有河流阻擋,人類不易到達,使林木得以保存。b,c兩處等高線向數(shù)值更大的方向彎曲,表明彎曲處比兩側(cè)數(shù)值更低,地形為山谷,即“凸高為低”,易發(fā)生泥石流等自然災害。 d處等高線閉合并且中間高周圍低為山頂,風力較大。a處等高線向數(shù)值更小的方向彎曲,表明彎曲處比兩側(cè)數(shù)值更高,地形為山脊,即“凸低為高”。并且a處較為平坦開闊,不易發(fā)生自然災害。
3.運用“凸低為高凸高為低”突破等壓線的難點
ピ詬咧械乩淼詼單元第三節(jié)“大氣的運動”和第五節(jié)“常見的天氣系統(tǒng)”中,海平面等壓線、氣旋和反氣旋、鋒面氣旋等圖的閱讀和分析是教學的重點和難點。等壓線閉合數(shù)值中高周低是高壓中心,等壓線閉合數(shù)值中低周高是低壓中心。等壓線密集說明水平氣壓梯度大風力也大,等壓線稀疏說明水平氣壓梯度小風力也小。學生對高壓中心和低壓中心及風力大小的判斷很容易確定。而對于高壓脊和低壓槽的判斷和理解比較困難,運用“凸低為高凸高為低”判讀問題就迎刃而解 。例如下面某地天氣系統(tǒng)圖:
ヅ卸細玫氐鈉壓場名稱,首先從圖中可以看出G和D處等壓線都閉合,但G處越往中心氣壓值越高,D處越往中心氣壓值越低,因而G為高壓中心,D為低壓中心;然后判斷C地和B地風力大小:風力大小主要取決于水平氣壓梯度力的大小,由于C處等壓線比B處密集,水平氣壓梯度力大,因而C地風力較B地大;最后運用“凸低為高凸高為低”判斷高壓脊和低壓槽,DK處和DH處等壓線向氣壓“高值”凸出,其氣壓就“低”于兩側(cè)地區(qū),即為“低壓槽”,GF處等壓線向氣壓“低值”凸出,其氣壓就“高”于兩側(cè)地區(qū),即為“高壓脊”。ァ巴溝臀高凸高為低”以口訣的形式輔助教師教學,幫助學生記憶,在突破等值線難點方面可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同樣可以運用在等降水量線、等壓面、等潛水位線等圖幅的閱讀和分析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