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nèi)容摘要] 關(guān)于真理觀的理論是一個既古老又年輕的話題,但至今哲學界對此問題仍然是各執(zhí)己見,爭論不休。為什么會發(fā)生這種情況呢?我認為這是因為價值取向不同造成的,這也是造成目前各執(zhí)己見狀況的最主要原因,換句話說,價值取向的不同是解釋不同真理觀形成的最好理由。在人類的歷史長河中,那些智者賢士們從來也沒有停止過對真理的探索,一部人類史從某種意義上說就是一部探索真理的歷史。在這條歷史的長河中,尤其是哲學家探索的過程當中,由于主客觀方面的原因,關(guān)于真理的內(nèi)涵、真理的判斷標準以及可知論與不可知論等問題一部分哲學家形成了與另一部分哲學家不同的觀點。本文嘗試從價值取向的角度去探討這個問題,期望就真理觀這個命題打開一個新的研究視野。
[關(guān) 鍵 詞] 價值取向;真理;真理觀;馬克思主義真理觀;非馬克思主義真理觀。
[作者簡介] 韓功華,中共中央黨校2006級馬克思主義哲學專業(yè)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馬克思主義哲學在當代。
一、價值取向與真理觀
什么叫真理?什么叫真理觀?在論述之前必須要弄明白這兩個關(guān)鍵的概念。真理是與謬誤相對立的認識論范疇,指認識主體對存在于人身之外并且不以意識為轉(zhuǎn)移的客觀實在的規(guī)律性的正確反映。真理觀是指對真理的根本觀點和總的看法。真理是不是客觀的,即是否承認客觀真理,這是真理觀中的首要問題。由于對這個問題的回答不同,形成兩種基本的真理觀:即唯物主義真理觀和唯心主義真理觀。按照中國學界通說關(guān)于真理觀的分類主要是采用二分法:馬克思主義哲學真理觀和非馬克思主義真理觀。
“所謂價值取向是價值主體在進行價值活動時指向價值目標的活動過程,反映出主體價值觀念變化的總體趨向和發(fā)展方向”①。根據(jù)這個定義并結(jié)合自己的理解,我認為價值取向是指在設(shè)置一定的價值目標時所確立的價值指向和判斷某種價值時所持有的主觀意向,內(nèi)涵于行為之中的潛在的主觀態(tài)度。價值取向之于真理觀的作用,就是不同的價值取向?qū)е虏煌恼胬碛^。真理觀正如上所述,是人們對待真理的態(tài)度,本身就包含有主觀的價值取向。之所以說價值取向是真理觀的基礎(chǔ),就是因為沒有價值取向也就無所謂真理觀了,當主體持有一定的真理觀之后他又會堅定自己的價值取向。
價值取向總的來看有符合真理性和不符合真理性兩種。之所以說是“真理性”是考慮到真理的特性,才做此界定的。真理的特性,按照經(jīng)典的馬克思主義的觀點,真理具有客觀性、絕對性和相對性、具體性。并且認為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是實踐。價值取向符合真理的四個特點的,我們就說它具有符合真理性,反之,則不符合真理性。
唯物主義的真理觀都是從客觀的實踐、從物的角度去探求世界,而不像唯心主義者那樣從思維的內(nèi)部去探尋真理。這其實就涉及到價值取向問題。在中國哲學史上也好或者在西方哲學史上也好,為什么會產(chǎn)生唯物主義的真理觀和唯心主義的真理觀呢?是偶然的嗎?當然不是,歸根結(jié)底是因為人的價值取向不同造成的。
二、價值取向視野中的真理判斷標準
在判斷真理的標準方面,同樣是有一定的價值取向在指引著哲學家的思維。馬克思主義產(chǎn)生以前的唯物主義對于真理的標準有各種不同的看法。中國古代的墨翟提出了著名的“三表法”,把真理的感性標準和利益標準聯(lián)系起來;荀況提出了“有符驗”“可施行”作為真理的標準,韓非、王充也持這種觀點;清朝的戴震把“同然”即公共承認作為真理的標準。
伊壁鳩魯、盧克萊修認為感性經(jīng)驗是真理的標準,近代唯物主義經(jīng)驗論者亦有相同的觀點;18世紀的法國唯物主義者十分注意把真理的感性標準同利益聯(lián)系起來,費爾巴哈則著重強調(diào)真理的標準的是人與人的交往、意見的一致,在他看來,真理性、感性的意義是相同的;唯物主義理論的代表斯賓諾莎認為真理的標準就是在理性本身之中,而且真理自身就是真理的標準。這顯然是錯誤的。
唯心主義者都從思維內(nèi)部來尋找真理的標準。例如唯心主義唯理論的代表笛卡爾、萊布尼茨認為真理的標準是思維自身的清楚和明晰;新黑格爾主義者認為真理的標準是思維自身的不矛盾性;唯心主義經(jīng)驗論則把感覺的清楚明白、概念或判斷與感性材料相符合作為真理的標準;現(xiàn)代的邏輯實證主義認為系統(tǒng)中命題的相互一致性原則以及它們與邏輯規(guī)則的相互一致性是真理的標準。
真理表明人們的思維中具有不依賴于主體、不依賴于人、不依賴于人類的客觀內(nèi)容。但是,人們思維中是否具有這種客觀內(nèi)容,即人們的思維是否具有客觀真理性,在主觀思維的范圍內(nèi)是不能解決的。馬克思指出:“人的思維是否具有客觀真理性,這并不是一個理論問題而是一個是實踐的問題。人應該在實踐中證明自己的思維的真理性,即自己思維的現(xiàn)實性和力量,亦即自己思維的此岸性?!雹隈R克思主義哲學認為,只有實踐才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因為實踐不僅有普遍性的優(yōu)點,而且有直接的現(xiàn)實性的優(yōu)點。實踐本身是客觀的物質(zhì)性活動,但它又是受一定的思想理論指導的。當人們把一定的思想理論觀點應用于實踐的時候,就會引起一定的客觀物質(zhì)結(jié)果。因此,實踐是把主觀和客觀、思維和現(xiàn)實聯(lián)系起來、溝通起來的橋梁、紐帶或“交錯點”。通過實踐,看人們的思想理論能否轉(zhuǎn)化為直接的現(xiàn)實,從而檢驗出人們掌握的理論是否具有客觀內(nèi)容,是否是客觀真理。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是判定人們的思維是否具有現(xiàn)實客觀內(nèi)容的最高權(quán)威,這是確定的;但實踐是在社會中歷史地發(fā)展的,任何具體的實踐都具有社會的歷史的局限性,因而具體的實踐作為檢驗真理的標準又是不確定的。真理是一個過程,實踐也是一個過程。真理的絕對性和相對性的統(tǒng)一同實踐標準的確定性和不確定性的統(tǒng)一緊密相關(guān)。需要說明的是,馬克思主義真理觀強調(diào)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客觀標準,但并不排斥邏輯證明對于認識和發(fā)展的作用,但它不是與實踐并列的標準。因為邏輯規(guī)則的本身是實踐反映到人的頭腦中形成的,邏輯證明的前提的真實性不能靠邏輯本身來保證,而只能由實踐來判定。邏輯推論的結(jié)果究竟是否符合客觀標準,最終也要經(jīng)過實踐的檢驗。
以上對不同真理觀檢驗真理的標準進行了簡要的論述,我們不禁要問,面對同樣的客觀世界和社會為什么不同的哲學家會對真理的判斷標準采取不同的態(tài)度呢?在我看來關(guān)鍵還是在于價值取向的不同。對真理本身認識的不同導致對判斷標準也產(chǎn)生了分歧。正如上文所言,唯心主義哲學否認物質(zhì)世界的客觀實在性,認為意識、思維是本原的,因而斷言真理是某種精神實體自身的屬性,是意識,思維同自身的同一。正因為存在這樣的價值取向的差異,才導致他們關(guān)于真理的判斷標準與馬克思主義關(guān)于真理的判斷標準是不可能一樣的。
三、價值取向視野中的可知論與不可知論
1.可知論與不可知論的對立。在哲學發(fā)展史上歷來就存在著可知論和不可知論的對立,我也曾就此問題和別人爭論過,但最后是無果而終。我們首先闡釋一下兩種認識論的內(nèi)容。
唯物主義在認識論上都贊同可知論。唯心主義則有的主張可知論有的主張不可知論,比如黑格爾就是唯心主義的可知論者,他針對康德的不可知論,指出本質(zhì)和現(xiàn)象是對立的統(tǒng)一,在本質(zhì)和現(xiàn)象之間沒有不可逾越的界限,通過認識現(xiàn)象能夠把握本質(zhì)。唯物主義哲學承認意識與客觀存在之間的符合,承認人的認識可以提供客觀世界的正確圖像。世界是可以被認識,這是唯物主義反映論必然引申出來的結(jié)論,反映論內(nèi)在的包含了世界可知性的思想。不可知論是一種懷疑世界的客觀存在,懷疑人類認識或徹底認識世界之能力的哲學觀點。休謨和康德都是不可知論的著名代表。休謨認為人類認識不能超出感覺,在感覺以外是否還有外部世界的存在,那是既不能肯定也不能否定的無法回答的問題??档码m然承認在我們的感覺之外存在著“物自體”,它作用于我們的感官而引起感覺,但是他把現(xiàn)象和本質(zhì)絕對對立起來,認為人們只能認識“現(xiàn)象”(即感覺),而客觀世界本身則是不可認識的“自在之物”③??梢?,可知論與不可知論是截然對立的認識論觀點。
2.唯物主義可知論的內(nèi)涵。一切唯物主義認識論都是反映論,辯證唯物主義是徹底的唯物主義,因此反映的原則是辯證唯物主義認識論的基石。辯證唯物主義認為,人的認識是人腦這一特殊物質(zhì)對外部現(xiàn)實世界的反映,是物質(zhì)最高級的反映形式。辯證唯物主義認識論在肯定物質(zhì)世界在意識之外并且不依賴于意識而客觀存在這一前提下,肯定物質(zhì)世界的可知性和人們認識世界的可能性;認為人們的意識或思維能夠認識客觀的現(xiàn)實世界,人們關(guān)于現(xiàn)實世界的表象、概念,能夠正確的反映現(xiàn)實,認識的內(nèi)容來自外部現(xiàn)實世界。辯證唯物主義認識論堅決否定一切形式的唯心主義認識論,也堅決否定斷言世界的本質(zhì)不可認識的不可知論,堅持從物質(zhì)到意識、從客觀到主觀的認識路線。唯物主義的真理觀中關(guān)于真理有雙重特性即絕對性和相對性。認為任何一個被稱為真理的認識,不管其內(nèi)容是簡是繁,是深是淺,都具有與客觀對象相符合的屬性,即客觀性。同時任何一個具有客觀性和絕對性的具體真理,無論多么正確,都只能是在一定領(lǐng)域、一定層次上和一定階段上與客觀對象相符合而無法窮盡無限的客觀對象和客觀過程,因而具有條件性和相對性。所以會出現(xiàn)這種狀況,主要是由于把握真理的認識主體是具體的歷史的人,其認識能力總是有局限的。恩格斯在《反杜林論》中對真理的絕對性和相對性作過精辟的分析,指出:“思維的至上性是在一系列非常不至上地思維著的人們中實現(xiàn)的;擁有無條件的真理權(quán)的認識是在一系列相對的謬誤中實現(xiàn)的;二者都只有通過人類生活的無限延續(xù)才能完全實現(xiàn)?!雹芏鞲袼褂终f:“這個矛盾只有在無限的前進過程中,在至少對我們來說實際上是無止境的人類世代更迭中才能得到解決?!雹荻鞲袼挂虼说贸鼋Y(jié)論認為:“從這個意義來說,人的思維是至上的,同樣又是不至上的,它的認識能力是無限的,同樣又是有限的。按它的本性、使命、可能和歷史的終極目的來說,是至上的和無限的;按它的個別現(xiàn)實情況和每次的現(xiàn)實來說,又是不至上的和有限的。”⑥
列寧說:“人類思維按其本性是能夠給我們提供并且正在提供由相對真理的總和所構(gòu)成的絕對真理的。”⑦毛澤東在《實踐論》中,按這一思路做出類似的表述。指出:“無數(shù)相對的真理之總和,就是絕對的真理?!雹嘁陨线@些偉大的馬克思主義經(jīng)典作家比較完整地闡述了唯物主義可知論的內(nèi)涵。
3.可知論與不可知論爭論的焦點。我們來分析以上兩種不同的認識論觀點,我們可以發(fā)現(xiàn)兩者爭論的焦點是不同的,概括的說兩者“知的對象”不同。可知論是在說我們可以認識客觀世界,這里肯定包含著對客觀世界本質(zhì)規(guī)律的認識。而不可知論所說的不能認識的對象是感覺以外的外部世界或者說是所謂的客觀世界本身。在此不妨打個比方。唯物主義可知論認為,真理就象一條河,雖然有再多的水滴,總有一天我們也是可以窮盡的。而不可知論則認為雖然我們可以認識感覺得到河流但我們卻永遠也不可能知道未流出的河水。分歧正在此處。按照唯物主義的觀點,認識是作為一個過程進行的,所以對客觀事物的本質(zhì)的認識就好像揭開面紗一樣是漸進的,而不可知論的觀點卻是我們永遠也揭不開這層面紗,我們看到的只能是露出面紗外的事物,很難看到或者根本就看不到被面紗掩蓋的事物真面目。不可知論談的所謂不可知的部分是黑幕的背后所有未進入我們?nèi)祟愐曇暗臇|西,而可知論則是指對于進入我們視野的東西,我們可以逐漸的加以認識直至把握它的本質(zhì),而這里的本質(zhì)恰好是不可知論所指的黑幕背后的東西。可見對于不可知論與可知論有重疊的部分,這就是進入人類視野的黑幕之前的客觀世界。
4.價值取向之于兩種認識論的作用。通過以上分析,我們是否可以得出結(jié)論,可知論與不可知論爭論的內(nèi)容不是完全一致的,或者說是爭論的視角不完全相同,所以導致了無休止的爭論。那么我們怎么去解釋這兩種不同的認識論呢。我看最好的解釋就是雙方的價值取向是不同的。對于不可知論者來說,他們的價值取向是對于無限的未知的世界來說我們?nèi)祟愂敲煨〉?,或者說是一種對自身的認識能力的一種懷疑,從而導致了他們對無限宇宙的不斷地追問。當然這種不可知論如果被反動的統(tǒng)治者利用的話很可能就會把它作為一種神秘的力量來統(tǒng)治人民達以到自己愚民的目的。所以這種價值取向本意并無什么利害關(guān)系,但一旦上升到意識形態(tài)的高度就很危險了。而可知論的價值取向則與之相反了,它強調(diào)人在自然界面前的主體地位,認為人作為萬物之靈其思維具有至上性,完全可以在無限延續(xù)的人類生活中來達到對真理的認識,體現(xiàn)了一種人類特有的自信和自尊??傊@是兩種對真理認識的不同的價值取向。不過在這里我想說作為不可知論的某些價值取向也是有一定積極意義的。拿康德來說,康德認為:“事物劃分為表現(xiàn)和事物自身兩個方面,人亦如是。一方面人作為自然存在物服從于普遍必然的自然法則,在這個領(lǐng)域中他是沒有自由的;而另一方面人又是‘人自身,因而亦具有不受自然法則限制的一面。換句話說,人具有兩重性,他是一種‘有限的理性存在。假如我們無限地擴張理性的認識能力,其結(jié)果勢必把一切都變成了必然的東西而使人失去了自由。而當我們限制了理性的認識能力的時候,這就會為自由保留一片天地。所以,康德認為我們有必要限制知識,以便為道德信仰留地盤?!雹峥梢婎愃朴诳档逻@樣的哲學大師雖然是不可知論者,但他們的價值取向還是有一定的積極意義的。再比如懷疑論者,他們對客觀世界持有一種懷疑的態(tài)度,反而會更加對自然保有一種敬畏感,更加審慎的對待人類既有的知識積累,有時反而更容易接近對真理的認識。所以不可知論者也好可知論者也好都與最終對真理的認識沒有必然的聯(lián)系。歷史上很多不可知論者,往往在科學上反而有很偉大的建樹,這是我們在分析兩者需要注意的地方。
注釋:
①阮 青:《價值哲學》第160頁,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2004年版。
②《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第16頁,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③楊春貴、張緒文、侯 才:《馬克思主義哲學教程》第173-174頁,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2002年版。
④⑤⑥《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3卷)第427、427、427頁,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⑦《列寧全集》(第18卷)第135頁,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⑧《毛澤東選集》(第1卷)第295頁,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⑨張志偉:《西方哲學史》第539頁,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2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