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 妍
在美國現(xiàn)代小說家中,司各特·菲茨杰拉德是排在??思{和海明威之后的第三號人物,他被同時代的人及后人稱為“迷惘的一代”的代表作家,“爵士樂時代”的“桂冠詩人”,以及優(yōu)秀的“編年史家”。菲茨杰拉德的創(chuàng)作生涯雖然只有20年,但他卻留下了4部經(jīng)典長篇小說和160多篇短篇小說,其中的代表作就是長篇小說《了不起的蓋茨比》。小說通過嚴密的結(jié)構(gòu)布設和全新的敘述角度,將“美國夢”的幻滅這一主題思想以完美的藝術形式表現(xiàn)出來,被評論界稱為“最偉大的美國小說之一”。
小說以蓋茨比對初戀情人黛西的追求為主線,講述的是一個關于“愛情與金錢”的傳統(tǒng)的浪漫故事,而小說悲劇式的結(jié)尾,又反映了“美國夢”的幻滅,以及對“爵士樂時代”腐朽的社會現(xiàn)實所作的批評。在小說中,男主人公蓋茨比勇敢頑強,通過自己的努力獲得了巨大的成功,為了追求愛情甚至不惜自己的生命,可以說作者對男主人公是著意塑造并在一定程度上寄予了同情的,而女主人黛西,菲茨杰拉德則把她刻畫成一個庸俗淺薄、自私自利、沒有良知、只知享樂的美麗女人。小說雖然細膩而又準確地描繪了“爵士樂時代”的社會眾生相,但我們也應看到在當時特定的時代背景下,婦女逐漸喪失自身的社會地位,迷失本性,成為男性的附庸。通過對小說中女主人公黛西的分析,我們可以看出正是她們所生活的時代造就了“爵士時代”女性的悲劇。
一、夢幻時代的結(jié)束
少女時代的黛西應該是天真浪漫、對愛情充滿向往和想象的,家庭的富有讓她生活得無憂無慮,從蓋茨比對她的狂熱愛戀中,我們也可以猜測出那時的黛西是純潔而美麗的。但當時正值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無情的炮火摧毀了人們的一切美好的幻想,也使得人們的良知隨著傳統(tǒng)價值觀的破滅而喪失。黛西和同時代的女孩子一樣在迷惘、彷徨中長大,成日出入燈紅酒綠的舞會,活躍于各種社交界,正如菲茨杰拉德在他的小說《塵世樂園》中所寫到的“爵士時代”女孩子的生活狀態(tài):“‘名媛變成了‘賣弄風情的女子,‘賣弄風情的女子又變成了‘小妖姬?!痹谶@種時代背景下,錦衣玉食慣了的黛西感到害怕和恐懼,她擔心她所熟悉的“純潔而美妙的少女時代”將一去不復返。蓋茨比在戰(zhàn)爭之后被送進了牛津大學,而未能回到黛西身邊,此時的黛西在“周圍矯飾浮華的世界里”,“感到外界對她的壓力”,即使蓋茨比回到她的身邊,無財無地位的蓋茨比也給不了她富足而享樂的生活,他們之間的愛情必將走向失敗。正當黛西希望生活“現(xiàn)在馬上就決定下來——讓近在她身邊的某種力量——愛情、金錢、完全的實際可行——給予決斷。這種力量于春天的四月隨著湯姆的到來而成形”。湯姆“財大氣粗”,擁有“健壯的身體和地位”,能給黛西“安全感”,讓黛西“心里滿足”。于是,在夢幻的愛情和現(xiàn)實的財富面前,黛西選擇了金錢,她與湯姆的結(jié)合宣告了黛西夢幻時代的結(jié)束,她也從一個天真的少女轉(zhuǎn)變成為上流社會冷漠無情、自私自利的物質(zhì)主義者。黛西的轉(zhuǎn)變正反映出了“爵士時代”女性逐漸喪失自我,迷失本性,放棄對美好幻想的追求,在人生價值觀上趨于追求享樂,成為金錢的奴隸。
二、迷惘中的掙扎與再度迷失
在與湯姆的結(jié)合過程中,黛西也曾掙扎過?;槎Y前夜,黛西“喝得醉醺醺的。她一只手拿著一瓶葡萄酒,另一只手里捏著一封信”,“在一只她剛剛放在床上的廢紙簍里翻騰著”,拿出那條價值35萬美金的珍珠項鏈,讓喬丹“把它拿下樓去,送還給那個項鏈的主人,告訴他黛西已經(jīng)改變了主意”。此時黛西流露出自己的真實感情,她并不愛富有的湯姆,她還是忘不了給她寫信的蓋茨比。可是最終金錢戰(zhàn)勝了理智,“她從屋子里走出來時,項鏈好好地戴在了她的脖頸上,風波過去了。第二天早晨五點鐘她毫不猶豫地嫁給了湯姆”。在婚后的生活中,黛西并不快樂。在新婚不久湯姆就因為“沾花惹草的事”而離開芝加哥,而且湯姆現(xiàn)在仍然“在紐約有個女人”;在“黛西將女兒生下還沒有一個鐘頭,她的丈夫湯姆就已經(jīng)不知跑到什么地方去了。從麻醉藥中醒來的黛西有一種被遺棄的感覺”。在尼克看來,“黛西現(xiàn)在就應該抱上孩子毅然決然地出走”,以結(jié)束這種虛幻的生活,“可是很顯然在黛西的頭腦中根本沒有這樣的念頭”。這時昔日情人蓋茨比再次進入了黛西的生活,蓋茨比不僅保存著對黛西狂熱的愛戀,而且擁有巨大的財富。如果此時的蓋茨比依然是當年的那個窮小子,他心中巨大的愛戀,以及曾經(jīng)打開黛西少女心扉的理想主義氣質(zhì),或許能夠重新喚醒黛西心中對美好愛情的渴望和追求,遠離這塵世的浮華和喧囂,可偏偏蓋茨比卻擁有從前所不具備的巨大的財富,這讓他與黛西的重逢籠罩上了一層金錢的陰影,富有的蓋茨比與少女時代的夢幻愛情終于融為一體,黛西再次迷失在金錢與理性之間,這最終導致黛西的徹底墮落。湯姆是金錢社會的象征,在與丈夫的生活中,黛西漸漸在道德淪喪、個性喪失中變得冷漠無情、自私自利,她成了丈夫的附庸和翻版,因此,在危險時刻她毫不猶豫地選擇了犧牲蓋茨比,再次投入金錢的懷抱。而隨著蓋茨比的死去,黛西也失去了最后一次逃離冷漠、頹廢的金錢社會的機會,這也注定了她將在金錢構(gòu)筑的虛幻鏡像中麻木地生活下去,走完悲劇的一生。
菲茨杰拉德是特定時期下“美國夢”造就的時代的寵兒,他縱情參與了“爵士時代”的酒食征逐,但他在追名逐利的同時冷眼旁觀,用敏銳的目光來審視生活和社會的變遷,正因如此,菲茨杰拉德才能在《了不起的蓋茨比》一書中栩栩如生地描繪那個時代的社會生活氣息、感情節(jié)奏,也成功地刻畫了黛西這樣曾經(jīng)天真無邪,卻在金錢社會的邪惡時風的影響下,最終走向墮落,失去自己的價值觀,成為男性附庸的帶有悲劇色彩的女性。但是,小說中女主人的遭遇也發(fā)人深省,難道黛西生來如此嗎?如果是這樣,當初她也不會和無財無地位的窮小子蓋茨比從相識到相愛,因此,我們可以看到,正是“爵士時代”的奢靡享樂的社會現(xiàn)實造就了一批黛西這樣的悲劇女性。用菲茨杰拉德自己的話說,黛西是“一朵被哀怨的喇叭吹落在舞池里的玫瑰花瓣”,那朵嬌艷美麗的玫瑰花在冷漠無情的社會現(xiàn)實中逐漸枯萎了。
參考文獻:
[1]弗·司各特·菲茨杰拉德.了不起的蓋茨比.譯林出版社,1998.
[2]吳建國.菲茨杰拉德研究.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2.
[3]張勤.從《了不起的蓋茨比》中的女性人物透視“爵士時代”女性價值觀.浙江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3,(4).
[4]陳晨.黛西的矛盾——《了不起的蓋茨比》中女主人公形象再析.山花,2009,B版,(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