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堅
昨天我區(qū)組織中學體育教師們圍繞著教學有效性進行專題研討,首先由S老師上公開課,課程內容是在提煉廣播操動作元素基礎上,讓學生初步學會編健美操。從設計意圖上,學生在原有的廣播操基礎上復習部分動作,由教師帶領復習鞏固后.利用A、B、C、D、E 5個動作自己組合創(chuàng)編一套健美操,讓學生知道如何去利用已經學習過的動作,重新組合、創(chuàng)編健美操。其實這節(jié)課在前不久地市農村體育優(yōu)質課評中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同樣是借班教學,可是今天的效果大不如上次。
課后,在與該校老師交流時,發(fā)現s老師忽略了該校已經開始進行新廣播操的教學,舊廣播操的動作存在一些干擾。而老師在教學過程的觀察中,沒有意識到這點。再則,發(fā)現學生復習舊廣播操并不理想的情況下,教師沒能通過觀察及時意識到教學在預設目標上要進行適當的調整,而是先讓學生們通過簡單動作完成編操,降低難度要求.教師依舊是按照自己的預設.按部就班地教學。
當你在教學中,學生的學習情況與你原先的預設出現距離時,該怎么辦?教師必須在學生學習的過程中,首先,有意識地進行教學觀察,觀察學生的練習情況;其次,就是要有預設與生成之間的判斷意識.要發(fā)現學生與自己原先預設之間存在的差距(高或者低);第三,教師要及時調整教學策略;最后,及時改變教學手段和方法,通過有效變化,達到盡可能接近原有目標的標準(如果預計不足,就提高目標要求)。這里手段、方法的變化需要教師平時的積累.多積累經驗對于教師駕馭課堂教學很有幫助。其最終目的都是為了提高課堂教學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