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 玉
[案例]
畢業(yè)班的一次習作訓練,要求學生寫一篇生活作文,用具體事例反映父(母)的關愛。結果,三分之二的學生敘述的是:自己突然生病發(fā)燒,爸媽雨夜護送去醫(yī)院……深深感動。
此案例引起我們的深入思索:寫生活,就一定是好文章嗎?怎樣才能讓生活作文更精彩?
一、 觀察生活:直接觀察和間接觀察
指導小學生直接觀察生活是練習寫作的基本途徑。在現(xiàn)實條件下,還可以適當引導學生間接觀察,即通過影視、報刊、書畫等傳媒觀察生活。不可否認,間接觀察生活是直接觀察生活的重要補充和有效拓展,而且有時間接觀察可以更廣闊、更深遠、更鮮亮、更精彩。因為這些內容是經(jīng)過別人認真選擇,精心加工,甚至藝術美化的。例如,有位教師認為學生的校園生活比較單調,就要求學生觀看少兒頻道開辦的《到校園去》專題節(jié)目內容,間接觀察其他學校學生生動有趣的校園活動。一學期下來,再讓他們敘寫校園生活的作文,沒有一位學生覺得難寫。這是因為,學生們運用間接觀察的大量信息啟發(fā)且豐富了校園生活內容。
二、 體驗生活:實境體驗和模擬體驗
小學生習作,需要觀察生活,更需要體驗生活,包括實境體驗和模擬體驗。實境體驗,即讓學生在真實生活情境里的體驗,包括家庭生活、學校生活、社區(qū)生活體驗,還包含交往休閑體驗、獨自生活體驗、在大自然中體驗等。利用實境體驗幫助我們進行習作訓練,習作就成為學生實踐感悟后的自然產(chǎn)物,往往具有鮮明的個性色彩。
怎樣指導學生參與實境體驗才有利于學生的習作?以下是我們的一次對比實驗:
實驗班級:四(1)班、四(2)班
實驗目的:對比分析怎樣的生活體驗有利于習作水平的提高。
實驗時間:“六一”兒童節(jié)的晚間
實驗簡況:四(1)班語文老師預先告訴學生:“六一”晚間的生活內容,要作為下周作文的素材,題目《_____的晚間生活》。同學們立即沸騰了,老師就讓學生討論怎樣度過快樂的“六一”晚間時光。
四(2)班語文老師未作任何暗示,只按常規(guī)及時放晚學。
實驗結果分析:四(1)班45名學生中,優(yōu)秀習作29篇,良好15篇,較差1篇,總體情況明顯好于以往任何一次。主要優(yōu)點:生活內容豐富,形式多樣,活動有意思,文章有特色。
四(2)班45名學生中,優(yōu)秀習作11篇,良好8篇,一般7篇,較差19篇??傮w情況:1. 能真實記敘晚間生活的僅占68%,且內容不夠充實,缺乏節(jié)日情趣。2. 其余的習作明顯虛構編造,情節(jié)生硬,情感虛無。
針對以上的對比實驗,教師們總結出這樣的經(jīng)驗:指導學生在實境中體驗生活,需要進行目標和方法兩方面的預設:1. 有了寫作目標的預設,學生會在心里關切生活價值,用心感受生活經(jīng)歷中的每一絲積極體驗。2. 有了寫作思路的預設,在體驗過程中,學生會有序地安排生活內容,用心地投入生活并在過程中記取獨特的隨感。3. 有了作前的生活提示,學生習作有備而來,有序而敘,易于動筆,樂于表達,能說真話、實話、心里話,可以杜絕“無米之炊”,避免模式化的憑空編造,有效地減輕習作情節(jié)的刻板化。4. 指導小學生的作前實境體驗,需要有“攙扶”到“放手”的過程。隨著學生習作能力的提高,教師作前“預設”可以逐步減少,自然狀態(tài)下自主習作的能力逐步上升為可以終身受用的寫作功力。
雖然,模擬的生活環(huán)境,不比實際生活那樣真切,但它有便捷的優(yōu)點,還能穿越時空,讓學生在假想中受到難得的體驗,為生活作文提供更廣闊的素材。
三、 創(chuàng)造生活:作文與生活一起進步
要讓生活作文寫得精彩,需要學會觀察生活,學會體驗生活,還要培養(yǎng)創(chuàng)造生活的意識和能力。這樣才能達到“作文與生活一起進步”的境界。
對于小學生,“讓作文與生活一起進步”具有極大的魅力。首先,學生非常歡迎,愿意善待平凡生活的每一天,升起創(chuàng)新生活的良好愿望,快樂生活,快樂習作。同時,家長也非常樂意,盡力為孩子創(chuàng)造舒適和諧的生活內容和環(huán)境氛圍,有利于習作,有利于成長。例如,我們倡導學生過一個有意義的暑假。孩子們樂于創(chuàng)造屬于自己的健康、快樂、有意義的生活。他們有的遠足,有的參加社區(qū)志愿者活動,有的健體,有的休閑游,有的則沉醉于圖書館。于是,一篇篇精彩的習作從孩子們心中涌出。
有一篇題為《找清涼》的生活作文,寫的是小作者冒著35度高溫,帶上放大鏡和溫度計來到大樹下,探索小動物是怎樣避暑的。他終于發(fā)現(xiàn)小螞蟻、小黑蟲躲在石塊下、洞穴里乘涼,嘿,這里面僅有25度,好清涼喲。于是,小作者在家里巧用井水降溫,給自己帶來清涼一片。
(作者單位:南通市通州小學)